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 作者:何新-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新:请讲。

  记者:我想能不能分成几个专题。比如哲学问题、经济问题、政治改革问题以及历史和文化专题。我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向您提问和请教。这样交谈,可以使问题和您的讨论比较容易集中。而前面几次的谈话,就作为一个导论。

  何新:这个想法不错。

  记者:在以前的谈话中,您曾经谈过关于逻辑和哲学的一些问题。我获益非浅。今天与您谈,我希望与您就您对哲学问题的看法作更深入的交谈。因此,想请教您对于哲学、自然科学、宇宙问题的系统看法。

  何新:在古典希腊时代,哲学是一个广义的关于知识体系的全方位概念(被认为是所谓〃智慧之学〃)。它包括物理学(形而下学)、超物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包括逻辑学、修辞学、美学)、伦理学(这里的哲学分类,是依据伊壁鸠鲁(花园学派)传授的哲学科目。超物理学,旧译为〃物理学之后〃或〃后物理学〃(Metaphysica)。)。而在18世纪后,西方古典哲学演化为五部分,本体论(自然哲学)、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和美学(诗学)、伦理学(道德哲学)(此系根据康德所作的分类。) 20世纪初期,逻辑主义的发展,把逻辑学作为数学(数理逻辑)从哲学中划分出来。在20世纪的社会科学中,美学(作为艺术科学)和伦理学也有独立化的趋势。传统哲学的领域变得日益狭隘,甚至有人提出了取消哲学/形而上学的观点。但在自然科学理论领域中,与这种哲学取消论的趋势相反,却形成了〃科学哲学〃,在方法论和本体论上趋向于综合哲学。

  2、哲学的地位

  记者:哲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学问?你认为,哲学在人类的认识体系中,居于一种什么地位?

  何新:19世纪以来,主要是受到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西方思潮中有一种倾向,就是废除哲学。

  记者:这怎么可能呢?

  何新:牛顿有一句名言:〃物理学必须警惕形而上学。〃此所谓〃形而上学〃就是指哲学。近代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受培根、休谟、洛克、牛顿所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影响极深,具有一种流行的反哲学倾向。似乎只要有自然科学(所谓经验科学)就够了。这种倾向一直持续到20世纪,包括逻辑实证论,语言分析哲学,也都具有这种哲学取消主义的倾向。 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对可以言说者言说,对不可言说者沉默〃,也是反映这种倾向。

  记者:那么您认为哲学是否可以取消?其意义和领域究竟在哪里?

  何新:康德关于哲学的意义、地位、功能以及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曾经谈过一系列具有经典意义的观点。由于这些观点历来就受到很多误解和庸俗解释(例如指责所谓〃不可知论〃),因此可惜后来似乎很少被人知道。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

  何新:康德认为: 〃哲学是哲学知识或来自概念的理性知识体系。就世界概念来说,哲学是关于人类理性的最后目的的科学。哲学是关于智慧理性的立法者的学说,哲学家不是理性的艺术家,而是立法者。 philodox,实践的哲学家,借助于学说和榜样传授智慧的教师,是真正的哲学家。因为哲学是一种完美智慧的理念,它给我们指出人类理性的最后目的。哲学是理性知识的系统联系,或者说,是理性知识在一种全体理念中的联结。

  哲学不但允许这样一种严格的系统联系,而且是唯一在最精确的知性中具有系统联系,并赋予其他一切科学以系统的统一的科学。哲学是关于人类理性的最终目的的一切知识和理性使用的科学,对于作为最高目的的最终目的来说,一切其他目的都是从属的,并且必须在它之中统一起来。〃(引自康德《逻辑学原理》。) 康德关于哲学的这种定位,我认为是历来关于哲学最深刻、最本质的一种表述。 康德将哲学提高到这一地位:〃哲学是关于智慧理性的立法者的学说。〃康德将哲学分为理性的与实践的两种。理性的,即寻找正确的定义(〃正义〃),philodox(苏格拉底首创这个词),仅仅致力于思辨性知识,以知识为目的,而不考虑知识的目的,不考虑知识为任何目的、任何人所利用。这就是〃工具的理性〃。 但是,康德认为哲学的最终目的还是指导实践。只有能实践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因此哲学不仅提供知识,而且提供典范,将知识与道德价值相结合,运用知识于理性的崇高目的。

  记者:实践这个概念是否康德提出的?

  何新:在西方哲学中,最早提出〃实践〃这个概念的似乎是亚里士多德。但是康德将实践这个概念导入了近代哲学。他认为哲学必须回答以下四大问题: 1)我能知道什么?(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2)我应当作什么?(价值论) 3)我可以期待什么?(宗教) 4)人是什么?(人类文化学)〃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回答第一个问题,伦理学回答第二个问题,宗教回答第三个问题,人类(人性)学回答第四个问题。〃

  3、我不赞同机械唯物论

  记者:在与您前两次的谈话中,我发现似乎存在一个矛盾。这就是,您在历史观上,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者,但在哲学观上,在本体论问题上,您似乎是一个黑格尔式的理性主义者。是否如此?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

  何新:在历史观上,我赞成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论。这种决定论认为,人类创造历史,不是自由的,而是只能立足于历史的现实基础去创造。这种现实基础首先是经济基础。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具有某种自由)。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选择并不自由)。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必然)。〃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政变记》,《马恩选集》第1卷,第603页。)这种决定论是一种历史现实主义,实际上,这是黑格尔也会同意的一种历史理念(黑格尔《历史哲学》)。 但是哲学唯物主义,假定存在某种确定的绝对〃物质〃,认为这种绝对物质是宇宙的元初存在,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本原,而且这种哲学我不同意。 我不同意,并非由于我不认为存在物质或原初物质。而是因为宇宙乃是活生生的宇宙,而物质是死的东西。我们不能想象,从原初的一团死的物质,会形成一个非常有组织、有秩序、有方向、有目的、极其具有合理性的宇宙演化序列。

  4、自然秩序就是客观理性

  记者:什么叫合理性?

  何新:宇宙存在着内在的、预设的和谐与秩序(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先验综合系统〃的理性意义)。关于这个问题康德讲过一段很深刻的看法: 〃自然无论是非生物界还是生物界中的一切,都是依照规律发生的,虽说这些规律我们并非总能认识到。水位依照重力法则下降,动物依照规律行走。鱼在水中游,鸟在空中飞,都是依照规律进行的。一般说来,整个自然界无非是现象依据规律的联系;什么地方也没有杂乱无章的东西。 我们力量的施展,也是按照我们所依从的某些规律发生的。起初,对于这些规律我们是无知的;通过尝试和较长时间使用我们的力量,我们达到对规律的认识;最后,我们对之如此娴熟,以致花费许多气力在抽象中思考它们。例如,普通语法就是语言的一般形式。人们不懂语法,却也在讲话;不懂语法而讲话的人,事实上也有语法,其讲话也依从规律,但是对于这规律他却没有自觉到。〃 万物(作为自然现象)的存在意义都并不在自身中,而是一种过渡,并从属于某种更超越的目的、目标。大自然就整体来说,是一个有机的组织,各个部分相互协调并承担着统一于某种普遍广义秩序的功能。这种现象,就是关于自然过程的理性预设或者说具有目的性。 关于宇宙系统内存在着目的性的自主协调和功能这一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亚氏提出宇宙过程的四种原因,材质、形式(形态)、动力、目的。其中最根本的是〃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理性从根本上看是两大功能。一是分类,有分类才有名词(概念),而概念则是思维的基石。第二是认识因果性。因果性使人认识事物的规律。 而对于事物的原因,应当区分两种不同质的原因。一种是必然原因(Causae efficientes,致动因),一种是目的原因(Causaefinales,目的因)。例如一座房子,它的理化结构、力学结构,这些〃科学〃原因,只能构成它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基础。而它的设计目的以及所从属的为人类服务的建造功能,才是这座房子之所以产生的〃目的性〃原因。 亚里士多德对于因果性的认知,比起近、现代哲学,如休谟、罗素的哲学,以及量子力学哲学对于因果性的不可知论,所谓〃因果论佯谬〃,要深刻得多。哲学并不一定是进化的。古典哲学所达到的思维深度,未必是后人所能超越的,实际上,亚里士多德这种有机目的论,直到20世纪后期,才在现代科学哲学中重新得到了确认。

  5、自然过程的目的性

  记者:存在这种确认吗?

  何新:现代科学哲学首先在生物学中重新发现了生物设计的〃目的性〃。法国著名遗传学家雅克·莫诺(Jacgues Monod)说: 〃一切生物所共有的一个根本特征,那就是:生物是赋有目的或计划的客体,这种目的性或计划性是在它们的结构中显示出来,同时又通过它们的动物(比如,人工客体的制造)而实现。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个观点对生物的定义来说是根本性的,生物正是通过这一特有的属性而区别于宇宙间所有别的结构和别的系统的。这一属性我们就称之为目的性。〃(J。Monod;Chance and Necessity;An Essay on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Modern Biology。(1971)) 实际上,自然进程中的〃目的性〃是一个具普遍性的理念。只有理解这种目的性,才能超越对于自然过程的机械性解释。 这种〃目的性〃的理解,在希腊自然哲学中有着深刻的认识背景,而在中国哲学中则是缺乏传统的。自然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道家自然观,使古代自然哲学不能达到对于宇宙进程更深刻的理性主义理解。

  6、天籁:无声的音乐

  记者:人类活动,多数活动是具有目的性的。但是,自然过程的目的性,总是使人难以理解。

  何新:人们通常认为,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的一切,只是偶然地产生、偶然地存在、也偶然地消失的偶然事件。有一首散文诗中这样写道: 〃几亿颗星星自己创造了自己,并非出自一只全能的手。 自然自己按一定的路径一成不变地运行,没有什么力量牵制它们。 由于饥饿和伤痛,婴儿学会了啼哭。 为了医治那些懊丧之心,一种小花自己发明了自己,我们于是有了洋地黄制剂。 地球自己安排了白昼黑夜,自己倾斜了身子,我们于是有了四季之轮回。 没有地球磁极,人类不可以在没有标记的天空海洋中航行,但南北磁极仍然自顾自地存在和变化。 胰腺糖分自动调节是怎么回事?为了保证足够的体能,它在血液中维持着一定浓度的糖分。没有这种机能,我们大家都会昏迷而死去。 为什么白雪一直坐在山顶等待,恰恰在山下玉米苗儿口渴的时候被温暖的春日所融化?这只是令人可爱的巧合。 人心搏动七八十年,从不间断。在跳动之间,不知道它怎样获得充分的休整。 肾会过滤血液中的毒物,只把好的东西留下来。谁知道它是如何做到良莠分明的? 是谁出示了两性相爱的孕育所在,坚持劈开那颗微小的卵子,足日足月之后,一个婴儿便有了准确数目的手指、眼睛、耳朵和头发,而且都安置在准确无误的地方?当强健得足以支撑生命的时候,婴儿便准时降临于这个世界。〃 这首哲理诗语言流畅,但它在理念上是自相矛盾的。作者敏锐地观察到大自然中存在着随机性(偶然)与目的性之间的矛盾。即,如果一切都是随机与偶然(非理性)的事件,那么,如何解释特别是生物体构造中那种惊人的合目的性?如何解释生物各种器官的理性功能? 一方面,作者似乎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只是偶然和随机发生的无意识现象。另一方面,作者似乎又感受到宇宙万物及事件之间存在一种理性的设计和秩序,存在着某种有目的性和有机的合理性。 英国哲人休谟以怀疑论著称。但他晚年更深入地思考宇宙现象之后则指出:一切事物当中显然都存在有目的、意向和计划。当我们扩张理解力来思索物质世界的最初起源时,我们一定具有极强的信心,想到某种有理性的根源或造物。(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册,P397。)

  实际上,宇宙进程绝不是无组织、无目的、无理性的。这首诗中叙述的那些事件本身之间的神秘联系,就是某种含目的性的宇宙设计存在的证明。 在貌似无机与偶然(大自然)的事件之后,存在有一张神秘而不可见的秩序之网。在这张网上有目有纲。这个网,这个无形而存在的秩序之网,也就是老子所谓疏而不漏的〃天网〃,就是庄子所谓〃天籁〃,就是天道、逻各斯。就是康德所谓〃先验理性〃,以及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理性〃。 记者:〃天籁〃这个词很费解。 何新:〃籁〃古音义与音乐之〃乐〃相通,天籁即天乐。庄子设想大自然中存在的一种和谐无声的音乐。有趣的是,这种〃天籁〃的观念,也出现在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也认为在宇宙的各星球之间,和谐地振荡着一种〃天籁〃宇宙音乐。

  7、新物理学突破了旧哲学

  记者:那么,您到底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

  何新:应该说,两者都不是。有人认为不可能存在第三种哲学。认为除物质与精神外不存在第三种本体的范畴。但辩证理性主义就是第三种哲学。诸如〃信息〃和〃能〃的概念,就是超越物质和精神之外的第三类本体范畴。 实际上,列宁晚期在《哲学笔记》中,对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已经作了某种有意义的消解。

  记者:但列宁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何新:我认为,列宁的哲学分为前后期。1905年他写作《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代表他的前期,这是他思想中持绝对论的唯物主义本体论观点的时期。 在《唯批》这部书中,列宁试图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中的反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新哲学思潮作斗争。 旧唯物主义所坚持的绝对物质观、绝对时空观,都是牛顿时代的旧观念。 马赫与爱因斯坦代表了20世纪初叶新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潮。这种新物理学的哲学思潮,导致相对论的产生。 它们体现了在19世纪后期自然科学取得新成就后(特别是能量物理学出现后),遭遇重大哲学困惑时代科学家的认识论反思。这种反思吸纳了相对主义,怀疑论以及理性主义的架构。对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哲学中的机械唯物主义作了超越。体现了20世纪以能量分析为基础的新物理学的哲学进展。 但是列宁在他写《唯批》一书时,对物理学中的这种重大哲学变革,却给予了否定和拒绝。《唯批》仍然坚持绝对性和客观的时空观念。

  8、现代物理学提示了新的宇宙观念

  记者:那么,您如何评论这种新物理学的哲学观呢?

  何新:我认为对微观粒子世界的探索,揭示出经典的时空以及物质概念具有局限性,从而有必要对古典哲学的许多基本范畴作根本的修正。 例如,现代物理学关于物质的概念就与经典物理学中有形实体的传统概念完全不同。像空间、时间这类概念也是这样。而这些概念在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时带有根本性的意义,它们的彻底改革使我们的整个宇宙观必须发生变化。 关于空间与时间的问题,最早进行哲学思考的并非物理学家,而是一些哲学家。牛顿在物理学中承袭笛卡尔思想,设置了绝对时空的概念。但与他同时并且同是微积分发明人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则否定绝对空间与时间的概念。 〃在莱布尼兹的哲学中,动态或能量的观点取代了几何学或静态的自然观。他认为,物体不靠广袤而存在,广袤却靠物体(力)而存在;没有力,没有动态的物体,就没有广袤。 因而空间不是绝对存在的。没有事物不存在于其中的绝对空间,空间是相对于事物的,将随事物而消失。力不依赖于空间,空间却依赖于力。没有空虚的空间存在于事物之间或在事物以外。如果力停止活动,宇宙即归于灭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黑格尔的时空观。黑格尔提出了一种非常富于现代性的相对论时空观。

  9、时空的本质

  记者:真的吗?

  何新:黑格尔说: 有人以为空间〃像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