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 作者:何新-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时空的本质

  记者:真的吗?

  何新:黑格尔说: 有人以为空间〃像一个箱子,即使其中一无所有,它也仍然不失为某种独立的特殊东西〃。但这是错的。〃人们决不能指出任何空间是独立不依地存在的空间,相反地,空间总是充实的空间,决不能和充实于其中的物质分离开。〃 空间就是物质的存在。一旦没有物质的存在,或者说在没有物质存在的地方,并不存在抽象的绝对空间。 人们常说,空间具有三维性,即均匀的三维向同性。 但实际上,三维空间只是实物的空间。还有一种虚拟性的空间,即多维空间,它是伴随着作为〃无〃或〃有中之无〃的虚拟物质而存在的。

  记者:你所谓〃虚拟空间〃、〃虚拟物质〃以及多维空间的涵义是什么?

  何新:你是否理解〃一物多相〃?

  记者:不大理解。什么是〃一物多相〃?

  何新:喇嘛教中常见的千身菩萨是神话意义上的一物多相。但这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一物多相。 哲学意义的一物多相在柏拉图的对话《巴曼尼德斯》中,曾作过深刻的讨论。 但是柏拉图借希腊哲人巴曼尼德斯(又译巴门尼德)之口,将它神秘化了,叙述得极其神秘。因此这部对话,历来被哲学史家认为是柏拉图关于本体问题最重要、但也是最难理解的一篇讨论。 其实所谓一物多相,我们可以举一个非常浅近的例子来解释。

  10、如何理解时空的多维性

  记者:请您解释。

  何新:例如一只青蛙,它未来将是蝌蚪,本来有尾巴,成为成体后尾巴则会消失,这一系列变态,就是一物多相。又如一条蚕,它本来是茧,后来是虫,最后又成为蚕蛾。这也是一物多相。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的存在,实质都是一物多相的。由于多相所以多名,例如蝌蚪、蟾蜍(有尾蛙类)、青蛙(无尾蛙)等等。 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其真义就是指这种一物多相与多名。

  记者:〃名可名,非常名〃原来是这个意思。

  何新:所谓常,就是恒常,长久。凡是可以命名的,都不是永恒、恒常、长久存在的〃名〃。因为〃一物多相〃。物这个概念,在抽象的意义上古代哲学家称之为〃有〃。一物多相就是一有多相。 一相一空间,一相一存在。而多相就是多空间。多相凝聚在一有之中,也就是多态的三维空间凝聚在一态的三维空间中,虚拟的多相(无),被设定在实存的统一和(有)中。我认为,这就是多维空间的本体基础。

  记者:你这样解释,我有所理解了。但过去似乎没有人这样讲过。

  何新:我们再来考虑时间的问题。黑格尔的时间观念也极为深刻!他说,有人以为一切事物都是在时间中产生和消逝的,如果抽去一切事物,那还会有一个空洞的时间在流。黑格尔说: 〃这也是荒谬的。一切事物并不是在时间中产生和消逝的,反之,时间本身就是这种变易,即产生和消逝。就是现实存着的抽象。就是产生一切并摧毁自己的产物的克洛诺斯〃(Chronos)。(希腊神话中的时间之神,也是农神和牧神,丰收之神。相当于中国神话中的社稷之神,〃年〃神。) 黑格尔又说: 〃时间并不是一个容器。它犹如流泻的江河,一切东西都被置于其中,席卷而去。时间仅仅是这种毁灭活动的抽象。事物之所以消逝,并非因为它们存在于时间中。反之,事物本身就是时间性!正是现实事物本身的历程构成时间。〃 所以,正是现实事物本身的历程构成时间。空间与时间从属于运动。 不难看出,黑格尔这种时空观与爱因斯坦用曲面几何学解释引力运动时依据的相对性时空模型非常相近。正像笛卡儿关于运动不灭的哲学理论,是在二百年以后才被自然科学所证实一样,我们同样也可以说,黑格尔关于相对时空的哲学理论是在百年以后才被相对论所确认。 因此黑格尔认为,〃运动是真正的世界灵魂的概念。虽然人们已习惯于把运动看作谓语或状态,但运动其实是自我,是作为主体的主语。〃〃既然有运动,那就有某物在运动,而这种持久性的某物就是物质。就像没有无物质的运动一样,也没有无运动的物质。〃 这种时空观、物质观,实在太深刻了!

  记者:黑格尔的这些话很玄奥。空间这个概念似乎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时间这个概念、这个东西始终是令人难解的。

  何新:我们很难定义什么是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不是时间,在什么条件下,时间的概念将会失去意义。 记者:请您解释。 何新:第一,如果空间中的一切存在物停止位置的相对移动。也就是说,水不再流,鸟不再飞,风不再吹……等等。第二,如果一切存在停止自身对自身的变化。就是说,一切植物、动物不再生长,岩石不再衰变,原子不再分裂……等等。试问如果这两种情况发生,也就是说,如果一切运动都被停止、取消,那么时间的概念是否还仍具有意义?如果没有运动,如果没有变化,时间的概念是否还仍然存在? 记者:当然时空的运动也就停止了。的确,在这种条件下,时间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何新:对。这就表明,时间与动、与变的过程相统一。实际上,空间是存在物的现时存在的绝对抽象,而时间则是动与变的进程(累积的、递进的)之绝对抽象。

  11、时间为何不可逆?

  记者:那么时间为什么是不可逆的?

  何新:如果动与变的过程是可逆的,那么时间就是可逆的。 在机械运动中,时间进程是可逆的。因为这种运动可逆。狭义相对论考虑了这一点。但在能量的运动中,在生命的运动中,能量消失不可逆,生命消失不可逆,在这种运动中,时间进程就是不可逆的。反之,如果万物能死而复生(不是新生、重生,而是逆转由死亡到生命的自然流程),那么时间进程就是可逆的。 实际上,正是在列宁写作《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年代,物理学正在经历由19世纪的古典物理学向20世纪的现代物理学发生质变的革命。 这一转变最深刻的意义在于,牛顿时代的宏观物理学通过量子理论深化为微观物理学,通过广义相对论泛化为宇观物理学。由力学机械运动的分析,发展为热力学的能量分析。 而列宁当时在《唯批》一书中,猛烈地予以抨击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正是当时高举起物理学革命的旗帜,从哲学上对古典物理学的世界观进行冲击的一位重要人物。

  12、现代科学认识论具有思辨性质

  记者:列宁在《唯批》中认为马赫是新物理哲学中反动思潮的代表。

  何新:我认为这是列宁在哲学上一个判断的失误。但是在后来的《哲学笔记》中,列宁显然对此已有所意识并且准备有所修正。 我读过马赫的著作。爱因斯坦在其《自述》中曾指出,他的相对论思想曾受到马赫哲学的启示。他说: 〃可以说上一世纪所有的物理学家,都把古典力学看作是全部物理学的、甚至是全部自然科学的牢固的和最终的基础,而且,他们还孜孜不倦地企图把这一时期逐渐取得全面胜利的麦克斯韦(J。C。Maxwell)电磁理论也建立在力学的基础之上,甚至连麦克斯韦和H赫兹,在他们自觉的思考中,也都始终坚信力学是物理学的可靠基础。 动摇了以力学作为一切物理学思想的最终基础这一信念的人,正是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在马赫的《力学史》中冲击了这种教条式的信念。 当我是一个学生的时候,这本书正是在这方面给了我深刻的影响。 但是我认为,马赫的唯心主义还不够彻底。因为他没有正确阐明在思想中,特别是科学思想中本质上是构造的和思辨的性质。因此,正是在理论的构造的思辨的特征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那些地方,他却指责了理论,比如在原子动力论中就是这样。〃 在这里,爱因斯坦明确地指出现代新物理学理论具有构造和思辨的性质。这一点在认识论上极其重要!也就是说,现代新物理学在方法论上不再是洛克那种呆板机械的经验主义的镜象反映论。在哲学上也不再拒绝依据纯粹逻辑思辨的〃形而上学〃。 列宁1915年在瑞士流亡生活时注意到现代物理学所发生的革命。他试图重新估价这一革命的哲学意义,为此他重新研究哲学史,研究黑格尔著作而写作了《哲学笔记》。

  13、列宁后期重新评价唯心论

  记者:1915年以后,难道列宁的哲学观点发生了重大变化吗?

  何新:我认为,是的。 《哲学笔记》代表了列宁后期的新哲学思维。此时,他早年(写作《唯批》时)坚持的那种绝对唯物主义的立场,实际已有所动摇。 他在《哲学笔记》中的一个札记中提出了〃聪明的唯心论〃这个新概念。他说:〃聪明的唯心论比愚蠢的唯物论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论。聪明的唯心论即辩证的,愚蠢的即绝对的,不发展的。〃(《列宁全集》第38卷,第305页。) 列宁这里所说的〃聪明唯心论〃,是指黑格尔的唯心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他以辩证法消解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绝对界限,并且不再以唯物论/唯心论的对立作为哲学党性的标志。他又说: 〃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逻辑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同上P412) 虽然仍然持有对于唯心论的偏见,但若以这些话,与他1905年主张绝对物质观并且认为〃唯心论=反动性〃的《唯批》比较,可以看出他的观念已发生深刻的变化。 后期的列宁已不再简单化地认为一切〃唯心论〃都是反动思潮,而承认其是具有深刻的哲学(科学)根源和认识论根源的。他也不再认为一切唯心论都是反动的、愚昧的哲学思潮。可以说,他用〃辩证法〃的方法,消解了本体论中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14、唯理主义有认识论根源

  记者:那么你认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什么呢?

  何新:〃唯心主义〃,这个词的翻译应该说是错的,应当放弃。理性主义,这是比较妥当的译法。 理性主义认为宇宙的本体存在,是理性的存在。这种理性,就是体现在自然现象之后的秩序、法则、组织。这种理性不是被人的思维所主观设定的。相反,人类思维乃是以符号系统模拟和把握着宇宙中存在的本体逻辑组织。 理性主义的根源在现实世界本身中。

  记者:然而,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宇宙/世界,究竟是〃物〃的还是理性的?

  何新:从直观上去感知,似乎是一个纯物的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物的世界本身乃是虚幻的。 黑格尔曾经很幽默地讲过一句话:他说,〃那些坚持认为物的实在是绝对的人,最好不要吃也不要喝。因为在大吃大喝中,他们已经在证明,物的实在是虚幻的。〃人吃掉一头猪,表明这头猪作为物的实在是虚幻的,猪在你的吃喝活动中被消解了。 从较大者言,人的死亡,以至我们每个存在者不可避免地死亡,都足以表明物质存在的虚幻性。 从小者言,一支火柴、一棵烟的烧尽,也可以体验到实物存在的虚幻性。更大者言,山崩海啸,沧海桑田,以至星球、星系的生生灭灭,莫不如此。 如果你把存在的存在性定义为〃有〃,把虚幻性定义为〃无〃,那么你就可以理解在佛学中,以及如老子一类深刻的哲人为什么认为无/虚无/空幻乃是宇宙和存在的本体、本根。

  记者:佛家言空,道家言无,是否是同一性的概念?区别何在?

  何新:似乎有一点微妙的差别。空,似乎是一种动态,空了,由有而无。无是一种静态的本体,一无所有。道家认为虚无是本根。 佛陀认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所谓〃三法印〃)。人生在本质上是空无悲苦的。存在主义认为,人生在根本上难以逃避那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危机感。 这些心理感觉究竟源于何处呢?我认为,就是源于宇宙及人生本体的这种虚幻性(无常性)。

  15、绝对之物是什么?

  记者:然而,我们的感官所触,还是处处感觉到物的实在。物的实在限制我们,制约我们,给我们以欢乐和痛苦的感受。人生可以说处处受制于物,不能不为种种物欲所困扰。 另一方面,尽管万物生生灭灭,但物灭后必有物生,物又生物,所以具体物虽在变灭中,似乎变灭中仍有〃绝对〃的物质存在。

  何新:问题在于,这种〃绝对〃的物质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绝对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从希腊时代已经在被探究。 在中国,儒家注重生命的意义,忽视死亡的意义,因此忽略本体和本原问题的讨论。而是道家和中古的佛学,对这个问题作过较深的逻辑探究。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是模糊的、混淆的,歧义丛生的,不明确的。西方哲学从希腊以来对本体问题的关注,使得其自然哲学以及自然科学,在概念及方法的意义上都胜于东方哲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的逻辑理性主义认为绝对的东西乃是一种理念的存在,或者说〃信息〃的存在。 这种理念,柏拉图谓之Idea,黑格尔谓之〃理念〃。例如一支木柴焚灭,必生为碳灰,不会生为黄金或其他。其焚灭依据的是温度,其生成新质遵守的是化学定律,并且遵守特定的数学理式。这些理式与制约其生灭的原则,都是一种实在的宇宙秩序。这种理式就是Idea(类型、形态)。这种秩序是抽象的东西,并不在现实的物理直观之中。万物的生灭,莫不如是。 由此观之,存在的世界,乃是一个二重性的世界(现象/本质),一方面是物象的,似乎是有实在性的世界。另外还有一个深藏在实物之内的信息性的世界,其中有数学规律以及各种逻辑秩序。而且正是抽象的东西制约着具体的东西。 正是这种抽象的东西,这种抽象性的秩序,可以认为是物的灵魂。而实物,则只是载体。这就是唯心、理性主义的深刻的本体论根据。

  16、宇宙具有生命的过程

  记者:唯心主义认为理念决定存在。这是否是一种〃物话论〃或〃生命哲学〃?

  何新:是的。不仅是生物,而是宇宙,存在本身是有生命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有两种理性,主动的理性与被动的理性。宇宙是主动的理性,人的理性则是被动的理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认为〃知识起源于回忆〃,这实际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更确切的说法,是人类的理性模拟宇宙自主的本有的理性。 生物与死物之不同,即在于每一个生物体之内,不仅有抽象的理念,而且这种抽象理念具有 统一的目的性,从而具有一种自主性(人格的统一体)。这就是作为主体。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曾经深刻地指出,他的哲学与旧哲学的不同,就是不把实体单纯地理解为实体,而是理解为主体。 现代科学哲学(普利高津等)对于宇宙的存在、发展进程,也已将其理解为一个自我组织、自我协调的进程。这种自我组织、自我协调的运动,实际也就是将宇宙不仅理解为实体,而且理解为〃主体〃,即活的有机的而且有逻辑组织和目的性的实体。 记者:您,以及自然科学家所理解的理性主义,实际是指宇宙中的秩序。 何新:古希腊哲学中,唯理主义的代表者是柏拉图(Plato,425…347BC)。〃理念〃(Idea,ετδοζ,τδεα)希腊文辞根是〃观看〃,转为名词就是观念。后来亚里士多德所谓〃形式〃也是其衍生词。它相当于中文的观念,形态,类型。 柏拉图认为,存在物是二重化的,一方面是现象,现象不是实体。实存的是理念。他称之为Idea,范式、范型、模式(Idea of forms)。人类所感知的世界是现象世界。现象世界乃是Idea的拷贝(copy)或影象。Idea才是真实、不动不灭的实体,相当于佛家所谓〃真如界〃。柏拉图说: 〃[或人问]:此一世界是否久已固存?既无其始?又非出于创造?我的回答是,此世界由创造而来。 此一世界既可见之,又可触之,故可感而觉之。可感而觉之之事物皆出于创造。'造物之主'(artistic imagination)参照某些理念(模样)造此世界。[或人又问]那些理念是一存不变的、永久如此的吗?或许那些理念也出于创造而来?[我说]:假如这个世界真正是美好的(fair),而造物之主又真是善意的,则造物之主创造此世界所参照之理念必然是永恒不变的。 当此世界混沌毫无秩序时,造物之主赋与每一事物其所能承担尺度与和谐,加以创造。 需知当世界混沌时,除非出于偶然,一切事物无尺度、形状可言。同时也无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