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编辑曹香农女士来向我约这本书的译稿,这就产生了后来的《培根论人生》。 这本书出版后,说老实话,我内心是惴惴不安的,因为我自知自己英文水平太差。 后来,我有一位朋友是留美归国的法学博士,英文极好。我把这本书的英文本和全部译稿拿给她,请她帮我复校一遍。她提出了一些需修改的地方,但总体她认为还不错。这才使我具有了一些自信。
1985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此书的第一个全译本。这也是当时培根这本书在国内出现的第一个非文言的全译本。 后来许多朋友问我,你英文并不好,是怎么译出此书的。我告诉他们,不是靠语言,而是靠心灵,靠哲学上的感悟和理解。这是真话。
记者:中国近代出过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林纾(琴南),他也是不懂英文的。你们的工作实际上是第二手翻译。
何新:我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一种铺路的工作,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好的译本取代我那个本子。(最近见到此书一个新译本(译者曹明伦,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9月),译得较好。) 记者:但是《汉泽世界名著译丛》中有一本《意大利文艺复兴》,还有培根的《新大西岛》,其译者署名也是〃何新〃。
何新:这是一种巧合。那两本书的译者不是我。我就此事作过了解,知道那译者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文革前北京编译所一个翻译小组的集体笔名,取的是〃齐力合心〃中后两个字的谐音。
4、上书毛泽东谈哲学
记者:在文革中,你已形成具有强烈异端色彩的一系列思想。难道当时不害怕承担政治后果吗?
何新:〃死猪不怕开水烫〃。因为此前反正我已当过〃反革命〃。 事实上,在1974…1975那几年里,我曾不断地给毛泽东写信,寄到北京中南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地。在这些信中,我既谈自己对当时的文化革命、批林批孔、中国历史的看法;也试图把我对哲学、辩证法和逻辑问题的研究呈献给毛。 我当时天真地认为,我所进行的研究,正是他老人家一直所期待着寻找的某种理论答案。
记者:(笑)您的确是太狂了。但是请问,您当时这样想的根据何在?
何新:我的想法有一点根据。 1966年春,毛泽东在杭州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中曾谈到,关于辩证法的规律还没有确定。这个问题他在六十年代曾反复思考和谈论。 他说:〃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盖所谓联系就是诸对立物在时空中相互联系,所谓发展就是诸对立物斗争的结果。〃(1965年毛泽东读李达《哲学大纲》批注)。 他说他不相信恩格斯关于辩证法所讲过的三个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他说对马列老祖宗讲的话也不能迷信。他说他认为,宇宙中只有一个最基本的哲学规律,这就是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规律。 这个杭州讲话,虽然没有正式被发表,但通过文革时代印发的毛泽东内部讲话,流传很广。我在文革期间也读到了这个讲话。
5、《矛盾论》的一个问题
记者:毛泽东有一部哲学名著《矛盾论》。
何新:《矛盾论》是一部好书。特别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决定于主要矛盾的主要(主导)方面的论述,发人深省。但《矛盾论》开头的两句话,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宇宙观,这是承袭苏联哲学家(德波林)的观点,应该说在理论和语义上都是有问题的。 我在80年代曾写过一篇辩析的论文《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来涵义》就是研究这个问题。(《何新集》,第61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在实践上,毛泽东很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设置对立面〃,〃分析矛盾、利用矛盾〃,〃辨证〃地处理问题。但在〃矛盾〃这个概念的解释上,他似乎并没有吃透以及透彻地说清楚这个规律。
记者: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人们不理解一个规律怎能运用它呢?
何新:原始人并不了解关于火的物理规律,但人类在实践中用火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感性的经验体认与理性的概念把握并不是一回事。 事实上,正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过:〃没有一个哲学家真正懂得黑格尔的《逻辑学》〃(他这样说时似乎包括了自己,因为从《哲学笔记》看,列宁自己也不断地探求,询问此书的内在涵义)。 但是,我在70年代认为自己已搞懂了黑格尔逻辑的真义。因此一直有心就这个问题写一本书或一篇论文,寄给毛泽东。
记者:内容谈什么呢?
何新:上书向毛泽东讲哲学。(笑)谈谈我对黑格尔逻辑学和辩证法问题的研究和理解。
记者:那就意味着,你认为毛也没有讲清这个规律?
何新:说实话,我认为毛泽东在哲学理论上并不是非常成功。在纯理论的哲学研究领域,他未作到透彻和深入。他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对于辩证法及对立统一规律,但是并没有最终解答它们。 这不能苛求于他。毛泽东主要的事业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领袖,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不是一位书斋学者。他是伟大的哲人、是伟大的智者,但并非职业哲学家。 毛泽东生前极为关注哲学问题,也关注逻辑问题。50…60年代,他曾经召集周谷城等人,发起讨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问题。当时发表了几千篇论文,也翻译了苏联、东欧学者的论文,但是对问题却并没有搞清楚。这是当时中国哲学思维整体的落后状态所决定的。
6、从语根找哲学
记者:有人说,〃辩证法〃的本来意义是雄辩术。
何新:是。但在国内还是我最早指出这一点的。1981年,我曾在《学术研究》杂志发表论文,指出当时的《辞海》中关于〃辩证法〃、〃形而上学〃的辞条释义是错误的。 因为在旧版的《辞海》中,形而上学被解释为一种〃静止的宇宙观〃,辩证法被解释为一种〃发展的宇宙观〃。这是沿袭于30年代苏联体系的哲学教科书中关于〃哲学上两军对战〃的说法,是不对的。 论文发表出来后,《辞海》的一位编委不服,写文章与我辩论。争论进行了几个回合,事实终归是事实。新版《辞海》已经完全修正了这一条目的解释。我这篇论文中发表的观点,正是我在70年代的研究中得到的认识。
记者:我在《何新集》中读过你的那篇论文。(《何新集》第61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但是我认为这种考证,是一种很烦琐的语辞考证。
何新:不。我当时发表这篇论文的真意,是试图从这两个哲学基本观念入手,打破当时那种比较僵化和教条化的哲学概念体系。这是一次尝试。 你如果读过艾思奇的书,会知道他有一个著名的〃两军对战〃理论。对整个哲学史,他都采用30年代苏联哲学的观点,把一部哲学史,机械性地看成是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军对战的历史。
对哲学和哲学史的这种机械性分类的观点,渊源于三十年代苏联机械论哲学体系。这一体系在建国以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主流哲学意识形态。这种哲学思想的二分法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思想性的分类。也就是说: 唯物论+辩论法=革命、进步、左派 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动、倒退、右派 我之所以要对辩证法作溯本寻源的语源学研究,潜在意图是想指出上述的政治分类所依据的哲学理念基础是靠不住的,是十分可疑的,因此可以打破。 事实上,我当时认为必须打破这个枷锁,哲学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和发展。
记者:那么,你是用语义学寻求对哲学的重新解释。
何新:1984年,我曾到南沙沟公寓拜访钱钟书先生。那次钱先生和我纵谈了整整一下午。钱钟书先生说,我在哲学及训诂学(即语源学)方面作的考证工作,有点像海德格尔式的研究,类似海氏在《林中路》等著作中的工作,是〃从语根上找哲学〃。 我对海德格尔哲学的评价并不高(我认为它是一个充满神秘主义的晦涩而思想却很浅薄的体系)。但所谓〃从语根上找哲学〃,这却是深获我心的精辟之论。
7、两种对立与两种矛盾
记者:我有一个问题。你刚才曾谈到关于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这个规律毛泽东认为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是辩证法的唯一规律。但是,所谓对立统一规律,究竟是什么意思?
何新:对立统一规律,是黑格尔最早提出来的。在他的辩证逻辑学中这一规律被认为是宇宙的一个普遍性规律。是一个本体论规律,也是一个逻辑学规律。 但是,就〃对立〃这个概念而言,过去的哲学家就没有搞懂黑格尔的真实意涵。例如我们读艾思奇、杨献珍关于辨证法的书,可以发现这些哲学家所讲的对立,只是现实中一些对立物的反对关系。例如阴电与阳电,男与女,以及东与西、南与北那种对立(列宁也是这样讲的)。但这种对立面,并不是逻辑的对立,也不是黑格尔逻辑中所意指的那种对立。
记者:黑格尔讲的对立是什么对立?
何新:是逻辑关系的对立,也是变异形态下的自我对立。
记者:什么是〃变异形态下的自我对立〃?
何新:举个例子吧。一只鸡蛋,孵化变成一只小鸡。蛋和鸡,在逻辑关系上是两个不同的、对立关系中的概念。从形式逻辑的立场看,蛋不是鸡,鸡不是蛋。但从黑格尔逻辑的观点看,鸡正是蛋的动态变相。 这一组对立的概念不仅兼容而且具有同一性关系。 这就是所谓对立形态以及对立概念的同一性关系,就是黑格尔所谓〃对立统一/同一规律〃。黑格尔所以提出这样一个规律,所直接针对的就是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A=A)。
记者:你对于对立关系和同一关系的这种解释确实有新意。
何新: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两种对立的差异,中国古人,特别是古代《易经》的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康熙皇帝在其御著的《周易折中》中说: 〃一阴一阳,兼对立与迭运二义。对立者,天地,日月之类是也,即前所谓刚柔也。迭运者,寒暑往来之类是也,即前所谓变化也。〃 康熙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帝王,而且是一位高超的智者。他已意识到两种对立观念的不同。一种是并列、对峙而存在的对立。另一种是在时间流中通过演化和自我更迭而生成的自我多相的对立。 这是两种不同的对立性关系。前者是空间中并存的对立,后者是时间中保持着同一性,即连续性的对立。其实只有后者才是逻辑性的真对立。 应该说,康熙皇帝对对立问题的看法,是颇为深刻的。比我们现代的一些哲学家还要深刻得多!
记者:有两种逻辑对立,那么,是否也有两种矛盾?
何新:正如对立这个辞有歧义一样,矛盾这个辞也是有歧义的。两种矛盾,一种是逻辑矛盾,概念的自相矛盾。这是黑格尔讲的矛盾。另一种是现实矛盾,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讲的矛盾都是现实矛盾。例如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和富有者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本身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哲学的贫困》) 但是黑格尔讲的矛盾,不是这种现实中的矛盾,而是存在物自身分裂为两个概念(实在概念与潜在概念)而形成的自我矛盾。对于这一对范畴意义的矛盾,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已经提出,即〃潜能〃(隐德来希)与〃现实〃。这两种矛盾在逻辑意义上是完全不同的。
8、黑格尔逻辑学的来源
记者:你说到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建立者是他。但是,难道他也懂得辩证法吗?
何新: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实际上,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秘密,过去从没有人指出来,实际是没有被人发现。你知道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辩证逻辑思想的来源在哪里?
记者:您的看法……?
何新:黑格尔逻辑思想的来源,包括他关于矛盾和对立同一规律的思想的来源,并不是从天上突然地掉下来的。实际是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逻辑思想中。
记者:人们通常只说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立者。
何新: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亚氏也是古希腊辩证法、思辩逻辑的创立者。黑格尔给予他以极高的推崇;但他又指出,亚氏哲学遭到了千年误解: 〃亚里士多德乃是从来最多才最渊博(最深刻)的科学天才之一,他是一个在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当他把科学这样地分成为一定概念的一系列理智范畴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同时也包含着最深刻的思辩的概念。没有人像他那样渊博而富于思辩。他许多世纪以来乃是一切哲学家的老师,但却从没有一个哲学家曾被完全没有思想的传统这样多地歪曲过,人们把与他的哲学完全相反的观点归之于他。〃(《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269…270页。) 对亚里士多德的重大误解之一就是:人们只知道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形式逻辑,不知道他还有一种〃思辩〃(辩证)的逻辑。只知道他提出了同一律为基础的思维/存在三规律。不知道他还提出了对立同一的规律。
记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对立同一规律?
何新:是的。亚氏是在对〃运动〃的分析中发现了这一规律。所谓运动,有两种。一种是空间中的运动,人们通常所了解的可以直观的物理运动。还有一种是时间中的运动,这就是〃变化〃、〃变易〃的运动,〃对象自身的运动〃(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不仅包括位移的两个位置,而且包括〃生成〃和〃毁灭〃这两个实体的特征,〃增长〃和〃减少〃的两个尺度(量变),变化的两个性质(质变)。运动是〃潜在东西本身的现实化〃。就是说,如果有某种东西,它现实地是X而潜在地是Y,那么运动就是使这个东西的Y性质变成现实的。(②ARISTOTLE,BY Willi am David Ross;Mothuen Co。Lid 1960,P。82。) 亚里士多德在对变易性运动的分析中,极其深刻地阐述了作为本体论的辩证逻辑(客观辩证法)。他指出: 〃运动的一部分实质恰恰就是潜在之物尚未完全丧失其潜能并且尚未变成现实;这是运动和实现之间的区别。在实现的每一时刻,潜能完全消除并被转变成现实性;在运动中,这种转变直到运动终止才能完成。运动是未完成的实现,实现是完成的运动。运动不能绝对地分成潜能或实现。它是一种现实化,但是这种现实化蕴含其自身的未完成性和潜能的持续出现。〃②对这一过程的概念性分析则导致辩证逻辑。
亚里士多德认为: 〃变化总是在对立物之间,或一对立物和一中介(后者则代表另一对立物)之间,或矛盾物之间。 因此,运动本身必然是: (1)从一肯定语词到一肯定语词(其反对), (2)从一肯定语词到其矛盾, (3)从一否定语词到其矛盾,或者 (4)从一否定语词到一否定语词。〃(ARISTOTLE,BY Willi am David Ross;Mothuen Co。Lid 1960,P。82。) 在这里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分析由客观辩证法直接转向于辩证思维、辩证逻辑。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三种运动: (1)关于性质(质变) (2)关于数量(量变) (3)关于位置(A→B,有→无) 在这三种运动中,都要有对立物。(ARISTOTLE,BY Willi am David Ross;Mothuen Co。Lid 1960,P。83。)
记者:这样看来,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确实蕴涵了黑格尔逻辑的雏型。
何新:正是如此。但是,正如亚里士多德传记的作者WD罗斯所指出的: 〃尽管亚里士多德指出这些关系,他却从未尝试把一种变化化归为另一种变化;范畴的差异不允许做任何这样的尝试。〃
9、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记者:同一性的意义是什么?
何新:同一性在传统逻辑中就是同一律、以及传统逻辑讲的〃××是××〃这种关系。现代逻辑称之为所谓蕴涵关系。 黑格尔认为,存在本身是处在绝对运动中的。运动的本质是〃一切都是从一种存在物产生这就是同一性〃。(《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93页。)这种运动的过程,就是主体的自我矛盾思维和论辩。因此,如果以存在物(同一性)为主词,则由于其运动,对它来说,矛盾的述词不可避免。这种矛盾论辩的原理,即古希腊人、也即黑格尔所说的矛盾论辩方式辩证法。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上述思想极为赞赏,并以下列图式作了概括性的表述: 辩证法是什么:=(等于) 概念的相互依赖 一切概念的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 一个概念及另一个要素的转化 概念之间对立的相对性 概念之间对立性的同一
记者:这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