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自前去激励士卒奋勇作战。在朝廷之中,吴汉一向沉默寡言,表现的非常谨慎,从不与同僚发生争执。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刘秀对吴汉是很不放心的,对其深存疑虑。他经常派人暗中观察,让人去看吴汉在做什么。有一次,前去观察的人回来说,大司马正在带人修理攻城作战用具。刘秀听了,叹息说:“吴公为将则差强人意,惟其威重如山,隐约如一敌国矣!”从这一点看,吴汉虽然表面忠厚,其实一点也不傻。他知道刘秀对自己的疑虑,一直用特殊的方法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心。每次出征,如果是早上命令,下午就率军出发,从来不耽误日程。时间长了,刘秀慢慢就对其信任了,故而能够多次带兵在外。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刘秀面前谨小慎微的人,到了前线却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吴汉的骄横跋扈、目中无人是出了名的,无论是在河北、中原地区作战,还是此后的在陇西对隗嚣作战,都犯下了很多严重错误。从整体来看,吴汉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对于这些,刘秀自己也是非常清楚的。
既然如此,那么刘秀为什么要如此重用吴汉呢?他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除此而外,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在天下大乱、四海沸腾的时代,自己要想统一天下,建功立业,他不得不暂时重用吴汉这样的人。
刘秀用人,一向是“亲者严,疏者宽”。他越是真正信任的人,官爵往往很低。相反,越是需要安抚、警惕的人,刘秀越是给的官爵高。不仅是冯异,铫期、祭遵、王霸这些早期老臣,对他刘秀的耿耿忠心,真是天日可鉴,不容置疑!他们不计个人名利,兢兢业业、克尽职守,这一点,刘秀是深知的。正是因为刘秀知道他们的品质,因此在封赏官爵之时,对于这些人都不太多考虑。
事实上,刘秀手下的这些大将,越是被授予高官显爵的,刘秀越是不放心。比如,刘秀对于吴汉、景丹、耿弇三人,尤其是不放心。
不放心归不放心,该重用还是要重用。在刘秀的姑息迁就之下,吴汉长期执掌军务大权,使得汉军军纪败坏的问题久治不愈。刘秀在军中时,吴汉不敢放纵。等到独自作主领兵在外时,就肆无忌惮,大开杀戒,肆意横行。因此,吴汉的这些毛病,除了刘秀之外,无人敢于过问。
其实,就吴汉本人来说,也有他的苦衷。纵兵抢掠的恶习在汉军中早已司空见惯,相当普遍,这种现象刘秀非常清楚。但是,吴汉从幽州一带征集了五万突骑,这是汉军的主力,也是刘秀扫平群雄、平定天下的最大资本。打仗还要靠他们,不便管得太严。因此,刘秀对于这种情况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际上处于一种半放纵的状态。也就是说,打仗的时候,将军、士兵们可以发点财,甚至可以抢一点东西,只是不要太过分就行。刘秀何尝不想让自己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士兵的素质参差不齐,根本做不到这点。对于刘秀来说,这也是实在没办法的事情!
类似的还有景丹、耿弇。这些将领都是在北边诸郡长大的,所带领的士兵也是北部各郡人。北边的人靠近匈奴、乌桓、鲜卑地区,深受胡地风气的影响。当时洛阳朝廷刚刚建立,国库里根本没几个钱。打了胜仗之后,如果不允许抢东西,拿什么给这些人发军饷?如果不允许这些士卒们在适当范围内抢一点东西,很难驾驭。吴汉、景丹、耿弇等人,正是基于这一点原因,才有意适当放纵士兵抢掠。但是,这个放纵的限度有大有小,就看各个将领们治军的风格、方法了。
随着汉军人数的不断扩充,军纪问题越来越严重。刘秀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整顿纪律。因此,在河北时期,刘秀就先后任命祭遵、岑彭为刺奸将军、廷尉,负责掌管督察军纪工作。军纪败坏的问题,吴汉所部最突出,刘秀也是心知肚明。任命祭遵做刺奸将军,就是针对军中的这种恶习的。因为祭遵为人铁面无私,连刘秀身边的亲信侍卫都杀了,而且是先斩后奏。因此,祭遵在大军之中时,诸将等人还有些忌惮,不敢太放肆。此时,祭遵不在吴汉的大营之中。就是他在,也未必能够管得住这些骄兵悍将!
纵观“邓奉事件”,诸多细节耐人寻味,值得深思。从私德上讲,邓奉是个血性男儿,确实是好样的。但是,从大义上讲,他的行为很不应该!他的反叛行为,不仅把自己送了不归之路,而且再次把南阳郡推入了熊熊的战火之中。到了建武三年三月,刘秀腾出手来之后,他决定御驾亲征。骁勇善战的邓奉的命运,将会如何呢?
(十四)惊涛骇浪
刘秀在定都洛阳之后,位居天下正中,他以“复兴汉室”为旗帜,与四方群雄逐鹿中原。既然打出了“汉室正统”的旗号,就成了群雄的“众矢之的”,所受到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到了建武二年春之后,随着形势的急剧变化,刘秀的战线越来越长,作战困难程度也越来越大。
随着彭宠、邓奉相继反叛,他的战线由原来的西线、东线两条扩展为东、西、南、北四条。建武三年(西元二十七年)闰正月,刘秀在宜阳全歼了赤眉军二十余万主力之后,形势逐步得到了改观。然而,中原形势依旧复杂,犹如一团乱麻。中原大地,河南河北,大江南北,到处是烽烟滚滚,刀兵相见。
西线方面:征西大将军冯异正在关中和延岑集团进行着激烈的较量。由于粮食缺乏,全军断粮,已经在开始采摘野果、野菜充饥……
东线方面:梁王刘永已经、青州流民军首领张步分别盘踞在睢阳、剧县一带,声势极大,而且双方还有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自己的意象。还有前更始政权的大将苏茂,檀乡、五校流民军首领董宪、佼强等部在徐州以及睢阳以南活动,割据一方。
北线方面:情势更加不妙。彭宠的势力越来越大,军队也越战越强。幽州牧朱浮频频告急。除了上谷郡在忠于刘秀的太守耿况手中之外,河北边陲诸郡逐渐萌生出叛降彭宠的迹象。
南线方面:南线方面:邓奉、董?、延岑、秦丰、李宪等各路势力如日中天,杀气腾腾。秦丰、田戎等人的军队在荆、楚一带,声势震天。盘踞在庐江(今安徽省舒城县)一带自称“淮南王”的李宪也有部众十余万。尤其是邓奉、董?两路叛军,势力最为强劲。董?占据了堵乡(在堵阳附近,堵阳在今河南方城县东),与邓奉联通声气。而邓奉则在全力围攻宛城。由于长久被围,宛城汉军守将坚镡几乎以及弹尽粮绝,形势危急。而南征汉军主将岑彭屡为邓奉所败,自身难保,举步为艰。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敌人要一个一个地消灭。对于形势的严峻性,刘秀早已是洞若观火。但是,他仍然表现的非常沉着。在分析了敌情之后,他有条不紊地进行部署,试图慢慢地扭转不利局势。
在刘秀的战略中,各条战线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列是:西线、南线、东线、北线。
首先当然是西线。这里当然是刘秀的“重中之重”,绝不允许有任何闪失,必须首先重点解决。对于征西大将军冯异的能力与忠诚度,刘秀是完全放心的。他认为,只要冯异能够收取关中,确保洛阳西翼安全,其他地方就是塌了天也不怕!为了解决西征军的吃饭问题,刘秀火速派南阳人赵匡为右扶风太守,千里迢迢地将军粮送到了长安前线,为西征军提供了粮食保证。
其次是南线。为了解宛城之围,他急命建威大将军耿弇、破奸将军侯进分率黾池、宜阳汉军南下,做好紧急增援岑彭南线汉军的准备。同时,又严令岑彭加强防御,全力保持南线的稳定,不要使战局发生大的波动。他还叮嘱岑彭:“告诉坚镡!再坚持几天!等耿弇、侯进两部会齐,朕要御驾亲征!”
第三是东线。为了遏制刘永、张步势力的发展。这年的正月,刘秀除了严令虎牙大将军盖延继续加紧围攻睢阳以外,也加紧了对青州、徐州一带的政治、军事攻势。刘秀再次派大司徒府司直伏隆之子伏湛为使者,到青、徐一带去宣慰,招降盘踞在青州剧县一带的张步。
最后才是北线。对于幽州战场,刘秀认为不过是“癣疥之忧”而已。而且,他还认为彭宠器宇偏狭、胸无远略,不足为虑。对于朱浮的多次求救请求,坚决予以驳回:“自己惹出的事,自己想办法!” 与此前一样,刘秀依旧采取完全的“鸵鸟政策”。
由以上部署可以看出,为了确保西线的安全,刘秀不得不作出了重大的战略牺牲。
在围歼樊崇的准备过程之中,南线的坚镡、北线的朱浮、东线的盖延,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坚镡、朱浮二人,分别困守在宛城、蓟县之中,随时都有被邓奉、彭宠叛军滔天巨浪吞没的可能。然而,在坚镡、朱浮二人的拼死防守之下,宛城、蓟县两座孤城岿然不动,为刘秀全国战略的实现减轻了压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特别是坚镡的死守宛城,极为关键。否则的话,邓奉、董?两路叛军就会南北会师。假如他们乘胜北上,洛阳的南大门就危险了!
因此,刘秀在解决了西线问题之后,按照既定的战略次序安排,必须要遏制南线邓奉盘踞的疯狂攻势了。为了确保南征万无一失,就必须先把准备工作做好。他一面催促耿弇、侯进二人整顿人马,即刻南下。又令伏湛准备粮食器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就在刘秀紧锣密鼓地准备御驾亲征邓奉之时,北线的朱浮却再也守不住了。
本来,刘秀早已明确告诉朱浮以及河北各地守将,稳定压倒一切。对于彭宠的叛乱,尽量维持目前的局面,能坚持一天算一天。他甚至申明:即便是消灭了樊崇之后,自己暂时也不打算在北边用兵。然而,由于迟迟得不到增援,幽州各地的一些太守顶不住彭宠的进攻,开始加如了叛军的行列,成了刘秀的敌人。
三月,在彭宠的诱降劝说之下,涿郡太守张丰自称“天上大将军”,在首府涿县起兵反叛,与彭宠联军共同对抗刘秀。由于涿县在蓟县的正南方,张丰的反叛,彻底卡断了幽州牧朱浮的粮道,使得他苦心构筑的“卢奴-蓟县”防御体系彻底崩溃。至此,蓟县成了一座彻头彻尾的孤城。朱浮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陷入了即将覆灭的境地。他深知,一旦城破的话,不但自己会被碎尸万段,朱家举族也将万劫不复!在惊恐万状之下,朱浮再次派人杀出重围,火速赶到洛阳求救。刘秀得报,依旧不动声色,还是让游击将军邓隆前去救援。邓隆本是个军事庸才,他在建武二年秋在潞城之南被彭宠一战击溃,至今尚未恢复元气。派这个“常败将军”前来,有用吗?对此,朱浮极为不满。他委屈地认为,刘秀不肯亲自来救他,属于严重的“怠敌”行为。
为了活命,朱浮不惜上疏指责,企图采用“激将”之法触动刘秀的神经,迫使他亲自或者派他的主力部队来救自己。朱浮在奏章中说:“昔楚、宋列国,俱为诸侯,庄王以宋执其使,遂有投袂之师。魏公子顾朋友之要,触冒强秦之锋。夫楚、魏非有分职匡正之大义也,庄王但为争强而发忿,公子以一言而立信耳。今彭宠反畔,张丰逆节,以为陛下必弃捐它事,以时灭之,既历时月,寂寞无音。从围城而不救,放逆虏而不讨,臣诚惑之。昔高祖圣武,天下既定,犹身自征伐,未尝宁居。陛下虽兴大业,海内未集,而独逸豫,不顾北垂,百姓遑遑,无所系心。三河、冀州,曷足以传后哉!今秋稼已熟,复为渔阳所掠。张丰狂悖,奸党日增,连年拒守,吏士疲劳,甲胄生虮虱,弓弩不得施,上下焦心,相望救护,仰希陛下生活之恩。”
此刻,刘秀也大致明白了彭宠造反的真实原因,对于朱浮因一己之私,给朝廷酿成如此大祸的恶劣行径,刘秀是深恶痛绝。对于朱浮这封“用词尖刻”的奏请,刘秀不为所动,语气冰凉地下诏回答:“去年,赤眉军在长安暴虐恣睢,朕料他们粮尽之后必然东来。现如今,果然为朕所擒!以朕来看,彭宠、张丰等两反贼与樊崇当时一样,虽然暂时势大,必然不能长久持续下去。你只要坚守城池,贼人内部必然有做内应,会杀了贼首来投降。洛阳的军用物资还没有准备好,北征的事情,等麦收以后再说!”
(十五)气壮河山
建武三年三月,在南征邓奉之前,他先对东线战局也做了周密的安排。为了减轻压力,从战略上孤立梁王刘永,刘秀再次派太中大夫伏隆前往剧县,加紧对张步招降工作。
伏隆字伯文,是大司徒府司直伏湛之子。他的先祖,就是秦朝的著名《尚书》博士伏胜。伏氏家传《尚书》经学,累世不辍,讲求清静无为之境,与世无争,青州一带的人,深为叹服,美其名为“伏不斗”。伏隆傳承家学,少以节操闻名,很早就做了琅邪郡的督邮。他的父亲伏湛做了大司徒司直之后,伏隆也到了洛阳。建武二年,在怀县,刘秀亲自召见。刘秀早年也是学《尚书》“专业”出身,两人因此谈的很投机。对于伏隆的才干,刘秀很赏识,就将他留在身边听用。
由于伏氏家族在青州一带的崇高声望,刘秀特命伏隆为使者,再次前去故乡宣慰。
伏隆此行的目的是:要求表面上顺从洛阳的张步拿出切实行动,与刘永断绝关系,并出兵协助东线汉军攻击刘永。另外,伏隆此行,还带来了一封任命张步为东莱太守的诏书。
与此同时,在睢阳割据自立为梁王的刘永也不甘示弱,他也派出使者赶赴徐州,册立流民军东海部首领董宪为海西王。刘永听说伏隆到了北海郡首府剧县,立即派使者也来到这里,以立张步为齐王为诱饵,加紧了政治拉拢。
张步是个什么样的“香饽饽”,居然如此受青睐?
张步字文公,是琅邪郡不其县人。这人也算是个英雄,颇有几分豪气。地皇三年冬,他听说刘縯、刘秀兄弟在舂陵起兵后,也在本地聚集了数千人马,举旗造反。张步的三个胞弟:二弟张弘,三弟张蓝,四弟张寿,都有勇力。他们一起跟着大哥起事,都成了张步麾下的大将。
很快,张步在周边不断地攻城掠地,连克数城。张步自称“五威将军”,割据琅邪郡的首府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独霸一方。数月之后,更始帝刘玄入主洛阳,派王闳(hóng)为琅邪太守,前来收取郡县。张步对于刘玄的这道诏书极为恼火:“老子是有功之臣,你刘圣公爱封不封,反正老子在这里说了算!王闳算老几?你叫来他到这里做官,没门!要想进城可以,拿命来换!”张步下令:“各处紧闭城门,不许放王闳入城,违令者,格杀勿论!”
王闳是琅邪名士,却是罪臣之后。他是王莽的叔父平阿侯王谭之子,王去疾之弟。他虽是魏郡人,祖籍却是琅邪郡。王闳的岳父是中郎将萧咸,萧咸是汉宣帝刘恂、汉元帝刘姡逼诘拿绩D――前将军萧望之子,也是一位当朝名士。王闳生性聪明,胸有谋略,有节操风骨,是王莽家族的异类。
汉哀帝刘欣在位时,为了扶植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等外戚,对于长期辅政的王鳯、王莽家族施加严厉打击,致使王氏家族几乎一蹶不振。后来,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哀求之下,汉哀帝刘欣才同意部分王氏子弟入朝任职。王闳担任中常侍,多有匡谏。宠眷董贤,任命其为大司马,权倾朝野,人人侧目,刘欣甚至想禅让给他。王闳坚决反对,告诫刘欣万万不可如此,他说:“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亡穷,统业至重,天子无戏言!”刘欣默然不说,禅位之议就此作罢。不过,他从此之后就被刘欣冷落,被贬谪外,回到郎署任职。
很久之后,王政君向再次为王闳向刘欣表示道歉,刘欣这才勉强同意召回王闳。王闳一回京就上书规谏,引经据典,指斥董贤为大司马纯粹是“乱政祸国”之举,用词全无顾忌。刘欣虽然听不进王闳的劝告,但欣赏他年少志壮,却也没有加罪。
刘欣死后,王闳护送太皇太后王政君,带领卫士仗剑入宫,向董贤收取了天子印绶。又奉命派人召回被贬谪在外的王莽,在控制诛了军队之后,董贤即日自杀。应该说,王闳为王氏夺回辅政大权立下了功劳。
王莽篡位之后;却对王闳极为忌惮;将其外放为东郡太守。王闳担心被其斩杀;随身自备毒药,随时准备自杀,以求一个全尸。不知为何,王莽却一直没有动手,王闳提心吊胆地苟活了十六、七年。王莽覆灭之后;更始系汉军攻破长安,王莽家族在长安者,全部被斩杀,无一幸免。惟独王闳因祸得福,保住了宗族老小的性命。
从王闳的行事来看,他是个很有风骨的忠臣。刘玄让王闳前来招抚,是想让他“现身说法”,抚定青州。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