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钦也坏降谝灰颉4游镏噬弦厣弦丫⑾至丝淇耍共皇亲钗⑾傅模淇嘶故怯捎诹鎏跫淖楹隙傻摹K匀绻佑钪娴牡谝灰蛉ヌ教郑鞘怯涝恫豢傻玫模詈蟮慕峁褪窍胂笥幸桓龃丛焱蛭锏牡谝灰颞D―上帝,但那是幻想的产物。
导师点出了重点:研究佛法一定要从有情本身开始。从佛陀的出家悟道弘法到涅槃,就可以看出佛陀要解决的就是众生生命的苦迫。每一个人一生都很苦,尤其是佛陀时代,每个人都很苦:物质条件不好、政治动乱、大国吃小国,特别是印度种姓阶级的那种生活,每一个人真的都非常苦。人们想解脱,其实是要解决我们生命中的苦迫。生命的苦迫很广泛,除了身心当下的种种痛苦烦恼以外,最大的恐惧就是面对死亡的问题,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了又变成什么,面对死亡,没有一个不恐惧、不害怕的!这是无限的大苦啊!佛法一定要回到我们有情即人类的本位来解决问题,回到主题来,回到根本立场来。佛法要解决的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有地位有钱的人有烦恼,生活环境不好的人有烦恼,身体好与不好的人,感情好与不好的人,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忧悲恼苦,但共同的痛苦烦恼就是面对死亡问题时何去何从。所以一定要回到一个根本来,要解决就是我们当下身心的问题,要面对苦迫的问题,先从有情说起。如果不回到这个立场来,去探讨宇宙的第一因有意义吗?能解决我们什么问题?如果认为上帝是第一因,信仰上帝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烦恼了吗?这都不是根本问题。
导师点出了重点:学佛不是广泛地探讨宇宙的真理,查出第一因。就像现在有人问宇宙飞船上到底有几颗螺丝钉?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上有没有生物?请问,研究这个有意义吗?多少颗螺丝钉与解除你的痛苦烦恼一点关系都没有!有没有生物能解决我们的痛苦烦恼吗?注意听,我们不是在探讨那些问题,不是从社会学识去探讨第一因,而是要从我们的身心去探讨,回到一个根本来,人生的苦迫,生活的苦迫,精神的压力,面对死亡的压迫,这些如何解决?连身心当下的问题都不能解决,怎么能解决我们死后的问题?所以虽然是从有情说起,并不是说只是关心我们当下的身心而已,是说从这里下手去探讨,从能明白、观察、体会的近处去下手,最后比较深入证入时,也能解决生死的问题,所以从有情说起,这一点是主要的。
“探究人生意义而到达深处,即是宗教。世界的宗教,各种各样的,含义也大有出入。但有一共同点,即人类苦于外来──自然、社会以及自己身心的层层压制,又不能不依赖他、爱好他;感到自己的缺陷、渺小,而又自信自尊,想超越他、制用他。有情在这样的活动中,从依赖感与超越感,露出有情的意向,成为理想的归依者。宗教于人生,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一般的宗教,无论是自然宗教,社会宗教,自我宗教,都偏于依赖感。自己意向客观化,与所依赖者为幻想的统一,成为外在的神。因此有人说,宗教是必然有神的。他们每以为人有从神分出的质素,这即是我们的自我、心或灵魂。如基督教说:人的灵是从上帝那里来的。中国也说:天命之谓性。藉此一点性灵,即可与神接近或合一。”
回溯历史可看到人类的发展,刚开始知识还没有很开,受制于大自然很多无形的力量,如气候变化包括地震等天灾,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抗衡的,所受的压力很大,所以就产生了无奈感,感觉人类很渺小,个人很渺小,好象外在有一种力量在控制而无法抗拒。慢慢的,就以为外在一定有一个大力者,所以就先降服了,而产生祭拜等信仰崇拜。但人类的思想会逐渐演变,开始是依赖感,后来发觉我们的力量也许可以超越控制外在的力量。拜拜就是祈他庇佑,那是一种依赖感。以后变成持咒,就是应用咒语的力量要控制、超越那个无形的所谓大力者。人类的意向就随着这样的因缘在变化,慢慢地就有理想化的东西了――理想的归依者。
一般的宗教都偏于依赖感。从比较大的基督教或回教来看,他们都认为有一个造物主――上帝,你只要相信归依他,依赖降服于他,好好侍奉他,死了就能到天堂得永生,在上帝的国度里就永恒不灭了,这就是依赖感。这种依赖感是‘自己意向的客观化,与所依赖者为幻想的统一,成为外在的神。’人类感到自然界的这些大力不是我们能抗衡的,内心自觉很渺小,觉得外面总有一个实在的大力的有主宰控制权的一位神――上帝。其实这是自己意向的客观化,也就是内心的需求和理想化。由于自己的内心不能安住,所以想象成外在有这样一个大力神的存在。这一种意向的客观化,其实是依赖者和自己幻想的统一,而产生了所谓外在的神。如果说外面有神、上帝、大主宰者,其实那是我们心灵意向的幻相而产生的,是从自己意向的理想化而影射出来的。
有人认为,我们的自我、心或是灵魂上有神(主宰者),而我们这个人就是从神那里分出来的一些质料原素或某一种灵而变成的。因此产生一个想象,我们是从神那里来的,现在叫做“自我”,在里面有一个叫“我”的东西,它是从神那里来的。以本体论的理论是:我们是从本体分出某一点原素到这里来的,死后就回到本来那个地方去,这个观念就叫“我、心、灵魂、自性”。比如基督教说人的灵是从上帝那里来的,中国人也说天命之谓性,就是藉这么一点灵性即可与神接近或合一。如果是婆罗门教,他们认为是从大梵天来,死后就回大梵天去。注意啊,有些修行人的理念就与大梵天的合一理论很相似。
“他们又说:人的缺陷罪恶,是无法补救的,惟有依赖神,以虔诚的信仰,接受神的恩赐,才有希望。”
注意听!佛法与这个观念根本不同!神教者的观念认为一切都是由神来控制主宰的,我们自己本身有很大的缺陷,唯有罪恶,那是无法补救的,只有依靠神的力量来恩赐,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神的救度。基督教说我们是羔羊,上帝就像牧羊人。所有神教的观念就是只有依赖神,自己毫无办法,因为我们是罪恶的,内在是空虚的,只有靠神的救度,这是唯一的办法,所以我们要侍奉神。注意听!这就是神教者的观念。为什么要先谈这些?后面讲到佛法的法义时,你才知道原来不是这样,这个神教的观念害得我们像哈巴狗一样,除了永远的臣服外,没有一个人能自主觉醒,因为你只是一个依赖者、被创造者、降服者,你无法真正的解脱自在。我们要先清楚其它宗教和神道者的观念,再讲到佛法特质时,你才了解:原来佛法的特质和这个是不一样的,这样就不会落入神教者的想象中。更重要的是,在佛教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观念,如果不纠正,就会与神教观念混淆不清:我们业力深重,不可能靠自己解脱,只有靠佛菩萨的加被护持,死后就到哪里去,其它没有办法,这样岂非与神教者一样?注意哦!佛教与一般宗教的不同之处,这个重点后面还会详加研究。
“所以一般宗教,在有情以外,幻想自然的精神的神,作为自己的归依处,想依赖他而得超脱现实的苦迫。这样的宗教,是幻想的、他力的。佛教就不然,是宗教,又是无神论。”
也许有人会惊疑:“为什么佛教是无神论,而不是崇拜一个外在的神?”佛教讲的是开发智能,人人都有解脱成佛的可能,而不是要依赖上帝。而且佛教讲无常无我,否定常而不变的主宰(上帝)。佛教讲的是实际,也就是在我们当下的生命身心中,在生活的经验中都可以体会到它的真相。在一个明白人的指导下,每一个人同样可以体证真相而解脱,这不需依赖,不需他力加持。佛法的无神论是否认主宰的意思,不是否认六道中的天界和鬼神。佛教承认的六道,其中的鬼神和我们一样是众生,他不是大力者、操纵者、主宰者。这就是佛教的无神论思想。
“佛说: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行为而决定。”
佛陀说,众生思想观念的错误导致了行为的错误,因而带来痛苦烦恼。由于观念的无知,对真相的不了解,于是对一切万法产生贪爱执着。当你明白真相时,观念正确了,行为也就能导正,痛苦烦恼自然止息。所有问题都出自于错误思想而导致行为的造作,因此必须探讨法的真相,不再迷惑,不再有错误的知见,导正了观念,行为就会正确,那就不会再带来后面的痛苦烦恼。从这里也可以了解业力:我们的身体行为(包括言语)会产生后面的作用,那就是业力。我们之所以会痛苦烦恼,是处理事情的行为不当而致,往前追溯是思想观念有问题,佛陀主要点醒我们这一点。众生的痛苦烦恼生死轮回都是自己造作的,不是由谁来主宰审判,而是自己的行为造作带来业力使然。要调整自己,只有先建立正确的观念,观念正确后,行为必然会正确,随之而有的作用就不再是痛苦烦恼了。生死轮回也是自己造作的业力使然,只有转化行为,净化心灵,才能不造后业,不再随着业力而流转,也就不会被生死轮回所束缚。这一点与信仰神和主宰,依赖他力的造化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明白佛法的这个根本,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如果我们的思想确实很好,心灵很柔和慈悲,对人都是非常善良爱护,回报的怎么会是痛苦烦恼呢!之所以会痛苦烦恼,那都是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与别人的矛盾和斗争,因而带来很多的压迫。但我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当痛苦烦恼时都会怪外面的环境:“都是某某人不好,这件事是人家对我不好,我对她(他)没有什么不对之处啊!”这样的结果使我很苦,我们都在怪别人,而不知道会产生这样相对的结局,完全是自己内心所造作。为何佛陀说法是从有情身心说起?他就是要告诉我们真正的原因:不是在谁来控制主宰你,即使你的际遇很不如意,也要反省自己,看清楚它的原因条件,一切都是有因有缘的,“有因有缘世间集”么,而那些因缘还都是你自己造作的!
“佛教的归依向上、向究竟,即凭有情自己合法则的思想与行为,从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净化自己,圆成自己。所以归依法,即以因果事理的真相为依归。”
佛教讲的向上超越究竟解脱,就是要凭自己合理合法的思想和行为来做决定的。这句话明显点出佛教与外道神教观念不同之处。因果之间有着必然理则,你造了很多不善的因,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果,因果间有一个必然性。此因定会产生彼果,这就是因果事理的必然性,要深一步去了解它,找到真正的原因,了解因果的必然性,就会去符合其必然性而不再违背了。找出我们痛苦烦恼堕落生死的原因,才能够转化改变它,这一切都操之在我,而不是靠外力、靠他力主宰和加被。这个精神就是佛法的特色,绝对与世不共、与外道不共。
“归依佛与归依僧,佛与僧即人类契合真理──法而完成自己的觉者;归依即对于觉者的景仰,并非依赖外在的神。”
我们皈依的佛,是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大觉者;皈依的僧,是清净和合僧团的证果的圣弟子。什么叫归依?归依不是依靠,是心向往之、学习之。我们赞叹景仰佛陀及证果的清净僧,他们契合真理完成了自己的超越。我们只有皈依了佛和僧,才有机会像佛陀与圣弟子们一样,抉择到正确的法,并依之而行,也才有觉悟解脱的机会。归依其实是归向正法,归向真理。这样的归依并非依赖崇拜外在的神,而是对于觉者的景仰与学习,这个归依的意念与外在的崇拜是不一样的。
“佛法是自力的,从自己的信仰、智能、行为中,达到人生的圆成。”
我们要有信心,佛是怎样觉悟的,我们跟着他的脚步,学他的方法,也可以和他一样受用解脱。开发对法体认的智能,净化我们的身心和人格,行为自然向上超越净化,最后也与佛菩萨一样达到圆满觉悟的境界。
“佛法与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否定外在的神,重视自力的净化,这所以非从有情自己说起不可。”
明白了这个根本,首先就要先认识“这里”,才能净化或超越。我们每天都讲“我、我、我,我是谁,我怎么样……”‘我’到底是什么?你真的认识自己吗?你知道自己每天是怎么运作的吗?你发现自己的痛苦烦恼是怎么来的吗?你明白自己是如何产生执着贪染的吗?一个被火烫过的人,看见火绝对不会再伸进火中。同样,明白了正确的因,就不会再去犯同样的过错。每一个人都不喜欢痛苦烦恼,都想清净、自在、解脱,但为什么每天还是在痛苦烦恼里?因为不了解自己是如何造成烦恼、执着、痛苦的,所以每天由于无知一直在重犯不已。痛苦烦恼是我们观念的无明而导致行为错误所造成的。要解决这事,第一步得先回到生命身心中来,回到生活中来了解它,才能转化它。找到痛苦烦恼的因,才能解决痛苦烦恼。不探讨根本处,每天只是向外追寻、寻找依靠,什么时候能改变自己的身心?如果佛菩萨有大力可以加持你,可以改变你的业力,那我敢肯定说:所有的佛菩萨包括上帝都不慈悲。如果他们是慈悲的,加持一下转转我们的业,大家不都解脱了吗?为什么我们还在受苦?有历史以来,人类没有离开过痛苦烦恼,难道是佛不慈悲吗?是上帝不慈悲吗?其实上帝根本改变不了你,佛也不能改变你,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佛告诉我们,他是怎样觉悟体证真理的,他是在哪里超越的。我们要解脱,必须和他一样用这种方法。佛陀是一位王子,名利恩爱感情等都是现成的。而我们每天为了名利和生活拼呀苦啊,然而不管你企业做得多大,或做民意代表、官员,都无法像王子那样一辈子具足一切,我们一生刻意去拼打造作,也不可能达到那样的条件。但是佛陀为什么放弃了王子的身份?如果恩爱名利感情能解决生死的问题,佛陀何必放弃,而要过那种苦行的日子?最后悟道了,悟道后四十几年,也没有回到世俗的贪欲中去,还是过着日中一食的托钵生活,直至涅槃前一天,还在为众生说法,这一切所为何事?佛陀慈悲的展现为的是众生,他自己超越了苦,不但不会又回到苦的因缘中去,还要把他的经验贡献给所有的人类,希望我们同样解脱自在,这就是身行的部分(不只是语言)。
如果我们在崇拜依赖里,什么时候能像佛陀一样解脱?佛陀崇拜依赖谁?他也跟当时印度宗教界的宗教师学过,但是所有的外道思想都不能帮助他解脱,所以都放弃了。最后于菩提树下,在深禅定和思惟中体证到:原来外在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破除我们内在的迷惘无明,才能发现真理法则的真相。从内心的变化中知道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宰者,所以他宣示――只有自觉。当你打破了那个神话,打破了依赖,打破了我见我执时,才有真正解脱的机会。
为什么会轮回生死?它的因缘条件是什么?佛陀阐述了十二缘起,前面的条件产生后面的作用和后果,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生死轮回的条件就是这样不停的在相续循环。只要发觉真相,截断其中的任何一环,后面就不再相续了。解脱并不难,只是不了解真相和原理而已。如果没有得到佛法的正见和真正的原理,只是倾向于像外道神教的那种观念,那就永远不可能截断生死轮回的循环,无法超越这个束缚力。佛陀以身作则,告诉我们他体验、超越而成佛的内容,我们只要依着他的方法观察,跟着他的足迹走,同样可以体证得到。人类有情的身心结构五蕴六处的作用都一样,他能在那里发觉它的作用,可以看出它的无常无我,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体证。所以人人平等有机会,这就是佛法不共的地方。真正的佛法否定外在神的主宰,重视的是自力,是了解真相后的净化。
我们平常都在信仰中,信仰外在虚无缥缈的神,就像在外层空间神游一样。明白上述的佛法重点后,下手处就是回到生命中来。学佛法先从外层空间回到人间来,从人间回到生命中来,在自己的身心中观察体验,明白自己、改善自己,从而提升净化,那就能和佛一样觉悟而大受用,这是一个根本的理念,所以佛法一定要从有情说起。
“世间的一切学术──教育、经济、政治、法律,及科学的声光电化,无一不与有情相关,无一不为有情而出现人间,无一不是对有情的存在。如离开有情,一切就无从说起。所以世间问题虽多,根本为有情自身。也就因此,释尊单刀直入的从有情自体去观察,从此揭开人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