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这个正见非常重要,可以避免很多不该有的歧路幻境,也不会执着在那儿。
  解脱者的心境如同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非常自在。真正解脱了,吃得下饭睡得安然,就象禅宗所说的解脱者境界——饥来食困来眠。 
  “(二)不疑不惑:证解脱的,由于真性的真知灼见,从内心流露出绝对的自信,无疑无惑,不再为他人的舌头所转。就是魔王化作佛菩萨来,告诉他「并不如此」,他也不会有丝毫的疑念。”
    禅宗有一个公案:黄梅参过善知识而体会到“即心即佛”,就去住山,一住二十年。某天,有人从山谷下面的水流中看到一片菜叶,知道山上有人住,溯流而上找到他并问何因缘一人住在这里。回答说,参访某大师体会“即心即佛”后就住山了。此人回来后禀报这位祖师,祖师派另一人再去勘验。那人说:“祖师现在不讲即心即佛,而讲非心非佛了。”他回答:“他纵然讲非心非佛,我这里还是即心即佛。”他是肯定的,不再受其它观念影响,因自己如实地内证了,不再疑惑。祖师听他们禀报后说:“梅子熟了。”也就是认可他真的成就了,肯定没错了,这就是不疑不惑。真正见法而如实地体证,心安理得还有什么疑惑呢?断了三结——身见(即我见)、戒禁取、对佛法僧三宝的疑,起码是证了初果须陀洹。对真理法则三宝不再疑惑而肯定了,对圣戒不疑惑,这个不疑不悔一定要见法才能做到。
  “(三)不忘不失:体现了解脱的,于所悟的不会忘失。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直捷而明确地现前。禅宗使用的勘辨方法,或问答,或棒喝,都是不容你拟议的。如一涉思量,便是光影门头,不是真悟。”
  不忘不失也很重要:我常说,真正悟道只要悟一次就够了。我很怀疑那些自说有一百二十次大悟小悟的人。不管是法性空寂或本来面目,如果真的明白,一次就明白了,为什么还要一百二十次大大小小的悟?如果前面悟的与后面不一样,那就有问题了,到底悟到什么?如果前面与后面都一样,哪里还需要一百二十次?一次就够了么!自己真正体验过的事怎么会忘呢?本来就是很清楚的又怎么会忘?再怎么样它还是如此呀。所以禅宗有些祖师勘验那些学人,都是用这种方法,当下马上反应的就是,容不得拟议第二念才回答,那都是思维而不是真悟。禅宗有一个投子和尚,他站在船上,有学人上船来请他勘验,他用浆把学人打落水下,叉着他:“快说快说”,不让你落入思议。禅宗最常用这种方法,确实也是如此。如果真正受用了,在任何危险状态下,还是当下就反应出来的。用不着慢慢去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回答你,那成了人间的思议性,不是真正的体悟了。我常讲,真正体悟的人生命的展现就是他内在的体证。临济禅师悟道回来时,从山下走上来,他师父在山上看到他走路就不一样,知道他开悟了。所以很多人怕到我们那里去,在师父面前好象成了透明人。
  “解脱者的心量与风度,也多少有不同的:有的得解脱了,在立身处世上,都表现出严谨拔俗的风格。因他所体验的,多少着重于超越一切,所以流露出卓立不群、严谨不茍的风度,这大抵是声闻圣者。”
  声闻圣者证果的,他们的观念、修行方式、生活形态都是比较超越世俗的,不容易与世俗混在一起,所以展现出来的是很严谨超拔独立的风格。
  “有的证悟了,表现出和而不流的风格。内心是纯净而超脱的,对人对事上,能热忱的勇于为法为人。由于悟入的理境,是于一切、不离一切的,这大抵是大乘的圣者。这是从悟境而作大类的分别,其实由于无始来的性习不同,声闻与菩萨,都有不同类型的风格。”
  这就是学大乘法的人与声闻差别处:由于入手体会的程度、触缘、方便的入手不同,故展现的风格便不同。在见实相来说,小乘的初果等同于大乘的初地,四果阿罗汉等同于大乘菩萨的八地无生法忍。前者是小乘的圆满证涅槃,不受后有,不来人间了;大乘佛法主要在鼓励大家行菩萨道,所以认为到这里并不是究竟的圆满,他们悲愿很强,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自己过去曾烦恼痛苦,所以也知道众生的苦,虽然解脱了,但不会放下这些众生。此处无生法忍的“忍”,只是确认而不愿证入涅槃的境界。所以菩萨还以愿力来人间继续利益一切众生,风格是入世的,同情众生,慈悲心很重。心量与二乘圣者不一样,愿意度化众生,直至一切众生都成就了,才愿意入涅槃。但前面无生法忍的体证过程、修行、体证的法性和二乘圣者是一样的,只是愿力不同而已。大乘学者体会的是缘起性空,一切法因缘生,没有永恒不变性,没有独存主宰性,没有实在性,本来空寂。所以在万法的当下就离开了一切执着,不会被污染,故入世而不会被世俗众生所迷惑。对法如此的明白,所以展现出来的风貌就不一样。一般人会认为人间是五浊恶世,都是些烦恼众生,怕自己被污染了。但大乘菩萨行的菩萨道是以众生为重,最主要的就是缘苦众生,离开众生也就没有菩萨可成就,正因为有众生,菩萨才起悲心发大愿力。体悟了无生法忍的菩萨不再自私,不再有我执我慢,因体证法性空寂,明白一切法(包括生死)都如幻,于是不再执着于一切法,也不再恐惧生死了。在解决生死问题上,证了阿罗汉及证了八地菩萨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只是前者涅槃的同时不再来人间;而后者却要制造一切因缘来利益更多的人,所以大乘与二乘的风格展现就不同了。要注意:大乘与声闻的不共处在那里?就在菩萨的悲愿很大,不忍众生苦,众生不度尽,他誓不成佛,这是菩萨道唯一与声闻不共的重要地方。大乘菩萨为何有这样的悲愿力?悟到法性空寂,明白一切法如幻非实,生死也如幻,哪里还担心生死?所以愿意以自己无限的因缘(包括未来的生命等一切)来利益众生,这个风格上确实是不一样的。同样解脱,但心量、风度确实有不同,二乘人是卓越脱俗,非常非常超越而独立拔俗的状态;大乘是和光同尘,入世与众生打成一片来度化他们。但这些都要有本钱,绝对不是没有明白实相,却一天到晚说要来度众生:“早去早回哦。”早回要有本钱,没有见法,没有缘起性空的这些知见,回是一定要回,不知道哪一道呢?所以,菩萨以愿力意生身而来,那是要有程度有本钱的,即见法悟道,悟道后才能随愿而来。如果是世俗众生,那就身不由己随业而流转了。所以大家要行菩萨道,一定要建立正确的知见,根据正见实践而见法,有了本钱,就可以发胜义大菩提心了。菩提心有两种:世俗菩提心及胜义菩提心,悟道前是般若道,发的是世俗菩提心;悟道后是方便道,发的是胜义菩提心。我们虽然还没悟道,可先发世俗菩提心,从世俗菩提心达到明心见性后,才是真正发胜义菩提心。如果没有发心,那就没有机会了。
  小乘与大乘皆各有习性,只是那个习性不会妨碍生死解脱了。
  “如以悟境的风格来说,声闻圣者的悟境,还不彻底,彻底的是世出世间互融无碍的大乘。”
  从这几句话就可以了解到,导师虽然从原始佛法找到了法的根本特质,而他真正要宣扬的还是初期大乘般若经、中观的思想,这是与佛法的根本最为相应而一贯的。大乘菩萨不急着马上入涅槃,念念行菩萨道,念念以众生为缘,这要发胜义菩提心才行。

五、解脱者的生活
  “五、解脱者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方面,解脱的声闻圣者,偏重禅味,而漠视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是淡泊自足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他们的内心充实,而外表好象贫乏清苦。”
  早期佛弟子都是日中一食的托钵,极简单的三衣一钵,晚上睡在 冢(坟墓)间或树下一宿。看起来很贫乏,内心却清净无染自在。他们比较习惯于禅定,时时刻刻都在定中。托钵回来,除了问法或讲法的一点时间,其它都是经行、思惟、禅定,一心一意重于禅味。从这个角度来看,声闻圣者们比较重禅味,漠视外在世界的一切,不喜欢与世俗的人混在一起。
  “以财物为例,声闻圣者觉得这是毒蛇般的东西,不可习近,有不如无。”
  根本佛法的戒律里有出家人不受金银财宝戒。过去的观念,我们都会执着贪染财物而造业,所以把钱财比成毒蛇,要避开,表明危险性。现在还是如此,世俗众生为名利而勾心斗角,因缘不好时还会起心动念伤害别人而造业。五戒中的不盗即“不予取”,别人没有给予你而取了就算盗。现代人即使犯了很严重的欺骗偷盗罪也不会判死刑。佛陀时代,将盗戒放在五根本重戒里,而且犯了根本戒难以忏悔洗清。当时的印度法律将偷盗罪判得很重,比如说偷拿超过现在价值五十元以上就非常严重了,会判死罪。如果出家人犯了偷盗罪而被判死刑,整个僧团的名誉就不好了,所以随顺当时的因缘法律,而把最严重的偷盗罪变成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
  为何当时会把钱看作毒蛇,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佛陀与阿难等在游行的路上看到有些金子,佛陀说了声“毒蛇”就走过去了;阿难看了也说毒蛇;后面的弟子以为真是毒蛇,一看是金子,会意地对视而过;后面跟随的父子俩看到了金子,却欢喜地捡回去了。当他们把金子变卖时,别人产生了怀疑:这么穷的人哪里来的金子?于是报了官。当时偷盗是死罪,官府抓去审问:金子从哪里偷来的?他们声辩是在路边捡的。法官哪里会相信!照规矩判处父子两人死刑。他们后悔莫及:佛陀说这是毒蛇,我们偏偏不信,现在才知道真是毒蛇啊!官员听到后就追问。两人把那天路上遇到佛陀的经过如实说了一遍,并连连叹气:现在知道金子真是毒蛇了,贪欲使我们的命都没有了!官员听了这个经过,知道他们没打妄语。因为当时社会的人都非常敬仰佛陀,既然佛陀在前面看到金子而说是毒蛇,后面你们跟着,证明不是偷的,于是被平反判无罪。打那之后,他们真的知道金钱是毒蛇了。这是与偷盗有关系的故事,把钱财看成毒蛇是有当时的时空背景。
  “如果大乘圣者,一定是拿财物供养三宝,济施贫病,运用它而不厌恶它。大乘圣者的生活态度,是富余丰足,也希望别人如此。功德不嫌多,心胸广大;于人、于事、于物,从来不舍弃,也不厌倦。菩萨是为了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生活态度,不像声闻圣者的拘谨。在一般人看来,多少有点「不拘小行」。”
  我曾比喻过,亦能覆舟,亦能载舟。耕种农田要用水来灌溉,水可以养殖鱼类等,还可用作运输。但如果泛滥成灾,所有的生命都要遭殃。钱财也是如此,如果是满足个人的贪欲,就会败坏德行而造业;如果用于利益一切众生,可建立德行,怎会嫌功德多?只是如何善于使用而已。如果是出世的,自己解脱了,于人间的一切不再执着,当然就不需要用这些了。大乘菩萨是入世的,要关怀救度众生,就必须善于去利益他们,但没有资粮如何度众生?我们只要真正悟道而超越一般世间的染着,破除了自性见我执的贪爱,不再执着一切时,就可以善用一切来利益众生。刚才有居士问:一切都是空的,我们人间的都不要了?我回复说:钱财多多益善,你多赚一点拿来,师父帮你善用资源,用在弘法事业上,帮你制造无限的功德。所以学大乘佛法不会自闭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都不行。而是要了解它的真相来善用,水能覆舟,亦能载舟,怎样善用它就是智能,这就是不同处。
  “无论是声闻或菩萨,由信慧深入而来的坚定精进,都是非常有力的。平常说「八风不动」:利、衰、苦、乐、称、毁、讥、誉,对于解脱的圣者,是不会因此而动心的。就是到了生死关头,都能保持宁静而安详自在的心境,不为死苦所烦扰,所谓的「欢喜舍寿」。”
  从解脱的立场上来看,无论是声闻圣者还是菩萨圣者,都由于有很深的见法的智能,所以在精进部分非常有力量,所谓称讥毁誉等八风都吹不动,无法使你起心动念。面对死亡时依然安然自在而不起烦恼,这才是大解脱。一般人晚上睡觉不会苦恼,因为第二天还会起来么!如果明白死亡的真相,当你面对死亡就会觉得同睡觉一样,明天会起来的(证阿罗汉就不再起来)。菩萨还是希望起来要利益众生,不会恐惧担忧烦恼,这叫欢喜舍寿。睡觉时换睡衣就是欢喜睡觉么,死的时候同样是欢喜舍寿。无常是本来如此的真理法则,一切法(包括每个人)都要归于灭的,难道你可以不归于灭?
  “一般所说的「预知时至」,凡夫也可以做到。”
  注意!这里的重点是让我们了解:对死亡清楚明白而自在无恐惧,那才是重要的。用预知时至来判断人有否成就,那是不准确的,不是只有解脱的圣者才预知时至,凡夫也有人做得到,甚至有些动物也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临死时身体不受死苦,在定力甚深的,也不是难事(反而,定力不深的阿罗汉,还是不免身苦)。”
  俱解脱的阿罗汉定力非常强,死前只要定力强就不觉得苦。定力不深的阿罗汉还是不免身苦,《杂阿含经》记载慧解脱的阿罗汉,有些不具备深定,同样感觉到身体的痛苦,只是身苦心不苦而已,不再忧悲苦恼了。
  “「坐亡」、「立脱」,那种要死就死,撒手便行的作风,必须是根除我,我所执的圣者才行。然而,并非每一圣者,都表现这样的作风。”
  这就不容易了,一般都是身体不得不死才死的,能正确面对也算是很自在的了。但坐脱立亡就不一样了,比如有人在说法时,最后与大家道别“再见”就走了,那很厉害;还有人说:“我要走了,哪一天我请你们吃一餐”,吃完就走了。不管是坐着、站着都可以,随时想走就走,那是很特殊的,确实相当有深度。这种人一定是破我我所而见法解脱的,然而并非每一圣者都表现这样的作风。我希望我要走时唱歌给你们听,看到时能否有深一点的境界(幽默的笑了)。 
  “经上说:佛入涅槃时,佛弟子中烦恼未断的,痛哭流涕;而解脱的弟子,只有世相无常的感觉,默然而已。依一般的眼光来看,一定说那无动于衷的,不近人情。其实,真得解脱的,不会为此而哀哭。”
  还存在世间感情的染着才会痛哭流涕,如果了解无常是必然如此的真理法则,还有什么悲哀的?更何况佛陀是大解脱自在的大圣者!中国人有风俗,八九十岁一百岁死了不需要哭,用的是红布而不是白布,不悲哀,认为寿命那么长有福报,他一生是很风光自在了。何况是佛陀的解脱!所以,我曾交代这些朋友:哪一天我走了,你在旁边哭,我会爬起来说,重来,那不对,这样不受用。

六、解脱与究竟解脱
  “六、解脱与究竟解脱     二乘圣者及菩萨,从证悟而得的解脱,还有不圆满处。二乘圣者,虽断尽烦恼而证解脱,但因无始来的烦恼,多且重,深刻影响于身心;所以身心仍然不免遗留有过去烦恼的习惯性。这种习气,虽不碍于生死解脱,不碍于心地自在,而到底还是一种缺点。如阿那律的时常骂人,大迦叶的闻歌起舞等。这些习气,菩萨已能分分的销除,但须证得佛果,才能纯净。烦恼与习气销尽,才能到达究竟圆满的解脱境地──佛地。”
  同样是解脱,为什么有解脱与究竟解脱之别?阿罗汉、八地或十地菩萨都证悟解脱了,但并没有十分圆满。阿罗汉还有习性,只是已不再妨碍生死的解脱了,也就是说这种习性是不关重要的。大迦叶是非常严谨的人,还会受歌声的影响而手舞足蹈,但这与解脱生死是没有妨碍的。又譬如阿那律时常骂人,其实不是心里不满或起瞋恨心而骂人,只是惯性而已。阿那律(有经律或说舍利弗?)过恒河时,看到恒河旁的河神就会呵责他,因为过去世那位河神是他的女婢。河神很生气,就将此事告诉了佛陀。佛陀指出阿那律的习性。他知道自己不是瞋恨或看轻,感到是习性,便向河神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女婢。”明明知道自己不对而道歉,但由于习性最后还要加一句女婢。没有坏意,也不是瞋恨心,只是一种惯性习惯。比如我在上课时,重要处我会加强语气而大声讲话,这就是惯性,但这个大声并没有妨碍我的解脱生死。大迦叶非常严谨,但他听到乐神美妙歌声时,会跟着他动一下,这个动一下也没有妨碍生死。习性虽有没有妨碍生死,但与佛陀相比就不圆满了。佛陀是非常完美的,他几乎没有什么习性,究竟解脱是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