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其它宗教虽也能去除部分烦恼(甚至大部分烦恼),内心也可获得一种极高超、极微妙,自由自在的相似解脱境界,但因缺少如理的真实慧,不能从根解决问题。一旦定力消退,无边杂染烦恼,又都滋长起来,恰如俗语中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外道即使修到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仍不出三界生死,这很重要,也显出佛法与外道的不共智能。由于修定是世间共法,只要修禅定的或虔诚敬爱、祈祷专注的人或多或少都可以得到一些心灵的体验。有的似乎非常微妙超越,那种感觉也是很自由自在的。但与佛法讲的真正究竟解脱只是相似而已,非彻底的解脱境界,因缺少般若空慧即了解实相的智能故。
如果身心只是在修禅定,出定后都会退却定力,内在的习性又起来。好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地面上的杂草被火烧掉了,但根还在泥土里,春天一到,又发芽了。就像没有真智能的禅定,定力深时会把烦恼压伏下来,但内在烦恼的根却没有断除,所以学禅定只是伏烦恼而不能断,这一点要明白。
“佛教之所以成为佛教,即因具有超越一般宗教的禅境,而着重于智能的体验生活。我们修学佛法,若不能把握这一核心,或偏重信仰,或偏重悲愿,或专重禅定,便将失去佛教的特质。”
这就是重点:佛法与世间法不同就是在重智能重体验,我觉得非常重要。从宗教的形态来看,基督教及一些神教的观念,他们是有一个创造万物的主或对教主个人的崇拜,那都是重于信仰,以为我信他就得庇佑;有的外道重于禅定,以为把心灵意识歇下来,不与外面接触,内在的禅定可以减少对外面的贪着污染;有的以为只要慈悲帮助众生,助人为乐行善就对……,这样就变成偏于一边的专注。佛法与他们唯一不同在于重视般若智能的开发去体验真相,前面这些都只是助缘而已。
“由此可见,无论大乘法,声闻法,如欲了生死,断烦恼,证真理,必须依藉智能力而完成。但这并不是说,除了智能,别的就什么都不要;而是说,在断惑证真的过程中,慧学是一种不可或缺,而且最极重要、贯彻始终地行门。有了它,才能达到佛法的深奥处。”
导师在这里点出了重点:佛法的与世不共就是有开发了解实相的智能即般若空慧。没有智能就看不到真相,根部的问题就不能解决。信仰、悲愿、禅定都是不可缺少的助缘,但如果认为仅是这样就够了,那就会耽误了,因为他缺少的是智能。
智能是彻始彻终的,开始要般若为导,八正道也是正见为导。一定要先有智能这一边的力量,知见建立好,修行的过程才不会偏差,最后证入的还是般若。开始要般若引导,最后的体证也是般若,这是彻始彻终的。有了智能才能达到佛法的深奥处即究竟处。如果没有开般若的智能,重禅定、信仰或悲愿,那都是偏于一边,不够圆满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小乘法中,定增上学以外,别有慧增上学。在大乘法中,于禅波罗蜜多之后,别说般若波罗蜜多。”
这里就点出了;声闻法与大乘法都同样要注重慧。声闻法中有戒增上学、定增上学、慧增上学,都是重视慧的开发。大乘法讲六波罗蜜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是般若,也是同样的。
“慧学总是建立在定学的基础上,而慧学并不是禅定。”
这几句话很重要。依我们的习性散乱心是不可能发现实相开发智能的。所以还要基础的定力,可用七依定加未到地定。尤其是我们居士不可能放下一切每天修禅定,但起码要有未到地定,因为这是开发智能的基础。但不需要太深的禅定(非想非非想定), 太深时,智能反而发不起来,因为心极其沉细,发不起觉照的心,无法看到真相。
“有人以为:「依定发慧」,若定修习成就,智能即自然显发出来。这完全误解了佛教的行证意义。”
开发智能本身并不是禅定,智能是智能。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因为佛教的修行人中普遍有这样一句话:“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如此说来,如果禅定修习成就了,就一定会发智能?其实这就完全误解了佛教的行证意义了。外道四禅八定的功夫很深,甚至能开发神通,但并不能真正究竟解脱,因为没有无漏慧。
“如说依戒得定,难道受持戒行就会得定吗?当然不会,禅定是要修习而成就的。同样的,根据佛法的本义,修得禅定,并不就能发慧,而是依这修成的定力为基础,于定心修习观慧,才能引发不共世间的如实智能。”
还有的人认为“由戒得定”,所以受戒非常细腻,点点滴滴都要依戒而行。其实即使这样严格持戒,还是不会自然发定的,因为禅定有禅定修习的方法。不依照禅定的修习方法,只有守戒,怎么会定呢?同样的,观慧有观慧的修习方法。只是在定心的基础上来观就能容易启发无漏慧。如果是散乱心就不容易,所以只能说定是帮助发慧的增上缘,而且要恰到好处的定,太深的定还不行,重点就在这里。在定心的基础上来修观慧,才能引发不共世间的如实智能。
“说依定发慧,决不是说禅定一经修成,就可发慧的。不然的话,多少外道也都能够获得或深或浅的定境,他们为什么不能如佛教圣者一样能够发智能,断烦恼,了生死呢?”
这就在点醒我们,佛教徒确实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一点:很多修行人闭关修禅定,反而没有在开发智能这一边着手。这就可能对这一方面有误解,大部分人修禅定,具有定力时,能使贪瞋痴烦恼欲望比较淡薄。但这一些都只是外表的显示,内在心灵深处即潜意识里的烦恼并没有清除,压着伏而不断。一般人不了解,以为修定就是修行,其实真正的修行在于如何用智能清除错误的知见。贪瞋痴烦恼来源于我们错误的观念认知所产生的行为造作。我们很少发觉到根源是错误知见带来行为的错误,只是用定力来压制行为,而这些错误的知见观念并没有修正,当定力一失时,潜在的习性又发作了。所以修四禅天四空天的,当定力消失了还是会堕落。即使往生的是天界的福报,报尽了还要堕下来,因剩余的潜在烦恼并没有断除。这就要注意了!佛法跟所有外道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我们是从根部着手。所以善知识帮助我们建立正知见非常重要,这样你才有正确的目标和方法,铲除内心根部的烦恼颠倒执着的因。如果修正了内在思惟所根据的理念程序,就像改变了计算机的程序,出来的功能一定与正确的程序相应,就可以解决我们过去的错误。如果不在根部下手,只是注重禅定的修为,即使你有神通也会执着。
我们唯一的颠倒就是执着,以为一切法是真实的,破不了执着就不可能解脱。禅定也会让我们执着的,有修持的人都知道身心会非常舒服清净宁静,甚至进入一种非常光明清净的境界。你觉得那太美了,很超越的,好像吃东西的味道一样,会觉得这个地方很好,你也会执着这个味道。所以修惯禅定的人很喜欢闭着眼睛打坐,每天几乎执着在味定的状态中。有神通而没有解脱的人就更糟糕了:即使能知道过去未来的几年乃至几百年,再前面的就不知道了,还是不彻底的。有了神通更执着,以为能通能知的“那个”就是我,那么我执更破不了!看到上辈子,就以为有一个来来去去的“我”,我执比别人更强盛,对人家的尊敬供养也产生染着。要注意,佛法要的是彻底解脱,不是定境及神通,这些带来的后遗症会更大。所以真正的解脱者是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的,不会执着贪取。因为他们断了人间一切的贪爱,即所谓的“无所得”,真正体会到法性空寂,你还要得什么!连“我”都不可得了,还有其它什么可得的!这才是彻底明白真相,而不是在有所得上。这一点一定要明白;所以修习慧观很重要!
“修习观慧,对于所观境界,不仅求其明了知道,而且更要能够引发推究、抉择、寻思等功用。”
这里很重要!修慧观的人都要观照,观照的所缘境界就是心安住在某个地方,对观照的对象不但要明白清楚,最要紧的是能引发对这些法的推究、抉择、寻思。注意喔,“推究、抉择、寻思”,都是心灵的探讨而绝非不动,这与修定不一样。修定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心意识停止下来不动,这样就不会与外在接触了。但观照时,“观”与“照”的心态,是不能停止的,因为要“推究、抉择、寻思”。就像修禅观一样,观照这个,不是把心定下来无人无我就好了,心还要寻思观察。禅定的禅字叫“禅那”即静虑,是比较定静的一种思虑。这个思虑带着观察、思惟、抉择,心不是死的不动的,而是在很定的境界之中加以观察抉择,还要思惟悟入。只有在真正接近悟入法性空寂见法时才要舍弃一切的思惟。没到那个程度时,还是要寻思的。所以禅那就是静虑,虑就是心灵还在寻思观察而不是停止了。要注意,如果慧观是心不起动,怎能寻思观察内在的问题?当我们的心比较定静时,正好用来观照自己潜在的起心动念即思惟模式观念。这是要寻思而不是不动的,慧观的重要是在这里。不是这样的慧观,我们怎能发觉内在的问题?单纯一个“定”字把心停止不动,那怎么能解决事情?但是心太散乱了,也无法寻思观察,所以要让心有起码的定,不是深定。
“缘世俗事相是如此,即缘胜义境界,亦复要依寻伺抉择等,去引发体会得诸法毕竟空性。因为唯有这思察简择,才是观慧的特性。”
这很重要。在人间的事相万法中,我们时时刻刻与外境接触,如果加上一个观察的心,那就不会迷惑了。我们很少注意到“我”在吃饭时的身心是怎样的,在与人谈话时的身心是怎样的,面对一切外在的形形色色时心是怎样的,生气时心是怎样的,快乐时身心是怎样的……,我们都不知道。所谓的观,就是不管对外在事相的根尘触中,还是思惟胜义时,都不能离开寻思的作用。我常用探照灯来做譬喻,监狱围墙上有探照灯,一打开,它照来照去,所有的枭枭都不敢活动。 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在观照时就像打开了探照灯向内观察自己,这叫寻伺,即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身心活动。譬如说现在你们在听我说法,你们就很少注意到听法的那个心:你现在听我在讲话,心都跑到我这边来了,没有发现自己现在听法的心态觉受是怎样。我们的心都跑到对象去了。我们看到一件物品,喜欢的就被它引走了,为什么会被它引走?因为你没有发现自己内在的心态。我们碰到一件事情会生气起无明,其实就是没有发现内在的问题。能打开内在的探照灯,时时刻刻观察自己就是真正在修观照了,不是只有在打坐时。打坐时是专修;譬如说打禅修期间,我们放下人间一切琐碎繁忙的事专心来修,这样是有帮助的。但是真正的修行绝对不是只有那几天,而是在日常生活事事物物的对待中,时时刻刻打开内在的探照灯,观察内心及外在的一切。如果你只是观察内在,就会忘记外在;如果只是随外境而走,心就不会观照内在了。注意!观照的重点是如何清清净净地同时观察内外,这就不是定。如果单纯是专注式的定,什么心都不起了,如何观照而发觉真相?譬如不知道我们容易起无明生气的原因,那就是因为没有观照的功夫,不了解真相。也因为不了解真相,所以每天贪爱执取,生活过得很不愉快。所以慧观重要就在观察内在的身心活动及外在的一切事相,尤其要搞清楚内在与外在的关系,这就是重点。导师讲出了重点,对外面的世俗事相及胜义都要寻伺抉择,才能引发体会诸法的毕竟空性,体证一切法的实相。因为唯有这思察简择才是观慧的特性。这一点大家要把握!所以学观照的人不能离开思察简择,不是在那边如如不动而已。
“修学佛法的,若一下手就都不分别,以为由此得无分别,对一切事理不修简择寻思,那他就永远不能完成慧学,而只是修止或者定的境界。”
注意,这都是重点。修行如果不是发觉自己内在的生死根本问题,而只是用定把烦恼压下来,那是无法断除烦恼的,重点就在这里。如果一开始就以为不要有分别心,要如如不动不起分别,以为这样就可以得无分别,这样是永远不能完成慧学的。这一点很重要,修观有修观的内容,单纯修止或定只能使身心宁静安住,内在的根本问题——无明是无法解决的。
“初学佛法,所应该注意者,第一、不要将听经、看经,以及研究、讲说,视为慧学的成就,而感到满足高傲。”
这在点出一般人的通病:现在教育水准比较高,大家的智能思辨能力都很强,听法师说说法,看看佛经就满足了,以为自己没问题了,智能慧学已成就了。
“第二、必须认清,即使能更进一层的引发闻思修慧,也祇是修学佛法方便阶段,距离究竟目标尚远,切莫因此而起增上慢,以为圆满证得,或者与佛平等。”
即使身心略有些体验得自在,其实这都还只是方便的过程阶段而已。但很多人往往就认为自己懂了没问题了,其实这样会耽误自己的!经过闻思修三慧的修行,到最后真正彻底悟道体证,贪瞋痴是不会再起的,烦恼是会断的。返观自身,即使体会了一些法,能讲能辩,身心也多少有点受用,但是这样够吗?跟解脱生死真正相应吗?这都要如实了解的,切莫不要有一点体会就以为自己可以了。
“第三、要得真实智能,不能忽略生得及加行慧,轻视闻思熏修的功行。”
生得慧即与生俱来的智能,加行是用功前的资粮。为何不能轻视闻思熏修的“闻”?真正的善知识必是过来人,不只是理论上的明白,身心也必然要有真正的体证,这样才能给后学指明正确的方向即理论与方法。我们在这样的善知识的开示指教下,经过多闻熏习,逐渐就会了然于胸,与法越来越熟悉而相应,所以不能轻视闻思。不能以为自己看看经就可以了,也许可以了解经文的解释,但身行的体证却是另外一回事。一个真正为解决生生世世轮回大事的人,怎敢随意自以为是!内在的心有没有安稳,自己最清楚;烦恼有没有断尽,也只有自己最清楚。对生死轮回的恐惧和无知真的解决了吗?你可以在众人面前装圣人,但你的内心却无法欺骗自己!
要注意佛法与世间的宗教不共在哪里?因为我们学的是佛陀亲身体证的法,他是一个实实在在解脱的人。所以我们要学的不是自己想象的,而是有证明的,确实是如此的。因此依着佛陀的正确方法,我们必然也可以达到。当你真正达到时,你会知道你已经达到了;但是你还没有达到时,你也知道你还没有达到。所以还没有达到的,千万不能自满,真的要用心体会生命的无常。大家每天都能看到发生死亡的事,现在没有解决生死大事,哪一天轮到自己要走时就来不及了。未来不知有多苦,还不知道能否听到佛法及亲近善士?那是遥遥无期的恐怖!所以趁着我们还能听闻,还能用心,就应该好好把握。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就不能随便忽视,生命的问题没有解决,怎么能安然过日子?听闻佛法就要发起精进勇猛的心,这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的生死大事啊!导师辛苦一生,把他所有的智能体验写得这么清楚,来指导我们,我们真的很有福报。把这些研究明白后,就要体会力行,超越生死轮回的大事,这很重要!但众生在惰性里习惯了,一直放纵自己说没有办法,真要坚持这样,师父也无奈。其实正法真的是很难得听闻到的,现在你们有机会听到这样的正见,又有方法来指导,再不当下把握住,那真是自己耽误自己啊!
慧之观境
“慧之观境
慧是以分别、抉择、寻伺等为性的,那么它所分别、抉择地对象──所观境,是些什么呢?
修学佛法,目的在求解脱,解脱是三乘圣者所共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以甚深智能,遍一切诸法而通达它。换言之,慧的所观境,即是一切法,于一切法的空无我性,能够通达,究竟悟入。”
导师谈这个都很细腻清楚,点出了重点。一般人修定就缘一个境,只是要使身心在一个境上用功,心专注一点就会定下来。但这里所说的慧观就不一样,不是在修定。不是要注意某一点上制心一处,而是要广观外在的一切法及内在身心的变化,观察是不是空无我。只要真正体会到一切法的空性,即是慧的成就,这才是我们要体会的重点。
“所以佛法最极重视的出世慧,其特质是在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