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大约有步、骑兵七千到一万人。清守军用大炮轰击他们,杀死了三百多人,
侵略者终于撤走。在作第二次尝试时他们 再次被击退,这时他们已经听到清
援兵正从阿克苏开来的消息。柯勒克孜人和安集延人都撤退了,只留下刀朗
人,他们试图以玉素普的名义召集一支叶尔羌土著的军队。然而,叶尔羌主
要是黑山派的地方,大多数居民宁可逃走也不愿参与白山派的事业。因此,
刀朗人抢掠城镇和乡村,在纠集起一支千人的队伍之后,对叶尔羌进行了第
三次和第四次攻击,但都被壁昌的军队击退。
与此同对,在喀什噶尔的札隆阿却无法迫使和卓停止围攻。在喀什噶尔
和英吉沙尔,如同在叶尔羌一样,侵略者从未能攻克满城,但是他们控制着
这个地区的全部乡村和城镇。
突然传来消息说浩罕和布哈拉之间出现了风波,还说浩罕国内需要军
队。安集延人因此抛弃了玉素普而转回浩罕,带走了许多俘虏和战利品。浩
罕人将他们俘虏的“中国人”勒逼为奴隶,浩罕汗还将其中一些人作为礼物
送给彼得堡的俄国沙皇。甚至在白山派势力最大的喀什噶尔地区,浩罕的柯
②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第308 页。《大清宣宗实录》,卷183 第28 页 (1831 年,3 月2 日)。
① 和罕迪: 《沙勃鲁希史》,第117 页。
② 《大清宣宗实录》,卷179 第17—19 页 (1830 年12 月20 日)。佐口透:《十八至十九世纪东突厥斯
坦社会史研究》,第477 页;参见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第309 页。
… Page 243…
勒克孜人和安集延人所组成的军队贪婪成性,所以使得许多历来和白山派联
合的人感到恐惧和痛苦,转而和清朝当局合作。白山派的事业在六城地区已
经大失民心,玉素普及其追随者除了跟着撤退的安集延人翻越山岭逃回浩罕
之外是别无长策了。在清朝援兵从阿克苏到达以前,大约有二万名东突厥斯
① ②
坦人逃往安集延和塔什干。玉素普继续住在浩罕,直到1835年死去为止。
浩罕已经达到了它的目的。六城地区是偏僻的,难于保卫的,而且依赖
国外贸易。独立的、靠近高大绵亘的山脉而又以它为屏障的浩罕,已在六城
地区取得一种特殊地位,除非清朝让步,它要无休止地进行骚扰。在 1830
年的侵略中清帝国失去了它讨价还价的地位,同时阿法其·玛赫杜姆家族失
去了六城地区人民的忠诚。只有浩罕得到了好处。
1831年,满洲人扬言要组织一次惩罚性的远征。据说这消息吓得浩罕沿
着边境建造堡垒,还派使节去俄国请求军事援助,俄国人闻讯甚至拒绝浩罕
①
使节入境。事实上,浩罕人建立了一些据点,但它这样做的目的是扩张主义
的,是为了控制哈萨克人和柯勒克孜人并向他们征税。浩罕和俄罗斯帝国之
间可能进行的任何商讨看来不会是由于害怕中国而激起的。浩罕已在六城地
区暴露了清朝的虚弱,因此,熟悉新疆情况的兵部尚书松筠建议,取消对浩
罕停止贸易的禁令,允许东突厥斯坦当地人象以前那样和安集延人通婚。他
认为,只有当地人对他们的命运感到满足,六城地区才能够安宁。
当被任命为六城地区钦差大臣的长龄在1831年到达喀什噶尔时,署理阿
②
奇木伯克作霍尔敦台吉领着“二万大小不等的”喀什噶尔人对他郊迎十里,
感谢皇恩浩荡,誓不追随叛乱者。长龄然后从清朝驻军那里获悉,浩罕接连
派来三名使者说,“五年”的中断贸易引起了困难,他们抱怨清政府的没收
和驱逐出境政策,并要求恢复贸易。长龄将此事向清帝报告,也许北京这才
第一次充分感到那彦成的政策惹起了战争。
长龄留下浩罕使节一人,派遣作霍尔敦台吉和其他二人回浩罕。作霍尔
敦原是喀什噶尔征税人,土鲁番首任扎萨克额敏和卓的后裔。当张格尔发动
圣战时他离开六城地区曾前往浩罕、彼得 罗巴甫洛夫斯克和喀山旅行,经由
塞米巴拉金斯克回到新疆。在固勒扎他曾晋见伊犁将军,声称曾被拐骗为俘
虏,清朝于是指定他为喀什噶尔的土著帮办大臣,然后任命他为阿奇木伯克。
作霍尔敦的旅行使他通晓中亚的贸易活动。在和浩罕的谈判上,长龄不可能
派出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①
长龄在开始时曾直接坚持要浩罕交出1830年侵略的魁首,将全部战俘放
① 沃森:《乌兹别克地区纪要》,第374、376 页;《大清宣宗实录》,卷184 第38 页(1831 年4 月5 日)。
② 《大清宣宗实录》,卷283 第2 页 (1836 年6 月14 日)。他死的时间被记为阴历六月。由于《实录》
记叙条目的时间是阴历五月,胡他死的时间不可能是道光十六年(1836 年)。参看佐口透:《社会史研究》,
第408 页,这里也说是1836 年。
①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第310 页。
② 关于这个名字,见西蒙诺夫等编:《苏联乌兹别克科学院东方文献抄本汇编》,7。25,第5014 号。佐口
透把Zuhur ad…DīnTāj ī写作Zohr al…Dīn (《东突厥斯坦社会史研究》,第486—492 页),这是不可能的。
① 瓦里哈诺夫(《全集》,卷2 第325—326 页)声称清朝是要求和平的。沃森在《乌兹别克地区纪要》中
说,作霍尔敦是作为“从北京派去的使节……谈判和平”的,见第375 页。1835 年的中国…浩罕协定的轮廓
可能是在这一次拟定的。也见《大清宣宗实录》,卷195 第12、15—16 页 (1831 年9 月28 日);卷197
第19 页 (1831 年11 月3 日)。
… Page 244…
回本国,但是北京对于艰苦的谈判没有思想准备。甚至不等到汗国回答,皇
帝已允许重开新疆与浩罕的贸易,豁免关税,并且指示长龄放弃引渡要求和
②
不再强要二万东突厥斯坦流亡者回来,“以示大方”。在1831年底,两国
之间的贸易恢复了。
确切地说,作霍尔敦在浩罕的谈判看来未曾公开发表过。浩罕和六城地
区当局交换了几次书信,在1832年达成协议,清朝允许“旨在经商”的浩罕
臣民“自由来往”于六城地区,并且允许“托钵僧”入境,但是与以前一样,
没有北京明确的批准,不允许任何人进入中国本部,甚至对使节也是如此。
政府用银子赔偿了浩罕商人被没收的财产,对浩罕商人豁免关税。作为报答,
浩罕愿意将清朝的战俘遣送回国,但不包括流亡者,同时汗国将阻止玛赫杜
姆家族入侵清朝的领土。长龄报告说,浩罕的统治者自愿抱经盟誓,“永远
翊戴”。清朝当局作为戒备,还派了一名使者去向布哈拉艾米尔“请求帮助”,
使之在浩罕汗国“侵犯时能帮忙维持中国西部边境的和平”。但是布哈拉艾
米尔“婉言谢绝了要进行任何干预”。①
根据长龄的建议,清朝在1832年对所有各国在喀什噶尔和叶尔羌贸易的
②
商人一律豁免关税,甚至包括柯勒克孜人在内。这是为了避免造成这样的印
象:曾经威吓满洲人的浩罕商人,现在是这个地方的主人;也为了禁止浩罕
人利用一种关税特权去垄断贸易。
浩罕派来一名商人头目,他将八十余名喀什噶尔战俘释放回国,并带来
一百余名安集延商人。新疆当局不许地方官员干涉浩罕与喀什噶尔的商业事
务,并且命令喀什噶尔商人对“夷商头目”公平定价。1832年末,清朝用银
两赔偿浩罕商人全部被没收的茶叶,并且叶尔羌的参赞大臣花了一万余两银
子解决了浩罕人的土地要求,尽管外国人购买土地始终是不合法的。清朝根
据那彦成的建议驱逐了居住在新疆不到十年的安集延人,付给赔偿的土地就
是属于他们的。③
六城地区的骚乱已表明,清朝在塔里木盆地西端的驻军远远不够用。因
此政府把参赞大臣衙门和塔里木盆地的统帅部从喀什噶尔迁到叶尔羌,这是
六城地区的主要城市:它很漂亮,多舞女和乐师,一个访问过叶尔羌和孟买
两处地方的浩罕人认为,叶尔羌可以和孟买媲美。它的中心位置有利于在喀
什噶尔、英吉沙尔、巴尔楚克 (即玛喇巴什,它的战略重要性终于得到了承
认)与和阗地区之间相互援助。在1830年入侵期间壁昌将叶尔羌商民移入满
城,这一行动已被证明在阻遏侵略者方面是如此有效,因此某些人关于在六
城地区商场周围建立城堡的建议就被认为没有必要了。
政府任命壁昌为叶尔羌的首任参赞大臣。在新疆南部防区的六千名士兵
之外,清朝增加了三千名从伊犁来的骑兵和四千名从陕甘绿营调来的士兵,
再把阿克苏和乌什吐鲁番每处一千士兵计算在内,南部防区总兵力达一万五
② 《大清宣宗实录》,卷199 第18 页 (1831 年11 月27 日)。
① 沃森: 《乌兹别克地区纪要》,第376 页;《大清宣宗实录》,卷207 第26 页 (1832 年4 月13 日);
柏尼思:《布哈拉之行》,卷2 第378 页。
② 《大清宣宗实录》,卷209 第18 页 (1832 年5 月11 日)。参见沃森:《中国鞑靼里亚与和阗纪要》,
第661 页。那里的“十二年”显然是“二年”之误。
③ 《大清宣宗实录》,卷214 第19 页 (1832 年7 月18 日);卷215 第2 — 3 页(1832 年7 月27 日);卷
26O 第15 页 (1834 年12 月15 日)。
… Page 245…
千人。迟至 1835年这些军队中没有一个东干人,因为政府害怕一旦发生叛
①
乱,作为穆斯林的东干人可能参加。 后来政府改变了关于这一政策的想法。
为了应付增加军队后的费用和口粮,北京削减了各省绿营饷粮的百分之二,
以便每年能多筹银三十余万两。
然而,政府认为各省的分摊只是权宜之计,它继续努力从当地收入中寻
求维持六城地区驻军的办法。为此目的,按照长龄的建议,北京中止了满人
的隔离亚洲腹地的长期实行的政策,迟至1831年已许可汉族平民由中国本部
迁到六城地区。允许移民接受抛荒地和被没收的土地,开垦死地,甚至也可
当东突厥斯坦人农庄的佃户。1832年出现了第一次移民浪潮,在喀什噶尔地
区的喀拉科依和巴尔楚克附近建立了汉人居民点。北京一度仍为六城地区土
著居民的态度感到忧虑,在1834年甚至撤销原议,命令汉人居民点解散。但
于明年在汉人移民尚未迁徙之前,政府又一次取消它的决定,恢复移民。
从1834年起,北京鼓励穷人从中国本部向新疆迁移,特别是移到六城地
区。汉族移民的核心开始形成。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仅叶尔羌就有二
百名定居的汉族商人,还有许多其他时来时去的人。那里有一个东干商人团
①
体和一些汉人工匠。汉语现 在和突厥语同样“通行无阻”。
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35年)
浩罕努力要继续控制新疆的对外贸易,这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汗国
已经基本控制了从塔什干和突厥斯坦城市进入新疆北部的草原商队的贸易,
以及所有通过它自己领土的商务活动。仍在浩罕控制之外的有准噶尔人同俄
罗斯帝国的交易,有从巴达赫尚到色勒库尔的商队贸易以及从拉达克到叶尔
羌的商队贸易。“由于中国政府的猜忌”,浩罕“不能”通过清朝领土与印
度“直接来往”。对于浩罕商人们来说,“通过西藏(拉达克)”去印度的
②
道路是“被禁止的。”
1833年,浩罕派了一名使节(额尔沁)“照料”贸易,并要求它有权在
叶尔羌和其他城市任命自己的政治和商务代办,授权他们向所有来到六城地
区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征收关税。这等于要求垄断贸易,所以北京不愿意答
应。清帝以只恢复成例这一不成理由的理由同意在叶尔羌和其他地方设立浩
罕的商务代办 (商头),但不准浩罕向其他国家的商人征税。
③
在清朝的记载中,甚至使节本人也承认这个要求是愚蠢的。但是浩罕的
军事扩张立刻促使北京采取一种较为和缓的方针。一支五百余名柯勒克孜人
的浩罕军队侵入色勒库尔地区;一名浩罕使节谒见伊犁将军要求清朝把所有
哈萨克人赶出卡伦,以便浩罕能向他们征税;浩罕同时明确声明它正在向帕
①
米尔柯勒克孜人征税。这些柯勒克孜人的地位从来没有明确规定过,但是
① 沃森:《乌兹别克纪要》,第375—377 页(据说总共有二万名步兵,其中一万名驻在喀什噶尔)。沃森:
《中国鞑靼里亚与和阗纪要》,第654—655 页。
① 《中国鞑靼里亚与和阗纪要》,第654 页;《乌兹别克纪要》,第376 页。
② 《乌兹别克纪要》,第376 页。
③ 《大清宣宗实录》,卷235 第22 页 (1833 年6 月2 日);卷238 第4 页 (1833 年7 月20 日)。
① 瓦里哈诺夫:《全集》,卷2 第325 页。 (此书将清朝政策的改变归因于浩罕对哈萨克人和柯勒克孜人
控制的扩大); 《大清宣宗实录》,卷261 第11 页 (1835 年1 月1 日)。
… Page 246…
他们和哈萨克人——其中某些人同时承认浩罕、俄国和清朝的权威——一起
至少是被当作藩属的。
浩罕要求驱逐哈萨克人一事,是对王朝在新疆统治他们的权力的公开挑
战。伊犁将军拒绝将他们赶出卡伦之外以免使之落入浩罕税收官之手。诚然,
在清朝看来卡伦全然不是国境线,只不过是一条深入新疆边境之内一百余英
里的军事防线。由于浩罕未能就范,北京就援引它不干涉尼泊尔内政的先例
(1814—1816年),完全否认它对卡伦之外浩罕…哈萨克关系负有责任,并
且警告说,它将不为那些逃避浩罕赋税而进入卡伦之内的哈萨克人提供保
护。对于那些在1832年和外国商人同样得以豁免进口税的柯勒克孜人,清政
府也同样对待。政府不打算保护柯勒克孜人使之不被帕米尔的浩罕所吞并,
而1835年的中国…浩罕协定将立即给予浩罕向清朝国土上的柯勒克孜商人征
税的权力,从而使浩罕汗处于“对柯勒克孜人负责”的地位,还使他必然“将
柯勒克孜人置于隶属的地位”。②
色勒库尔虽在卡伦之外,却是叶尔羌地区的一部分,而且是和印度、阿
富汗斯坦进行贸易的主要中心,浩罕通过占领色勒库尔用军事压力来支持它
提出的向六城地区外国商业征税的要求。当浩罕军队进入色勒库尔时,浩罕
的使节已经出现在叶尔羌;因此谈判立即重新开始了。几个月以后,在1834
年的夏天,浩罕从色勒库尔撒退了。然而,浩罕这时向北京派了一位名叫爱
连巴依的使臣(他后来被称为爱连拍迪沙),重新提出汗国的要求,即在喀
什噶尔派驻享有领事权和向六城地区所有外商征税权力的代表。清朝的官方
报道没有提到任何要求,也没有提到政府的最后的妥协。所有清朝的资料都
说爱连巴依使团的前来是为了感谢清帝豁免浩罕贸易的关税的,又说它释放
了若干战俘回国,并在京师呈献贡物和上了奏折。北京命令色勒库尔的阿奇
木伯克加强防御工事,但是浩罕在帕米尔的力量不断增加。汗国的军队在同
一年占领了喀尔提锦。
按照清朝的记载,爱连巴依的第一个要求是浩罕应和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