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智慧故事总集7挪威瑞士等-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大大地吃了一惊。看着这座“凯旋门”,国王的心中涌出强烈的感情,勾 

起了对自己一生经历的种种感慨。 

     国王向小城的官员询问起这座建筑的建设者,那位年轻人被引到国王面 

前,受到了国王的嘉奖。从此,这位得到国王赏识的年轻人,如一颗耀眼的 

新星受到人们的景仰和关注,开始了他卓有成就的一生。 



                              安德烈北极探险 



     萨洛蒙·奥古斯特·安德烈是19世纪末期,瑞典著名探险家。为了得到 

北极圈内有关的科学数据,填补地图上的空白,他组织了一次北极探险。 

     1895年,经过周密计算和安排,安德烈在瑞典科学院正式提出乘飞船到 

北极探险的计划。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他的计划感兴趣,新闻界就是用 

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加以报道的,这反映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对此项计划的 

态度。随之而来的便是经费问题,由于人们对此不信任和不关心,因此也就 

很少有人提供经费。没有钱,一切都无从说起。 

     安德烈整天奔波,挨家挨户去找那些大富豪和大企业家,但有谁愿意投 

资于一项与己毫无关系的事业呢?又有谁愿意投资于一项也许没有任何成功 

机会的冒险事业呢? 

     但安德烈并不灰心,经过努力,总算有一位好心而开明的大企业家表示 

愿意承担全部费用,同时他还向安德烈提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希望这项冒 

险计划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是不是削弱了这次探 

险的意义呢? 

     安德烈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两人经过商量,决定让安德烈继续去募 

捐、扩大影响。但是,人们的反应仍然很冷淡。安德烈情急生智,想出了一 

个大胆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探险计划写成一篇极其详细严谨的论文,用大 

量证据论证了这项计划的可行性及其意义,然后,他请那位开明的企业家想 

方设法把这份文章呈献给国王。 

     经过不少周折,国王终于见到了这篇文章。他对这个大胆的计划感到很 

新奇,于是召见了安德烈,并询问了有关探险的一些具体情况,两个人谈得 

很投机,最后安德烈要求国王象征性地提供一些小小的赞助,国王慨然应允。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新闻界对国王关注此事予以了报道。既然国王 

都对这件事感兴趣,那么许多名流、富豪也都跟着对探险一事纷纷予以关心, 

捐赠了大笔费用。许多普通民众也因此开始对这项计划感兴趣了,大家都明 

白了探险的意义。安德烈的事业终于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事业,而变成了一项 

公众的事业,安德烈终于成功了。 



                              诺贝尔破凶杀案 



     诺贝尔(公元1833—1896年)是瑞典的化学家,举世闻名的炸药发明者。 


… Page 7…

年轻时,他从美国学习技术回来,就在父亲办的工厂中的研究所工作,并且 

开始了对炸药的研究。 

     一天晚上,天气闷热。研究所的助理员汉森,突然在值班室被炸死了。 

     诺贝尔赶到现场,看见值班室的地板上有许多炸碎的厚玻璃片和一块直 

径十五厘米的石头。汉森躺在床上,脸部和胸口都扎进了不少玻璃碎片,满 

床是血。地板上还有一个直径很大的被震碎的玻璃瓶瓶底。瓶盖上拴着几根 

打着结的钢琴弦。看样子,这爆炸好像是由玻璃瓶内的什么东西引起的,诺 

贝尔捡起一块碎片嗅了嗅,有酒精的味道。这就怪了,现场没有爆炸危险的 

硝化甘油,没有火药,没有燃烧过的痕迹,这爆炸又是从何而起呢? 

     诺贝尔又发现,书架上湿漉漉的,还在淌水,地板也是湿漉漉的。他想, 

这爆炸的玻璃瓶中一定装满了水。然而,水也不该爆炸呀! 

     诺贝尔迷惑不解。他知道与汉森同时值班的还有一个夜班警卫,便把这 

个年轻警卫叫来。 

      “是这样的,诺贝尔先生。”这个警卫内疚地说道,“在九点钟左右, 

艾肯先生在加完班回家的时候,说要请我去吃夜点,我想反正有汉森先生值 

班,我出去一会儿没关系,便跟他到村里一家饭店里去了。” 

      “你没有听到这里的爆炸声吗?” 

      “没有,没有。我和艾肯先生分手回到厂里,已经近11点,才发现值班 

室的玻璃窗像是震坏了,大吃一惊。请原谅,我……” 

     这年轻人知道擅离职守所造成的后果严重,害怕得几乎哭起来。 

     艾肯是所里研究液态硝化甘油冷冻的技术员。诺贝尔听说是他把警卫约 

出去的,立即警觉到爆炸与艾肯有关,因为诺贝尔知道他和汉森都爱着厂里 

一位漂亮姑娘,他们两个是情敌。联系到艾肯搞的冷冻试验,诺贝尔明白了。 

      “凶犯肯定是艾肯。他是借这爆炸事故来掩盖他消灭情敌的真相。这倒 

是一个很巧妙的发明。” 

     原来,艾肯一直嫉恨他的情敌汉森,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早想杀死汉森。 

为了逃避罪责,他利用冷冻方面的知识,在一个厚厚的玻璃瓶中放满水,密 

封后放在化学实验用的大口玻璃瓶中,再在密封的玻璃瓶四周放满了干冰和 

酒精。大口瓶盖上盖子,盖子又压了一块石头,并且用钢琴弦牢牢地将石头 

扎紧在瓶盖上。在轮到汉森值班时,他偷偷地把玻璃瓶放在值班室内的书架 

上。干冰和酒精掺和在一起,温度能降到摄氏零下80度,密封的玻璃瓶就会 

爆炸,连同实验用的大玻璃瓶的碎片,能像炸弹一样地飞出来伤人。汉森反 

正已经睡熟,警卫又被艾肯拉走,消灭情敌的目的达到了。然而,这“发明” 

瞒不过有科学头脑的诺贝尔。在诺贝尔入情入理的分析面前,艾肯无法抵赖, 

终于被押上审判台。 



                             罪犯从水中消失 



     英国人查尔斯·伊斯门和美国人阿诺德·伯杰在土耳其的波德拉姆海滨 

潜泳地不期而遇。他们都是不法之徒,在国际刑警组织里留有档案。两人图 

谋一起巨大的犯罪活动,事先想到一个不易被发觉的逃脱方法:“从水底溜 

掉,可保万无一失!” 

     这两个潜水好手选中了河流纵横交错的瑞典的哥德堡作为下手的地方。 


… Page 8…

沙文河缓缓地流过哥德堡,下游同哥达尔费河汇合处陡然开阔,一家斯堪的 

那维亚银行的分行就坐落在沙文河的岸边。银行不大,易于抢劫。 

     他们租了一条汽艇,事先系在两河汇合处的岸边,为防止迷失方向,他 

们还在准备下水的地方和汽艇之间连上一条千余米的铁丝,这样,他们潜水 

时只要摸着铁丝行进就行了,其他如氧气筒的设置、防水衣服的设计等等都 

作了精心的谋画和安排。 

     他们还买了一套女装,让身材较为矮小的伊斯门扮作伯杰的“妻子”。 

于是,这一对“夫妻”于1974年8月20日上午出现在那家银行里。他俩猝 

不及防地拔出了手枪,吓走了顾客,威逼着银行职员,抢劫了柜台上所有的 

钱,退出银行,在众目睽睽之下跳入沙文河。当银行发出警报时,他们已拉 

着铁丝向汽艇潜游。 

     但是,他们都是国际刑警组织监视的对象。虽然由于国际刑警组织与各 

国警察之间的联系,有某些环节的空隙,使他们的某些行动实现,并且也搞 

得警方不知所以,但总的来说,始终有一张大网笼罩在他们的头上。 

     瑞典警察局派去监视伊斯门和伯杰的警官是老侦探卡尔·巴克门。他看 

到两人在租来的汽艇上爬来爬去,就预计到这只汽艇将用来运载赃物,但没 

想到他们会抢劫银行,因为从档案中,两人都没有抢劫银行的记载。 

     他还从机场上预订单中获悉,伊斯门和伯杰已预订了近期飞往巴黎的机 

票。看来他们将在近日作案。于是巴克门派人对他俩居住的旅馆加紧监视。 

     两人的行动并无奇特之处,巴克门确信暂时还不会发生什么事。但事情 

偏偏就出在这个时候,一群旅游者拥出了旅馆的大门,派在门口监视的警察, 

只是习以为常地瞥了一眼,没发觉什么,从旅游者出了大门后,警察才觉得 

有个“女人”很为可疑,当他发觉这一对“夫妻”正是他所要监视的人时, 

两个人已经溜掉了。 

     不一会,银行抢劫案发生了,巴克门带着警察赶到现场,现场留下了女 

人的衣服和假发,但人已从水中消失了,这真不可思议。 

     好在那条汽艇,也受到了监视。担任监视任务的是警官雷加罗夫。突然, 

汽艇在水中摆动起来,他认为这是水流引起的,他观察着汽艇的摇摆,终于 

发现了汽艇摆动着前进了,同时又传来了马达的嘟嘟声,他看不清驾船的人, 

但立即将情况报告了巴克门。 

     巴克门一开始在银行调查时,尚没有把这个抢劫案同伯杰和伊斯门联系 

上。但一听汽艇已启动,便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立即向机场增派了警察。 

     午后,伊斯门和伯杰神志自若地跨进了候机大楼,来到办理手续的窗口, 

窗口前的乘客排列成队,他俩就排在队伍的后面。不一会后面又排上了人, 

还有两个商人迫不急待地插进前面的队伍,突然转过身来,后面的两个也紧 

压上来,几支枪同时指向他们…… 

     原来当他俩在土耳其海滨练习潜水时,就已经被国际刑警组织所监视。 

所以他俩后来所进行的活动,尽管能够一时得逞,但终究还是妄费心机。 



                                   马其顿 



                              精彩的队形操练 


… Page 9…

     公元前335年夏,位于伊利里亚境内的培利亚城,笼罩在一片昏黄的硝 

烟和战火里。由于邻国马其顿(欧洲巴尔干半岛中南部的地区,1913年后分 

属于南斯拉夫、希腊与保加利亚)王国的国王亲自率领10万大军,团团包围 

了培利亚城。一月之中先后发动了16次猛烈进攻。 

     可是,培利亚城军民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打退了敌人步骑兵的一 

次次凶猛进攻。一个月下来,城池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连培利亚城的外 

围阵地,也固若金汤。 

      “这样子的攻攻不下,退退不得的局面,对我军可是十分不利的呀!” 

马其顿王此刻在军帐中围着铺展着地图的长桌团团打转。他分析着敌人的优 

势,敌人之所以能在强兵压境之下固守至今,无非是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 

势,坚守不出。怎样才能引蛇出洞,消除敌方的优势呢…… 

     第二天,培利亚城一反往常的情景,再看不见喧嚣的尘土,也听不到马 

其顿士兵冲锋的呐喊了。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的培利亚守城官兵十分警惕,纷 

纷从城墙了望眼与城垛的空隙处,向山下的敌阵望去。马其顿军营静悄悄的。 

      “弟兄们,当心敌人耍花招,全体各就各位做好战斗准备!”守城军官 

见士兵们有些斗志松懈,不由地大声发布命令。 

      “当心!敌人的进攻又开始了。”不知谁,第一个发现了山下军营里的 

变化,守城官兵们立即弯弓搭箭,又聚精会神地做好迎战准备。 

     此时,马其顿军营中,慢慢地开出数列重装的骑兵来,但并没有发动进 

攻,却在山下操练起队形来了。还可以听到军官们的口令声呢。骑兵操练结 

束后,是迈着方阵的步兵表演。只见随着队形的变换,长矛短剑在阳光下闪 

闪烁烁,银光飞舞,煞是好看。 

     守城的培利亚军士兵,看着看着,警惕性开始放松起来。有的开始抱怨 

距离太远,看不清楚。几个大胆的士兵,竟爬出工事去观看。军官们本想出 

面制止,但看他们全都带了武器,而且也没有遇到什么危险,就不开口了。 

这样,从工事里,从城墙上出来观看马其顿士兵表演的人就愈来愈多了。 

     突然,只见操练着的马其顿官兵,举着长矛,向培利亚城冲了过来,措 

手不及的伊利里亚人,在突如其来的强大攻势下终于丢失了他们城外的阵 

地。 



                             亚历山大巧渡河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印度,却遭到普鲁王国军 

队强硬的抵抗。他们在海达斯帕斯河对岸设下道道防线,河面宽阔,水深异 

常,很难强渡。 

     亚历山大发愁了:攻不过海达斯帕斯河,征服计划功亏一篑哪!冥思苦 

想了几天,他终于想出一计。 

     一天,他把部队首领统统召集起来,颁布一道命令:“从今天起,分几 

路人马,沿河岸向不同方向移动。我自己也带一拨士兵来回行动。” 

     军官们疑疑惑惑地瞅着国王想:成了一盘散沙,还有作战能力吗? 

     亚历山大笑笑,又说:“你们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侦察好理想的渡河点, 

二是诱使普鲁士军队处处设防,分散兵力,出现薄弱点。再说,还可让敌方 

的物资供应疲于奔命呐。有一点大家要注意,一定要选择在夜间偷渡,以免 

敌军的象队惊吓我们的坐骑。” 


… Page 10…

     宁静的夜突然喧闹开了。 

    亚历山大带着骑兵沿着河岸飞速来回地奔跑,一边高喊着冲锋的口号, 

一边将兵器叩击出铿锵有力的碰撞声,一时声势非凡。 

    普鲁国王闻声,出来一瞧,一时有些心慌:怎么,想强渡!连连吆喝将 

士,随对岸飘过来的喊杀声平行奔跑,声振河畔。 

    三四天过去了,普鲁王国军队烦了:搞啥名堂,虚张声势个屁!他们松 

懈了斗志。 

    亚历山大细细观察一番,料到敌方已渐中计,便命令部队进入预先定好 

的浅水渡河点一带,在沿河各处布置了岗哨。一切安排好,亚历山大指挥部 

队深夜点起簧火。一时间,篝火点点布满河岸,红彤彤的火光世界里,马其 

顿士兵们如痴如狂地蹦跳不停,喧嚷不止。 

    如此,又接连捣鼓了几夜,敌军不但不以为然,反隔河齐声吆喝讥笑: 

 “有本领的过河来!装神弄鬼,天老爷会帮你们这批混蛋么!” 

    老天爷真的来帮亚历山大的忙了。 

    一天深夜,大雨哗哗而下。亚历山大将部队悄悄调度好,自己亲率约5000 

精干骑兵,冒雨抢渡。 

     马其顿军队登岸时,敌军虽发现,但为时已晚。仓猝应战中,一方是军 

心涣散,一方是养精蓄锐,胜负立显。普鲁王国军队溃不成军,落荒而走, 

马其顿军队攻占河岸,向印度腹地挺进…… 



                                 西班牙 



                            法官智审金币案 



     从前,西班牙有个穷苦的樵夫到山上去打柴,准备用打来的柴去换钱买 

面包给他的几个孩子充饥。在路上,他拣到了一只口袋,里面有100个金币。 

樵夫一边高兴地数着钱,脑子里一边盘算,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幅富裕、 

幸福的前景。但接着他又想到那钱袋是有主人的,他对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 

干是把钱袋藏了起来,到山里去劳动了。 

    直到晚上柴也没卖掉,樵夫和他的全家只好挨饿。 

    第二天早上,按照那时风行的做法,钱袋失主的名字在大街上传了开来, 

把钱袋交还给他的人将能得到20个金币的赏金。 

     失主是一个佛罗伦萨的商人,好心的樵夫来到他面前:“这是你的钱袋。” 

    但是这个商人,为了赖掉许诺的酬金,仔细地查看了钱袋,数了数金币, 

假装生气地说:“我的好人,这钱袋是我的,但钱已缺少了,我在钱袋里有 

130个金币,但现在只有100个了,毫无疑问,那30个,是你偷去了。我要 

去控告,要求惩罚你这个小偷。” 

     “上帝是公正的,”樵夫说,“他知道我说的是实话。” 

    两个诉讼人就被带到当地的一个法官那儿。法官对樵夫说:“请你把事 

情的经过如实地向我简述一下。” 

     “老爷,我去山上的路上拾到了这个钱袋,里面的金币是只有100块。” 

     “你难道没有想到过有了这些钱,你可以生活得很幸福吗?” 

     “我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