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我自己琢磨起来,发现炒股票不是炒技术,而是炒决断。这是我从二个大人物那里总结的经验:
“投资之神”巴菲特说:投资最大的敌人就是乐观主义;而李嘉诚则直接地说:不要跟股票谈恋爱,买股票就是为了卖出去。
我们普遍存在的误区是什么呢?就是不但跟股票谈了恋爱,还结婚生子,让它给套住了。
有了这点感悟,我就大胆起来,不但赚了钱,各大报纸还争相报道。
那时,我炒康佳,从13元开始进,炒到了23元多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条大黑线,特别意外,我感觉到不对,准备将股票处理掉。那个时候,家电市场还一片阳光灿烂,但是我已经预感到山雨欲来了。
就在我动处理股票的念头时,一个内行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你千万别抛啊!前景一片大好,我昨天还跟康佳的股东吃饭呢!一点问题都没有!”
我犹豫了,但是我立刻反问自己:“吴甘霖是你在炒股票还是人家在炒?赚钱了归你还是归他?赔了是你心疼还是他心疼?”
于是我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把所有的股票都以23元多的价格处理了。紧接着,情况就发生变化了,家电市场狂打价格战,这种恶性竞争违反了经济规律!所以那支股票一路狂飙直下,最后跌到6元!
从这件事,我想到一句话:“成大事者不谋于众”。我们企业家就应该这样,可事实上很多人优柔寡断,遇到问题总请教这个,请教那个,殊不知,别人不担风险,与你自己承担风险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
你惟一能做的就是:相信自己,自我做主!
决断首先是谋与断的辩证统一。谋是断的基础,断是谋的聚焦。谋是准备,断是驭力点。
曹操在东汉末年能崛起,并在三国中处于最强地位,最重要的一点,是“集重智而明决断”,为此,他不仅注意个人考虑问题时重视多样性和独创性,更重视智囊团的作用,在他的身边,网罗了郭嘉等一大批一流的谋士,因而有问题时总是征求多方意见,再来择优。与此同时,在谋的基础上,当机立断。
有个成语叫作“房谋杜断”,“房”为房玄龄,“杜”为杜如晦,是唐太宗李世民智囊团中的两个核心人物,前者奇谋迭出,后者剖断如流。谋是多样,断是择要。谋是发散性思维,断是聚合性思维。在决断思维上,体现了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的最大结合。集重智:发散,虚心。善决断:复合,承担。
但是决断思维,必然有一重点——谋服务于断。断又必须服从于决——所有判断,都必须有决心实施才有价值,是故,“决”列于“断”前。建立唐朝最关键的人物,不是“房谋杜断”中的房,也不是其中的杜,而是善于利用他们、并能“决”的唐太宗。
拿破仑有句名言:“一位指挥官如果想在辩论与会议中寻求决策,必将导致一个最坏的决断。这个决断也许是谨慎的,但也几乎是最怯懦的。所以,就指挥官来说,真正的智慧在于坚毅的决心。”它说明:决断来自决心,决断的价值也取决于决心。
于是,谋、断、决,组成了互相联系、并逐步推进的一体。最关键的,还在于“决”。决是决心,是勇于承担风险、压力的决心。一般人躲避决断或者匆忙决断,无一不是畏惧承担的产物——由于害怕风险,就躲避决断,由于要决断总是伴随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总是匆忙决断。
做决断是一件孤独的事,决断就是意味着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最终做决定。
可以反思一下你是不是有遇事不自己进行思考、而急于找朋友商量的习惯。如果有,说明你还缺乏“聚焦于决”的意识。决断,必须从学会“自己拿主意”开始!
五、因时进退
从行动的形态上讲,进、退、不动是决断结果的三种形式。而这三种形式,却是最需要考虑的决断形态。
“进退乃存亡大事”、“洞悉进退为圣智”。
日本首富堤义明亦言:“最重要的是巧妙懂得进退。也就是说:胆大心细并洞察先机。倘若无法做到这两点,那么就无法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第三章 经营天才的10大超凡思维第九节 决断思维(4)
这都是说明了明晰进退的重要。
但不管是进、退还是不动,都不要出于自己一厢情愿的想像,而要把客观情况、事情本身的状况作为决断的依据。
隋末,唐太祖李渊在李世民的规劝下起兵反隋,被隋将宋老生两万精兵所阻。久雨粮尽,李渊准备退守太原。李世民坚决反对,认为退“则众散于前,敌乘于后”。当李渊已经做出退守决定后,李世民在帐外号啕大哭苦谏,李渊乃罢退守之议。后雨止,李世民诱宋老生决战而斩之,大军顺利进入长安。
而在与割据金城称帝的薛举在高塘作战时,因为李世民患疟疾,委军事于长史刘文静等人,要其坚决不出战。不料他们以为自己人多,不听而战,大败。只好退守长安。不久又与薛军大将相距于高塘,李世民坚壁不战,敌方多次挑战,手下都要出战,他也坚决不许,并称:“敢言战者斩!”六十多天过去,薛军粮尽,士气低落,李世民大举攻击,薛军大败。
唐太宗与山西割据政权刘武周的手下大将宋金刚相斗时,开始坚壁不战,诸将要战,勒令不许,因为他断定:宋金刚进退不得,最后必定“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后果然如此,于是立即追击,一昼夜行军两百里,百战百胜,俘斩数万人。
决断是在把握综合情况的基础上,是利弊比较之后的决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该急则急,一刻也不放过。该缓则缓,有再大的压力也要坚忍。
拿破仑甚至认为:“在敌人没有暴露自己的意图之前,作出决定总是为时太早。”
这种因敌而决的理论,也是从一定角度说明了进退因事的道理。
从事商业活动更是如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一旦看准了商机,即使存在再大的困难也要迎难而进。
克劳克先生,最先发现麦当劳商机无限,就想把它整个产权买下来!当时,产权所有者麦氏兄弟,见克劳克特别想买,就开了个天价270万美元,在那个时代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是克劳克非常看好这个市场,就不肯放弃,他毫不犹豫地去银行借钱,最后为了贷到款项,他跟银行签了一个非常不合时宜的协议:借270万美元,用6年的时间,还银行1200万。即使是这么不合理的条件,克劳克还是答应了!
结果6年之后,麦当劳创造的利润是上亿元。
迎难而上的“进”是需要大勇气的,这就是大的企业家和一般的企业家不一样的地方,他们有的是远见卓识!
在美国版图扩张上,也用了这种大智慧,完成了现在乃至将来世界产权交易都不可能做成的买卖!
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总统就发现一个问题:在美国北部的密西西比河口,有一个大港口新奥尔良十分重要。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大动脉,也是交通要道,如果被别人控制了就不利于美国的独立。而恰好这个港口受控于当时的军事强国法国!
总统想尽办法要把这个港口夺回来,他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协商不行的话,美国就同法国开战,实在打不赢,就联合英国对法作战。
这个时候,总统恰好有个朋友在法国,是个精明的商人,总统就写信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商人朋友。商人回信说:且慢,先不要打,你可以先试着将港口买下来。
于是商人就写信将情况告诉了法国的外交大臣,谁知道外交大臣一口就答应了,还问其他的地方也卖,他们买不买?
总统派去的特使纳闷了,先派人去调查,原来是法国要同英国打仗急需军费!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就对法国外交大臣说:“这些地方我都可以买,但只出6000万法郎,多了就不买!”
法国急着用钱,需要赶快把这些地方脱手,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比美国更大的买家,就只好答应了。
就这样,美国只花了6000万法郎(合1500万美元)就买得了半个国家的国土。而当初总统光计划买新奥尔良港一地,就要花3000万美元呢!
无数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看清情况,相时而动,因时进退。
六、“识大体”与在行动中完善
明治维新时代名将秋山真之海军中将认为:思维的关键在于思考“事物之要点是什么?”——
“人的头脑并无优劣之分,起决定作用的是抓取要点的能力及丢弃无关大局的事物的胆识。”
这说的就是决断的“识大体”原则。即:看问题要从主要方面看,抓矛盾要抓主要矛盾,掌握人要抓关键人物,评判人物要看主要方面,手段也要是主要的手段,重视“势”要强于重视“子”等等——关键不在多,而在“要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要求全责备,也不要像袁绍那样“多端寡要”,更不要“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统一了全国、但“两代而夭”的王朝。一是秦朝,一是隋朝。隋朝之亡,根本上在于隋文帝在选择接班人时,只重细节不看大体,决定将太子之位给予后来荒淫无度的隋炀帝。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节俭君主,皇后嫔妃都穿洗旧的衣服。隋文帝乘坐的车子以及其他御用物品,如果有破旧的,随即下令修补使用,都不重新制作。
第三章 经营天才的10大超凡思维第九节 决断思维(5)
不是祭祀或宴会宾客时,隋文帝平时只吃一种肉。负有专职的官吏,曾经进献来干姜,并用布带贮藏起来,隋文帝以为破费,大加斥责。后来,又进献来香物,又用毡袋贮藏起来,隋文帝就笞打主管官吏,以此来警诫后人。
他要求他的臣子及儿女都这样作。太子杨勇,英明果敢,在参与朝政时表现得很突出,即使是对隋文帝的错误主张,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如隋文帝要移民充实边疆,他反对,避免了劳民伤财。但隋文帝不重视大节,倒对杨勇多了几个姬妾及做事有点喜排场极为不满。
隋文帝的另一儿子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看到了父亲的心理弱点,正好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他的姬妾很少,自己只跟肖后住在一起。每次来朝,其车马侍从,都很俭朴;与朝臣相见,态度十分谦恭。于是隋文帝便下决心废掉杨勇而立杨广为太子。
但杨广做这一切,都是假象,是为了迎合隋文帝过于在细节上重视俭朴的心理。当他上台之后,娇奢荒淫,在历史上极为罕见,最后葬送了隋朝的大好江山。
这一结局,绝非已在九泉之下的隋文帝所敢想像。
隋文帝本来是想面面俱到,对细节也不放过,然而,由于对细节的过于重视,反倒把大的方面忽视了,事情进一步恶化,最后的结局,是发展到把自己的江山断送了。能不让人痛惜吗?
与“识大体”同样重要的是:学会在行动的动态中完善。
在行动中完善,首先是由于决断本身常常会遇到的局限所决定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述,决断的艰难性,总与信息的不完整性和理由的不充分性有关,权衡利弊常常并无百分之百明确的基础,其困难之处,正在于只能让这项决定的价值由未来去验证。因此:
第一,应该不图万全,走一步看一步,
第二,重视事情发展中的“变数”,因变、创变取胜。
第三,根据具体情形来决定投入的程度;在大多数情形下,应该留有回旋余地,但在特殊情况下敢孤注一掷。前者是准备因变,后者是主动创变。
丘吉尔是世界著名领袖,他在二战期间勇于决断,带领英国人民抗击德国的事迹,是非常著名的。在探究其决断艺术时,他认为有三个最值得重视的积极因素:
第一,要牢记当前的核心问题或问题的最主要方面;
第二,知道如何权衡决策正反两面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因素;
第三,在新的事实面前要反应灵活。面对新情况,宁愿选择正确性而放弃前后观点的一致性。
与此相对应,他认为最应该避免的三个决断错误是:
第一;试图预见很远的未来;
第二;试图力求完美;
第三;为决定而被迫地决定,而不是事情本身需要作决定。
他以生动的语调进一步阐述说:
“在命运的链条上,一次只能把握一个环节。”
“只需要在一定的限度内,花费一些力气来为未来做筹划。经验表明预测通常是一种虚构,打算总不能如期实现。”
他的话,对我们的广大经营者与管理者都应该有很大帮助。
第三章 经营天才的10大超凡思维第十节 四两拨千斤思维(1)
“占位”
“用势”
善于激发社会兴奋点和大众传媒
“四两拨千斤”是中国兵法中经典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用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
我在云南旅游时,在一家寺庙门口看到一副对联:
“会道的一缕藕丝牵大象,盲修者千钧铁棒打苍蝇”。
这一副对联正是重视四两拨千斤智慧的生动描述!
一、“占位”
什么叫占位?中国古代有一些非常好的描述,如“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讲的就是抓关键点!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把炼油事业做大以后,大家就开始排挤他,敌对阵线相当强大,从采油的到炼油的,外加社会舆论,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个矛盾亟待解决,最后,他采取了“擒贼先擒王”的战术,先找到采油阵线的头领,利用怀柔政策,将他争取过来。
开始让他并不暴露身份,而是让他以扩大产业为理由,将那些小集团一家一家地并购过来。到时机成熟时,再宣布自己属于洛克菲勒阵营。于是,庞大的敌对阵线,转瞬间就被掌控了!
不过这种“占位”思维,在中国也有人用过了,谁呢?就是大家熟悉的李鸿章。
清朝末年,帮派划分很严重,左宗棠和李鸿章矛盾很大。李鸿章就想除掉他,怎么办呢?
李鸿章分析:左宗棠不是要做大事吗,做大事要银子,皇上是没银子给他的,左宗棠的资金主要是由大商人胡雪岩赞助的。那么要扳倒左宗棠,先要扳倒胡雪岩!
李鸿章进一步分析:胡雪岩的生意,主要是钱庄、当铺、丝行和药铺,而这几个行业,重中之重是钱庄,所有行业,以钱为本,如果钱庄一倒,那么其他的马上就做不下去了。所以,李鸿章准备从钱庄下手。
做钱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信用!那就攻击他的信用!
于是,李鸿章决定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紧紧盯着胡雪岩钱庄的信用做文章。很快,上海就传出消息了,胡雪岩的钱庄周转不灵,人心惶惶的,很快就有人上门来兑巨额现银,钱庄库存告急,很快就顶不住了!
这样一来,情况更危急了,门口排着长队来兑银子,做银行业的都知道,这个行业最怕的就是“挤兑”,最后,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钱庄只好宣布倒闭。
“红顶商人”胡雪岩垮下了,李鸿章笑了,因为他相信:左宗棠也撑不了多久。
这个故事,就是典型的“打蛇打七寸”,因为七寸是蛇最致命的地方,只要把这个要害打下了,再厉害的蛇也跑不了!李鸿章充分意识到了这点,胡雪岩就是左宗棠的“七寸”,只要击中他了,左宗棠就没办法了!
二、“用势”
“用势”是孙子兵法的一个概念。它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打个通俗的比喻:一个石头放在路上,你可能会一脚把它踢得很远,如果放在2米高的空中,自由落体,你可能躲开,但是如果放在一座高山上,让它毫无阻碍地往下滚,怕是所有的人都不敢去挡了!
石头还是那块石头,为什么位置不同了,它的威力就大不一样呢?那就是它的势能变了!
理解这一层以后,你就不难于理解怎么“用势”了,就是要善于借助“高者”让自己资源的势能最大化!
这说的就是要占领具有优势位置的制高点,由于它凌驾于各个方面之上,占领和控制了它,对其他的人和事有规范和制约作用。
很多大企业家使用这种思维方法,而且屡试不爽!
20世纪70年代,索尼电子产品在日本已经很畅销了,在美国却鲜为人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