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况里虚为悸。上虚为眩,经虚为□,身振振摇,无往而非亡阳之象,所以用真武
,把关坐镇之法也。
汪琥曰:或问治不在表,何以方中尚用生姜?盖病自过汗而来,虽无郁热可发,其内
外寒邪犹在,用生姜者,乃温中有发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真武汤方
属性:见少阴篇
@@@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
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
失溲,足下恶风,大便□,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
必热,榖气下流故也。
【注】
太阳病中风、伤寒,二日不躁,今反躁者,是不得汗出而躁,大青龙汤证也。不以青
龙汤发汗,反以火劫熨背,逼汗大出,火邪入胃,胃热水竭,则烦躁谵语所必发也。
十有余日,邪正相持,持久必争,争必振栗作解,然解非汗出及下利,邪无从解也。
若自下利,此为欲从里解也;若自汗出,此为欲从表解也。今十余日不自下利,而有
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者,是里不解也;不自汗出,而下身无汗,足下恶风者,是
表不解也。里不解者,大便必□,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则知水留胃中,久必肠润,其
久积之大便自应多下而解也。及多大便已,虽小便不得,诸病不解,其头卓然而痛,
是里解表未悉解也。表未悉解者,是因火逼汗出,而从腰以下不得汗,乃上解而下未
解也。故有小便不得,诸在下之病。今虽里解,而其人头卓然而头者,是表之余邪上
逆也。足心必热者,里之余热下流也。谷气者,即胃气也,言胃中热气随大便而下流
也。此病皆由妄行火劫致变,难以拘定成规,当诊犯何逆,随证治之可也。
@@@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
服桂枝汤,大汗出,病不解,脉洪大,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已入阳明,是白虎汤证也
。今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当更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服汤不解,若
形如疟,日再发者,虽属轻邪,然终是为风寒所持,非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桂枝二麻
黄一汤,小发荣卫之汗,其不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者,盖因大汗已出也。
【集注】
方有执曰:服桂枝汤,证转大汗出,脉转洪大者,乃风多寒少,风邪欲散而以微寒持
之,两者皆不得解,而寒热如疟也。桂枝二麻黄一汤者,重解风而轻于散寒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属性: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去节)十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 杏仁(去皮
、尖)十六枚 生姜(切)一两六铢 大枣(擘)五枚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
升,日再服。
【集解】
张璐曰:详此方药品,与各半不殊,惟铢分稍异,而证治攸分,可见仲景于差多差少
之间,分毫不苟也。
@@@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
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
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
半汤。
【注】
太阳荣卫两伤,风多寒少之病,得之八、九日,有如疟状之寒热,热多寒少,其人不
呕,小便清白者,此里和不受邪,虽为欲愈,然必审其人,如疟状之寒热,一日二、
三度,轻轻而发。诊其脉微且缓,则知邪已衰,正欲复,表里将和,始为欲愈也。若
脉微不缓,是正犹未复,恶寒是邪犹未衰,尚不能自愈,但已为前之汗、吐、下,虚
其表里,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脉微恶寒,表里俱虚,则面色当白,今色反赤
,犹有余邪怫郁于表,不能得小汗出,宣发阳气,故面赤身痒,未欲解也,宜桂枝麻
黄各半汤,小小汗之,以和荣卫,自可愈也。
【集注】
吴人驹曰:此不专事桂枝,而兼合乎麻黄者,谓其面热身痒,邪在轻虚浮浅之处,惟
麻黄能达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属性: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炙)一两 麻黄(去节)一两 大枣
(擘)四枚 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
六合。
@@@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
汗,其身必痒也。
【注】
此承上条,发明面赤身痒之义也。表阳气虚,故脉浮迟,邪气怫郁,故面热赤,正虚
邪盛相争,故战惕也。至六、七日,则邪当衰,应汗出而解,若反发热,是邪未衰,
故差迟也。迟者,正不胜邪也,阳微怫郁,其身必痒,以无阳气,不能宣发作汗故也
。
【集注】
程知曰:此言阳虚不能作汗之脉也。浮则邪在肌表,迟则阳虚,气怫郁而不得越,则
面热赤。正与邪争而不得出,则身战惕。至六、七日传经尽,当汗解之时,乃不得汗
,反发热者,其差必迟。盖阳虚不能领汗外出,其热邪浮于肌肤,必作身痒也。
@@@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
【注】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为荣卫兼病,风邪多而寒邪少也。若脉浮紧,或脉浮
数,是表有阳邪郁蒸,则为无汗热多之实邪,以大青龙汤汗之可也。今脉阳微阴弱,
乃为虚邪之诊,即有无汗热多之实邪,亦不可用大青龙汤更汗也。盖以脉微弱,是无
太阳表脉也,故不可更大汗也。然既有无汗,热多、寒少之表证,麻黄、桂枝、石膏
之药,终不可无,故只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之轻剂,令微微似汗,以解肌表而和荣卫也
。
【集注】
喻昌曰:此亦风多寒少之证。「无阳」二字,仲景言之不一,无阳乃无表、无津液之
通称也,故以不可更汗为戒。然非汗则风寒终不能解,惟取桂枝之二以治风,越婢之
一以治寒,乃为合法耳。
汪琥曰:「不可更汗」四字,当是不可更大发汗意,因其人脉微弱无阳也。此方比上
小发汗之方更轻。
吴人驹曰:微乃微甚之微,非微细之微,但不过强耳。既曰热多,脉安得微。无阳者
,谓表之阳邪微,故不可更大汗。热多者,谓肌之热邪甚,故佐以石膏。越婢者,发
越之力如婢子之职,狭小其制,不似大青龙之张大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属性:桂枝十八铢 芍药十八铢 甘草(炙)十八铢 石膏(碎,绵裹)二十四铢 麻黄(
去节)十八铢 大枣(擘)四枚 生姜一两二铢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乃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
分。
【方解】
此方即大青龙汤以芍药易杏仁也,名虽越婢辅桂枝,实则大青龙汤之变制也。去杏仁
,恶其从阳而辛散;用芍药,以其走阴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则主治不同矣
。以桂枝二主之,则不发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二物,不过取其辛凉之性,
佐桂枝二以和表而清肌热,则是寓微汗于不发之中,亦可识也。非若大青龙汤以石膏
佐麻黄,而为发汗驱肌热之重剂也。
【按】
桂枝二麻黄一汤,治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而无热多寒少,故不用石膏之凉
也。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如疟状,热多寒少,而不用石膏,更倍麻黄者,以其面有怫
郁热色,身有皮肤作痒,是知热不向里而向表,令得小汗,以顺其势,故亦不用石膏
之凉里也。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而用石膏者,以其表邪寒少,
肌里热多;故用石膏之凉,佐麻桂以和荣卫,非发荣卫也。今人一见麻、桂,不问轻
重,亦不问温覆与不温覆,取汗与不取汗,总不敢用,皆因未究仲景之旨。麻黄、桂
枝只是荣卫之药,若重剂温覆取汗,则为发荣卫之药,轻剂不温覆取汗,则为和荣卫
之方也。
【集解】
吴人驹曰:发散表邪,皆以石膏同用者,盖石膏其性寒,寒能胜热;其味薄,薄能走
表。非若芩、连之辈,性寒味苦而厚,不能升达也。
@@@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
伤寒身无大热,不烦不渴,口中和,背恶寒,附子汤主之者,属少阴病也。今伤寒身
无大热,知热渐去表入里也。口燥渴心烦,知热已入阳明也。虽有背微恶寒一证,似
乎少阴,但少阴证,口中和,今口燥渴,是口中不和也。背恶寒、非阳虚恶寒,乃阳
明内热熏蒸于背,汗出肌疏,故微恶之也。主白虎汤,以直走阳明,大清其热,加人
参者,盖有意以顾肌疏也。
【集注】
喻昌曰:此条辨证最细。脉必滑而带浮,浑身无大热,又不恶寒,但背间微觉恶寒,
是表邪已将罢。其人口燥渴心烦,是里热已大炽。更不可姑待,而当急为清解,恐迟
则热深津竭,无济于事矣。
@@@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注】
伤寒表不解,谓脉浮紧、头痛、身痛、发热、无汗、恶寒之证仍在也。心下有水气,
谓干呕而咳也。然水之一为病不一,故曰: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皆有水气之证,故均以小青龙汤,如法加减主之也。经曰:三焦者决渎之
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太阳受邪,若无水气,
病自在经,若有水气,病必犯府。病府则膀胱之气化不行,三焦之水气失道,停上焦
则或咳、或喘,或噎,停中焦则或渴、或干呕、或满,停下焦则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下利,凡水所行之处,皆得而病之也。小青龙汤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
饮,亦汗法中之峻剂,与大青龙汤并得其名。一以治太阳表实之热躁,一以治太阳表
实之寒饮也。
【集注】
程知曰:此明伤寒表证未解,水积心下,散寒涤饮法也。
汪琥曰:『明理论』云:青龙主风寒两伤之疾固已。伤寒表不解,则麻黄可以发;中
风表不解,则桂枝可以散。惟其表不解,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气,则非二汤所能发散,
必以小青龙汤,始可祛除表里之邪气尔。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小青龙汤方
属性: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二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
)半升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加减法: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
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若微利
,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按】
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此必传写之误。盖本草荛花、即芫花类也。用之攻水,
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利,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似
当改加茯苓四两。
【方解】
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有汗为表虚,五苓散证也;一伤寒无汗为表实,小青龙汤证也
。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
,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
散,使寒与水俱得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
伤之气。若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也;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少腹满,
俱去麻黄,远表而就里也。加附子以散寒,则噎可止;加茯苓以利水,则微利止,少
腹满可除矣。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而为腹胀水肿,宜发汗外解者,无不随
手而消。越婢治有热者,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小青龙治有寒者,故方中佐
以姜桂以散阴水也。
【集解】
柯琴曰:两青龙俱治有表里证,皆用两解法。大青龙是里热,小青龙是里寒,故发表
之药相同,而治里之药则殊也。此与五苓同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然五苓治水
之蓄而不行,故专渗泻以利水,而微发其汗,使水从下而去也;此方治水之动而不居
,故备举辛温以散水,而大发其汗,使水从外而出也。仲景发表利水诸法,精义入神
矣。
赵良曰:溢饮之证,『金匮』云:当发其汗,小青龙汤治之。盖水饮溢出于表,荣卫
尽为之不利,必仿伤寒荣卫两伤之法,发汗以散其水,而后荣卫行,经脉通,则周身
之水可消,必以小青龙汤为第一义,于此可类推矣。
@@@
伤寒,心中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
主之。
【按】
「小青龙汤主之」六字,当在发热不渴之下,始与服汤已渴者之文义相属。岂有寒去
欲解,而更服小青龙汤之理乎?
【注】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此为外伤寒邪,内停寒饮,宜以小青龙汤
两解之。服汤汗解已后渴者,乃已汗寒去内燥之渴,非未汗饮停不化之渴,故曰:寒
去欲解也。当少少与水饮之,以滋其燥,令胃和自可愈也。
【集注】
成无己曰: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
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方有执曰:发热不渴,寒胜也,故以服汤已而渴,为寒去欲解,大意与上条相彷,故
治亦同。
程知曰:此明水寒未解,治宜小青龙也。心下有水气,寒在膈上也。故喘咳,发热不
渴,服汤已而渴,则水寒解矣。此解水气之法,当用小青龙,非谓解后仍用小青龙也
。
张璐曰:风寒挟水饮,为病在表者,故不渴。服汤后而渴者,是为寒去津伤欲解之征
,所以虽渴而不必服药,但当静俟津回可也。咳而微喘,为水饮上逆。今水去而渴,
与水逆而渴不同。世本小青龙汤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之下,错简也。
汪琥曰:上条云渴,是未服汤而渴,乃水停津液不化而渴;此条云渴,是服汤已而渴
,乃汗后津液既亡而渴。渴既不同,岂可仍用上药小青龙主之?当在服汤已之上可知
。
@@@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注】
发汗当于未下之先。今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者,表里皆虚也。所以然者
,以下之失宜,则内守之阳虚,故脉微细也。以汗之失宜,则外固之阳衰,故振寒也
。
【集注】
郑重光曰:治伤寒先汗后下,此定法也。若下后外邪不尽,不得已而复汗之,邪虽去
而内外俱虚,是以脉细振寒,所伤滋大矣。
@@@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
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出其治也。既下之以虚其里,复发汗以虚其表,阴阳两虚,阳
无所附,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是内无阳证也;无表证,身无大热,脉沉微,是外无
阳证也。表里无阳,内外俱阴,惟有昼日烦躁不得眠,一假阳证,则是独阴自治于阴
分,孤阳自扰于阳分,非相胜乃相离也,故以干姜附子汤,助阳以配阴。盖以阴虽盛
而未相格,阳气微而自不根据附也。
【集注】
喻昌曰:上条但言振寒及微细之脉,未定所主之病,以虚证不一也。然振寒脉微细,
阳虚已见一班,设昼日烦躁不得眠,其为虚阳扰乱可知;夜反安静,不呕不渴,则虚
阳扰乱不兼外邪可知。脉沉微,身无大热,则烦躁,为亡阳之诊,干姜附子在所必需
。由此而推,日中安静,夜而烦躁,则为阴病而阳不病,又可知矣。
程应旄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虚阳扰乱,外见假热也。夜安静,不
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阴气独治,内系真寒也。宜干姜附子汤,宜从
阴中回阳,不当于昼日烦躁,一假热证狐疑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干姜附子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