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痛、恶寒等外证,而手足祗温,是邪不在表而在里。但入里有阴阳之分,须以小 
便别之,小便不利,湿蒸热瘀而发黄,以其人胃中原无燥气也;小便自利者,胃干便 
□而成实,以其胃中本有燥气也。病虽成于七、八日,而其始证却脉浮而缓,手足自 
温,实是太阴转属而来也。即太阴、阳明推之,少阴三大承气证,厥阴一小承气证, 
何非转属阳明之病哉! 
魏荔彤曰:病在太阳,热为湿郁团聚于里,必有归着,既不能发黄,小便自利,则邪 
何归乎?不得不归之于万物所归之胃。至于七、八日,小便自多,大便自□,,而为 
阳明病矣。 
@@@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注】 
凡伤寒,无论三阴、三阳,若转系阳明,其人必有濈濈然微汗出之证,始为转属阳明 
也。 
@@@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注】 
太阳病吐之,表解者,当不恶寒,里解者,亦不恶热。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是 
恶热也。此由吐之后,表解里不解,内生烦热也。盖无汗烦热,热在表,大青龙证也 
;有汗烦热,热在里,白虎汤证也。吐下后心中懊□,无汗烦热,大便虽□,热犹在 
内,栀子豉汤证也;有汗烦热,大便已□,热悉入府,调胃承气汤证也。今因吐后, 
内生烦热,是为气液已伤之虚烦,非未经汗下之实烦也。以上之法,皆不可施,惟宜 
用竹叶石膏汤,于益气生津中,清热宁烦可也。 
【集注】 
张璐曰:此以吐而伤胃中之液,故内烦不欲近衣。虽显虚烦之证,较关上脉细数而成 
虚热,脾胃两伤者稍轻,虽不致逆,亦误吐之过也。 
@@@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 
、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 
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按】 
欲食冷食之下,当有「五、六日吐之者」六字,若无此一句,则不喜糜粥,欲食冷食 
,与朝食暮吐之文,不相联属。且以上文一、二日,三、四日之文细玩之,则可知必 
有「五、六日吐之」一句,由浅及深之谓也。 
【注】 
太阳病不解,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是表已解也。关上脉细数,胃不 
和也。细者,胃气虚。数者,胃气热。证脉不和,询其故,知以医吐之过也。一、二 
日病在太阳,正气未衰,吐之者,伤胃未深,故腹中知饥,口不能食也;三、四日病 
在阳明,胃中已热,吐之者,复伤津液,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也;五、六日病将转 
入阴经,正气已衰,吐之者,胃中虚冷,故朝食暮吐也,此皆医吐之所致,尚在可治 
。故曰:此为小逆也。 
【集注】 
程知曰:本太阳病,医吐之,则表邪乘虚传入阳明,伤动胃气,而关脉细数矣。 
程应旄曰: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上行为逆,以医吐之所致,则非脾胃本来之病,此 
为小逆。更勿误治,使小逆变成大逆也。 
@@@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注】 
食谷欲呕,属阳明者,以胃主受纳也,今胃中寒,不能纳谷,故欲呕也。以吴茱萸汤 
温中降逆,而止其呕可也。若得汤反剧者,此必非中焦阳明之里寒,乃上焦太阳之表 
热也。吴茱萸气味俱热,药病不合,故反剧也。法当从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 
之例治之,宜葛根加半夏汤。 
【集注】 
方有执曰:食谷欲呕胃寒也,故曰属阳明,言与恶寒呕逆不同也。上焦,以膈言也。 
@@@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注】 
病人脉数,数为有热,则当消谷引食,今食而反吐者,盖以身热脉数,误为表热而发 
其汗,因使其人阳气微,膈气虚也。不知此脉之数,乃外邪客热之数,非胃中实热之 
数也,其不能消谷食而反吐者,乃胃中本虚冷故耳。 
【集注】 
程知曰:此言汗后脉数吐食,当责胃之阳虚也。阳受气于胸中,发汗过多,令阳气微 
,膈气虚,客热外越,故脉数也。客热不能消谷而吐者,当责其胃之虚冷,若因其数 
而投以清胃之药,则左矣。 
程应旄曰:见数脉而反吐者,数为热脉,无力则为虚脉,膈虚阳客于上,不能下温, 
故令胃中虚冷。热为客热,寒为真寒,究其根由,祗由发汗令阳气微。然则阳气之珍 
重何如而可误汗乎? 
@@@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 
【注】 
阳明病不能食者,为中寒,即有脉数客热,上条既戒以不可汗,此又言亦不可攻。若 
攻其热,则寒其胃阳,亦必作哕矣。所以然者,客热虽除,胃亦虚冷故也。以其人本 
来胃虚,故攻其热必哕。哕,即干呕也。 
【集注】 
方有执曰:攻热皆寒药,故知必哕。胃中虚以不能食言,此亦戒谨之意。 
林澜曰:阳明谵语潮热,不能食者,可攻,由燥屎在内也。乃亦有胃中虚冷不能食者 
,须详别之,未可便以不能食为实证也。若误攻之,热去哕作矣。然则安得以阳明概 
为宜下哉! 
@@@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注】 
此承上条不攻亦哕之义也。若其人胃中虚冷,不能食者,虽不攻其热,饮水则哕,盖 
以胃既虚冷,复得水寒,故哕也,宜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温而降之可也。 
【集注】 
喻昌曰:表热里寒,法当先救其里,太阳经中亦用四逆汤,其在阳明更可知矣。此条 
比前条虚寒更甚,故不但攻其热必哕,即饮水亦哕也。 
汪琥曰:若胃中虚冷不能食,饮水则水寒相搏,气逆而亦为哕矣,法当大温。 
@@@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 
,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血也。 
【注】 
误攻饮冷,皆可致□,固矣。今趺阳胃脉浮而不大,无力而虚,则是胃虚与邪相搏, 
即不误下饮冷,亦令□也。若跌阳胃脉滑则为哕者,乃热气拥郁之□,非胃气虚竭之 
□,医何可取实责虚,以自取其咎耶!若趺阳胃脉浮而鼻中燥者,此热据荣分,荣热 
迫血妄行,必作衄也。世有以哕为呃逆者,不知哕即干呕也,以其有哕哕之声,故又 
名哕也。观今病呃逆之人,与饮冷水则气自脐下冲上,出口而作格儿格儿之声。声长 
时止为实,可治;声短不已者,为虚,难治。 
【集注】 
方有执曰:此又出趺阳脉,而以哕与衄言,皆逼汗而不得汗之所致也。咎,过愆也。 
责虚,言求病于虚。取实,言反以虚为实而攻取之也。血属阴而为内守,故曰守空。 
迫血,言劫汗也。 
@@@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 
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必□。 
【按】 
「令汗大出」四字,当是衍文。 
【注】 
寸口脉浮大,指六脉皆浮大也。六脉皆浮大,则非阳明按之大脉,乃太阳不按之大脉 
也。医反下之,此为大逆,则从前浮脉变而为无血之虚,大脉变而为胃冷之迟,虚寒 
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与饮冷水,其人得水寒之气,冷与虚相搏于胃中, 
故必□也。□者气饐结有声,即今之呃逆也。 
【集注】 
程知曰:言邪气在表妄下之变也。寸口浮大,而无□满藏热之证,法应发汗,若反下 
之,此为大逆。既经妄下,则所谓浮者,至于内空而无血;所谓大者,变为里虚而有 
寒,虚寒相搏,则为肠鸣。医见脉大,以为有热,饮以冷水,欲以水寒胜热而作汗, 
里先虚寒,又得冷水与之相搏,则冷结上焦,必至咽噎塞而气逆矣。 
@@@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注】 
伤寒哕而不腹满者,为正气虚,吴茱萸汤证也。哕而腹满者,为邪气实,视其二便何 
部不利,利之则愈也。 
【集注】 
成无己曰:哕而腹满,气上而不下也。视其前后有不利者,即利之以降其气,前部小 
便也,后部大便也。 
程知曰:前部不利,后人治以五芩;后部不利,后人治以承气是也。 
沈明宗曰:邪传于胃,胃气壅遏,两气相搏,气逆上冲,则为哕矣。 
张锡驹曰:伤寒至哕,非胃气败,即胃中寒。然亦有里实不通,气不得下泄,反上逆 
而为哕者,当详辨之。 
@@@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注】 
谵语一证,有虚有实。实则谵语,阳明热甚,上乘于心,乱言无次,其声高朗,邪气 
实也。虚则郑声,精神衰乏,不能自主,语言重覆,其声微短,正气虚也。 
【集注】 
戴元礼曰:谵语属阳,郑声属阴。经曰: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者,颠倒错乱, 
言出无伦,常对空独语,如见鬼状。郑声者,郑重频烦,语虽谬而谆谆不已,老年人 
遇事则谇语不休,以阳气虚不精明也。此谵语、郑声虚实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不难 
辨,但阳盛里实,与阴盛格阳,皆能错语,须以他证别之,随证施治可也。 
娄全善曰:余用参、耆、归、术等剂治谵语,得愈者甚多,岂可不分虚实,一概用黄 
连解毒、大小承气等汤以治之乎?〔按〕其所云亦郑声也。 
张锡驹曰:实则谵语者,阳明燥热甚而神昏气乱,故不避亲疏,妄言骂詈也。虚则郑 
声者,神气虚而不能自主,故声音不正,而语言重覆也。 
@@@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 
实,久则□语。 
【注】 
伤寒四、五日,入里之时也。脉沉而喘满,乃为在里之喘满,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 
,则表虚也;汗出胃干,大便为难,则里实也。久则胃热炽盛,必发谵语也。 
【集注】 
方有执曰:越出谓枉道而出也。 
张璐曰:伤寒四、五日,正邪热传里之时,况见脉沉在里之喘满,而反汗之,必致燥 
结谵语矣。盖燥结□语,颇似大承气证,此以过汗伤津,而不致大实大满腹痛,祗宜 
小承气为允当耳! 
@@@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则□语,小承气汤主之。若 
一服□语止者,更莫复服。 
【注】 
此详上条以明其治也。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久则□ 
语,宜以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语止,慎不可更服也。 
【集注】 
张璐曰:多汗□语,下证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当略与 
小承气汤,和其胃气,□语自止,若过服反伤津液也。 
沈明宗曰:此汗多胃燥,非同实治也。 
@@@ 
汗出□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 
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注】 
病自汗出而□语者,以素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太阳风邪之所传也,须当下之。然必须 
太阳之邪,已过阳明之经,而入阳明之府,乃可下之。若下之早,则里热未结,不但 
热去不尽,且虚其中,热乘虚而上干于心,语言必乱。此表虚汗出,里实□语,所以 
必待过经入府,而后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方有执曰:过经,谓宁迟迟,非谓必待十三日后也。 
程知曰:此言□语不当下早也。既出汗矣而□语,则必有燥屎在胃,此当属风。风为 
阳邪,阳邪入里,故□语。然须六、七日乃可下之,下之早,则风邪未解于表,尽入 
于里,里邪燥实,语言更乱也。 
@@@ 
阳明病,□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尔,宜 
大承气汤下之。 
【按】 
「宜大承气汤下」之句,应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之下,始合当用大承气汤下之之 
义。若但便□而用大承气汤下之,殊失仲景顾虑误下、慎下之旨。 
【注】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知胃中必有燥屎已结实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 
者,知胃将和,但大便□耳!当导之,不可下也。 
【集注】 
张璐曰:此以能食、不能食,辨燥结之微、甚也。潮热谵语,皆胃中热甚所致,胃热 
则能消谷,今反不能食,此必热伤胃中津液,气化不能下行,燥屎逆攻于胃之故,宜 
大承气汤,急祛亢极之阳,以救垂绝之阴。若能食者,胃中气化自行,热邪不盛,津 
液不致大伤,大便虽□,不久自行,不必用药,反伤其气也。 
@@@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注】 
下利里虚,谵语里实,若脉滑大,证兼裹急,知其中必有宿食也。其下利之物,又必 
稠粘臭秽,知热与宿食合而为之也,此可决其有燥屎也,宜以小承气汤下之。于此推 
之,可知燥屎不在大便□与不□,而在里之急与不急,便之臭与不臭也。 
【集注】 
汪琥曰:下利者,肠胃之疾也。若谵语,则胃家实,与厥阴无与,乃肠中有燥屎不得 
下也。治宜小承气汤者,此半利半结,祗须缓以攻之也。又曰:或问既下利矣,则热 
气得以下泄,何由而致谵语有燥屎也?答曰:此系阳明府实大热之证,胃中糟粕为邪 
所壅,留着于内,其未成□者,或时得下,其已成□者,终不得出,则燥屎为下利之 
根,燥屎不得出,则邪热上乘于心,所以谵语。要之此证,须以手按脐腹当必坚痛, 
方为有燥屎之征。 
@@@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注】 
上条下利谵语为可治,此条下利谵语者死。要知谵语不死于下利,而死于直视也。直 
视者,精不注乎目也;谵语者,神不守乎心也,已属恶候。加之喘满,阳上脱也,故 
曰死。下利阴下脱也,故曰亦死也。 
【集注】 
方有执曰:直视,精不荣于目也;谵语,神不主乎心也。喘则阳争于上,利则阴争于 
下,胃中土也,阴阳争夺于上下,而中气不守,故无法可治,而皆主死也。 
@@@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注】 
太阳病,发汗过多不解,又复重发其汗,以致气液两亡,热邪乘燥传入阳明而生□语 
。□语者,胃热阳也。脉短者,气衰阴也。阳病见阴脉,为阴胜于阳,故死也。若脉 
不短,为阴阳自和,故不死也。 
【集注】 
喻昌曰:方注以此为太阳经脱简,不知太阳经无□语之例,必日久而兼阳明、少阳, 
方有□语。故此言太阳经得病时,发汗过多,及传阳明时,重发其汗,因有亡阳而□ 
语之一证也。亡阳之人,所存者阴气耳,故神魂不定,而妄见妄闻,与热邪乘心之候 
不同。脉短则阴阳不附,脉和则阴阳未离,其生死但从脉定耳。 
汪琥曰:□语者,脉当大实或洪滑,为自和。自和者,言脉与病不相背也,病虽甚不 
死。若谵语脉短,为邪热盛,正气衰乃阳证见阴脉也,无法可施。 
@@@ 
发汗多,亡阳□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注】 
此又承上条以出其治也。谵语者,属阳明热实,可下之证也。若发汗过多,大亡气液 
而发谵语者,乃津枯致燥之谵语,非热甚内实之谵语,不可下也。里有热,宜白虎加 
人参汤。表不解,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也。 
【按】 
发汗过多,亡阳□语,以无大便□满痛,故不可下;以无身寒汗出恶寒,故不可温。 
于此可知发太阳汗出过多致谵语者,必无发热汗出恶寒也。发阳明汗出过多致谵语者 
,必有潮热恶热不大便也。此则发少阳汗多致谵语者,即论中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 
谵语是也。然舍小柴胡汤别无治法,若祗用柴胡又恐升散,非亡阳所宜,故合桂枝和 
其荣卫,通其津液自可愈也。 
@@@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 
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 
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 
者,不治。 
【按】 
续浮之「浮」字,当是「弦」字,始与文义相属,则可与小柴胡汤。若俱是「浮」字 
,则上之浮,既宜用小柴胡汤,下之浮,又如何用麻黄汤耶? 
【注】 
中风传阳明,病太阳未罢,脉当浮缓。今脉弦浮大,弦,少阳脉也;浮,太阳脉也; 
大,阳明脉也,脉既兼见,证亦如之。腹满,太阳阳明证也;□下及心痛,久按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