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方解】 
是证也,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药。柴、桂解未尽之表邪,大黄攻 
已陷之里热,人参、姜、枣补虚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龙骨、牡蛎、铅丹 
之涩重,镇惊收心而安神明,斯为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 
@@@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 
【按】 
禹余粮丸为涩痢之药,与此证不合。「与禹余粮丸」五字,衍文也。 
【注】 
汗家,谓平素好出汗之人也。重发汗,谓大发汗也。心主血,汗乃心之液,重发其汗 
,血液大伤,心失所恃,故神情恍惚,心志不宁也。液竭于下,宗筋失养,故小便已 
,阴茎疼也。 
【集注】 
方有执曰:心主血而藏神,汗多则血虚而舍空,恍惚心乱者,以舍空神纷散也。阴, 
宗筋也。痛者,液竭而失其所荣养也。 
程应旄曰:心主血,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之家,心虚血少可知。重发其汗,遂至心 
失所养,神恍惚而多忡憧之象,此之谓乱。小肠与心为表里,心液虚而小肠之水亦竭 
,故小便已而阴疼也。 
@@@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注】 
衄家者,该吐血而言也。谓凡衄血、吐血之人,阴气暴亡,若再发其汗,汗出液竭, 
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且急也。目直视,目瞪不转睛也。 
不能眴,目睫不合也。亦皆由热灼其脉,引缩使然。不得眠者,阳气不能行于阴也。 
凡此所见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证,谁谓衄家可轻发其汗耶! 
【集注】 
喻昌曰:目得血而能视,汗为血液,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 
,乃上焦枯竭之应也。诸脉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目上瞪而不能合,目不合,则不 
得眠也。伤寒发烦目瞑者,必衄,宜麻黄汤发其汗。此言素常失血之人,戒发其汗, 
以重虚其虚故也。 
@@@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注】 
凡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虚家,皆不可发汗也。盖失血之初,固属阳热,然亡 
血之后,热随血去,热固消矣,而气随血亡,阳亦危矣。若再发汗,则阳气衰微,力 
不能支,故身寒噤栗,振振耸动,所必然也。盖发阴虚之汗,汗出则亡阴,即发暴吐 
衄血之汗也,故见不能眴、不得眠亡阴等病也。发阳虚之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 
虚家之汗也,故见寒栗而振,亡阳等病也。 
【集注】 
方有执曰:亡血阴已虚矣,发汗复亡其阳,故寒栗而振也。 
程应旄曰:亡血阴虚,阳已失根据,若发其汗,阳从外脱,故寒栗而振,是为阴阳两竭 
。凡遇当汗证,盒饭顾虑阴经之荣血,有如此者。 
魏荔彤曰:与其汗出亡阳方救阳,何如汗未出先救阴以维阳,不令汗出亡阳之为愈也 
。 
@@@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注】 
咽喉干燥,津液不足也,更发其汗,则津液益枯,故戒。人虽有可汗之证,亦不可发 
汗也。 
【集注】 
方有执曰:咽喉干燥,津液素亏,本于肾水不足,盖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发汗则津液 
愈亡。 
程应旄曰:凡遇可汗之证,必当顾虑上焦之津液,又有如此者。 
张璐曰:此条与咽中闭塞,似同实异。此戒发汗以夺阳明之津,彼戒发汗以夺少阴之 
血也。 
@@@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注】 
淋家者,湿热蓄于膀胱,水道涩痛之病也。若发其汗,湿随汗去,热必独留,水府告 
匮,迫其本经之血,从小便而出矣。 
【集注】 
程知曰:膀胱里热则淋,更发其汗则膀胱愈燥,而小便血矣。 
@@@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注】 
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应汗表证,亦不可发 
汗。恐汗出荣卫俞虚,外风乘袭,即不受外风,筋失液养,亦必致项强反张,而成痉 
病也。 
【集注】 
喻昌曰:身疼痛为寒伤荣之证,本当发汗,疮疡之人,肌表素虚,荣血暗耗,更发其 
汗,则外风袭虚,内血不荣,必致颈项强,身反张而成痉。痉亦膀胱之病也。 
@@@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 
少腹上冲心者,先灸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注】 
太阳伤寒,加温针必惊者,谓病伤寒之人,卒然加以温针,其心畏而必惊也,非温针 
之后,必生惊病也。烧针即温针也,烧针取汗,亦是汗法,但针处宜当避寒,若不谨 
慎,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必结肿核赤起矣。且温针之火,发为赤核,又 
被寒侵,故不但不解,反召阴邪。盖加针之时,心既被惊,所以肾阴乘心之虚,上凌 
心阳而发奔豚也。奔豚者,肾阴邪也,其状气从少腹上冲于心也。先灸核上各一壮者 
,外去寒邪,继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者,内伐肾邪也。 

卷二辨坏病脉证并治篇
桂枝加桂汤方
属性:于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成五两,余根据桂枝汤法。 
【集解】 
徐彬曰:此乃太阳风邪,因烧针令汗,复感于寒,邪从太阳之府膀胱袭入相合之肾藏 
,而作奔豚,故仍从太阳之例,用桂枝全方。倍加桂者,以内泻阴气,兼驱外邪也。 
@@@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注】 
火熏,古劫汗法也,即今火炕温覆取汗之法。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内热 
躁甚,阴液愈伤,阳不得阴,无从化汗,故反致不解也。其火袭入阴中,伤其阴络, 
迫血下行,故必圊血也。命名火邪,示人以当治火邪,不必治圊血也。 
【集注】 
方有执曰:躁,手足疾动也;到,犹言反也,谓徒躁扰而反不得解也。汗为血之液, 
血得热则行,火性大热,既不得汗,则血必横溢,所以必圊血也。 
程应旄曰:太阳病以火熏之,取汗竟不得汗,其液之素少可知,盖阳不得阴,则无从 
化汗也。阴虚被火,热无从出,故其人躁扰不宁也。 
@@@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故咽燥而吐血。 
【注】 
脉浮热甚,实热在表也,无灸之之理,而反灸之,此为实,实谓其误以实为虚也。故 
热因火动,其势炎炎,致咽燥而吐血必矣。盖上条火伤阴分,迫血下行,故令圊血; 
此条火伤阳分,迫血上行,故吐血也。 
【集注】 
程应旄曰:表实有热,误认虚寒,而用灸法,热无从泄,因火而动,自然内攻。邪束 
于外,火攻于内,肺金被伤,故咽燥而吐血。 
汪琥曰:表有风热而反灸,是以实作虚治也。 
@@@ 
微数之脉,甚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 
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注】 
微数之脉,乃阴虚血少之诊,断不可灸,若误灸之,艾火内攻,为烦为逆。烦者,阴 
为阳扰也。逆者,追虚逐实也。阴本虚,而加以火则愈虚,是为追虚;阳本实,而加 
以火则愈实,是为逐实。然血已耗散,脉中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有力矣。故致焦骨 
伤筋,血难复也。 
【集注】 
喻昌曰:脉微而数,阴虚多热之征也,此而灸之,则虚者愈虚,热者愈热,不致伤残 
不止矣。 
程应旄曰:若血少阴虚之人,脉见微数,尤不可灸,以血主濡之,主润筋骨也。若失 
其所濡,则火之所至,其骨必焦,其筋必损,内伤其阴,未有不流散于经脉者也。 
@@@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注】 
荣气微者,荣血虚微也。荣血既已虚微,若误加烧针,则荣血涸留而无所行也。岂止 
焦骨伤筋而已哉!所以更发热而躁烦也。 
【集注】 
程知曰:言荣微忌烧针也。阴虚则内热,若加烧针以助阳,则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 
,必更外发热而内烦躁也。 
唐不岩曰:其始也虽微流,烧针以逼之也:其既也留而不行,烧针以竭之也。 
张璐曰:火为阳邪,必伤阴血,治此者,当以救阴为主。 
@@@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 
也。 
【注】 
脉浮表邪,宜以汗解,误用火灸,伤其血液,不能作汗,反令表邪无所从出,以致邪 
因火盛,外不焦骨伤筋,内不吐衄、圊血,而病腰以下重痹者,必其人素有湿邪在下 
,故从湿化也。重者、着也,重着不移也。然不以痹名者,以非风寒湿之痹,乃因火 
逆不相交通,故名火逆也。 
【集注】 
方有执曰:痹,湿病也。因火逆治火邪夹阳邪而上逆,阳不下通,阴不用事,化不行 
而水不得泄,故湿着下体而重痹也。 
程应旄曰:脉浮在表,汗解为宜矣。因火灸之,不能得汗,则邪无出路,因火而盛, 
即不焦骨伤筋,而火阻其邪,阴气渐竭,下焦乃荣血所治,荣气竭而不运,必重□而 
为痹,名曰火逆。示人欲治其痹,宜先治其火也。 
@@@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 
出愈。 
【按】 
三「弱」字,当俱是「数」字,若是「弱」字,热从何有?不但文义不属,且论中并 
无此说。 
【注】 
形作伤寒者,言其病形作伤寒之状也。但其脉不弦紧而数,数者热也。脉浮数热在表 
,太阳证也;沉数热在里,阳明证也。数脉为热,热入阳明,故必口渴。若被火劫, 
其热更甚,故必□语。脉数之病,虽皆发热,然其施治不无别焉。若脉浮数,发热, 
解之当以汗,汗出可愈,宜大青龙汤。脉沉数发热,解之当以下,下之可愈,宜调胃 
承气汤。若脉数无表里证,惟发热而渴□语者,不可汗下,宜白虎汤、黄连解毒汤, 
清之可也。 
@@@ 
伤寒脉浮,医以火逼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 
救逆汤主之。 
【注】 
伤寒脉浮,医不用麻、桂之药,而以火劫取汗,汗过亡阳,故见惊狂,起卧不安之证 
,盖由火劫之误,热气从心,且大脱津液,神明失倚也。然不用附子四逆辈者,以其 
为火劫亡阳也。宜以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去芍药者,恐其阴性 
迟滞,兼制桂枝不能迅走其外,反失救急之旨。况既加龙、蛎之固脱,亦不须芍药之 
酸收也。蜀漆气寒味苦,寒能胜热,苦能降逆,火邪错逆,在所必需也。 
【集注】 
喻昌曰:篇中误服大青龙汤,厥逆,筋惕肉□,而亡阳者,乃汗多所致,故用真武汤 
救之。此以火迫劫而亡阳者,乃方寸元阳之神,被火迫劫而飞腾散乱,故惊狂起卧不 
安。有如此者,少缓须臾,神丹莫挽矣,故以此汤救之。盖阳神散乱,当求之于阳, 
桂枝汤阳药也,然必去芍药之阴敛,始得疾趋以达于阳位。更加蜀漆者,缘蜀漆之性 
最急,又加龙骨、牡蛎,有形之骨属,为之舟楫,以载神而返其宅也。 

卷二辨坏病脉证并治篇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属性: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牡蛎(熬)五两 龙骨四两 大枣( 
擘)十二枚 蜀漆(洗去脚)三两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 
火逆者,谓凡火劫取汗致逆者也。此火逆因火针也。烧针劫汗,而复下之,火逆之邪 
,虽因下减,而烦躁一证独不除者,盖因汗下,大伤津液而然也。故用桂枝、甘草以 
救表,龙骨、牡蛎以固中,不治烦躁而烦躁自愈也。 
【集注】 
喻昌曰:此证误而又误,虽无惊狂等变,然烦躁则外邪未尽之候,亦真阳欲亡之机也 
。 
程应旄曰,火逆下之,里气虚矣,不治其虚,更加烧针,自致亡阳。但见烦躁证,而 
不尽如前条之惊狂起卧不安者,由热势之缓急有殊,故前方之加减稍异,总不容烦躁 
之以假乱真也。 

卷二辨坏病脉证并治篇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属性:桂枝一两 甘草(炙)二两 龙骨二两 牡蛎(熬)二两 
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集解】 
汪琥曰:此方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制小其剂而用之也。火邪迫内 
,则生烦躁,虽烦躁似带表邪,不宜散以桂枝之辛热,而火逆既经下之,则阴血受伤 
,较之救逆汤,似当增芍药也。 
音切 
灼音酌 摸未各切 痿乌魁切 唾汤卧切 炊音吹 □音讦 眴与旬同 

卷二
辨温病脉证并治篇
属性:『内经』言,热病皆伤寒之类也,非谓类乎伤寒,乃谓与伤寒同乎一类之病也。盖伤 
寒因伤时令之寒而得名也,温病、热病,亦随时而易其名耳!经曰:冬伤于寒,则为 
病热,此实时而病者也。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过时而病者也。经曰:凡病 
寒伤而成温者,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暑即热之谓也,此随时而病者也。是 
则秋分以前,皆得以热病名之;秋分以后,皆得以伤寒名之矣。此轩岐、仲景立伤寒 
、温病、热病之名义也。经又云: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此明过时不病之原也。经曰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明过时必病之故也。于此可知伤寒为病,不在精之藏与不 
藏,而但有触犯即得为病。非若温病、热病、藏精则不病,不藏精则必病也。但能藏 
精者,纵偶感于邪,或温或暑,其病自轻;不藏精者,虽微感其邪,或温或暑,其病 
必重,差为稍异耳!若专以冬不藏精,毫无外感,为少阴本病,热从内生,则悖仲景 
温病之旨矣。仲景论中,但言太阳初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辨其非伤寒, 
非谓太阳之寒,不由表入,竟从少阴之热内生为病也。经又曰:风温为病,脉阴阳俱 
浮。是明指温病之发,因感春风辄动内热而始发,所以阴阳脉俱浮也。盖以温病、风 
温与热病论,互发其义。但热病一论,经已昭然,若复立论,未免赘疣,非仲景详于 
伤寒,而略于温证也。今将伏气、温病、风温合为一篇,其温热治法,同于六经,读 
者再细玩『素问·热病论』,及『刺热』、『评热』诸论,与是论互相参考,自有得 
焉。 
@@@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 
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注】 
四时令气,正气也;非时之气,邪气也。正气之中人也浅,感之甚者即病,微者藏在 
肌肤,不即为病,壮实之人可以自已。邪气之中人也深,感之虽微,亦即为病,甚则 
直入于藏不能自已,虚者死焉。此篇所谓伏气之病,即四时令气正病,非四时不正之 
邪,与非常异气之疫邪也。所为伏气者,如感冬令之风寒,其重者,伤于荣卫,实时 
而发者,名为中风、伤寒是也;其感之轻者,伏藏于肌肤,过时而发,名为温病是也 
。故时气、伏气之为病,二者不可不辨焉。春三月名曰发陈,是伏气欲发之月也。假 
令旧有伏气之人,乘冬不藏精之隙,而病者,当须以脉识之。今月之内,初病伤寒、 
温病者,脉若微弱,是少阴脉也;若喉中痛,是少阴证也。然其痛必缓,非若外感时 
气之喉痹肿伤暴痛也。今既云实咽中痛,而脉又微弱,故知为少阴伏气内发之阴火也 
。虽尔咽痛,恐复欲下利,不可以时气外感阳火之喉痹治之也。 
【集注】 
张锡驹曰:此条言伏气之病,由内而出,非若时行卒病,由外而至也。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 
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 
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 
命期。 
【注】 
发热不渴,恶寒者,太阳证也。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证也。今太阳病始得之, 
不俟寒邪变热,转属阳明,而即热渴不恶寒者,知非太阳伤寒,乃太阳温病也。由于 
膏梁之人,冬不藏精;辛苦之人,冬伤于寒,内阴已亏,外阳被郁,周身经络,早成 
温化,所以至春一遇外邪,即从内应:感寒邪者,则无汗,名曰温病,当以河间法用 
水解散,审其表里以解之。水解散,即天水六一散,防风通圣之合剂也。感风邪者, 
则有汗,名曰风温,当以水解散减麻黄,加桂枝,倍石膏,令微似汗以和之,若大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