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解散,审其表里以解之。水解散,即天水六一散,防风通圣之合剂也。感风邪者, 
则有汗,名曰风温,当以水解散减麻黄,加桂枝,倍石膏,令微似汗以和之,若大发 
其汗,则益助蕴热,必令身热如火灼也。盖风温为病,乃风邪外盛于表,故阴阳六脉 
俱浮;热邪内壅于胸,故多眠睡,鼻息鼾也。风邪伤卫,表气不固,故自汗出;壮热 
伤气,故身重倦,声微语难出也。若被下者,则愈夺阴液,故水泉竭而小便不利也。 
太阳府气将绝,故目直视也。少阴藏气不固,故遗失溲也。若被火者,则以火益火而 
阳气熏灼,将欲发黄,故微发黄也;剧者热极生风,故如惊痫时瘈瘲也。微黄,病深 
色渐加黑,故若火熏之也。温病、热病不恶寒者,表热也。口渴引饮者,里热也。表 
热无寒,故不宜汗;里热无实,故不宜下。表里俱热,尤不宜火。曰一逆者,若汗、 
若下、若火也;再逆者,汗而复下,下而复火也。一逆已令阴竭,尚可延引时日;再 
逆则阴立亡,故曰促命期也。伤寒者,伤冬月之正寒也。温病、热病者,伤三时之暴 
寒也。非时暴寒乃异气也,以其兼令气而为病也,故春兼风温,即以风温名之;夏兼 
暑热,即以暑热名之。世人通名曰伤寒,又名曰时气,医工见其传变六经,表里情状 
皆同,故同乎一治也。其温病、热病无汗者,宜大青龙汤;时无汗、时有汗者,宜桂 
枝二越婢一汤;有汗者,宜桂枝合白虎汤。内热者,防风通圣散。表实者,倍麻黄; 
里实者,倍大黄。量其病之轻重,药之多少而解之,三日之前,未有不愈者。其有外 
感邪重,内早伤阴,已经汗下而不愈者,则当审其表里,随其传变所见之证,治之可 
也。此法惟西、北二方四时皆可行之,无不随手取效。若江淮间地偏暖处,冬月初春 
乃可用之。若春末秋前,即脉证允合,当用麻、桂、青龙等汤者,亦必轻而减之,随 
证消息,适可即止,慎不可过,过则反致变逆。经所谓同病异治者,此之谓也。 
【集注】 
程知曰:温病热自内出,故发热而渴不恶寒。风温内外交热,加之自汗,故有身重多 
眠诸证,有轻重死生之分。医者当以有汗、无汗为辨别之大要,亦即可汗、不可汗为 
救治之微权。又曰:仲景之青龙、白虎神矣!得此意而推广之,可以应用于不穷。盖 
温病宜于发散中重加清凉,风温不可于清凉中重加发散也。 
程应旄曰:太阳初得之一日,即发热而渴不恶寒者,因邪气早已内蓄,其外感于太阳 
,特其发端耳。其内蓄之热,固非一朝一夕矣。盖自冬不藏精而伤于寒时,肾阴已亏 
,一交春阳发热,即病未发,而周身经络已莫非阳盛阴虚之气所布浚。所云至春发为 
温病者,盖自其胚胎受之也。 
音切 
鼾音旱 痫音闲 瘈音炽 瘲音踪 

卷二
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
属性: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又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论曰:太阳病,发汗太多 
,因成痉。夫六气皆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 
盖身以后,属太阳,凡头项强急,项背几几,脊强反张,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 
结,皆太阳痉也。身以前属阳明,头面动摇,口噤齿齘,缺盆纽痛,脚挛急,皆阳明 
痉也。身之侧属少阳,口眼喎邪,手足牵引,两□拘急,半身不遂,皆少阳痉也。至 
若腹内拘急,因吐利后而四肢挛急者,未尝非太阴痉也。恶寒蜷卧,尻以代踵,脊以 
代头,俯而不能仰者,未尝非少阴痉也。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 
,膝胫拘急者,未尝非厥阴痉也。大抵痉以状名,而痉因筋急,故凡六经筋病,皆得 
以痉称之。其因于风寒者,必发热恶寒而无汗,其脉浮紧,其状身强直口噤,即经所 
云:诸病强直,皆属于风者也。其势劲急,故名曰刚痉。其因于风湿者,发热汗出, 
不恶寒,其脉浮缓,其状项强几几,而身不强直,即经所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者 
也。其势濡弱,故名曰柔痉。若夫因误汗亡阳,津竭无以养筋而致痉者,即本论所云 
:太阳病,发汗太多而成痉,又非因湿因风,而却因燥者也。盖痉之始,本非正病, 
多杂于他病之中,如妇人之脱血,跌扑之破伤,俱能致痉。今见患此者,悉指为风, 
殊非确论。学者当于证中审察风、寒、湿、燥、内外、虚实之因,分别施治,庶不致 
误,慎勿概指为风也。 
@@@ 
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暍,此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按】 
「伤寒所致」四字,甚无所谓,衍文也。 
【注】 
伤寒,太阳经中之一病,非谓太阳经惟病伤寒也。盖以六气外感之邪,人中伤之者, 
未有不由太阳之表而入者也。痉,风邪也。湿,湿邪也。暍,暑邪也。夫风寒暑湿之 
病,固皆统属太阳,然痉、湿、暍三种,虽与伤寒形证相似,但其为病传变不同,故 
曰:宜应别论也。 
【集注】 
方有执曰:痉、湿、暍三者,皆风寒之变证。既成变证,则当别为立论。然自风寒变 
来,本属太阳,犹有风寒涉似之疑,须当并为辨论。 
@@@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痉病也。 
【注】 
病人身热恶寒,太阳证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明证也。头热阳郁于上也,足寒 
阴凝于下也。太阳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客于二经,则有头摇 
、口噤、反张、拘强之证,故名痉病也。 
【集注】 
方有执曰:此以痉之具证。言身热头热,面赤目脉赤,阳邪发于阳也。足寒,阴邪逆 
于阴也。独头面摇,风行阳而动于上也。卒,忽然也。噤,寒而口闭也,言忽然唇口 
□合,噤急而饮食不通也。背反张者,太阳之脉挟背,寒则筋急而拘挛,热则筋缓而 
纵弛也。然刚、柔二痉,则各见证之一偏,惟风寒俱有而致证者,则具见也。 
郑重光曰:此总论痉之经俞皆病,气血并伤,而为强急反张之证也。风湿俱有,故为 
痉之具证也。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注】 
太阳病发热,脉当浮大,脉若沉细,兼少阴也。今发热脉沉细,而名曰痉者,何也? 
以其已病痉证,而得沉细脉,不可名太阳、少阴伤寒之脉,当名太阳风湿痉病之脉也 
。因风邪郁于阳,故病发热也。湿邪凝于阴,故脉沉细也。此承上条痉病得沉细脉之 
义,非谓太阳病发热,脉沉细,即名之曰痉病也。 
【集注】 
方有执曰:发热、太阳未除也。沉,寒也。细,湿也。 
程知曰:脉沉细,法宜救里,而痉又为燥热之病,故『金匮』谓难治。谓未可轻同于 
太阳发热脉反沉之例也。 
张璐曰:发热脉当浮数,而反沉细,知邪风为湿气所着,所以身虽发热,而脉不能浮 
数,是阳证见阴脉,故『金匮』指为难治也。 
程应旄曰:痉病有同有独,固以其独者名之矣。然脉在太阳,更有独而无同,以头面 
摇,口噤背反张之证,合沉细之脉,虽有太阳发热等证,不致为伤寒所溷,乃可定其 
名曰痉也。 
@@@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 
【按】 
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刚痉证应恶寒,非反也。 
【注】 
痉病既属太阳,当以太阳虚实例之。故曰: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为实邪,名曰刚痉 
;发热汗出,不恶寒,为虚邪,名曰柔痉。此详申上二条痉病虚实,非谓太阳病,发 
热无汗,恶寒;汗出不恶寒,即名之曰刚、柔痉病之证也。 
【集注】 
程知曰: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为伤风;发热, 
汗出,不恶寒,为温热。以证有颈项强急,甚则反张,故不谓之风寒、温热病,而谓 
之痉也。 
张璐曰:『金匮』云: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言,欲作刚痉 
,葛根汤主之,即是申明此条之义,而补其治法也。无汗而小便少者,以太阳、阳明 
二经之热,聚于胸中,延伤肺金清肃之气,内外不能宣通故也。又云:太阳病,其证 
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即是申明此条之义,而补 
其治法也。其证备,则发热汗出等证,『金匮』已详,不必赘矣。 
@@@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注】 
此略其证脉,单举痉之颈项强急者,以明其治也。太阳脉,下项循肩挟背;阳明脉循 
喉咙,入缺盆,贯膈、下乳内廉。太阳主后,前合阳明;阳明主前,后合太阳。今邪 
壅于二经之中,故有几几拘强之貌也。太阳之强,不过颈项强;此痉之强,则不能俯 
仰,项连胸背而俱强,故曰:项背强几几也。无汗恶风,实邪也,宜葛根汤发之。即 
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两解太阳、阳明之邪也。 
【集注】 
方有执曰:几几,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颈几几然。形容病人之颈项俱病者,俛仰不能 
自如之貌。 
@@@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注】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实邪也。今反汗出恶风者,虚邪也,宜桂枝加葛 
根汤 ,解太阳之风,发阳明之汗也。 
【集注】 
江琥曰:太阳病项背强矣,复几几然,颈不得舒,颈之经属阳明,项背与颈几几然, 
其状当无汗,今反汗出、恶风,仲景法:太阳病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今因其几 
几然,故加葛根于桂枝汤中,以兼祛阳明经之风也。 

卷二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
桂枝加葛根汤方
属性:于桂枝汤内,加葛根三两,余根据桂枝汤法。 
@@@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注】 
以上论痉,皆外感风、寒、湿而为病也。若太阳病发汗太多,津液大亡,表气不固, 
邪风乘虚而入,因成痉者,乃内虚之所致也,不可以柔痉刚痉例之,宜以桂枝加附子 
汤,以固表祛风为主治。由此推之,凡病出汗过多,新产亡血过多,而变生此证者, 
皆类此也。 
【集注】 
程应旄曰:即此一端推之,则知此病得之亡津亡血,而因虚致寒,因虚致燥者不少。 
盖阳气者,柔则养筋,发汗太多,则亡其阳,而损其经脉之血液故也。 
@@@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注】 
湿家,谓病湿之人。湿之为病,或因外受湿气,则一身尽痛,或因内生湿病,则发热 
身黄。若内外同病,则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熏黄者,湿盛之发黄,属脾之 
瘀湿,故其色暗如烟熏也。不似伤寒热盛之发黄,属阳明之郁热,故其色明如橘子色 
也。 
【集注】 
张璐曰:湿证发黄,须分阴阳表里。阳湿,在里茵陈蒿汤;在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阴湿,在里白术附子汤,在表麻黄白术汤,此阴湿在表而发黄也。『金匮』有云:湿 
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盖寒与湿合,不宜大汗,故加白术。以麻黄得术,则汗 
不致于骤发,白术得麻黄,则湿滞得以宣通也。 
@@@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 
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注】 
此申上条,详其证出其脉,以别其治也。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此内生 
外受之湿病也,外宜羌活胜湿汤,内宜茵陈五苓散,喘甚大陷胸丸。若更头痛鼻塞而 
烦,其脉大,证类伤寒,但其人里和能食,知非伤寒,不可发汗,乃湿邪之病在头, 
故头痛鼻塞,惟宜纳药鼻中,取黄水从涕出,自可愈也。所纳之药,即瓜蒂散类也。 
【集注】 
郑重光曰: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则寒湿之邪客于上焦。经曰:因于 
湿首如裹是也。用瓜蒂散吹鼻,此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法也。 
@@@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 
快,但当利其小便。 
【注】 
湿家脉浮细,湿在外也,当汗之。今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脉不浮细而沉细,是湿邪内盛而为湿痹不通之候也。故但当利其小便,使湿从小便而 
去,乃湿淫于内之正治也。 
【集注】 
成无己曰:湿盛则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气内流也。但当利其小便,以宣 
泄腹中湿气。古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方有执曰:此以湿之入里者言也。关节疼痛者,寒湿之气,走注内渗,所以脉沉而细 
也。痹以疼痛言,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即水,水不外渗,则横流不遵故道。利 
其小便者,导其遵故道而行也。 
张志聪曰:关节者,腰背肘膝之大关,大筋之所统属,不同于骨节也。湿流关节,大 
筋不和,故疼痛痹闭也。湿伤太阳,筋脉涩滞,故名湿痹,利其小便,则水道行而决 
渎无愆,湿邪去而筋脉调和矣。 
@@@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 
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注】 
湿家但头汗出,乃湿气上淫之汗,非阳明之热不得越也。湿家背强,乃湿气涩滞之重 
强,非痉病之拘强也。欲得覆被向火,非外恶寒,乃湿盛生内寒也。若误以湿淫之头 
汗,为阳明瘀热之头汗而下之,寒湿之气,乘虚入胸则胸满,入胃则哕矣。寒湿不化 
,故小便不利;胸中有寒,故舌上滑白如胎;丹田有热,故口燥渴,欲得水而不能饮 
,由胸中有寒湿故也。 
【集注】 
成无己曰:伤寒则无汗,湿家虽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头汗出也。 
程应旄曰:虽渴欲得水似热,而不能饮可辨,则只是口燥烦,而实非胸中燥烦可知, 
证同病别也。 
@@@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注】 
此承上条湿家误下之逆也。湿家误下,胸满而哕,小便不利,舌上如胎,口燥渴不能 
饮,已属逆矣,尚在可治。此误下后,额汗不已,微喘不止,是阳脱于上也;小便反 
利,下利不止,是阴脱于下也,阴阳相离,故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治湿当利其小便,而以小便利主死,何也?误治而阴阳散亡也。 
程知曰:湿之中人,阴先受之,故本经湿证,多从助阳温散为治,若妄下,则阳虚阴 
盛而不可救矣。额上汗出微喘,虚阳欲上脱也;二便不禁,盛阴欲下脱也,阴阳离决 
,死矣! 
@@@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 
也。 
【注】 
病者,谓一身尽痛之病人也。湿家一身尽痛,风湿亦一身尽痛。然湿家之痛,则重着 
不能转侧;风湿之痛,则轻掣不可屈伸,此痛之有别者也。至于发热,湿家之热,早 
暮不分微甚;风湿之热,则日晡必剧。此得之于汗出当风,或久伤湿,复受风冷所致 
也。 
【集注】 
张志聪曰:汗出当风,则为风湿;久伤取冷,则为寒湿。 
张锡驹曰:发热日晡所剧者,日晡而阳气衰,阴气盛,湿为阴邪,故主旺时而甚也。 
@@@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 
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 
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注】 
此详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不惟不可下,即发汗亦不可失其宜也。风阳邪,湿阴邪, 
风湿相搏,阴阳受邪,故一身尽痛也。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则湿气盛,虽 
发其汗,汗大出而病不愈者,但以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以其值湿盛之时, 
发其汗,大汗出,此汗之不如法,所以不解也。若治风湿者,必俟天气睛明发其汗, 
但令其汗微微似欲出状,则风与湿俱去,而病自解矣。 
【集注】 
方有执曰:阴雨不止,则湿不除,所以益当发汗也。然风湿本由汗出当风而得,则汗 
之大出者,必反湿转加甚,微微似欲汗出,而不见出,则湿消而风散矣。此发汗之微 
机,后之人动辄以大汗为言者,去道远矣。 
张璐曰:风湿相搏,法当汗出而解,合用桂枝加术,使微微蒸发,表里气和,风湿皆 
去。正如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汤加术同义。 
程应旄曰:湿家不惟不可误下,即汗亦不可误汗。风湿相搏一证,一身尽疼痛,虽是 
微挟表邪,然其脉不浮,终是汗难大汗,治风兼治湿,但使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