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肢起,流入口者,是邪由外入于内,进而不泄,此藏气伤败,故不可治。
@@@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
也?师曰:欬,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
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
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饦之邪,从口入者
,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
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按】
字典无『□』字,当是『漀』字,□音倾,侧水也。后之积聚门,□气之『□』字亦
误。
【注】
此章曰十八、曰九十等文,乃古医书之文,今不可考,难以强释。五劳七伤等说,亦
详在『千金』,故不复注也。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
也了欬、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清邪
居上,谓雾邪本乎天也;浊邪居下,谓湿邪本乎地也。六淫天邪,故名大邪,六淫伤
外,故曰:中表也;七情人邪,故名小邪,七情伤内,故曰:中里也。□饦者,饮食
也,饮食之邪,从口而入,食伤隔夜不化,故名曰:宿食也。五邪,谓风、寒、湿、
雾、饮食也,夫五邪之中人,莫不各以类而相从。前者早也,风中于早,从阳类也;
寒中于暮,从阴类也。雾邪清轻,故伤皮肤;湿邪浊重,故流关节。饮食失节,故伤
脾胃。极寒之食伤经,以经属阴也;极热之食伤络,以络属阳也。
@@@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
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注】
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复释。
@@@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注】
痼疾,旧病也。卒病,新疾也。当以旧病为本、为缓,新疾为标、为急,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故先治卒病,后治痼疾也。
【集注】
赵良曰:痼疾病已沈痼,非旦夕可取效者,卒病谓卒然而来,新感之病,可取效于旦
夕者,乘其所入未深,急去其邪,不使稽留而为患也。且痼疾之人,正气素虚,邪尤
易传,设多瞻顾,致令两邪相合,为患不浅,故仲景立言于此,使后学者,知所先后
也。
沈明宗曰:此有旧疾,复感新邪,当分先后治也。痼者,邪气坚固难拔;卒者,邪气
骤来而易去也。若病者素有痼疾,而忽加卒病,务当先治卒病,不使邪气相并,转增
旧疾。但久病乃非朝夕可除,须当缓图,所以后乃治其痼疾也。
@@@
师曰:五藏病各有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
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注】
此明五藏各有所得而愈,言以情志相胜也,即如怒伤肝,得悲而愈,此悲胜怒也。亦
有得之时日而愈者,经曰:病在肝,愈于夏,是喜得子气,制其胜我者也;夏不愈,
胜于秋,是恶其胜我者,得王气也;秋不死,持于冬,是我喜得母气以生我也;起于
春,是喜自得其位而气王也,余藏仿此。病者云云,谓平素不爱食之物,及当病之时
,而反暴思食,是病邪藏气之变,故虽思食,而食之必发热也。
【集注】
程林曰:『内经』云: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
,宜食酸;肾色黑,宜食辛,此五藏得饮食而愈者。肝病愈于丙丁,起于甲乙;心病
愈于戊己,起于丙丁;脾病愈于庚辛,起于戊己;肺病愈于壬癸,起于庚辛;肾病愈
于甲乙,起于壬癸,此五藏自得其位而愈者。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
脾恶湿,肾恶燥,各随其所恶而不喜者为病也。若病人素不食而暴食之,则入于阴,
长气于阳,必发热也。
@@@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按】
如渴者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必传写之遗也。
【注】
藏者里也。凡诸病在里有可攻之证,虽欲攻之,当随其所得之轻重而攻之,不可率意
而攻之也。如渴者小便不利,先与猪苓汤利其小便,俟小便利乃可攻也。余皆仿此,
谓他证或有未可遽攻者,皆仿此也。
卷二
痉湿病暍脉证并治第二
属性:@@@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
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
【按】
诸家以刚、柔二痉,列为首条,今以此为第一条者,盖刚、柔之辨,俱从此条分出,
痉病之最备者,宜冠诸首。再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与上文义不属,与
后之十一条中「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句,文义相属,宜分于彼。
【注】
病人身热恶寒,太阳证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明证也。头热,阳郁于上也;足
寒,阴凝于下也。太阳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客于二经,则有头摇
口噤,反张拘强之证矣。此皆痉病之形证,故首揭之,以为要领。
【集注】
李□曰:手三阳之筋,结入结颔颊。足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乘虚,入其筋则挛
,故牙关急而口噤。
@@@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注】
痉之为病,其状劲急强直,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劲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
也。
@@@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注】
痉家其脉紧弦,直上下者,以痉病属太阳表也。『脉经』所云:其脉伏坚,直上下者
,以痉病属阳明里也。盖痉家原属二经,故有太阳葛根汤汗之,阳明大承气汤下之之
治也。伏坚,沉实也;直上下,弦直也,即沉实弦直之脉也。
@@@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按】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痉病之条自知当恶寒也。
【注】
痉病既属太阳,当以太阳虚实例之,故曰: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为实邪名曰刚痉
者。强而有力也。发热汗出,不恶寒为虚邪,名曰柔痉者。强而无力也。
@@@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注】
此申明刚痉在表,以明其治也。太阳病,为头项强痛、发热等证也。无汗,谓伤寒也
。太阳伤寒,小便不当少,今反少者,是寒气盛而收引也。不当气上冲胸,今气上冲
胸,是寒气盛而上逆也。不当口噤不得语,今口噤不得语,是寒气盛,牙关紧急而甚
也。以太阳伤寒,而有此冲击劲急之象,是欲作刚痉之病也。麻黄汤能治太阳,而不
能治阳明,故以葛根汤兼太阳、阳明两经之治,为刚痉无汗之正法也。
@@@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注】此申痉病入里,以明其治也。痉病而更胸满,里气壅也;卧不着席,反张甚也
;脚挛急,劲急甚也;必齘齿,牙紧甚也。此皆阳明热盛灼筋,筋急而甚之象。故以
大承气汤直攻其热,非攻阳明之实也。其曰可与,非尽言其可与,有慎重之意。
卷二痉湿病暍脉证并治第二
大承气汤方
属性: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灸,去皮)半斤 枳实(炙)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
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注】
太阳病其证备,谓头痛、项强、发热、恶风寒具见也。而更身体强,有几几然俯仰不
能自如之象,痉病也。但脉反见沉迟太阴之脉,非太阳浮紧,无汗刚痉者比。故不与
葛根汤,而与栝蒌桂枝汤,和太阳之表,清太阴之里也。
卷二痉湿病暍脉证并治第二
栝蒌桂枝汤方
属性: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注】
发热,太阳病也。脉沉细,少阴脉也。而名曰痉者,必有或刚或柔之证见也,以太阳
痉证,而见少阴之脉,表里兼病也。夫太阳之邪郁于外,故病发热;少阴之邪凝于内
,故脉沉细。然痉病而见弦紧之脉,是为本脉,即或沉迟,尚为可治。今沉而细,邪
入少阴,阳气已衰,岂易治乎,故曰难也。
@@@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注】
以上论痉,皆外感风、寒、湿而为病也。亦有因风邪为病,不应下而下之伤液,不应
汗而汗之伤津,以致津液枯燥,筋失所养而病痉者,故曰: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
拘急。此不可以外感痉病治之,当以专养津液为务也。
@@@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注】
此承上文,详申发汗过多成痉之义也。太阳病当发汗,若发汗太过,腠理大开,表气
不固,邪风乘虚而入,因成痉者,乃内虚所召入也,宜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固表温
经也。由此推之,凡病出汗过多新产,金疮破伤出血过多,而变生此证者,皆其类也
。
@@@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按】
本门首条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当移于此条之首,文义始属。此条「暴腹
胀大者」句,衍文也,当删之。
【注】
不但风病,发汗过多则痉,即寒湿相抟之病,发汗过多亦痉也。发汗过多,其表益虚
,表虚则必即恶寒甚也。发寒湿汗后,其脉不直紧,如蛇之曲缓,则为邪退,不成痉
病,为欲解也。若脉仍直紧不缓,或不直紧反伏坚弦急者,为邪不退,成痉病矣。
@@@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注】
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表证,亦不可发汗
,恐汗出血液愈竭,筋失所养,因而成痉,或邪风乘之,亦令痉也。
@@@
痉病有灸疮,难治。
【注】痉病宜灸,如有灸疮,若不发脓,则为荣卫已绝,故曰难治。
@@@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注】
湿家,谓病湿之人。湿之为病,或因外受湿气,则一身尽痛;或因内生湿病,则发热
身黄。若内外同病,则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之身痛发黄,不似伤寒
之身痛发黄者,以无六经之形证也。
【集注】
徐彬曰:此言全乎湿而久郁为热者,若湿挟风者,风走空窍,故痛只在关节;今单湿
为病,则浸淫遍体,一身尽痛,不止关节矣。然湿久而郁,郁则热,故发热,热久而
气蒸于皮毛,故疼之所至,即湿之所至,湿之所至,即热之所至。而色如熏黄者,熏
火气也,湿为火气所熏,故发色黄带黑而不亮也。
@@@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
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注】
此申上条,详其义,出其脉,别其治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此内生外受
之湿病也。外宜羌活胜湿汤,内宜茵陈五苓散;喘甚,大陷胸丸。若更头痛鼻塞而烦
,其脉大,证类伤寒,但其人里和能食,知非伤寒,不可发汗,乃头中寒湿之邪,故
头痛鼻塞,惟宜纳药鼻中,取黄水从涕出,而寒湿以泄,病可愈也。所纳之药,如瓜
蒂散之类。
【集注】
魏荔彤曰:头中为诸阳之首,非寒湿能犯之地。今头中有寒湿,则热气挟之上炎,非
寒湿外邪自能然也,有湿热则内为之主持也。热引湿邪,上乾清分,鼻必为塞,故用
纳鼻药,宣通清气而病愈矣。
@@@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注】
湿家外证,身痛甚者,羌活胜湿汤;内证发黄甚者,茵陈五苓散。若惟身烦痛而不发
黄者,则为外感寒湿,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寒湿两解也。慎不可以火攻之者,谓不
可以火劫大发其汗,必致变也。
【集注】
赵良曰:湿与寒合,令人身疼,大法表实成热,则可发汗,无热是阳气尚微,汗之恐
虚其表,是证虽不云热而烦,以生烦由热也,所以服药不敢大发其汗。且湿亦暴汗可
散,用麻黄汤治寒,加术去湿,使其微汗耳。不可火攻,火攻则增其热,必有他变,
所以戒人慎之。
喻昌曰:麻黄加术,则虽发汗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不可以火
攻者,反增发热也。
卷二痉湿病暍脉证并治第二
麻黄加术汤方
属性: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
八合,覆取微似汗。
【按】
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
仿此。
@@@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但当利其小便。
【注】
此承上条互详其义,谓湿家身痛不可发汗,当有利小便之法也。太阳病,一身关节烦
疼,若脉浮细者,湿在外也,当汗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脉沉细者,湿在内也,
当利之。。今湿气淫于内外,故关节烦疼,□而不行,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名湿
痹。虽有身痛,其脉不浮细,故不可发汗。设脉沉细,故但当利小便,若小便利,濡
泻止,痹不愈,身仍疼痛,汗之可也。
【集注】
赵良曰:痹痛也,因其关节烦疼,脉沉而细,则名曰湿痹也。经云:湿胜则濡泻,小
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是湿气内胜地,但当先利小便,以泻腹中湿气,故云治湿不利
小便,非其治也。设小便利已,而关节之痹不去 ,又必自表治之。
李□曰:太阳经行身之表,外邪皆得伤之,故亦受湿气也。关节疼痛者,湿留关节也
,湿气郁蒸而生热,故烦也。经云:沉潜水蓄,沉细为内湿脉。痹者,闭塞不通之谓
,即『内经』湿气胜者为□痹之意,今小便不利,是湿盛于内也。即『内经』湿胜则
濡泄也。利小便则湿去,而泻烦止矣。
@@@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蚤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
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注】
湿家头汗出者,乃上湿下热,蒸而使然,非阳明内实之热,蒸而上越之汗也。背强者
,乃湿邪重□之强,非风湿拘急之强也。欲覆被向火者。乃一时湿盛生寒,非伤寒之
恶寒也。若误以阳明内湿之热,上越之头汗而遂下之,则湿从寒化,即乘虚入于上,
则肺气逆而胸满,入于中,则胃不和而为哕,入于下,则膀胱气化不行,为小便不利
。舌上白滑如胎者,盖以误下热陷,丹田有热也。寒聚于上,胸中有寒也,所以渴欲
得水,而不能饮。由下有热而生口燥烦,由上有寒而不化生津液,虽口燥舌干,而不
能多饮也。
@@@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注】
此承上条互详误下,以明湿家头汗之死证也。夫误下,额汗微喘,若小便不利,是湿
家额汗之喘,未可言死也。今小便反利,则知非湿气上溢,乃上脱额汗之喘,故曰死
。若下利不止,亦知非湿去之利,乃中脱直下之利,故曰亦死。
【集注】
赵良曰:此妄下之,因而致逆,逆则阳自上越,阴自下脱,其额上汗出微喘者,阳之
越,小便利与下利不止者,阴之脱也,阴阳离决,必死之兆也。自此而推之,下之虽
额上汗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阴气不脱,而阳之根犹在也;下之虽大小便利,
设额上无汗与喘,是阳气不越,而阴之根犹在也,则非离决,可以随其证而治之。
李玮西曰:前云湿家当利小便,以湿气内瘀,小便原自不利,宜用药利之。此下后里
虚,小便自利,液脱而死,不可一例概也。
@@@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