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张锡驹曰:汤有大小之别,证有轻重之殊。今人多以小陷胸汤治大结胸证,皆致不救
,遂诿结胸为不可治之证。不知结胸之不可治。只一二节,余皆可治者,苟不体认经
旨,必致临时推诿,误人性命也。
魏荔彤曰:小结胸无实热之邪,但微热而挟痰饮为患。故虽结胸而不能高踞胸巅,但
正在心下而已;不能实力作痛,惟按之痛而已;诊之不沉而深,惟浮而轻浅而已;不
能作石□,惟虚而结阻而已,所以大陷胸汤不应用,而另设小陷胸汤,高下、坚软、
轻重、沉浮之间,病机治法昭然已。又云:痞阴邪,结胸阳邪,然于阳邪中又有大小
之分,学者审之,于凡寒热杂合之证,无大实大热。俱宜斟酌下法,勿孟浪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小陷胸汤方
属性:黄连一两 半夏(洗)半筋 栝蒌实(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方解】
黄连涤热,半夏导饮,栝蒌润燥下行,合之以涤胸膈痰热,开胸膈气结;攻虽不峻,
亦能突围而入,故名小陷胸汤。分服三服,乃缓以治上之法也。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
伤寒表不解,误下成痞,此其常也。伤寒或有因误下而成结胸者,乃其变也。今伤寒
六七日,结胸不因误下而成此热实之证,若脉沉紧,里实脉也。心下痛,按之右□,
里实证也。此为脉病皆实,故以大陷胸汤主之也。
【集注】
喻昌曰:「热实」二字,形容结胸之状甚明,见邪热填实于胸而不散漫也。浮紧主伤
寒无汗,沉紧主伤寒结胸,此与中风之阳邪结胸回别,所以不言浮也。又曰:阳邪误
下成结胸,阴邪误下成痞。然中风间有痞证,伤寒间有结胸证,又不可不知。
程应旄曰:虽曰阳邪内陷,然「阴阳」二字从虚实寒热上区别,非从中风伤寒上区别
。表热盛实转入胃府,则为阳明证;表热盛实不转入胃府,而陷入于膈,则为结胸证
。故不必误下始成也。不因下而成结胸者,必其人胸有燥邪,以失汗而表邪合之,遂
成里实。观此条曰:伤寒六、七日,又曰:脉沉而紧,则可知矣。
汪琥曰:或问脉沉紧,焉知非寒实结胸?答曰:胸中者,阳气之所聚也。邪热当胸而
结直至心下,石□且痛,则脉不但沉紧,甚至有伏而不见者,乌可以脉沉紧为非热耶
?大抵辨结胸之法,但当证书最为有准。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按】
无热证之下,与三物小陷胸汤,当是「三物白散」,「小陷胸汤」四字,必是传写之
误。桔梗、贝母、巴豆三物,其色皆白,有三物白散之义,温而能攻,与寒实之理相
属;小陷胸汤,乃栝蒌、黄连,皆性寒之品,岂可以治寒实结胸之证乎?「亦可服」
三字,亦衍文也。
【注】
结胸证,身无大热,口不燥渴,则为无热实证,乃寒实也,与三物白散。然此证脉必
当沉紧。若脉沉迟或证见三阴,则又非寒实结胸可比,当以枳实理中汤治之矣。
【集注】
王肯堂曰:热实结胸,及寒实结胸,『活人书』不拘寒热,但用陷胸汤,不差者用枳
实理中丸,即应手而愈。
方有执曰:寒以饮言,饮本寒也,又得水寒,两寒搏结而实于胸中,故谓无热证也。
程知曰:结胸有大小之别,寒热之异,不得概用硝黄也。
郑重光曰:水寒结实在胸,则心阳被据,自非细故,用三物白散下寒而破结,皆不得
已之兵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三物白散方
属性:桔梗(三分) 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 贝母三分
右件二味为末,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
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方解】
是方也,治寒实水结胸证,极峻之药也。君以巴豆,极辛极烈,攻寒逐水,斩关夺门
,所到之处,无不破也;佐以贝母,开胸之结;使以桔梗,为之舟楫,载巴豆搜逐胸
邪,悉尽无余。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然惟知任毒以攻邪,不量强羸,鲜能善其
后也。故羸者减之,不利进热粥,利过进冷粥;盖巴豆性热,得热则行,得冷则止。
不用水而用粥者,藉谷气以保胃也。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
胸□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若胸□满□者,此结胸也。今不满□,复往来寒热者,乃少
阳表里病,非结胸也,当与大柴胡汤两解之。但结胸证,亦有水结者,水结胸不但表
无大热,里亦无大热也。有结胸状,头微汗出者,此水停于胸,为热气上蒸使然也。
故曰水结在胸□也。亦以大陷胸汤主之,饮热并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水即饮也,以不实□,故曰水结。胸□亦里也,以热结不高,故曰在里。
程知曰:此言热结于里兼少阳者,则不宜陷胸;水结于胸者,虽无大热,犹宜大陷胸
也。
程应旄曰:大柴胡与大陷胸,皆能破结。大柴胡之破结,使表分无留邪;大陷胸之破
结,使里分无留邪。
林澜曰:此言水结胸之与热结在里不同也。十余日,邪深入府之时,然热结在里,而
犹有半表半里之邪,作往来寒热者,必以大柴胡两解之。若但胸□结满,初无大热,
收敛入内者,此亦不得为大柴胡证,必水结胸□也。何以知之?水结胸者,头汗出,
今但头微汗,为水结胸明矣。与大陷胸汤。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注】
结胸从心上至少腹,□满痛不可近,则其势甚于下者,治下宜急攻之,以大陷胸汤。
结胸从胸上,满□项强,如柔痉状,则其热甚于上者,治上宜缓攻之,以大陷胸丸直
攻胸肺之邪。煮服倍蜜,峻治缓行,下而和之,以其病势缓急之形既殊,汤丸之制亦
异也。故知此项强乃结胸之项强,下之则和,非柔痉之项强也。
【集注】
成为己曰:项强者、为邪结胸中,胸膈结满,但能仰而不能俯,是项强也。
程知曰:项强如柔痉者,胸中邪气紧实,项势常昂,有似柔痉之状;然痉病身手俱张
,此但项强原非痉也,借此以验胸邪十分紧逼耳。
汪琥曰:下之则和者,言邪实去,胸中和而项自舒之意。若不云如柔痉,恐医人认以
为太阳经风寒之邪未解,反疑其当用发汗之药。殊不知项虽强,表证已解,里证甚急
,治法宜下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大陷胸丸方
属性:大黄半筋 葶苈子(熬)半升 芒硝半升 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
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
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注】
结胸证,若脉大,是为胃实,知结热已实乃可下,下之则愈。今其脉浮大,是尚在表
,知热结未实,故不可下。若误下之,未尽之表邪复乘虚入里,误而又误,结而又结
,病热弥深,正气愈虚,则死矣。
【集注】
张兼善曰:结胸为可下之证,若脉浮大,心下虽结,表邪尚多,下之重虚其里,外邪
复聚则死矣。
程知曰:结胸亦有不可下者,宜审其脉以施治也。结胸为邪结上焦之分,得寸脉浮,
关脉沉或沉紧,则为在里可下也。若脉浮大,则邪犹在表,下之是令其结而又结也,
故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注】
结胸证悉具,谓□满而痛,结在膈之上下也。悉具者,谓胸之下,少腹之上,左右两
□,无不□满而有痛也。较之大结胸为尤甚,此时宜急下之,或有生者;若复迁延,
必至邪胜正负,形气相离,烦躁不宁,下亦死,不下亦死矣。
【集注】
方有执曰:结胸证全具,已主死矣。而更加以烦躁,即不再下,亦主死也。
程应旄曰:结胸证,妄下不可,失下亦不可。总在适当其宜,则去邪即所以安正也。
魏荔彤曰:此条乃承上条脉见浮大而言。必结胸证具,脉兼见浮大,而加以烦躁,方
可卜其死。不然,烦躁亦结胸证中之一也,何遽云死耶!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
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注】
邪结三阳,名曰结胸;邪结三阴,名曰藏结。二者皆下后邪气乘虚入里所致,而其脉
与证之状则不同。其□满而按之痛,结胸证也。寸脉浮、关脉沉,结胸脉也。寸浮主
胸主表,关沉主胃主里,是知其邪由胸表陷入胃里而结也。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
时下利,藏结证也。寸脉浮、关脉细小沉紧,藏结脉也。细小沉紧主藏结寒痛,是知
其邪由胸表陷入藏里而结也。藏结虽□满而痛,如结胸状,然结胸病,属里壅塞,必
不能饮食;藏结病,属里空虚,故饮食如故。结胸属实热,故□痛不大便而脉沉石;
藏结属虚寒,故□痛下利而脉细紧也。舌上白胎滑者,胸中无热可知:藏结阴邪,得
之为顺,尚可以理中辈温之。结胸阳邪,得之为逆,不堪攻下,故难治也。
【集注】
成无己曰:气宜通也,以塞故痛。邪结阳分,则阴气不得下通;邪结阴分,则阳气不
得上通,故知二者,皆按之痛□也。
方有执曰:此设问答以明结胸、藏结之同异。藏结之时时下利者,阴邪结于阴藏,而
寒甚也。以寒甚,故脉小细紧,此其所以不同也。盖结胸以阳邪结于阳,藏结以阴邪
结于阴故也。
汪琥曰:结胸证,其人本胃中有饮食,下之太早,则食去不尽,外邪反入,结于胸中
,以故按之则痛,不能饮食。藏结证,其人胃中本无饮食,下之太过,则藏虚,邪入
与寒结于阴分,所以状如结胸,按之不痛,能饮食,时下利也。
魏荔彤曰:人知此条为辨结胸,非指藏结而论,不知正谓藏结与痞有相类,而与结胸
实有不同。盖结胸阳邪也,痞与藏结阴邪也。痞则尚有阳浮于上,藏结则上下俱无阳
,是皆误下、误吐之过也。
【按】
此条「舌上白胎滑者难治」句,前人旧注皆单指藏结而言,未见明晰,误人不少。盖
舌胎白滑,即结胸证具,亦是假实;舌胎干黄,虽藏结证具,每伏真热。藏结阴邪,
白滑为顺,尚可温散;结胸阳邪,见此为逆,不堪攻下,故为难治。由此可知,着书
立论,必须躬亲体验,真知灼见,方有济于用。若徒就纸上陈言,牵强附会,又何异
按图索骥耶?
病□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注】
病藏结之人,若□下素有痞连在脐旁,新旧病合,痛引少腹,入阴筋者,其邪又进厥
阴,乃属藏结之死证也。
【集注】
程知曰:宿结之邪,与新结之邪交结而不解,痞连脐旁,脾藏结也;痛引少腹,肾藏
结也。自□入阴筋,肝藏结也;三阴之藏俱结矣,故主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注】
藏结无三阳证。不发热,无太阳也;不往来寒热,无少阳也;其人反静,无阳明也。
舌胎滑白,胸中有寒,故可温不可攻也。
【集注】
方有执曰:胎滑本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而成。然丹田阴也。胸中阳也。热反在阴而寒
反在阳 ,所以为不可攻也。
程知曰:经于藏结白胎滑者,只言难治,未尝言不可治也。只言藏结无热舌胎滑者,
不可攻,未尝言藏结有热舌胎不滑者,亦不可攻也。意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之证,
必有和解其热,温散其寒之法。俾内邪潜消,外邪渐解者,斯则良工之苦心乎!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
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
自覆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热被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
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注】
病在阳,谓病发于阳而身热也。此应以汗解之,而反以冷水选之灌之,则身热虽被劫
而暂却,然终不得去,故热烦益甚也。水寒外束,肤热乍凝,故肉生肤粟,热入不深
,故意欲饮水反不甚渴也,故以文蛤散内疏肤热。若不差,与五苓散外解水寒;则皮
粟、身热当解矣。若不解且恶寒,引衣自覆,是尚有表也。当以桂枝汤汗解之。假令
服桂枝汤,汗已出,热粟俱解,而腹中增痛,又为表已和里未调也,宜与桂枝汤倍加
芍药,调里以和其表。若渴欲饮水而不腹痛,则不须调太阴里,而仍当调太阳府矣,
宜仍取乎五苓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文蛤散方
属性:文蛤五两
右一味,为散,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按】
文蛤即五倍子也。
音切
强群养切 恶污去声 中音众 啬音色 淅音锡 翕音吸 □音父 咀音苴 去上声
滓音第 歠与啜同 覆芳救切 □音蛰 差与差同 谐音鞋 噤渠饮切 剧音屐 传
音啭 为去声 识与志同 干音干 散上声 和去声 悸音季 灌音贯 更去声 痞
音否 □音硬 颈音景 羸音雷 养上声 糜音迷 咽音咽 数音朔 懊影考切 □
音农 燥音扫 晡布胡切 痉音泾 潠心艮切
卷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属性:太阳统摄之荣卫,乃风寒始入之两途,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气剽疾,统气而行脉
外,其用疏泄而属阳,邪之犯也易,故其犯之也,则有汗,为虚邪。荣气专精,统血
而行脉中,其体固密而属阴,邪之犯也难,故其犯之也,则无汗,为实邪。夫冬固寒
令也,然春月余寒,秋末早寒,皆能致病,但有无汗,实邪证候显然,即可谓之伤寒
,不必尽属隆冬也。然太阳经也,膀胱府也,由经视府,则经为表,而府为里矣。上
篇用桂枝汤解肌,所以治风伤卫之表也,而未及卫分之里,故又立五苓散一方,佐桂
枝以和卫分之里焉。此篇用麻黄汤发汗,所以治寒伤荣之表也,而未及荣分之里,故
又立桃核抵当方,佐麻黄以攻荣分之里焉。至于汗下失宜,过之则伤正而虚其阳,不
及则热炽而伤其阴。虚其阳、则从少阴阴化之证多,以太阳少阴为表里也。伤其阴,
则从阳明阳化之证多,以太阳、阳明递相传也,此篇中所以又有四逆、承气之治也。
凡风伤卫之虚邪已列上篇,兹以寒伤荣之实邪疏为中篇,使读者先会大意于胸中,斯
临证处分,自不致误矣。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注】
太阳病,即上篇首条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谓也。荣,表阴也。寒,阴邪也。寒邪
伤人则荣受之,从其类也。已发热者,寒邪束于皮毛,元府闭密,阳气郁而为热也。
未发热者,寒邪初入,尚未郁而为热,顷之即发热也。恶寒者,为寒所伤,故恶之也
。必恶寒者,谓不论已热未热,而必恶寒也。寒入其经,故体痛也。胃中之气被寒外
束不能发越,故呕逆也。寒性劲急,故脉阴阳俱紧也。此承上篇首条言太阳病,又兼
此脉此证者,名曰伤寒。以为伤寒病之提纲。后凡称伤寒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集注】
方有执曰:或者,未定之辞;必者,定然之谓。曰或曰必者,言发热早晚不一,而恶
寒则定然即见也。
喻昌曰:仲景虑恶寒、体痛、呕逆、又未发热,恐误认为阴经之证,故早于篇首揭明
此语以辨之。
程应旄曰:伤寒阴阳俱紧之脉,大不同于中风阳浮而阴弱之缓脉矣。证与脉兼得其实
,然后乃得正其名曰,此太阳伤寒之病,而非中风所能混也。
魏荔彤曰: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
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回异矣。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而详言其证、以出其治也。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
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至足小指出其端。寒邪客于其经,则荣血凝涩,所
伤之处,无不痛也。荣病者恶寒,卫病者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