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集解】
李□曰:文蛤汤,即大青龙汤去桂枝,乃发汗之剂,使水饮从毛窍中泄去,以散水饮
于外。经云:开鬼开、洁净府,此一方两得之。以内有麻黄、生姜等解表药,故兼主
微风脉紧头痛。
@@@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
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
,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按】
问曰:「病人脉数」至「胃中虚冷故也」等句,已详『伤寒论·阳明篇』内,错简在
此,且与「脉弦者虚也」文义不属。
【注】
弦,饮脉也,非虚脉也,病吐者若见之,则为胃气无余也。胃气无余,肝邪乘之而见
弦脉,故名曰虚。询其所以致弦之由,乃为寒在上,医反下之,使胃气尽而无余,则
不能消化水谷,致令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变为中寒胃反也。
【集注】
李□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此寒在上者,法当温中始愈,
反下之则愈虚寒而愈吐矣。
@@@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按】
此条文义不属,必是错简。
@@@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按】
虚则伤脾之「虚」字,当是「涩」字,是传写之□。
【注】
前条因误下而病胃反,则脉弦;此条不因误下而病胃反,则脉浮而涩也。趺阳脉见浮
而涩,浮以候胃,涩以候脾,浮而无力为胃虚,涩而无力为伤脾,胃虚脾伤,则不能
消磨水谷,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吐皆仍然不化之宿谷,故曰胃反也。若脉紧涩
,则为邪盛正衰,故其病难治也。
【集注】
徐彬曰:紧为寒盛,涩为液竭,正不胜邪,故曰:难治。
@@@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胃反、呕吐者,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呕吐也。主之大半夏
汤者,补脾胃止呕吐也。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大半夏汤方
属性:半夏(洗、浣用)二升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一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
『千金方』云:大半夏汤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方』云:大半夏汤治呕心
下痞□者。
【集解】
高世栻曰:朝食暮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但吐不呕,然吐不离乎呕,故曰:
胃反呕吐者,用半夏助燥气以消谷,人参补元气以安胃,白蜜入水扬之,使甘味散于
水中,水得蜜而和缓,蜜得水而淡渗,庶胃反平而呕吐愈。李升玺曰:呕家不宜甘味
,此用白蜜何也?不知此胃反自属脾虚,经所谓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是也。况君以半
夏,味辛而止呕,佐以人参温气而补中,胃反自立止矣。
@@@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注】
胃反吐而不渴者,寒也。渴欲饮水者,饮也。故以茯苓泽泻汤,补阳利水也。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茯苓泽泻汤方
属性:茯苓半筋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外台方』云:茯苓泽泻汤,治消渴胃反脉绝。
【集解】
李□曰: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胃虚燥也。饮水则水停心下,茯苓、泽泻,降气行饮,
白术补生津,此五苓散原方之义也。然胃反因脾气虚逆,故加生姜散逆,甘草和脾。
又五芩散治外有微热,故用桂枝。此胃反无表热,而亦用之者,桂枝非一于攻表药也
,乃彻上彻下,达表里,为通行津液,和阳散水之剂也。
尤怡曰:茯苓泽泻汤,治吐未已,而渴欲饮水者,以吐未已,知邪未去,则宜桂枝、
甘姜散邪气,茯苓、泽泻消水气也。
@@@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注】
哕即干呕也,因其有哕哕之声,而无他物,故不曰干呕,而曰哕逆,属气上逆为病也
。上逆之气,得出上窍,皆能作声,故肺虚气上逆,则作欬,气从喉出而有欬逆之声
,若为邪所阻,则为喘满,故无声也。胃虚气上逆,则作哕,气从咽出而有哕逆之声
,若与物凝结,则为痞痛,故无声也,是知气病也明矣。然邪气所凑,正气必虚,故
用橘皮、竹茹、生姜以清邪气,人参、甘草、大枣,以补正气,则上逆之气自可顺矣
。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橘皮竹茹汤方
属性:橘皮二筋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筋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
李□曰:哕有属胃寒者,有属胃热者,此哕逆因胃中虚热,气逆所致。故用人参、甘
草、大枣、补虚,橘皮、生姜散逆,竹茹甘寒,疏逆气而清胃热,因以为君。
尤怡曰:胃虚而热乘之,则作哕逆,橘皮、生姜和胃散逆,竹茹除热止呕哕,人参、
甘草、大枣益虚安中也。
@@@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注】
干呕哕,犹言干呕即哕也。东垣以干呕为轻,哕为重,识仲景措辞之意也。哕而手足
厥,乃胃阳虚,是吴茱萸汤证也。若初病形气俱实,虽手足厥,非阳虚阴盛者比,乃
气闭不达于四肢也。故单以橘皮通气,生姜止哕也。
【集注】
程林曰:干呕哕,则气逆气胸膈间,而不行于四末,故手足为之厥,橘皮能降逆气,
生姜为呕家圣药,小剂以和之也。然干呕非反胃,厥非无阳,故下咽气行即愈。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橘皮汤方
属性:橘皮四两 生姜半筋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则愈。
@@@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注】
哕虚邪也。哕而不腹满者,为正气虚,兼有热者,以橘皮竹茹汤主之;兼有寒者,以
吴茱萸汤主之。哕而腹满者为邪气实,当视其二便,大便不利者下之,小便不利者通
之即愈也。
【集注】
朱肱曰:前部不利猪苓汤,后部不利谓胃承气汤。
赵良曰:腹满为实,实则气上逆而作哕,故必视其前后何部不利而利之,则满去而哕
止。
魏荔彤曰:胃气上逆,冲而为哕,治法当视其前后,审大小便调不调也。前部不利者
,水邪之逆也。当利其小便而哕愈;后部不利者,热邪实也,当利其大便而哕愈。
@@@
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
仁。
【注】
气绝非谓脱绝,乃谓虚绝也。六府之气,阳也,阳气虚不温于外,则手足寒缩,阳虚
则阴盛上逆,故呕吐哕也。五藏之气,阴也,阴气虚不固于中,则下利不禁,利甚则
中脱形衰,故手足不仁也。此发明呕吐、下利之原委也。
@@@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
下利清谷,里寒也,外热汗出而厥,阳亡也。主之以通脉四逆汤,回阳胜寒,而利自
止也。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通脉四逆汤方
属性:附子(生用)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炙)二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
顺也。
【按】
此条「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一句,文义不属,其注已详见
『伤寒论,辨脉篇』内,不复释。
【注】
下利手足厥冷,脉绝无者,有阴无阳之脉证也。虽用理中四逆辈,恐其缓不及事,急
灸脐下,以通其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阳气上脱也,
故死。
【集注】
程林曰:下利而至于手足厥冷无脉,则独阴无阳,灸之以复其阳,而脉绝不来,反微
喘者,则正气又脱于上,孤阳无根,故死。
@@@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注】
下利者,初利则为气郁于大肠而不外渗,水气并下,但当利其小便,输其渗泻之窍,
气宣而利止也。久利则为气陷于大阳,而不上举,又当于升补中兼利小便也。
【集注】
尤怡曰:下利气者,气随利失,即所谓气利是也。
@@@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注】
气利,所下之气秽臭,所利之物稠粘,则为气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可也。若所
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或用补中益气以
举陷亦可。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诃黎勒散方
属性:诃黎勒(煨)十枚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集解】
李□曰:气利者,下利气虚,下陷而滑脱也。诃黎勒性敛涩,能温胃固肠。粥饮和者
,假谷气以助胃。顿服者,药味并下,更有力也。
尤怡曰:气利,气与屎俱失也。诃黎勒涩肠而利气,粥饮安中益肠胃。顿服者,补下
治下制以急也。
@@@
若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注】
下利脉数,内热利也,微热汗出,其邪衰矣,故令自愈。设脉紧者,是表未衰,故为
未解也。
【集注】
程林曰:寒则下利,脉数有微热,则里寒去,汗出则表气和,表里俱和,故令自愈;
设复紧者,知寒邪尚在,是为未解也。
@@@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注】
下利大热而渴,则为邪盛,脉弱则为正虚,不能愈也。今微热而渴,脉弱者,邪正俱
衰,故知自愈也。
【集注】
程林曰:下利大热而渴,则偏于阳,无热不渴,则偏于阴,皆不能愈;以微热而渴,
知阴阳和,脉弱,知邪气去,故即自愈。
@@@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注】
此承上条邪正俱衰,病当自愈而不愈之义也。设不差者,则必表和,热退而数渴,仍
然是里热未除也,故圊脓血。
【集注】
魏荔彤:下利,固以阳气有余为吉,又不可太盛,成热邪伤阴,致阳复有偏胜之患。
@@@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注】
此承上表里已和,病当自愈而不愈之义也。下利里病,而得浮数表脉,故曰:脉反浮
数也。但尺中自涩,则知热陷血分,必圊脓血也。
【集注】
徐彬曰:下利属寒,脉应沉迟,反浮数,其阳胜可知。而尺中自涩,涩为阳邪入阴,
此亦热多,故曰:必圊脓血。
程林曰:寸脉浮数,为热有余,尺脉自涩,为血不足,以热有余,则挟热而便脓血。
@@@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之人,心下□者,诸泻心汤证也。若寸、关、尺三部脉皆平实有力,虽下利,宜
攻坚也。
【集注】
李□曰:下利,按之心下坚者,实也。设或脉见微弱,犹未可下,今三部脉皆平,则
里气不虚可知,自宜急下之,此凭脉又证书之法也。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大承气汤方
属性:(见痉病中)
@@@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脉迟不能兼滑,惟浮取之迟,沉取之滑,则有之矣。今下利脉迟而滑,谓浮迟而沉滑
也。浮迟则外和,沉滑则内实。欲止内实之下利,当下之,积去则止,宜大承气汤。
【集注】
尤怡曰:脉迟为寒,然与滑俱见,则不为寒而反为实,以中实有物,能阻其脉迟行。
夫利因实而致者,实不去则利不止,故宜急下。
@@@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脉反滑者,是病脉实,不相宜也。若其人形气如常,饮食如故,乃有当去之积未
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赵良曰:下利虚证也,脉滑实脉也,以下利之虚证,而反见滑实之脉,故当有所去也
。
程林曰:经云:滑为有宿食,故当下,去之而利自止矣。
@@@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差后,至其或年、或月、或日而复发其利者,此宿食积病,攻之不尽故也。若其
人形气不衰,饮食尚强,当攻其未尽,自不复发其利也,宜大承气汤。
【集注】
沈明宗曰:此旧积之邪复病也。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是前次下利之邪,
隐僻肠间,今值藏府司令期,触动旧邪而复发;无隐僻之根未除,终不能愈,故用大
承气迅除之耳。
@@@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注】
下利里虚证也,谵语里实证也,何以决其有燥屎也?若脉滑数,知有宿食也;其利秽
粘,知有积热也;然必脉证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气汤。于此推之
,而燥屎又不在大便□不□也。
【集注】
李□曰:经曰:实则谵语,故知有燥屎宜下。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小承气汤方
属性:大黄四两 厚朴(炙)三两 枳实(炙)大者三枚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得利则止。
@@@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注】
下利,脾病也。弦,肝脉也。脾病不当见弦脉,故曰脉反弦也。下利里病也,发热表
证也,若发热身汗,则为表与里和,虽脉弦亦可自愈也。
@@@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注】
沉主里,弦主急,下重后重也。下利脉沉弦者,故里急后重也。滞下之证,发热脉大
则邪盛为未已也,脉微弱数者则邪衰,病当自止,虽发热不死也。由此可知脉大身热
者死也。
@@@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明治其也。下利脓血,里急后重,积热已深,故以白头翁汤大苦大寒;寒
能胜热,苦能燥湿,湿热去,下重自除矣。
【集注】
程林曰:热利下重,则热迫于肠胃,非苦不足以坚下焦,非寒不足以除热,故加一「
热」字,别以上之寒利。
尤怡曰:此证湿热下注,故用白头翁,苦以除湿,寒以胜热也。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白头翁汤方
属性:白头翁 黄连 黄蘖 秦皮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注】
初病下利便脓血者,大承气汤或芍药汤下之。热盛者,白头翁汤清之。若日久滑脱,
则当以桃花汤养肠固脱可也。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桃花汤方
属性:赤石脂(一半锉,一半筛末)一筋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
愈,余勿服。
@@@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注】
详见『伤寒论·太阴篇』篇内,不复释。
@@@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
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注】
详见『伤寒论·厥阴篇』内,不复释。
@@@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
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复释。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桂枝汤方
属性: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
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
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注】
详见『伤寒论·太阳中篇』,不复释。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栀子鼓汤方
属性:栀子十四枚 香豉(绵裹)四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
服,得吐则止。
@@@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