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砂仁八分 木香七分; 右生姜二钱;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 经曰: 壮者气行则愈; 怯者着而为病。 盖人在气交 
之中; 因气而生; 而生气总以胃气为本。 若脾胃一直有不和; 则气便 
着滞; 或痞闷哕呕; 或生痰留饮; 因而不思饮食; 肌肉消瘦; 诸证蜂 
起;而形消气息矣。 四君子气分之总方也; 人参致冲和之气; 白术培 
中宫; 茯苓清治节; 甘草调五脏; 胃气既治; 病安从来。 然拨乱反正 
;又不能无为而治; 必举大行气之品以辅之; 则补者不至泥而不行。 
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 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 而痰饮可除也; 加 
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 缩砂以通脾肾之元气; 而膹郁可开也。 君得四 
辅;则功力倍宣; 四辅奉君; 则元气大振; 相得而益彰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当归补血汤
属性: 治男妇血虚似白虎证; 肌热面赤; 烦渴引饮; 脉来 
洪大而虚 ; 重按则微。 
当归二钱 黄耆一两水煎服。 
【集注】吴琨曰: 血实则身凉; 血虚则身热; 或以饥困劳役虚其阴血 
;则阳独治; 故诸证为生焉。 此证纯象白虎; 但脉大而虚; 非大而实 
为辨耳。 『内经』所谓脉虚; 血虚是也。 五味之中; 惟甘能补; 当归 
味甘而厚; 味厚则补血; 黄耆味甘而薄; 味薄则补气。 今黄耆多数倍 
;而云补血者; 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 生于无形之气故也。 经言: 阳 
生阴长; 是之谓耳。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佛手散
属性: 治妊娠胎动下血; 故因伤动; 子死腹中; 下血疼痛; 口 
噤欲死; 服此探之; 不损则痛止; 已损则立下。 及横生倒生; 交骨不 
开;产后血晕昏乱; 崩中金疮; 去血过多等证。 
当归二两或三两 川芎一两; 右锉粗末合均; 每服五钱; 水一盏; 酒 
半盏; 煎八分; 热服。 未效再服。 加败龟板一具; 梳发一团; 名开骨 
散。 
【注】命名不曰归芎; 而曰佛手者; 谓此方治妇人胎前; 产后诸疾; 
如佛手之神妙也。 当归; 川芎为血分之主药; 性温而味甘辛; 以温能 
和血; 甘能补血; 辛能散血也。 古人俱必以当归君川芎; 或一倍或再 
倍者; 盖以川芎辛窜; 捷于升散; 过则伤气; 故蔻宗姡г唬骸〔豢傻シ
;久服; 亦此义也。 然施之于气郁血凝; 无不奏效; 故用以佐当归而 
收血病之功; 使瘀去新生; 血各有所归也。 血既有所归; 则血安其部 
;而诸血病愈矣。 至妊娠胎动; 胎伤下血; 非血壅胎伤; 即血乱妄下 
;服此以探之; 血乱胎未动者; 血顺则痛止; 血壅胎未损者; 血行痛 
止;则胎因之而安也; 已动已损者; 血得顺行; 则胎亦因之而顺下也 
。横生倒生; 或用力太早; 或误服催生之药; 致气逆血乱; 亦用此以 
调之。 产后崩中金疮; 亡血昏冒; 亦用此以补之。 子死腹中; 腹痛欲 
死;亦用此以逐之。 以上诸病; 皆血病而气不虚者也。 若夫气虚难产 
;产后血脱; 唇面黄白; 少气烦乱; 动则昏冒; 若误与此; 反致立败 
;则必倍加人参; 速固无形之气; 以救有形之血也。 至于交骨难开; 
加龟板; 梳发; 下输阴道; 寒加姜; 桂; 热加黄耆; 汗加桂枝; 搐加 
荆穗; 又当以意消息; 加减可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四物汤
属性: 治一切血虚; 血热; 血燥诸证。 
当归 熟地各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酒沙)二钱; 右四味; 水 
煎服。 
【集注】张璐曰: 四物为阴血受病之专剂; 非调补真阴之的方。 方书 
咸谓四物补阴; 遂以治阴虚发热; 火炎失血等证; 蒙害至今。 又专事 
女科者; 咸以此汤随证漫加风; 食; 痰; 气等药; 纷然杂出; 其最可 
恨者; 不辨热之虚实; 率加知母; 黄柏; 令人久服; 而庸工利其有劫 
病之能; 咸乐用之。 殊不知四君子气药; 治上下失血过多; 一切血药 
置而不用。 独推独参汤; 童便以固其脱者; 以有形之血; 不能速生; 
无形之气; 所当急固也。 昔人有言; 见血休治血; 必先调其气。 又云 
:四物汤不得补气药; 不能成阳生阴长之功。 诚哉言也! 然此汤伤寒 
火邪解后; 余热留于血分; 至夜微热不除; 或合柴胡; 或加桂枝; 靡 
不应手辄效; 不可没其功也。 
柯琴曰: 经云: 心生血; 肝藏血。 故凡生血者; 则究之于心; 调血者 
;当求之于肝也。 是方乃肝经调血之专剂; 非心经生血之主方也。 当 
归甘温和血; 川芎辛温活血; 芍药酸寒敛血; 地黄甘平补血。 四物具 
生长收藏之用; 故能使营气安行经隧也。 若血虚加参耆; 血结加桃仁 
;红花; 血闭加大黄; 芒硝; 血寒加桂; 附; 血热加芩; 连; 欲行血 
去芍; 欲止血去芎; 随所利而行之; 则又不必拘于四矣。 若妇人数脱 
其血; 故用以调经种子。 如遇血崩; 血晕等证; 四物不能骤补; 而反 
助其滑脱; 则又当补气生血; 助阳生阴长之理。 盖此方能补有形之血 
于平时; 不能生无形之血于仓猝; 能调阴中之血; 而不能培真阴之本 
;为血分立法; 不专为女科套剂也。 王好古治妇女; 不论内伤; 外感 
;胎前; 产后; 随证加二味于四物中; 名曰六合; 未免任意牵强。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圣愈汤
属性: 治一切失血过多; 阴亏气弱; 烦热作渴; 睡卧不宁等证 
。 
四物汤加人参; 黄耆 ( 一方去芍药 )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 经云: 阴在内; 阳之守也; 汤在外; 阴之使也。 故 
阳中无阴; 谓之孤阳; 阴中无阳; 谓之死阴。 朱震亨曰; 四物皆阴; 
行夫地闭塞之令; 非长养万物者也。 故四物加知柏; 久服便能绝孕; 
谓嫌于无阳耳。 此方取参; 耆配四物; 以治阴虚血脱等证。 盖阴阳互 
为其根; 阴虚则阳无所附; 所以烦热燥渴; 气血相为表里; 血脱则气 
无所归; 所以睡卧不宁。 然阴虚无骤补之法; 计在培阴以藏阳; 血脱 
有生血之机; 必先补气; 此阳生阴长; 血随气行之理也。 故曰: 阴虚 
则无气; 无气则死矣。 此方得仲景白虎加人参之义而扩充者乎。 前辈 
治阴虚; 用八珍; 十全; 卒不获效者; 因甘草之甘; 不达下焦; 白术 
之燥; 不利肾阴; 茯苓渗泄; 碍乎生升; 肉桂辛热; 动其虚火。 此六 
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润; 服之则气血疏通; 内外调和; 合于圣度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地骨皮饮
属性: 治阴虚火旺; 骨蒸发热; 日静夜剧者; 妇人热入血室 
;胎前发热者。 
四物汤加 地骨皮 牡丹皮各三钱;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 阴虚者阳往乘之; 发热也。 当分三阴而治之。 阳邪 
乘入太阴脾部; 当补中益气以升举之; 清阳复位而火自熄也。 若乘入 
少阴肾部; 当六味地黄丸以对待之; 壮水之主而火自平也。 乘入厥阴 
肝部; 当地骨皮饮以凉补之; 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 四物汤为肝家滋 
阴调血之剂; 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肾; 补其母也; 加牡丹皮清神 
中之火以凉心; 泻其子也。 二皮凉而润; 但清肝火不伤脾胃; 与四物 
加知柏之湿润而苦寒者不同也。 故逍遥散治肝火之郁于本脏者也; 木 
郁达之; 顺其性也; 地骨皮饮; 治阳邪之乘于肝脏者也; 客者除之; 
勿纵寇以遗患也。 二方皆肝家得力之剂。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犀角地黄汤
属性: 治热伤吐衄; 便血; 妇人血崩; 赤淋。 
生犀角 生地黄 白芍 牡丹皮; 右四味; 先用三物水煎; 去滓; 入 
生犀汁; 热服。 
【注】吐血之因有三: 曰劳伤; 曰努伤; 曰热伤。 劳伤以理损为主; 
努伤以去瘀为主; 热伤以清热为主。 热伤阳络则吐衄; 热伤阴络则下 
血。是汤治热伤也; 故用: 犀角; 清心去火之本。 生地; 凉血以生新 
血。白芍; 敛血止血妄行。 丹皮; 破血以逐其瘀。 此方虽曰清火; 而 
实滋阴; 虽曰止血; 而实去瘀。 瘀去新生; 阴滋火熄; 可为探本求穷 
源之法也。 若心火独盛; 则加黄芩; 黄连以泻热; 血瘀胸痛; 则加大 
黄;桃仁以逐瘀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四生丸
属性: 治阳盛阴虚; 血热妄行; 或吐或衄者。 
生地黄 生柏叶 生荷叶 生艾叶各等分; 右四味; 捣烂为丸; 如鸡 
子大; 每服一丸; 滚汤化服。 
【集注】柯琴曰: 阴虚而阳无所附; 则火炎上焦; 阳盛则阳络伤; 故 
血上溢于口鼻也。 凡草木之性; 生者凉; 而熟之则温; 熟者补; 而生 
者泻。 四味皆清寒之品; 尽取其生者; 而捣烂为丸; 所以全其水气; 
不经火煮; 更远于火令矣。 生地多膏; 清心肾而通血脉之源。 柏叶西 
指;清肺金而调营卫之气。 艾叶芳香; 入脾胃而擅去瘀生新之权。 荷 
叶法震; 入肝家而和藏血摄血之用。 五志之火既清; 五脏之阴安堵; 
则阴平阳秘; 而血归经矣。 是方也; 可暂用以遏妄行之热血; 如多用 
则反伤营。 盖血得寒; 则瘀血不散; 而新生血不生也。 设但知清火凉 
血;而不用归脾; 养荣等剂以善其后; 群有不绵连岁月而毙者。 非立 
法之不善; 妄用者之过耳。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当归六黄汤
属性: 治阴虚有火; 令人盗汗者。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耆 黄芩 黄连 黄柏; 右水煎服。 
【注】寤而汗出曰自汗; 寐而汗出曰盗汗。 阴盛则阳虚不能外固; 故 
自汗。 阳盛则阴虚不能中守; 故盗汗。 若阴阳平和之人; 卫气昼则行 
阳而寤; 夜则行阴而寐; 阴阳既济; 病安从来? 惟阴虚有火之人; 寐 
则卫气行阴; 阴虚不能济阳; 阳火因盛而争于阴; 故阴液失守外走而 
出汗; 寤则卫气复行出于表; 阴得以静; 故汗止矣。 用当归以养液; 
二地以滋阴; 令阴液得其养也。 用黄芩泻上焦火; 黄连泻中焦火; 黄 
柏泻下焦火; 令三火得其平也。 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耆; 庸者不知; 以 
为赘品; 且谓阳盛者不宜; 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 盖阳争于阴; 汗 
出营虚; 则卫亦随之而虚。 故倍加黄耆者; 一以完已虚之表; 一以固 
未定之阴。 经曰: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此之谓欤! 
【集注】吴琨曰: 杂证盗汗; 与伤寒盗汗不同。 伤寒是半表半里之邪 
未尽; 杂证则阴虚有火而已。 彼以和表为主; 此以救阴为急。 故以补 
阴之品; 佐泻火之药; 明者辨之。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黄耆建中汤
属性: 治虚劳里急; 悸; 衄; 腹中痛; 夜梦失精; 四肢酸 
痛;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 诸不足诸证。 
黄耆 胶饴 白芍 甘草 桂枝 生姜 大枣; 右七味; 水煎服。 
【集注】喻昌曰: 虚劳而至于亡血; 失精; 津液枯稿; 难为力矣! 『 
内经』于针砭所莫治者; 调以甘药; 『金匮』遵之而立黄耆建中汤; 
急建其中气; 俾饮食增而津液旺; 以至充血生精; 而复其真阴之不足 
。但用稼穑作甘之本位; 而酸辛咸苦在所不用; 盖舍此别无良法也 。 
然用法贵立于无过之地; 不独呕家不可用建中之甘; 即微觉气滞; 更 
当虑甘药太过; 令人中满也。 至大建中则大建其中之阳; 小建中则小 
小创建之义; 理中则燮理之义; 治中则分治之义; 补中; 温中; 何莫 
非先中州之义。 缘伤寒外邪逼入于内; 法难尽用; 仲景但于方首以「 
小」之一字; 微示其意; 至『金匮』始尽建中之义。 后人引伸触类; 
制乐令建中汤; 十四味建中汤; 曲畅建中之旨。 学者心手之间; 所当 
会其大义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双和饮
属性: 治大病之后; 虚劳气乏。 补血益气; 不热不冷; 温而调之。 
白芍二钱 黄耆 ( 炙 ) 一钱半 甘草 ( 炙 ) 七分 中桂七分 当 
归一钱 熟地黄一钱 川芎七分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水二盏; 煎 
一盏; 温服。 
【注】此汤乃李杲以黄耆建中汤; 减饴糖合四物之方也。 黄耆建中; 
治虚劳不足; 是从脾胃中化生血气。 此则直补阴血; 兼之温养阳气; 
所以减饴糖之甘; 加纯阴之品; 名曰双和也。 地骨皮饮; 其意在凉血 
热;故左二皮以清之。 圣愈汤; 其意在救血脱; 故佐参; 耆以补之。 
双和饮; 其意在温养血气; 故佐耆; 桂; 炙草以温之。 经曰: 形不足 
者;温之以气是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人参养荣汤
属性: 治脾肺俱虚; 发热恶寒; 肢体瘦倦; 食少作泻等证 
。若气血虚而变见诸证; 弗论其病期脉; 但用此汤; 诸证悉退。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耆 陈皮 当归 熟地 白芍 桂心  
远志 五味子; 右十二味; 加姜三片; 枣二枚;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 古人治气虚以四君子; 治血虚以四物; 气血俱虚者 
以八珍; 更加黄耆; 肉桂名十全大补; 宜乎万举万当也。 而用之有不 
获效者; 盖补气而不用行气之品; 则气虚之甚者; 几无气以运动。 补 
血而仍用行血之物; 则血虚之甚者; 更无血以流行。 故加陈皮以行气 
;而补气者悉得效其用。 去川芎行血之味; 而补血者因以奏其功。 此 
善治者; 只一加一减; 便能转旋造化之机也。 然气可召而至; 血易亏 
而难成; 苟不有以求其血脉之主而养之; 则营气终归不足。 故倍人参 
为君; 而佐以远志之苦; 先入心以安神定志; 使甘温之品; 始得化而 
为血; 以奉生身。 又心苦缓; 必得五味子之酸; 以收敛神明; 使营行 
脉中而流于四脏。 名之曰养荣; 不必仍十全之名; 而收效有如此者。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归脾汤
属性: 治思虑伤脾; 或健忘怔忡; 惊悸盗汗; 寤而不寐; 或心 
脾作痛; 嗜卧少食; 及妇女月经不调。 
人参 龙眼肉 黄耆 甘草 白术 茯苓 木香 当归 酸枣仁 远 
志;姜三片; 水煎服。 
【集注】罗谦甫曰: 方中龙眼; 枣仁; 当归; 所以补心也; 耆; 参; 
术;苓; 草; 所以补脾也。 薛己加入远志; 又以肾药之通乎心者补之 
;是两经兼肾合治矣。 而特名归脾何也? 夫心藏神; 其用为思; 脾藏 
智;其出为意; 见神智思意火土合德者也。 心以经营之久而伤; 脾以 
意虑之郁而伤; 则母病必传之子; 子又能令母虚; 所必然也。 其病则 
健忘怔忡; 怵惕不安之征见于心也; 饮食倦怠不能运输; 手足无力; 
耳目昏眊之证见于脾也。 故脾阳苟不运; 心肾必不交; 彼黄婆者; 若 
不为之媒合; 则已不能摄肾气归心; 而心阴何所赖以养; 此取坎填离 
者;所以必归之脾也; 其药一滋心阴; 一养脾阳; 取乎健者; 以壮子 
益母。 然恐脾郁之久; 思意不通; 故稍取木香之辛且散者; 以畅气醒 
脾;使能速通脾气; 以上行心阴; 脾之所归; 正在斯耳。 张璐曰: 补 
中益气与归脾同出保元; 并加归; 术; 而有升举胃气滋; 补脾阴之不 
同。此方滋养心脾; 鼓动少火; 妙佐以木香少许; 调顺诸气; 畅和心 
脾。世医不谙此理; 反以木香性燥不用; 服之多致痞闷减食者; 以其 
补药多滞; 不能输化故耳。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妙香散
属性: 治梦遗失精; 惊悸郁结。 
山药二两 人参 黄耆 远志 ( 制 )  茯苓 茯神一两 桔梗三钱  
甘草 辰砂 ( 另研 ) 一钱 麝香一钱 木香二钱五分为末; 每服二 
钱;酒下。 
【集注】汪昂曰: 心; 君火也。 君火一动; 相火随之; 相火寄于肝胆 
;肾之阴虚则精不藏; 肝之阳强则气不固; 故精脱而成梦矣。 山药益 
阴;兼能涩精; 故以为君。 人参; 黄耆用以固气; 远志; 二茯用以宁 
神;神宁气固; 则精自守其位矣。 丹砂镇心安魂。 二香开郁通窍; 桔 
梗载诸心药久留膈上; 甘草调和诸药; 交和于中。 是方不以泻火固涩 
立法; 但安神固气; 使精与神气相根据; 而梦少精秘矣。 
【按】朱震亨云: 主秘藏者肾也; 司疏泄者肝也。 二脏有相火; 而其 
系;上属于心; 心; 君火也。 为物所感则易于动; 心动则相火翕然随 
之。虽不交会; 精亦暗流而渗漏矣。 所以圣人只是教人收心养性; 其 
旨深矣。 震亨此论至当。 其平生精力在补阴以制相火; 深得『内经』 
天以阳生阴长; 地以阳杀阴藏之旨。 近世医者惟知阳生; 不知阴亦能 
生;惟知阴杀; 不知阳亦能杀。 经虽每每指出阳脱; 阴脱; 阳绝; 阴 
绝皆令人死; 奈志迷偏见者不回也。 即此一证; 老年之人; 心有所动 
;而相火衰不能翕然随之; 虽有所梦而无所遗; 由此可知震亨用黄柏 
一味; 稍佐冰片; 名清心丸; 独泻相火; 而治中年相火盛; 梦遗心悸 
者;屡用屡效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天王补心丹
属性: 治心血不足; 神志不宁; 津液枯竭; 健忘怔忡; 大 
便不利; 口舌生疮等证。 
人参 酸枣仁 归当 生地黄 麦冬 天冬 柏子仁 远志 五味子 
 丹参 元参 白茯苓 桔梗; 右为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