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斯方之谓欤!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理中汤丸
属性: 治中气不运; 腹中不实; 口失滋味; 病久不食; 脏 
腑不调; 与伤寒直中太阴; 自痢不渴; 寒多而呕等证。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右四味; 捣筛为末; 
蜜丸如鸡子黄大; 以沸汤数合和一丸; 研碎; 温服之。 日三; 四枚; 
夜二枚; 腹中未热; 益至三; 四丸。 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 
;用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 肾 
气动也; 去术加桂四两。 多吐者; 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 还用术 
。悸者; 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 加术; 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 
;加人参; 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 加干姜; 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 
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 饮热粥一升许; 微自温勿发衣被。 
【集注】程应旄曰: 阳之动始于温; 温气得而谷精运; 谷气升而中气 
赡;故名曰理中; 实以燮理之功; 予中焦之阳也。 若胃阳虚; 则中气 
失宰; 膻中无发宣之用; 六腑无洒陈之功; 犹如釜薪失焰; 故下致清 
榖;上失滋味; 五脏凌夺; 诸证所由来也。 参; 术; 炙草; 所以守中 
州;干姜辛以温中; 必假之以焰釜薪而腾阳气; 是以谷入于阴; 长气 
于阳; 上输华盖; 下摄州都;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 此理中之旨也。 
若水寒互胜; 即当脾肾双温; 加以附子; 则命门益土母温矣。 白术补 
脾;得人参则壅气; 故脐下动气; 吐多腹满者; 去术也。 加桂以伐肾 
邪;加生姜以止呕也。 加附子以消阴也。 下多者湿胜也 ; 还用术燥 
湿也。 渴欲饮水饮渴也; 加术使饮化津生也。 心下悸停水也; 加茯苓 
导水也。 腹中痛倍人参; 虚痛也。 寒者加干姜; 寒甚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干姜附子汤
属性: 下后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而安静; 不呕 
不渴; 无表证; 脉沉微; 身无大热者; 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 附子 ( 去皮; 生用; 破八片 ) 一枚;; 右二味; 以水三 
升;煮取一升 ; 去滓; 顿服。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茯苓四逆汤
属性: 伤寒厥而心下悸; 发汗; 若下之; 病仍不解; 烦 
躁者; 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 ( 炙 ) 一两 干姜一两 附子 ( 生用; 
破八片 ) 一枚。 ; 右五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三服。 
【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 汗后复下; 或下后复汗; 误而又误; 变成 
坏病。 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 则转属三阳; 阳衰而从寒化; 则系在三 
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 皆坏病也。 烦燥虽六经俱有; 而多见于太阳 
;少阴者; 太阳为真阴之标; 少阴为真阳之本也。 未经汗下而烦躁; 
多属阳; 其脉实大; 其证渴热; 是烦为阳盛; 躁为阴虚。 已经汗下而 
烦躁; 多属阴; 其脉沉微; 其证汗厥; 是烦为阳虚; 躁为阴极也。 夫 
先下后汗; 于法为逆; 外无大热; 内不渴呕; 似乎阴阳自和; 而实妄 
汗亡阳; 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 故昼日烦躁不得眠; 盛阴偏安于阴分 
;故夜而安静。 脉沉微; 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 用干姜; 附子壮阳以 
配阴。 姜; 附者; 阳中阳也; 生用则力更锐; 不加甘草则势更猛; 是 
方比四逆为峻; 救其相离; 故当急也。 先汗后下; 于法虽顺; 若病不 
解;厥悸仍然; 骤增昼夜烦躁; 似乎阴盛格阳; 而实肾上凌心; 皆因 
水不安其位; 挟阴邪而上乘; 是阳虚有水气之烦躁也。 用茯苓君四逆 
;抑阴以伐水。 人参佐四逆; 生气而益阳。 参; 苓君子也; 兼调以甘 
草;比四逆为缓; 阴阳不急; 故当缓也。 一去甘草; 一加参; 苓; 而 
缓急自别; 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附子汤
属性: 治少阴病; 身痛手足寒; 骨节痛; 口中和; 背恶寒; 
脉沉者。 
附子 (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 
两 芍药三两; ;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注】少阴为寒水之脏; 故伤寒之重者多入少阴; 所以少阴一经最多 
死证。 方中君附子二枚者; 取其力之锐; 且以重其任也。 生用者; 一 
以壮少火之阳; 一以散中外之寒; 则恶寒自止; 身痛自除; 手足自温 
矣; 所以固生气之原; 令五脏六腑有本; 十二经脉有根; 脉自不沉; 
骨节可和矣。 更佐白术以培土; 芍药以平木; 茯苓以伐水。 水伐火自 
旺;旺则阴翳消; 木平土益安; 安则水有制; 制则生化。 此万全之术 
;其畏而不敢用; 束手待毙者; 曷可胜计耶!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四逆汤
属性: 治脉沉厥逆等证。 
甘草 ( 炙 ) 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 (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一 
枚;;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强人可 
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注】方名四逆者; 主治少阴中外皆寒; 四肢厥逆也。 君以炙草之甘 
温;温养阳气。 臣以姜; 附之辛温; 助阳胜寒。 甘草得姜; 附; 鼓肾 
阳温中寒; 有水中暖土之功。 姜附得甘草; 通关节走四肢; 有逐阴回 
阳之力。 肾阳鼓寒; 阴消则阳气外达; 而脉升手足温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通脉四逆汤
属性: 治少阴下痢清谷; 里寒外热; 手足厥逆; 脉微欲 
绝;身反不恶寒; 其人面赤色; 或腹痛; 或干呕; 或咽痛; 或痢止脉 
不出者。 厥阴下痢清谷; 里寒外热; 汗出而厥者主之。 
干姜三两 强人可四两 甘草 ( 炙 ) 二两 附子 ( 生用; 去皮 ) 
大者一枚;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其 
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 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 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 
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 去芍药; 加桔梗一两。 痢止脉不出者; 加人 
参二两。 
【注】论中扶阳抑阴之剂: 中寒阳微不能外达; 主以四逆。 中外俱寒 
;阳气虚甚; 主以附子。 阴盛于下; 格阳于上; 主以白通。 阴盛于内 
;格阳于外; 主以通脉。 是则可知四逆运行阳气者也; 附子温补阳气 
者也; 白通宣通上下之阳气者也; 通脉通达内外之阳气者也。 今脉微 
欲绝; 里寒外热; 是肾中阴盛; 格阳于外; 故主之也。 倍干姜加甘草 
佐附子; 易名通脉四逆汤者; 以其能大壮元阳; 主持中外; 共招外热 
反之于内。 盖此时生气已离; 亡在俄顷; 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 岂能 
疾呼外阳耶? 故易以干姜。 然必加甘草与干姜等分者; 恐涣漫之余; 
姜;附之猛不能安养元气; 所谓有制之师也。 若面赤者; 加葱以通格 
上之阳。 腹痛者; 加芍药以和在里之阴。 呕逆者; 加生姜以止呕。 咽 
痛者; 加桔梗以利咽。 痢止脉不出气少者; 俱倍人参; 以生元气而复 
脉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白通汤
属性: 治少阴病; 下痢脉微者; 与白通汤。 痢不止; 厥逆无脉; 干呕烦者; 
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 脉微续者生。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 (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一枚;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温再服。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白通加猪胆汁汤
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 (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一枚 人尿五 
合 猪胆汁一合以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纳猪胆汁人 
尿;和令相得; 分温再服。 若无胆汁亦可。 
【注】是方也; 即四逆汤减甘草加葱白也; 而名之曰白通者; 以葱白 
能通阳气也。 减甘草者; 因其缓也; 加尿胆者; 从其类也。 下咽之后 
;冷体既消; 热性便发; 情且不违而致大益; 则二气之拒格可调; 上 
下之阴阳可通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真武汤
属性: 治少阴水气为患; 腹痛下痢; 四肢沉重疼痛; 小便不 
利;其人或咳或呕; 或小便利而下痢者; 用此加减。 
白术二两 茯苓二两 白芍二两 大附子 ( 炮 ) 一枚 生姜 ( 切 
)三两;;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三服。 
若咳者; 加五味子半升; 细辛; 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 去茯苓。 
若下痢; 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 去附子加生姜; 足成半斤。 
【注】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 中外皆寒实之病也。 真武汤治表已 
解有水气; 中外皆寒虚之病也。 真武者; 北方司水之神也; 以之名汤 
者;借以镇水之义也。 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 主水者肾也; 肾为胃关 
;聚水而从其类; 倘肾中无阳; 则脾之枢机虽运; 而肾之关门不开; 
水即欲行; 以无主制; 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 用附子之辛热; 壮肾 
之元阳; 则水有所主矣。 白术之苦燥创建中土; 则水有所制矣。 生姜 
之辛散; 佐附子以补阳; 于主水中寓散水之意。 茯苓之淡渗; 佐白术 
以健土; 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 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收; 仲景之旨微 
矣。盖人之身阳根于阴; 若徒以辛热补阳; 不稍佐以酸收之品; 恐真 
阳飞越矣。 用芍药者; 是亟收阳气归根于阴也。 于此推之; 则可知误 
服青龙致发汗亡阳者; 所以于补阳药中必需芍药也。 然下利减芍药者 
;以其阳不外散也; 加干姜者; 以其温中胜寒也。 水寒伤肺则咳; 加 
细辛; 干姜者; 散水寒也; 加五味子者; 收肺气也。 小便利者; 去茯 
苓;以其虽寒而水不能停也。 呕者; 去附子倍生姜; 以其病非下焦; 
水停于胃也; 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 只当温胃以散水; 且生姜功能止 
呕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当归四逆汤
属性: 手足厥冷; 脉细欲绝者; 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加吴茱萸; 生姜。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二两 通草二两 甘草 ( 炙 
)二两 大枣 ( 擘 ) 二十五枚; 右七味; 以水八升 ;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属性:于前汤内加吴茱萸半斤; 生姜三两。; 右九味; 以水六升; 清酒六升 
和煮; 取五升; 去滓; 分温五服。 
【注】凡厥阴病则脉微而厥; 以厥阴为三阴之尽; 阴尽阳生; 若受其 
邪;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故脉微而厥也。 然厥阴之脏; 相火游行其 
间;经虽受寒; 而脏不即寒; 故先厥者后必发热。 所以伤寒初起; 见 
其手足厥冷; 脉细欲绝者; 不得遽认为虚寒而用姜; 附也。 此方取桂 
枝汤 ; 君以当归者; 厥阴主肝为血室也。 佐细辛味极辛; 能达三阴; 
外温经而内温脏。 通草其性极通; 善开关节; 内通窍而外通营。 倍加 
大枣; 即建中加饴用甘之法。 减去生姜; 恐辛过甚而迅散也。 肝之志 
苦急; 肝之神欲散; 甘辛并举; 则志遂而神悦; 未有厥阴神志遂悦; 
而脉微不出; 手足不温者也。 不须参; 苓之补; 不用姜; 附之峻; 此 
厥阴厥逆与太少不同治也。 若其人内有久寒; 非辛温之品所能兼治; 
则加吴茱萸; 生姜之辛热; 更用酒煎; 佐细辛直通厥阴之脏; 迅散内 
外之寒; 是又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吴茱萸汤
属性: 治厥阴病; 干呕吐涎沫; 头痛者。 少阴证; 吐痢手 
足厥冷; 烦躁欲死者。 阳明食谷欲呕者。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 ( 擘 ) 十二枚; 右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温服七合; 日三服。 
【集注】罗谦甫曰: 仲景救阳诸法; 于少阴四逆汤必用姜附; 通脉四 
逆汤倍加干姜; 其附子生用; 附子汤又加生附至二枚。 所以然者; 或 
壮微阳使之外达; 或招飞阳使之内返; 此皆少阴真阳失所; 故以回阳 
为亟也。 至其治厥阴; 则易以吴茱萸; 而并去前汤诸药; 独用人参; 
姜; 枣者; 盖人身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 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 
此之生气一虚; 则三阴浊气直逼中上; 不惟本经诸证悉具; 将阳明之 
健运失职; 以至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痢; 厥逆; 烦躁欲死; 食谷欲呕 
;种种丛生矣。 吴茱萸得东方震气; 辛苦大热; 能达木郁; 直入厥阴 
;降其盛阴之浊气; 使阴翳全消; 用以为君。 人参秉冲和之气; 甘温 
大补; 能接天真; 挽回性命; 升其垂绝之生气; 令阳光普照; 用以为 
臣。佐姜; 枣和胃而行四末。 斯则震坤合德; 木土不害; 一阳之妙用 
成;而三焦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 诸证有不退者乎? 盖仲景之法; 于 
少阴则重固元阳; 于厥阴则重护生气; 学者当深思而得之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乌梅丸
属性: 治厥阴病消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 
食即吐蛔。 又主久痢。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 
 蜀椒 ( 去汁 ) 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 
异捣筛; 合治之。 以苦酒浸乌梅一宿; 去核蒸之; 五升米下; 饭热捣 
成泥; 和药令相得; 纳臼中; 与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 
服十丸; 日三; 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集注】柯琴曰: 六阴惟厥为难治。 其本阴; 其标热; 其体木; 其用 
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或收; 或散; 或逆; 或从; 随所利而行 
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 是治厥阴法也。 厥阴当两阴交尽; 又名阴之 
绝阳; 宜无热矣。 第其具合晦朔之理; 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 所以厥 
阴病热; 是少阳使然也。 火王则水亏; 故消渴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气有余便是火也。 木胜则克土; 故饥不欲食。 虫为风化; 饥则胃中空 
虚;蛔闻食臭出; 故吐蛔也。 仲景立方; 皆以甘辛苦味为君; 不用酸 
收之品; 而此用之者; 以厥阴主肝木耳。 『洪范』曰: 木曰曲直作酸 
。『内经』曰: 木生酸; 酸入肝。 君乌梅之大酸; 是伏其所主也。 配 
黄连泻心而除疼; 佐黄柏滋肾以除渴。 先其所因也。 连柏; 治厥阴阳 
邪则有余; 不足以治阴邪也。 椒; 附; 辛; 姜大辛之品并举; 不但治 
厥阴阴邪; 且肝欲散; 以辛散之也。 又加桂枝; 当归; 是肝脏血; 求 
其所属也。 寒热杂用; 则气味不和; 佐以人参; 调其中气。 以苦酒浸 
乌梅; 同气相求; 蒸之米下; 资其谷气。 加蜜为丸; 稍与而渐加之; 
缓则治其本也。 蛔; 昆虫也; 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 故药亦寒热 
互用; 且胸中烦而吐蛔; 则连; 柏是寒因热用也。 蛔得酸则静; 得辛 
则伏; 得苦则下; 信为治虫佳剂。 久痢则虚; 调其寒热; 酸以收之; 
下痢自止。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赤石脂禹余粮汤
属性: 治久痢不止; 大肠虚脱; 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 
赤石脂 ( 捣碎 ) 一斤 禹余粮 ( 捣碎 ) 一斤; 右二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温三服。 
【集注】柯琴曰: 甘姜; 参; 术可以补中宫元气之虚; 而不足以固下 
焦脂膏之脱。 此痢在下焦; 故不得以理中之剂收功矣。 然大肠之不固 
;仍责在胃; 关门之不闭; 仍责在脾。 二石皆土之棈气所结; 实胃而 
涩肠; 急以治下焦之标者; 实以培中宫之本也。 要知此证土虚而火不 
虚;故不宜于姜; 附。 若湿甚而虚不甚; 复痢不止者; 故又当利小便 
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白头翁汤
属性: 治厥阴热痢; 下重; 脉沉弦; 渴欲饮水者。 
白头翁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 去滓; 温服一升; 不病更服一升。 
【注】三阴俱有下利证; 自利不渴者; 属太阴也; 自利而渴者; 属少 
阴也。。 惟厥阴下利属于寒者; 厥而不渴下痢清谷; 属于热者; 消渴 
下重; 下利脓血。 此热利下重; 乃火郁湿蒸; 秽气奔迫广肠魄门; 重 
滞而难出; 『内经』云暴注下迫者是矣。 君以白头翁寒而苦辛; 臣以 
秦皮寒而苦涩。 寒能胜热; 苦能燥湿; 辛以散火之郁; 涩以收下重之 
利也。 佐黄连清上焦之火; 则渴可止。 使黄柏泻下焦之热; 则痢自除 
也。治厥阴热利有二; 初痢用此方; 以苦燥之; 以辛散之; 以涩固之 
;是谓以寒治热之法; 久痢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 佐以苦寒; 杂以 
温补; 是谓逆之从之; 随所痢而行之; 调其气使之平也。 

卷三
四诊心法要诀
属性:医家造精微,通幽显,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 
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今采医经论色诊之文, 
确然可法者,编为四言,合崔嘉彦〃四言脉诀〃名曰:四诊要诀, 
实该望、闻、问、切之道。使后之为医师者,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