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肾之部位在下,故病则脐下有动气也。肾主水,故病则水蓄腹胀、肿满、
喘不得卧也,肾开窍于二阴,故病则溲便不利也。肾主骨,肾与膀胱为表里,
故病则少腹满,背与骨俱痛也。肾主欠,故病则呵欠也。肾邪上乘于心,
故病则心空如饥也。诸厥属下,故病则足寒厥逆也。
正病正色,为病多顺,病色交错,为病多逆。
母乘子顺,子乘母逆。相克逆凶,相生顺吉。
【注】此以五色合五病顺逆生死之诊法也。假如肝病色青,是正病正色。
_芋C若反见他色,是病色交错也。若见黑色,为母乘子,相生之顺也。
若见赤色,为子乘母,相生之逆也。若见黄色,为病克色,其病不加,
凶中顺也。若见白色,为色克病,其病则甚,凶中逆也。曰相克逆凶者,
谓相克为凶,凶中顺尚可也。凶中逆必凶也。曰相生顺吉者,谓相生为吉,
如子乘母,为吉中小逆也,如母乘子,为吉中大顺也。其余四脏皆仿也。
色生于脏,各命其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光晦神短,了了神足。单失久病,双失即故。
【注】此以色合二目之神,诊病生死之法也。五色生于五脏,
各命其部而见于面。神藏于心,虽不可得而识,然外候在目,
视其目光晦暗,此为神短病死之候也。若目睛清莹,了了分明,
此为神足不病之候也。单失者,谓或色或神,主久病也。双失者,
神色俱失,故主即死也。
面目之色,各有相当,交互错见,皆主身亡,
面黄有救,眦红疹疡,眦黄病愈,睛黄发黄。
【注】此以色合二目之色,诊病之法也。面目之色,各有相当之色,
如面之色,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目之色,如睛瞳黑、
乌珠青、白珠白、两红也。若目青、目赤、目白、目黑,与面色但有不同,
皆为交互错见,病者皆主身亡也。惟面色黄者,为土未败,五行有救,
皆不死也。若伤寒两目红,则为发疹疡之兆
。两目皆黄,则为病将愈之征。若两睛通黄,则为主发黄疸之候也。
闭目阴病,开目病阳,朦胧热盛,时瞑衄常,
阳绝戴眼,阴脱目盲,气脱眶陷,睛定神亡。
【注】此诊目阴阳生死之法也。凡病者闭目,则为病在阴也;开目,
则为病在阳也。朦胧昏不了了,非开目也,则为热盛伤神也。视而时瞑,
非开目也,则为衄血之常候也。目上直视,谓之戴眼,则为阳绝之候也。
视不见物,谓之目盲,则为阴脱之候也。目眶忽陷,则为气脱之候也。
睛定不转,则为神亡之候也。
五色既审,五音当明。声为音本,音以声生。
声之余韵,音遂以名。角征宫商,并羽五声。
【注】此明五音,乃天地之正气,人之中声也。有声而后有音,
故声为音本,音以声生也。声之余韵则谓之音,非声之外复有音也。
五色命乎五脏,诊人之病,既已审矣;而五音通乎五脏,诊人之病,
亦当明也。角属木通乎肝,微属火通乎心,宫属土通乎脾,商属金通乎肺,
羽属水通乎肾也。
中空有窍,故肺主声。喉为声路,会厌门户。
舌为声机,唇齿扇助。宽隘锐钝,厚薄之故。
【注】此明声音各有所主之诊法也。凡万物中空有窍者皆能鸣焉,
故肺象之而主声也。凡发声必由喉出,故为声音之路也。必因会厌开阖,
故为声音门户也。必借舌为宛转,故为声音之机也。必资之于牙齿唇口,
故为声音之扇助也。五者相须,故能出五音而宣达远近也。若夫喉有宽隘,
宽者声大,隘者声小。舌有锐钝,锐者声辨,钝者不真。会厌有厚薄,
厚者声浊,薄者声清。唇亦有厚薄,厚者声迟,薄者声疾。牙齿有疏密,
疏者声散,密者声聚。五者皆无病之声音,乃形质之禀赋不同也。以此推之,
在喉、在会厌、在舌、在齿、在唇之故,当有别也。
舌居中发,喉音正宫,极长下浊,沉厚雄洪。
开口张颚,口音商成,次长下浊,铿锵肃清。
撮口唇音,极短高清,柔细透彻,尖利羽声。
舌点齿音,次短高清,抑扬咏越,征声始通。
角缩舌音,条畅正中,长短高下,清浊和平。
【注】此明五脏声音不病之常之诊法也。经曰:天食人以五气,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故五脏各有正声,
以合于五音也。如舌居中,发音自喉出者,此宫之正音也;其声极长、
极下、极浊,有沉洪雄厚之韵,属土入通于脾。开口张,音自口出者,
此商之正音也;其声次长、次下、次浊,有铿锵清肃之韵,属金入通于肺。
撮口而发,音自唇出者,此羽之正音也;其声极短、极高、极清,
有柔细尖利之韵,属水入通于肾。以舌点齿成音者,乃征之正音也;
其声次短、次高、次清,有抑扬咏越之韵,属火入通于心。
内缩其舌而成音者,乃角之正音也;其声长短、高下、清浊相和,
有条畅中正之韵,属木入通于肝。此五脏不病之常声也。
者,齿本肉也。
喜心所感,忻散之声。怒心所感,忿厉之声。
哀心所感,悲嘶之声。乐心所感,舒缓之声。
敬心所感,正肃之声。爱心所感,温和之声。
【注】前以咽喉、会厌、舌、齿、口唇禀赋不同,以别非病之音。
此又复以人之情、感物成声,以明非病之声也。如为喜感于心者,
则其发声必忻悦以散也。怒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忿急而厉也。
哀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悲凄以嘶也。乐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舒畅不迫也。
敬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正直肃敛也。爱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温柔以和也。
医者于此比类而推不病之音,自可识有病之音也。
五声之变,变则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
脾歌以漫,肺哭促声,肾呻低微。色克则凶。
【注】此以五声变而生病之诊法也。五声失正,则谓之变,变则病生也。
肝呼而声急,肝声失正,故知病生肝也。心笑而声雄,心声失正,
故知病生心也。脾歌而声漫,脾声失正,故知病生脾也。肺哭而声促,
肺声失正,故知病生肺也。肾呻而低微,肾声失正,故知病生肾也。
所谓色克则凶者,假如肝病呼急,得相克之白色,主凶也。余脏仿此。
好言者热,懒言者寒。言壮为实,言轻为虚。
言微难复,夺气可知。谵妄无伦,神明已失。
【注】此以声音诊病寒热、虚实、生死之法也。《中藏经》
曰:阳候多语、热也,阴候无声、寒也。发言壮厉,实也;
发言轻微,虚也。若言声微小不能出喉,欲言不能复言者,
此夺气也。谵言妄语,不别亲疏,神明失也,皆主死候。
失音声重,内火外寒。疮痛而久,劳哑使然。
哑风不语,虽治命难。呕歌失音,不治亦痊。
【注】此明失音为病不同之诊也。失音声粗重,乃内火为外寒所遏,
郁于肺也。若不粗重,且疮烂而痛,日久流连者,是因劳哑使然也。
小儿抽风不语,大人中风不语,皆谓之哑风,虽竭力治之,
而命则终难挽回,以金不能制木也。讴歌失音者,是因歌伤喉,
不治亦可痊也。
声色既详,问亦当知,视其五人,以知起止。
心主五臭,自入为焦,脾香肾腐,肺腥肝臊。
脾主五味,自入为甘,肝酸心苦,肺辛肾咸。
肾主五液,心汗肝泣,自入为唾,脾涎肺涕。
【注】此明五入问病之诊法也。肺主五声,肝主五色,前已详明,
而问之之道,亦所当知也。经曰:治之极于一。一者,
问其因而得其情也。其要在视其五入,即可以知病情之起止也。
假如心主五臭,凡病者喜臭、恶臭,皆主于心,此统而言之也。
若分而言之,则自入喜焦,病生心也;入脾喜香,病生脾也;
入肾喜腐,病生肾也;入肺喜腥,病生肺也;入肝喜臊,病生肝也。
脾主五味,凡病者喜味、恶味,皆主于脾,此统而言之也。
若分而言之,则自入喜甘,病生脾也;入肝喜酸,病生肝也;
入心喜苦,病生心也;入肺喜辛,病生肺也;入肾喜咸,病生肾也。
肾主五液,凡病者多液、少液,皆主于肾,此统而言之也。
若分而言之,则自入出而为唾,病生肾也;入心出而为汗,
病生心也;入肝出而为泪,病生肝也;入脾出而为涎,病生脾也;
入肺出而为涕,病生肺也。其声之微壮,色之顺逆,法同推也。
百病之常,昼安朝慧,夕加夜甚,正邪进退。
潮作之时,精神为贵,不衰者实,困弱虚累。
【注】此以问知精神盛衰、虚实之诊法也。凡病朝慧者,
以朝则人气始生,卫气始行,故慧也。昼安者,以日中则人气长,
长则胜邪,故安也。夕加者,以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也。
夜甚者,以夜半则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此百病消长,
邪正进退之常也,凡病来潮发作之时,精神为贵者,以病至精神不衰,
则为邪气不能胜正,正气实也;病至精神困弱,则为正气不能胜邪,
正气虚也。
昼剧而热,阳旺于阳。夜剧而寒,阴旺于阴。
昼剧而寒,阴上乘阳。夜剧而热,阳下陷阴。
昼夜寒厥,重阴无阳。昼夜烦热,重阳无阴。
昼寒夜热,阴阳交错,饮食不入,死终难却。
【注】此以问知昼夜起居,诊病阴阳、气血、生死之法也。
昼,阳也;热,阳也。凡病,昼则增剧烦热,而夜安静者,
是阳自旺于阳分,气病而血不病也。夜,阴也;寒,阴也。
凡病,夜则增剧寒厥,而昼安静者,是阴自旺于阴分,
血病而气不病也。凡病,昼则增剧寒厥而夜安静者,
是阴上乘于阳分之病也。凡病,夜则增剧烦热而昼安静者,
是阳下陷于阴分之病也。凡病,昼夜俱寒厥者,是重阴无阳之病也。
凡病昼夜俱烦热者,是重阳无阴之病也。凡病,昼则寒厥,夜则烦热者,
名曰阴阳交错。若饮食不入,其人之死,终难却也。
食多气少,火化新痊。食少气多,胃肺两愆。
喜冷有热,喜热有寒,寒热虚实,多少之间。
【注】此以问知饮食之诊法也。食多气盛,此其常也。若食多气少,
非胃病火化,即新愈之后贪食,而谷气未足也。食少气少,此其常也。
若食少气多,则必是胃病不食,肺病气逆,两经之愆也。喜冷者,
中必有热。喜热者,中必有寒。虚热则饮冷少,实热则饮冷多,
虚寒则饮热少,实寒则饮热多,故曰寒热虚实,辨在多少之间也。
大便通闭,关乎虚实,无热阴结,无寒阳利。
小便红白,主乎热寒,阴虚红浅,湿热白泔。
【注】此以问知大、小二便之诊法也。大便之利不利,
关乎里之虚实也。闭者为实,若内外并无热证,则为阴结便闭也。
通者为虚,若内外并无寒证,则为阳实热利也。小便之红与白,
主乎里之寒热也。红者为热,若平素浅红淡黄,则为阴虚也。
白者为寒,若平素白浑如米泔,则为湿热所化也。
望以观色,问以测情。召医至榻,不盼不惊,
或告之痛,并无苦容,色脉皆和,诈病欺蒙。
【注】此以色合问,诊病真伪之法也。望色只可以知病之处,
非问不足以测病之情也。凡病者闻医至榻,未有不盼视而惊起者也,
若不惊起而盼视者,非无病必骄恣之辈也。若病者或告之痛,
医视其面并无痛苦容状,诊其色脉皆利,此乃诈病欺蒙医士也。
脉之呻吟,病者常情。摇头而言,护处必疼。
三言三止,言謇为风。咽唾呵欠,皆非病征。
【注】此以声合情,诊病真伪之法也。医家诊脉,病者呻吟,
以其为病所苦,无奈之常情也。凡欲言而先摇头者,是痛极艰于发声,
摇头以意示缓故也。若以手护腹,则为里痛,护头则为头痛,
但有所护之处,必有所痛也。持脉之时,病人三言三止者,
谓欲言不言,不言欲言,如此者三也。言謇不能言者,风病也。
若非言謇风病而三言三止者,是故为诈病之态也。或脉之而咽唾,
或脉之而呵欠,皆非有病之征。以咽唾者里气和,呵欠者阴阳和故也。
举此二事,以诊别其情之真伪,则其他可推广矣,盖意在使病者不能售其欺,
医者不致为其所欺而妄治也。
黑色无痛,女疸肾伤,非疸血蓄,衄下后黄。
面微黄黑,纹绕口角,饥瘦之容,询必噎膈。
【注】此以色合问,诊病之法也。黑色当主痛,询之无痛病,
或为肾伤女劳疸也,察之又非女疸,其为血蓄于中,颜变于外可知,
然血蓄之黑,则必或吐衄、或下血,而后即转黄色,以瘀去故也。
面微黑黄者,即浅淡之黧色也,视其寿带纹短,若缠绕口角,
亦非蓄血,即相家所谓蛇入口,主人饿死,更视其人有饥饿削瘦之容,
可知病不能食,询问必是噎膈也。
白不脱血,脉如乱丝,问因恐怖,气下神失,
乍白乍赤,脉浮气怯,羞愧神荡,有此气色。
【注】此以色合情之诊法也。白者脱血虚色也,察之并无脱血之证,
问之始知因恐怖也。恐则血随气下,故色白也。怖则神随气失,
故脉如乱丝也。乍白乍赤,气血不定之色也,脉浮气怯,
神气不安之象也。问之始知中心羞愧,有此气色也。羞则气收,
故气怯也。愧则神荡,故脉浮也。举此情色二端,一以诊病,
一以诊情,他可类推,总在临病者神而明之也。
眉起五色,其病在皮。营变蠕动,血脉可知。
眦目筋病,唇口主肌,耳主骨病,焦枯垢泥。
【注】此以色合皮、脉、肉、筋、骨,诊病之法也。
凡眉间起五色,主病在皮者,以肺主皮毛也。营变五色,
蠕蠕然动,主病在脉者,以营行血脉也。目起五色,主病在筋者,
以肝主筋也。唇口起五色,主病在肌者,以脾主肉也。耳起五色,
主病在骨者,以肾主骨也。焦枯垢泥者,乃枯骨不泽,不能外荣也。
此下皆诊病之杂法也。
发上属火,须下属水,皮毛属金,眉横属木,
属土之毫,腋阴脐腹。发直如麻,毛焦死故。
【注】此明毛发诊病之法也。发属心而上长,故属火也。须属肾而下长,
故属水也。通身之毛,属肺而生皮,故属金也。眉属肝而横长,故属木也。
腋下、阴下、脐中、腹中之毫,属脾以应四维,故属土也。凡毛发虽属五脏,
然皆血液所生,故喜光泽,若发直如麻,须毛焦枯,皆死候也。
阴络从经,而有常色。阳络无常,随时变色。
寒多则凝,凝则黑青。热多则淖,淖则黄红。
【注】此以色合络脉之诊法也。络有阴阳,随阴经之络为阴络,
随阳经之络为阳络也。阴络深而在内,阳络浮而在外,在内者不可得而见也,
惟从经常之色而治之,故曰有常色也。在外者可得而见,
则随四时推迁变色而治之,故曰阳络无常也。然阳络之变色,
亦不外乎诊色之寒热也。寒多则脉凝,凝则色青黑也,热多则脉淖,
淖则色黄红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动左乳下,有过不及,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促结积聚,不至则死。
【注】此明宗气诊病法也。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之下,动不应衣,以候宗气。若动之微而不见,则为不及,
主宗气内虚也。若动之应衣而甚,则为太过,主宗气外泄。
若三、四至一止,或五、六至一止,则主有积聚也。若绝不至者,
则主死矣。
脉尺相应,尺寒虚泻,尺热病温,阴虚寒热,
风病尺滑,痹病尺涩,尺大丰盛,尺小亏竭。
【注】此明诊尺之法也。尺者,谓从关至尺泽之皮肤也。
经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
脉小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尺之皮肤亦贲而起,
脉滑尺之皮肤亦滑,脉涩尺之皮肤亦涩。故曰脉尺相应也。
若诊尺之皮肤寒,则主虚泻也。诊尺之皮肤热则主病温也;
非病温则主阴虚寒热劳疾也。凡风病则尺之肤滑也。
痹病则尺之肤涩也,气血盛则尺之肉丰盛,气血虚则尺之肉亏竭也。
肘候腰腹,手股足端,尺外肩背,尺肉膺前,
掌中腹中,鱼青胃寒,寒热所在,病生热寒。
【注】此明肘臂之诊法也。肘上曰膊,肘下曰臂,膊臂之节曰肘,
臂内曰尺,尺外曰臂。肘上候腰腹,手主候股足,臂主候肩背,
尺主候胸膺,掌中主候腹中。手大指本节后名曰鱼,或有青色,
或现青脉,主候胃中寒也。诊其寒热所在,何处主病生寒热也。
诊脐上下,上胃下肠,腹皮寒热,肠胃相当。
胃喜冷饮,肠喜热汤。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注】此明诊脐之法也。脐之上主候胃也。脐之下主候肠也。扪其上、
下之腹皮寒热,则知胃肠有寒热相当之病也。胃中有病,每喜冷饮,
肠间有病,多喜热汤,是其征也。然与之饮热,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