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堪药治多全。
【注】狐惑; 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 近时惟以疳呼之。 下疳即狐
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 蚀咽腐龈; 脱牙穿腮破唇。 毒因伤寒病
后;余毒与湿?? 之为害也。 或生斑疹之后; 或生癖疾下痢之后; 其
为患亦同也。 其证则面色目眦或赤或白或黑; 时时不一 ; 喜睡目不
能闭; 潮热声哑; 腐烂之处; 秽气熏人。 若胃壮能食; 堪受攻病重药
;或病之势缓; 治多全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百合
属性:46。百合百脉合一病; 如寒似热药无灵; 饮食起居皆忽忽; 如神若鬼
附其形。 脉数溺时辄头痛; 溺时不痛淅淅风; 溺时快然但头眩; 六四
二十病方宁。
【注】百合病者; 谓伤寒过期; 留连不解; 不分经络百脉; 悉合为一
病也。 如寒似热; 诸药无灵; 欲饮不能饮; 欲食不能食;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精神忽忽; 如神若鬼附其形体; 而莫知所适从也。 如
脉数、溺尿时辄头痛者; 六十日乃愈。 若溺尿时头不痛; 惟淅淅然恶
风寒者; 四十日乃愈。 若溺时快然; 但头眩者; 二十日乃愈。 故曰:
六四二十日病方宁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热入血室
属性:47。妇人伤寒同一治; 胎产经来热入室; 昼日明了夜谵妄; 小柴生地
牡丹皮; 无汗加麻有汗桂; 汗后不解再加枝。 寒热如疟加麻桂; 中寒
姜附不须疑; 渴热白虎花粉葛; 瘀血桃仁承气俱。 产后胎前虽多证;
不外阴阳表里医。
【注】妇人伤寒; 与男子治法同也。 惟产后经来; 邪热乘虚而入血室
;另有治法。 热入血室之证; 书日明了; 夜则谵语妄见鬼状; 宜小柴
胡汤加生地丹皮。 若无汗则为表实; 加麻黄汗之。 有汗则为表虚; 加
桂枝解之。 若有发热恶寒之表; 巳经发汗; 虽无汗不加麻黄; 再加桂
枝以解之; 不可复用麻黄也。 若有如疟之寒热; 加麻黄桂枝两解之。
若厥而下痢; 则为中寒; 去黄芩加姜; 附; 不须疑也。 若发热烦渴;
则为里热; 去半夏合白虎; 或加花粉葛根。 胸胁少腹或满硬、或作痛
;则为瘀血; 宜合桃仁承气汤攻之。 产后胎前虽有多证; 不能尽述;
总不外阴阳表里之治; 在临证者以意消息之耳。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食复劳复
属性:48。新愈脏腑皆不足; 营卫肠胃未通和; 多食过劳复生热; 枳实栀子
大黄瘥。 浮汗沉下小柴解; 燥呕竹叶石膏合; 气虚补中益气主; 阴亏
六味倍参多。
【注】新愈之后; 脏腑气血皆不足; 营卫未通; 肠胃未和; 惟宜白粥
静养。 若过食胃弱难消; 因复烦热; 名曰食复。 若过劳役复生热烦;
名曰劳复。 劳复者; 宜枳实栀子豉汤汗之。 食复者; 宜枳实栀子豉加
大黄汤下之。 脉浮有表者; 宜枳实栀子豉汤以汗解之。 脉沉有里者;
宜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以下解之。 若无表里证者; 宜小柴胡汤以和解
之。口燥烦渴喜呕者; 宜竹叶石膏汤主之。 若内伤气虚劳复者; 宜补
中益气汤主之。 若犯内事阴亏者; 宜六味生干地黄汤; 气少者; 倍加
人参汤主之。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房劳复阴阳易
属性:49。房劳复与阴阳易; 二病情异证则同。 病后犯色复自病; 病传不病
易之名。 男女俱主烧?? 散; 少腹急痛引阴中; 身重少气头眩晕; 拘
挛热气上冲胸。
【注】男女新愈交接; 因而复病; 名曰房劳复。 男女新愈交接; 病男
传不病之女病女传不病之男; 名曰阴阳易; 即交易之义也。 犯是病者
;男以女之?? 裆; 女以男之?? 裆烧灰; 白汤或酒; 日三服之则愈。
少腹急痛牵引阴中; 身重少气; 头目眩晕; 四肢拘挛; 热气冲胸; 是
其证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类伤寒五证
属性:停痰 伤食 脚气 虚烦 内痈
1。相类伤寒有五证; 头疼发热恶风寒; 停痰头项不强痛; 胸满难息
气冲咽。 伤食恶食身无痛; 痞闷失气噫作酸; 脚气脚膝胫肿痛; 或为
干枯大便难。 虚烦微热无表里; 内痈能食审疼缘; 肺痈喘咳胸引痛;
唾粘腥臭吐脓涎; 胃痈当胃痛难近; 肠痈肿痛少腹坚; 身皮甲错腹中
急;便数似淋证中看。
【注】类伤寒五证; 初病之时; 皆与太阳表证相类。 一曰停痰; 但胸
满不得息气; 上冲咽; 头项不强痛; 与伤寒异耳。 一曰伤食; 但身无
痛;心下痞闷; 失气; 噫气; 作酸; 吞酸; 与伤寒异耳。 一曰脚气;
但病起自脚; 脚膝两胫肿痛; 或干枯肿痛; 名曰干脚气; 大便硬难;
与伤寒异耳一曰虚烦; 惟发热而烦; 无表里证; 与伤寒异耳。 一曰内
痈;其状颇类伤寒; 但饮食如故; 有痈痛之处; 与伤寒异耳。 胸中隐
痛;或喘或咳; 吐唾腥粘; 是肺痈也。 当胃作痛; 手不可近; 是胃痈
也。 少腹重痛; 便数似淋; 身皮甲错 ; 是肠痈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同伤寒十二证
属性:冬温 寒疫 瘟疫
2。春温夏热秋清凉; 冬气冷冽令之常; 伤之四时皆正病; 非时有气
疫为殃。 应冷反温冬温病; 应温反冷寒疫伤; 瘟疫长幼相传染; 须识
岁气汗攻良。
【注】冬病伤寒; 春病伤风; 夏病暑病; 秋病疟疾; 皆四时正令之常
病也。 若春应暖而反寒; 夏应热而反凉; 秋应凉而反热; 冬应寒而反
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疫为殃也。 冬应冷反温而病伤寒者; 名曰冬
温。春应温反寒而病伤寒者; 名曰寒疫。 若一时之气不正; 长幼皆病
;互相传染; 名曰瘟疫。 凡治此病; 须识岁气太过不及; 六淫胜复;
人之强弱; 脏之寒热; 量其轻重; 或汗或攻。 轻以刘完素之双解散;
重以李杲之二圣救苦丸; 随证施治可也。
温病 热病
3。冬伤于寒春病温; 夏日热病早亏阴; 脉浮头疼发热渴; 不恶寒兮
是所因。 无汗河间两解法; 有汗清下早当寻; 失治昏狂诸热至; 无证
随经以意神。
【注】经曰: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 至夏为热病。 热病者; 皆伤寒之
类也。 冬伤于寒; 谓冬伤正令微寒未即病也。 早亏阴; 谓冬不藏精之
人;或辛苦之人; 汗出内外失其固密; 在冬则早巳损伤肾脏阴气; 阳
热独治; 所以至春一感微邪; 即引内热; 炎炎之势; 不能巳矣。 故病
而即渴不恶寒也。 初病无汗有表证者; 从刘完素两解汤治法可也。 有
汗内热盛者; 或清或攻; 急泻其阳而救其阴; 若因循失治; 昏狂诸热
证至; 则缓不及事也。 无证; 谓表里无证; 当随六经以意消息治之;
自可痛神也。
风温
4。风温原自感春风; 误汗灼热汗津生; 阴阳俱浮难出语; 身重多眠
息鼾鸣; 误下直视失溲少; 被火发黄瘛瘲惊; 威蕤桂枝参白虎; 一逆
引曰再命终。
【注】冬伤于寒不即病者; 复感春寒; 名曰温病; 复感春风; 名曰风
温。风温有汗; 不可汗也。 若误汗之; 益助火邪; 则身热如火; 自汗
津津不止; 言语难出; 身重多眠; 鼻息鼾鸣也。 风温阴阳脉俱浮; 不
可下也。 若误下之; 热陷膀胱; 竭其津液; 则直视失溲; 小便少也。
风湿热盛; 若误以火熏蒸强汗; 火旺津亡; 则发黄色; 瘛瘲惊痫也。
风温之证; 不可汗下; 主以葳蕤汤。 若脉虚汗多; 主以桂枝合人参白
虎汤。 一逆引日再命终; 谓一逆尚可引日; 若汗而又下; 下而又火;
则为再逆; 是促命期也。
温疟
5。温疟得之冬中风; 寒气藏于骨髓中; 至春邪气不能发; 遇暑烁髓
消肌形; 或因用力腠发泄; 邪汗同出故热生; 衰则气复寒后作; 证同
温热治相同。
【注】经曰: 温疟得之冬中于风; 寒气藏于骨髓之中; 至春阳气尚微
;邪气不能自出; 因值大暑; 烁脑髓消肌肉; 腠理发泄; 或有所用力
;邪气与汗同出; 出则阴虚而阳盛; 故热生也。 衰则气复入; 入则阳
虚而阴盛; 故后作寒也。 其证同温热; 治亦相同也。
湿温
6。温复伤湿湿温病; 身重胸满及头疼; 妄言多汗两胫冷; 白虎汤加
苍术苓。
【注】温病复伤于湿; 名曰湿温。 其证则身重胸满; 头疼妄言; 多汗
两胫逆冷; 宜白虎汤加苍术、茯苓、温、湿两治法也。
中暍 温毒 风湿
7。温病中暍温毒病; 证同温热热尤炎。 伤湿汗出当风立; 风湿发热
重疼牵。
【注】中暍; 即中暑也。 温热之病复中于暑; 名曰温毒证; 治同乎温
热;但热尤盛也。 伤湿之病复感于风; 名曰风湿;其证发热身重; 疼
痛牵掣也; 治法已详于身痛矣。 中暍详在暑门。
痉证
8。痉证反张摇头噤; 项强拘急转侧难; 身热足寒面目赤; 须审刚柔
治法全。
【注】风湿寒之邪合而为痉; 其证则背反张; 摇头口噤; 项强拘急;
转侧艰难; 身热足寒; 面目赤色也。 须审刚柔治之可痊也。 风湿盛者
;则有汗为柔痉。 风寒盛者; 则无汗为刚痉。 均以小续命汤主之; 刚
痉去附子; 柔痉去麻黄。 表实者去参; 附; 加羌活; 独活。 里实者去
参;附; 加芒硝; 大黄。 甚者则以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发之。 此治
痉之大略也; 详在痉门。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易愈生证
属性:9。神清色泽亮音声; 身轻肤润脉和洪; 忽然口噤难言躁; 脉即停伏
战汗宁; 饮多消散知酿汗; 能食脉浮表还平; 子得午解阳来济; 午得
子解是阴从。
【注】易愈之病; 取于神则神清; 取于色则色泽; 取于声则音长; 取
于体则身轻; 取于皮则肤润; 取于脉则和洪; 皆一脉不死之证; 故曰
生证也。 若有如是之生证; 忽然口噤不语; 烦躁而甚; 六脉停伏; 宜
谨察之; 非变凶也; 乃邪正交争; 生战汗之候; 为将愈之兆也。 凡伤
寒渴者; 多阳证易愈; 若忽然饮多寻常; 消散无停; 知酿汗而作解也
。伤寒多不能食; 若忽然能食且脉浮; 知胃和邪还于表而作解也。 若
不即解者; 阴阳未得其时也; 子时得之午时必解; 阳济阴生而解也;
午时得之子时必解; 阴从阳化而解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难治死证
属性:10。伤寒死证阳见阴; 大热不止脉失神; 阴毒阳毒六七日; 色枯声败
死多闻。 心绝烟熏阳独留; 神昏直视及摇头。 环口黧黑腹满痢; 柔汗
阴黄脾败由。 肺绝脉浮而无胃; 汗出如油喘不休。 唇吻反青肢冷汗;
舌卷囊缩是肝忧。 面黑齿长且枯垢; 溲便遗失肾可愁。 水浆不入脉代
散;呃逆不已命难留。 大发风温而成痉; 湿温重暍促命终。 强发少阴
动经血; 口鼻目出厥竭名。 汗后狂言不食热; 脉躁阴阳交死形。 厥冷
不及七八日; 肤冷而躁暂难宁; 此病名之曰藏厥; 厥而无脉暴出凶;
厥而下痢当不食; 反能食者名除中。
【注】病有生死; 治有难易。 生病不药可愈; 死病虽药莫救。 何则?
以阴阳邪正有盛衰也; 正盛邪衰则生; 阴盛阳衰则死。 伤寒阳证; 见
浮大数动滑之阳脉; 则易愈而生; 见沉微涩弱弦之阴脉; 则难治而死
。故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也。 大热不止; 邪盛脉失神正
虚;正虚邪盛; 故死也。 阴毒阳毒; 亢极不生化也; 色枯声败内外两
夺也; 故均主死。 形若烟熏; 神昏直视摇头者; 此阳邪独留; 攻心而
绝也。 环口黧黑; 腹满下痢不止; 柔汗阴黄者; 此为脾绝也。 脉但浮
无胃; 汗出如油; 喘息不休者; 此为肺绝也。 唇吻反青; 四肢冷汗;
舌卷囊缩; 此为肝绝也。 面黑齿长枯垢; 溲便遗失者; 此为肾绝也。
水浆不入; 生无所赖也。 脉代散; 真气衰散也。 呃逆无休; 元气不藏
也。误发风温之汗; 因而成痉; 误发湿温之汗; 名曰重暍; 皆促人命
也。强发少阴汗; 动其经血; 从口鼻目出; 名曰下厥上竭。 以上皆死
之候也。 汗后狂言不食; 仍复发热; 不为汗衰; 脉躁疾者; 名曰阴阳
交;死之形也。 厥逆不回; 至七、八日即通; 身肤冷而躁; 无暂宁时
者;名为藏厥; 为阴邪盛极; 真阳飞越也。 凡厥逆而甚者; 多无脉;
服四逆、白通等汤; 脉微续者; 真阳渐复也; 脉暴出者; 回光反照也
。凡厥逆多下痢; 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 名曰除中。 中者; 胃也。 除
者;去也; 谓胃气已去; 即反能食; 亦无补于胃也。 故仲景曰: 除中
者死。 凡诸病人不能食; 忽然大能食而即死者; 亦此类也。
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汇方
属性:桂枝汤 小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黄耆建中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
新加汤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桂枝加附子汤 芍
药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
11。桂枝芍药草姜枣; 加饴归耆日建中; 加葛根汤加干葛; 新加倍芍
加参称。 当归四逆归通细; 更加吴萸姜用生; 加附子汤加附子; 去桂
去芍两名兴。
【注】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也。 根据本方倍芍药加
饴糖; 名小建中汤; 更加当归; 名当归建中汤; 更加黄耆; 名黄耆建
中汤。 根据本方加葛根; 名桂枝加葛根汤。 根据本方倍芍药加人参; 名桂
枝新加汤。 根据本方加当归; 通草; 细辛; 名当归四逆汤; 更加吴茱萸
;生姜; 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根据本方加附子; 名桂枝加附子
汤。 根据本方去桂枝; 名芍药甘草汤。 根据本方去芍药; 名桂枝甘草汤。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2。桂枝去芍加苓术; 苓桂术甘去枣姜; 茯苓甘草生姜桂; 加枣除姜
除姜大枣汤。
【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即桂枝; 甘草; 生姜; 大枣; 茯苓
;白术也; 根据本方减去大枣; 生姜; 即苓桂术甘汤也。 茯苓甘草汤;
即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也; 根据本方加大枣减生姜; 即茯苓桂枝甘
草大枣汤也。
葛根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13。葛根桂枝加麻葛; 合麻桂麻各半汤; 桂二麻一麻减半; 桂二越一
桂倍方。
【注】葛根汤; 即桂枝汤加麻黄; 葛根也。 桂枝麻黄各半汤; 即桂枝
汤;麻黄汤二方合剂也。 桂枝二麻黄一汤; 即桂枝汤合减一半麻黄汤
也。桂枝二越婢一汤; 即越婢汤合加一倍桂枝汤也。
麻黄汤 大青龙汤 越婢汤 越婢加附子汤 越婢加半夏汤
14。麻黄麻桂甘草杏; 加膏姜枣大青龙; 越婢大青减桂杏; 加附加半
风水清。
【注】麻黄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也。 根据本方加石膏; 生姜;
大枣; 名大青龙汤。 根据大青龙汤减桂枝; 杏仁; 名越婢汤; 治风水病
之肌热者。 若阳虚恶寒; 加附子; 名越婢加附子汤。 喘咳上气。 加半
夏;名越婢加半夏汤。 当分别而施治也。
麻黄加术汤 三拗汤 麻杏石甘汤
15。麻黄加术风湿痛; 三拗去桂喘寒风; 加膏麻杏石甘剂; 外寒内热
喘收功。
【注】麻黄加术汤; 即麻黄汤加白术也; 治风湿在表身痛。 麻黄汤去
桂枝; 名三拗汤; 治风寒表实而喘。 三拗汤加石膏; 名麻杏石甘汤;
治内热表寒无汗而喘。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16。麻黄附子细辛汤; 减辛加草甘草方; 两感太阳少阴证; 能发表水
里寒凉。
【注】麻黄附子细汤; 即此三味也。 去细辛加甘草; 名麻黄附子甘草
汤。不但能发两感太阳; 少阴表热里寒之证; 且能发太阳; 少阴表水
里寒之肿也。
小青龙汤 附子汤 真武汤
17.桂芍干姜辛半味; 麻黄甘草小青龙; 附子术附参苓芍; 真武无
参有姜生。
【注】小青龙汤; 桂枝; 白芍; 干姜; 细辛; 半夏; 五味子; 麻黄;
甘草也。 附子汤; 白术; 附子; 人参; 茯苓; 白芍也。 真武汤; 即附
子汤除去人参加生姜也。
干姜附子汤 白通汤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 理中汤 桂枝人参汤 附子理中汤 治中汤
18。姜附加葱白通剂; 更加尿胆治格阳; 加草四逆葱通脉; 加参茯苓
四逆方。 理中参术干姜草; 加桂桂枝人参汤。 加附名曰附子理; 加入
青陈治中汤。
【注】干姜; 附子; 名曰干姜附子汤。 根据本方加葱; 名曰白通汤; 更
加人尿、猪胆汁; 名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根据本方加甘草; 名四逆汤
;更加葱白; 名通脉四逆汤。 根据四逆汤方; 加人参; 茯苓; 名茯苓四
逆汤; 温中利水。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名理中汤。 根据理中汤方
加桂枝; 名桂枝人参汤。 根据理中汤方加附子; 名附子理中汤。 根据理中
汤方加青皮; 陈皮; 名治中汤; 温中理气。
五苓散 春泽汤 五茯甘露饮 苍附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 胃苓汤
19。五苓停水尿不利; 内蓄膀胱外太阳; 二苓泽术桂分用; 虚渴加参
春泽汤; 甘露寒水膏滑入; 苍附内寒附子苍; 茵陈发黄小便涩; 食泻
合胃胃苓方。
【注】五苓散; 即茯苓; 猪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