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倦怠; 懒于动也; 恶烦劳动; 则气张而喘乏也。 恶寒加附子; 泄 
泻仍入升麻; 柴胡; 更加诃子; 肉蔻; 木香也。 夏月咳嗽; 减肉桂加 
麦冬; 五味子; 冬月咳嗽; 不减肉桂; 更加五味子; 干姜也。 
六味地黄汤 都气汤 七味地黄汤 生脉地黄汤 桂附地黄汤 知柏 
地黄汤 金匮肾气汤 
6。肾虚午热形消瘦; 水泛为痰津液伤; 咳嗽盗汗失精血; 消汤淋浊 
口咽疮; 熟地药萸丹苓泽; 加味劳嗽都气汤; 引火归元加肉桂; 火妄 
刑金生脉良。 桂附益火消阴翳; 知柏壮水制阳光 ; 车牛桂附名肾气; 
阳虚水肿淋浊方。 
【注】午热; 午后发热也。 水泛为痰; 谓日食饮食所化津液; 肾虚不 
能摄水; 泛上为痰也。 盗汗; 谓睡而汗出; 觉而即止之汗也。 失精; 
遗精也。 消渴; 谓饮水而即消; 渴仍不止也。 淋者; 尿淋漓不利也。 
浊者; 尿之前后有浊液也。 口咽生疮; 虚火炎也。 均宜六味地黄汤治 
之。劳嗽加味; 谓加五味子; 名都气汤也。 引火归原加肉桂; 名七味 
地黄汤。 火妄刑金加生脉饮; 名生脉地黄汤。 桂附; 谓加肉桂; 附子 
。知柏; 谓加知母; 黄柏。 车牛桂附; 谓加车前; 牛膝; 肉桂; 附 
子;名桂附; 知柏肾气等汤也。 
大补阴丸 滋阴降火汤 
7。大补阴丸制壮火; 滋阴降火救伤金; 龟板知柏地髓剂; 二冬归芍 
草砂仁; 咳加百味汗地骨; 血痰金贝虚耆参; 虚热无汗宜散火; 有汗 
骨蒸亦补阴。 
【注】阴虚火旺; 无水以制; 宜用大补阴丸滋水制火。 方即龟板; 知 
母;黄柏; 生地; 为末; 猪脊髓炼蜜为丸。 若火旺无制; 妄行伤金; 
肺痰咳嗽; 宜用滋阴降火汤救其伤金。 方即大补阴丸加麦冬; 天冬; 
当归; 白芍; 炙草; 缩砂。 咳甚加百合; 五味子; 盗汗加地骨皮; 咯 
血加郁金; 痰多加川贝母; 气虚加人参; 黄耆。 凡虚热如火烙手; 无 
汗者为火郁; 宜升阳散火汤; 有汗者为骨蒸; 亦宜大补阴丸及滋阴六 
黄等汤也。 
保元汤 
8。一切气虚保元汤; 耆外参内草中央; 加桂能生命门气; 痘疮灰陷 
与清浆。 
【注】保元汤; 即人参; 黄耆; 炙草也。 黄耆补表气; 人参补里气; 
炙草补中气; 加肉桂能生命门真气; 且能治小儿痘疮灰白; 顶陷; 清 
浆。 
四君子汤 五味异功汤 六君子汤 七味白术散 四兽饮 
9。脾胃气虚四君子; 脉软形衰面白黄; 倦怠懒言食少气; 参苓术草 
枣姜强。 气滞加陈异功散; 有痰橘半六君汤; 肌热泻渴藿木葛; 虚疟 
六君果梅姜。 
【注】治气虚兼气滞不快; 根据四君加陈皮; 名五味异功散。 治气虚兼 
有痰饮; 根据四君加橘红; 半夏; 名六君子汤。 治气虚肌热渴泻; 根据本 
方加藿香; 木香; 葛根; 名七味白术散。 治气虚久疟留连不愈; 根据六 
君子汤; 君草果; 乌梅; 生姜; 名四兽饮。 
芎归汤 开骨散 
10。一切血病芎归汤; 产后胎前必用方; 气虚难产参倍入; 交骨难开 
龟发良。 
【注】芎归汤; 即川芎; 当归; 又名佛手散。 气虚产难或时久伤气; 
根据本方倍加人参。 临产交骨难开; 根据本方加整龟板一具; 本人梳下乱 
发一团; 他人梳下之发亦可; 名开骨散。 
四物汤 圣愈汤 六物汤 加味四物汤 地骨皮饮 
11。调肝养血宜四物; 归芎芍地酌相应; 气虚血少参耆补; 气燥血热 
知柏清。 寒热柴丹炒栀子; 但热无寒丹骨平; 热甚苓连寒桂附; 止血 
茅蒲破桃红。 
【注】调肝养血宜四物汤; 即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 酌相应; 
谓补血用白芍; 熟地; 破血用赤芍; 凉血用生地; 气虚血少; 宜加参 
;耆; 名圣愈汤。 气燥血热; 宜加知; 柏; 名六物汤。 血虚寒热往来 
;宜加味四物汤; 即本方加柴胡; 丹皮; 炒栀子也。 血虚惟发热不恶 
寒;宜地骨皮饮; 即本方加地骨皮; 牡丹皮也。 血分热甚; 根据本方加 
黄芩; 黄连。 寒甚加肉桂; 附子; 破血加桃仁; 红花; 止血加茅根; 
蒲黄炒黑。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 
12。一切气血两虚证; 八珍四物与四君; 气乏色枯毛发落; 自汗盗汗 
悸忘臻; 发热咳嗽吐衄血; 食少肌瘦泄泻频; 十全大补加耆桂; 荣去 
芎加远味陈。 
【注】气虚; 四君子汤。 血虚; 四物汤。 气血两虚; 八珍汤。 八珍者 
;即四君; 四物也。 若有气乏色枯; 毛发脱落; 自汗盗汗; 心悸健忘 
;发热咳嗽; 吐血; 衄血; 食少肌瘦; 泄泻等证; 则宜十全大伂汤; 
即八珍汤加黄耆; 肉桂也。 人参养荣汤; 即十全大补汤减去川芎; 更 
加远志; 五味子; 陈皮也。 
小建中汤 黄耆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双和饮 
13。虚劳腹痛小建中; 悸衄之血梦失精; 手足频热肢酸痛; 芍草饴桂 
枣姜同; 卫虚加耆黄耆建; 荣虚当归建中名; 温养气血双和饮; 三方 
减饴加地芎。 
【注】诸虚劳极; 里急腹痛; 宜以小建中汤温和脾胃。 并治里虚心悸 
;衄下亡血; 夜梦失精; 手足烦热; 四肢酸痛; 血液亏损等证。 是方 
白芍药; 甘草; 饴糖; 中桂; 大枣; 生姜也。 若卫气虚者; 加黄耆; 
名曰黄耆建中汤。 若里不急; 腹不痛有是证者; 则当以温养气血; 用 
双和饮; 即此三方减去饴糖; 加入熟地; 川芎; 乃八珍汤减人参; 白 
术;茯苓; 加黄耆; 中桂; 盖以补阴血为主也。 
补肝汤 
14。 补肝汤治肝虚损; 筋缓不能自收持; 目暗???? 无所见; 四物酸 
枣草瓜宜。 
【注】补肝汤; 即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酸枣仁; 炙草; 木瓜也 
。 
加味救肺饮 
15。加味救肺治肺损; 嗽血金家被火刑; 归芍麦味参耆草; 百花紫菀 
马兜铃。 
【注】加味救肺饮; 即当归; 白芍; 麦冬; 五味子; 人参; 黄耆; 炙 
草;百合; 款冬花; 紫菀; 马兜铃也。 
天王补心丹 
16。天王补心心虚损; 健忘神虚烦不眠; 柏子味苓归地桔; 三参天麦 
远朱酸。 
【注】是方; 即柏子仁; 五味子; 茯苓; 当归; 生地; 桔梗; 丹参; 
人参; 元参; 天冬; 麦冬; 远志; 朱砂; 酸枣仁。 
归脾汤 
17。归脾思虑伤心脾; 热烦盗汗悸惊俱; 健忘怔忡时恍惚; 四君酸远 
木归耆。 
【注】悸; 心自跳动也。 惊; 目触物骇也。 健忘; 言事易忘也。 怔忡 
;心冲动甚也。 恍惚; 心时不明也。 方乃四君子; 加酸枣仁; 远志; 
木香; 当归; 黄耆。 
人参固本汤丸 保元生脉固本汤 
18。固本肺肾两虚病; 肺痿咳血欲成劳; 二冬二地人参共; 保元生脉 
脾同调。 
【注】人参固本汤; 丸; 即人参; 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也。 根据本 
方再加保元之黄耆; 炙草; 生脉之五味; 三方合一; 名保元生脉固本 
汤。同调; 谓同调脾; 肺; 肾三经虚也。 
逍遥散 
19。逍遥理脾而清肝; 血虚骨蒸烦嗽痰; 寒热颊赤胁不快; 妇人经痛 
脉虚弦; 术芩归芍柴薄草; 加味栀丹肝热添; 肝气滞郁陈抚附; 热加 
吴萸炒黄连。 
【注】是方; 即白术; 茯苓; 当归; 白芍; 柴胡; 薄荷; 甘草也。 肝 
气热; 根据本方加炒栀子; 丹皮; 名加味逍遥散。 肝气滞加陈皮; 肝气 
郁加抚芎; 香附。 肝气郁热; 加吴茱萸; 炒川黄连。 惟薄荷只可少许 
为引; 不宜多用。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痨瘵总括
属性:1。痨瘵阴虚虫干血; 积热骨蒸咳嗽痰; 肌肤甲错目黯黑; 始健不泻 
下为先。 
【注】久病痨疾而名曰瘵。 瘵者; 败也; 气血两败之意也。 有阴虚干 
血者; 有阴虚积热者; 当以诸补阴药治之。 肌肤甲错; 谓皮肤干涩也 
。目黯黑者; 谓目黑无光也。 始健; 谓初病尚壮; 不泻; 谓久病不泻 
也;二者皆可以攻下为先治也。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痨瘵治法
属性:2。痨瘵至泻则必死; 不泻能食尚可痊; 初取利后宜详审; 次服柴胡 
清骨煎; 虚用黄耆鳖甲散; 热衰大补养荣参; 皮热柴胡胡连入; 骨蒸 
青蒿鳖甲添; 阴虚补阴诸丸剂; 阳虚补阳等汤圆; 咳嗽自同咳嗽治; 
嗽血成方太平丸。 
【注】痨瘵之人; 病至大便泄泻; 则必死矣。 若不泻能食; 尚堪任药 
攻治; 故可痊也。 初取利后; 审其热之微甚; 人之强弱; 若热甚人强 
;宜用柴胡清骨散。 热不甚人弱; 宜用黄耆鄨甲散。 热微人弱; 宜用 
十全大补; 人参养荣等汤。 若皮外发热; 加柴胡; 胡连。 骨内蒸热; 
加青蒿; 鳖甲。 午后阴虚发热; 宜用补阴诸丸汤药。 阳虚恶寒清瘦; 
宜用补阳诸丸汤药。 咳嗽不巳; 同咳门方参而治之。 嗽血者; 宜用成 
方太平丸可也。 
大黄?? 虫丸 大黄青蒿煎 传尸将军丸 
3。干血大黄?? 虫治; 积热蒿黄胆便煎; 癸亥腰眼炙七壮; 后服传尸 
将军丸。 
【注】大黄?? 虫丸有成方。 大黄青蒿煎; 即青蒿; 大黄; 猪胆汁; 
童便煎。 痨瘵日久; 有生恶虫; 身死之后; 多遭传染; 甚而灭门; 名 
曰传尸痨; 宜癸亥日炙两腰眼各七壮; 后服传尸将军丸。 此方载『丹 
溪心法』书中。 
柴胡清骨散 
4。清骨骨蒸久不痊; 热甚秦知草胡连; 鳖甲青蒿柴地骨; 韭白髓胆 
童便煎。 
【注】此方乃秦艽; 知母; 炙草; 胡连; 鄨甲; 青蒿; 柴胡; 地骨皮 
;韭白; 猪脊髓; 猪胆汁; 童便也。 
黄耆鳖甲散 
5。黄耆鳖甲虚劳热; 骨蒸晡热渴而烦; 肌肉消瘦食减少; 盗汗咳嗽 
出血痰; 生地赤芍柴秦草; 知耆菀骨半苓煎; 人参桂桔俱减半; 鳖甲 
天冬桑倍添。 
【注】此方即生地; 赤芍; 柴胡; 秦艽; 炙草; 知母; 黄耆; 紫菀; 
地骨皮; 半夏; 茯苓; 人参; 桂枝; 桔梗; 鳖甲; 天冬; 桑白皮也。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自汗盗汗总括
属性:1。自汗表阳虚恶冷; 阳实蒸热汗津津; 盗汗阴虚分心肾; 心虚不固 
火伤阴。 
【注】无因汗出; 谓之自汗。 自汗谓表阳虚; 汗出则恶寒冷; 宜用后 
方。 若蒸蒸发热; 汗出不恶寒; 则为里阳实; 宜以调胃承气汤下之。 
睡则出; 觉则汗止; 谓之盗汗。 盗汗为阴虚; 当分心虚不固; 心火伤 
阴也。 
黄耆六一汤 玉屏风散 黄耆建中汤 
2。自汗表虚黄耆草; 玉屏风散术耆防; 气虚加参阳虚附; 血虚黄耆 
建中汤。 
【注】黄耆六一汤; 即黄耆六钱; 甘草一钱也。 玉屏风散; 即黄耆; 
白术; 防风也。 二方皆治表虚自汗; 若气虚加人参; 阳虚加附子可也 
。若不恶寒不气少; 则为血虚; 不可用参; 附; 宜黄耆建中汤; 即小 
建中汤加黄耆也。 方在伤寒门。 
当归六黄汤 酸枣仁汤 
3。盗汗心火下伤阴; 归耆二地柏连芩; 心虚酸枣芍归地; 知柏苓耆 
五味参。 
【注】当归六黄汤; 治心火伤阴盗汗; 即当归; 黄芩; 黄连; 黄柏; 
生熟地黄也。 酸枣仁汤; 治心虚不固盗汗; 即酸枣仁; 当归 ; 白芍; 
生地; 知母; 黄柏; 茯苓; 黄耆; 五味子; 人参也。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失血总括
属性:1。九窍出血名大衄; 鼻出鼻衄脑如泉; 耳目出血耳目衄; 肤出肌衄 
齿牙宣; 内衄嗽涎脾唾肾; 咯心咳肺呕属肝; 精窍溺血膀胱淋; 便血 
大肠吐胃间。 
【注】九窍一齐出血; 名曰大衄。 鼻出血; 曰鼻衄。 鼻出血如泉; 曰 
脑衄。 耳出血; 曰耳衄。 目出血; 曰目衄。 皮肤出血; 曰肌衄。 齿牙 
出血; 曰齿衄; 又名牙宣。 此皆衄血随所患处而命名也。 若从口出则 
为内衄。 内衄出血; 涎嗽出于脾; 唾出于肾; 咯出于心; 咳出于肺; 
呕出于肝; 吐出于胃。 溺血从精窍而出; 淋血从膀胱而出。 呕吐之分 
;呕则有上逆漉漉之声; 吐则无声也。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失血死证
属性:2。失血身凉脉小顺; 大疾身热卧难凶; 口鼻涌出而不止; 大下溃腐 
命多倾。 
【注】大疾; 脉大疾也。 卧难; 不能卧也。 大衄; 大下; 血出如涌泉 
不止; 内溃腐尸之气; 则命倾也。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失血治法
属性:3。阳乘阴热血妄行; 血犯气分不归经; 血病及腑渗入浊; 由来脏病 
溢出清。 热伤失血宜清热; 劳伤理损自然平; 努即内伤初破逐; 久与 
劳伤治法同。 
【注】凡失血之证; 阳盛乘阴; 则血为热迫; 血不能安于脉中而妄行 
气分; 不能回归经脉也。 若血病伤及于腑者; 则血渗入肠胃浊道; 上 
从咽出; 下从二便而出也。 血病伤及于脏者; 则血溢出胸中清道; 上 
从喉出; 下从精窍而出也。 失血脏于脏内; 行于脉中; 躯壳之中不可 
得而见也; 非有损伤; 不能为病。 而损伤之道有三: 一曰热伤; 宜以 
清热为主; 一曰劳伤; 宜以理损为主; 一日努伤; 初宜以破逐为主; 
久亦宜以理损为主也。 
犀角地黄汤 
4。热伤一切失血病; 犀角地黄芍牡丹; 胸膈满痛加桃大; 热甚吐衄 
入芩连; 因怒呕血柴栀炒; 唾血元参知柏煎; 咯加二冬嗽二母; 涎壅 
促嗽郁金丸。 
【注】热伤一切失血之病; 皆宜犀角地黄汤。 若胸膈满痛; 是为瘀血 
;加桃仁; 大黄。 若吐血热盛; 加黄芩; 黄连。 因怒致吐血及呕血者 
;加柴胡; 炒栀。 唾血加元参; 黄柏; 知母。 咯血加天冬; 麦冬。 嗽 
血加知母; 贝母。 涎壅气促; 阵阵急嗽带出血者; 宜郁金丸; 方在后 
。 
加味救肺饮加郁金汤 
5。劳伤吐血救肺饮; 嗽血加调郁金汤。 形衰无热气血弱; 人参养荣 
加麦良。 
【注】救肺饮; 即虚劳门之加味救肺饮; 加调郁金末也。 若气血虚弱 
不见火象; 宜用人参养荣汤; 加麦门冬也。 
芎归饮 
6。饱食用力或持重; 努破脉络血归芎; 呕血漉漉声上逆; 跌扑堕打 
有瘀行。 
【注】饱食用力; 或因持重努伤脉络; 失血涌吐; 宜用芎归饮; 引血 
归经。 及呕血跌扑堕打; 伤其脉络; 令人大吐者; 亦皆宜之。 其有瘀 
血者; 或加大黄以下之; 或加桃仁; 红花以破之。 或加郁金; 黄酒以 
行之。 
参地煎 
7。参地衄吐血不巳; 热随血减气随亡; 气虚人参为君主; 血热为君 
生地黄。 
【注】参地煎; 即人参; 生地黄也。 凡因热伤衄; 吐血不巳者; 则热 
巳随血减; 然气亦随血亡也。 气虚甚者; 当倍人参为君。 血热者; 宜 
倍生地为君。 时时煎服自止也。 
泻肺丸 
8。嗽血壅逆虚苏子; 积热痰黄泻肺丸; 蒌仁半贝金葶杏; 三黄惟大 
有除添。 
【注】嗽血痰壅气逆; 形气虚者; 苏子降气汤降之。 方见诸气门。 痰 
黄积热; 形气实者; 用泻肺丸下之; 即栝蒌仁; 半夏; 浙贝母; 郁金 
;苦葶苈子; 杏仁; 黄连; 黄芩; 大黄也。 惟大黄形气实者加之; 若 
形气虚者; 或大便溏泻; 则减去不用。 
保肺汤 
9。保肺肺痈吐脓血; 白芨薏苡贝金陈; 苦梗苦葶甘草节; 初加防风 
溃耆参。 
【注】保肺汤; 即白芨; 薏苡仁; 贝母; 金银花; 陈皮; 苦桔梗; 苦 
葶苈; 甘草节也。 初起加防风; 溃后加生黄耆; 人参。 
牛膝四物汤 
10。尿血同出痛淋血; 尿血分出溺血名; 溺血精窍牛四物; 淋血八正 
地金通。 
【注】淋血; 溺血二证若尿与血同出而痛; 名曰淋血。 尿与血分出; 
名曰溺血。 溺血为精窍之病; 用四物倍加牛膝。 淋血为尿窍之病; 用 
八正散; 加木通; 生地; 郁金治之。 
珀珠散 
11。溺血诸药而不效; 块血窍滞茎急疼; 珀珠六一朱砂共; 引煎一两 
整木通。 
【注】溺血一证; 乃精窍为病; 每因忍精不泄; 提气采战; 或因老年 
竭欲而成。 服诸药不效者; 所溺之血成块; 窍滞不利; 茎中急疼欲死 
者;用珀珠散; 日三服; 每服三钱; 引用整木通去粗皮黄色者; 煎汤 
调服。 其方即琥珀末一钱; 珍珠末五分; 朱砂末五分; 飞滑石六钱; 
甘草末一钱; 合均; 分三服。 若其人大便结燥不通; 以八正散加牛膝 
;郁金下之。 有热尿涩; 以导赤散加牛膝; 郁金清之。 痢后仍服此药 
;自有奇功。 
槐花散 
12。便血内热伤阴络; 风合肠风湿脏疡; 槐花侧枳连炒穗; 风加秦防 
湿楝苍。 
【注】便血二证; 肠风; 脏毒。 其本皆热伤阴络; 热与风合为肠风; 
下血多清; 热与湿合为脏毒; 下血多浊。 均宜槐花散; 即炒槐花; 炒 
侧柏叶; 醋炒枳壳; 川黄连; 炒荆芥穗; 为末; 乌梅汤调服。 肠风; 
加秦艽; 防风。 脏毒; 加炒苦栋; 炒苍术。 若大肿大痛; 大便不通; 
当以脏毒未溃之疡治之; 非脏毒下血之病也。 
升阳去湿和血汤 
13。便血日久凉不应; 升补升耆苍桂秦; 归芍丹陈二地草; 热加萸连 
虚人参。 
【注】便血日久; 服凉药不应; 宜升补; 用升阳去湿和血汤。 即升麻 
;黄耆; 苍术; 肉桂; 秦艽; 当归; 白芍; 丹皮; 陈皮; 生地; 熟地 
;生甘草; 炙甘草也。 有热; 稍加吴茱萸; 炒川连。 虚加人参可也。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消渴总括
属性:1。试观年老多夜溺; 休信三消尽热干; 饮多尿少浑赤热; 饮少尿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