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渴总括
属性:1。试观年老多夜溺; 休信三消尽热干; 饮多尿少浑赤热; 饮少尿多
清白寒。
【注】上消属肺; 饮水多而小便如常; 中消属胃; 饮水多而小便短赤
;下消属肾; 饮水多而小便浑浊; 三消皆燥热病也。 然试观年老好饮
茶者; 夜必多溺; 则休信三消皆热; 而亦有寒者矣。 饮水多; 小便少
而浑赤者属热; 是火盛耗水而浑也。 饮水少; 小便多而清白者属寒;
是火虚不能耗水也。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消渴生死
属性:2。三消便硬若能食; 脉大实强尚可医; 不食舌白传肿泻; 热多舌紫
发痈疽。
【注】三消; 饮水多不能食。 若能食大便硬; 脉大强实者; 为胃实热
;下之尚可医也。 若不能食; 湿多舌白滑者; 病久则传变水肿泄泻。
热多舌紫干者; 病久则发痈疽而死也。
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消渴治法
属性:竹叶黄耆汤
3。便硬能食脉大强; 调胃金花斟酌当; 不食渴泻白术散; 竹叶黄耆
不泻方; 黄耆黄芩合四物; 竹叶石膏减粳姜; 气虚胃热参白虎; 饮一
溲二肾气汤。
【注】谓胃; 谓调胃承气汤。 金花; 谓栀子金花汤。 方俱在伤寒门;
酌其所当用可也。 不食而渴; 巳属胃虚; 兼之泄泻; 胃虚无热矣。 故
用七味白术散; 方在虚损门。 若不食而渴; 亦不泻者; 是虽虚而犹有
燥热也; 宜用竹叶黄耆汤; 即黄耆; 黄芩;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竹叶; 石膏; 人参; 炙草; 麦冬; 半夏也。 若气虚胃热盛者; 宜用
人参白虎汤。 若下焦虚寒; 饮一溲二者; 宜用肾气汤。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神之名义
属性:1。形之精粹处名心; 中含良性本天真; 天真一气精神祖; 体是精兮
用是神。
【注】动植之物; 一有其形; 则形之至精; 至粹之处; 即名曰心。 动
物之心者; 形若垂莲中含天之所赋; 虚灵不昧之灵性也。 植物之心者
;即中心之芽; 中含天之所赋; 生生不巳之生意也。 此形若无此心;
则形无主宰; 而良性; 生意亦无着落矣。 此心若无良性; 生意; 则心
无所施用; 不过是一团死肉; 一枯草木之芽耳。 盖人虽动物之贵; 而
其中含良性与一切动物皆同; 本乎天真也。 天真之气; 分而言之为精
;气; 神。 故曰: 以精为体; 以神为用也。 合而言之; 浑然一气; 故
曰:天真一气; 精神之祖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神之变化
属性:2。神从精气妙合有; 随神往来魂阳灵; 并精出入阴灵魄; 意是心机
动未形; 意之所专谓之志; 志之动变乃思名; 以思谋远是为虑; 用虑
处物智因生。
【注】魂; 阳之灵; 随神往来; 魄; 阴之灵; 并精出入。 盖神机不离
乎精气; 亦不杂乎精气; 故曰: 妙合而有也。 故指神而言; 则神超乎
精气之外。 指精气而言; 则神寓乎精气之中。 意者; 心神之机; 动而
未形之谓也。 志者; 意所专注也。 思者; 志之变动也。 虑者; 以思谋
远之谓也。 智者; 以虑处物之谓也。 此皆识神变化之用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五脏神情
属性:3。心藏神兮脾意智; 肺魄肝魂肾志精; 气和志达生喜笑; 气暴志愤
恚怒生; 忧思系心不解散; 悲哭哀苦凄然情; 内生惧恐求人伴; 外触
骇然响动惊。
【注】五脏所藏七神: 心藏神; 脾脏意与智; 肺藏魄; 肝藏魂; 肾藏
精与志也。 五脏所生七情: 心生喜: 肝生怒; 脾生忧; 思; 肺生悲;
肾生恐也。 气和则志达; 故生喜笑。 气暴则志愤; 故生恚怒。 系心不
解散; 故生忧思。 凄心则哀苦; 故生悲哭。 内恐外触非常事物; 故生
恐惧惊骇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神病治法
属性:朱砂安神丸
4。内生不恐心跳悸; 悸更惊惕是怔忡; 善忘前言曰健忘; 如昏似慧
恍惚名; 失志伤神心胆弱; 痰饮九气火相乘; 清热朱连归地草; 余病
他门治法精。
【注】惊悸; 怔忡; 健忘; 恍惚; 失志; 伤神等病; 皆因心虚胆弱;
诸邪得以乘之也。 心气热者; 先用朱砂安神丸以清之。 其余虚实诸邪
;则当以虚损; 九气; 癫痫; 痰饮等门合证拣方; 自有效法之处。
仁熟散
5。恐畏不能独自卧; 胆虚气怯用仁熟; 柏仁地枸味萸桂; 参神菊壳
酒调服。
【注】恐畏不能独自卧者; 皆因气怯胆虚也。 仁熟散; 即柏子仁; 熟
地黄; 枸杞子; 五味子; 山茱萸; 桂心; 人参; 茯神; 菊花; 枳壳;
为末; 老酒调服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癫痫总括
属性:1。经言癫狂本一病; 狂乃阳邪癫是阴。 癫疾始发意不乐; 甚则神痴
语不伦。 狂怒凶狂多不卧; 目直骂詈不识亲。 痫发吐涎昏噤倒; 抽搐
省后若平人。
【注】李时珍曰: 经有言癫狂疾者; 又言癫疾为狂者; 是癫狂为兼病
也。邪入于阳者狂; 邪入于阴者癫。 盖癫疾始发; 志意不乐; 甚则精
神呆痴; 言语不伦; 而睡如平时; 以邪并于阴也。 狂疾始发多怒不卧
;甚则凶狂欲杀; 目直骂詈; 不识亲疏; 而夜多不卧; 以邪并于阳也
。然俱不似痫疾; 发则吐涎; 神昏猝倒无知; 口噤牙紧; 抽搐时之多
少不等; 而省后起居饮食皆若平人为别也。 痫虽分而为五; 曰: 鸡;
马;牛; 羊; 猪名者; 以病状偶类故也。 其实痰; 火; 气; 惊; 四者
而巳; 所以为治同乎癫狂也。
三圣散 青州白丸子 滚痰丸 遂心丹 矾郁丸 控涎丹 抱胆丸
镇心丹
2。癫狂痫疾三圣吐; 风痰白丸热滚痰; 痰实遂心气矾郁; 痰惊须用
控涎丹; 无痰抱胆镇心治; 发灸百会自然安; 初发皂角灌鼻内; 涎多
欲止点汤盐。
【注】癫狂痫疾初起多痰者; 先以三圣散吐之。 风盛有痰者; 用青州
白丸子。 热盛有痰者; 用礞石滚痰丸 ( 青礞石; 沉香; 百药煎; 川
大黄; 黄芩 )。 痰而形气实者用遂心散; 甘遂; 朱砂; 猪心也。 痰而
兼气郁者用矾郁丸; 白矾; 郁金也。 痰而兼惊者用控涎丹; 无痰神轻
因而惊悸者用镇心丹; 抱胆丸; 皆成方也。 痫病发时炙百会; 不拘壮
数;以苏为止。 再发再炙; 以愈为度。 初发用皂角汁灌鼻内; 其风涎
即从鼻口中涕唾而出; 若苏后其涎不止; 以盐汤服之自止。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诸气总括
属性:寒气 ?? 气 喜气 怒气 劳气 思气 悲气 恐气 惊气
1。一气触为九寒??; 喜怒劳思悲恐惊。 寒收外束腠理闭;?? 泄内蒸
腠理通; 喜则气缓虚极散; 劳耗思结气难行; 怒气逆上甚呕血; 下乘
脾虚飧泻成; 恐则气下伤精志; 惊心无倚乱怔忡; 悲消荣卫不散布;
壮行弱着病丛生。
【注】一气流行不为邪触; 何病之有? 若为寒触; 外束皮肤; 腠理闭
;其气收矣; 即寒病也。??; 火也。 若为火触; 热蒸汗出; 腠理开;
其气泄矣。 即暑病也。 若为喜触; 喜则气和志达; 其气缓矣。 素中虚
极者; 缓则气散; 即暴脱也。 若为劳触; 劳则喘息; 且汗出; 其气耗
矣;即劳倦也。 若为思触; 心有所存; 气留不行; 其气结矣; 即郁气
也。若为怒触; 怒则气逆甚呕血; 其气上矣。 上极而下乘脾之虚; 则
为飧泄也。 若为恐触; 恐则精却伤精志; 其气下矣。 若为惊触; 心无
所根据;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其气乱矣。 怔忡心动; 不安之病也。 若
为悲触; 心肺气戚; 荣卫不散; 其气消矣。 凡此九气丛生之病; 壮者
得之气行而愈; 弱者得之气着为病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诸气辨证
属性:2。短气气短不能续; 少气气少不足言; 气痛走注内外痛; 气郁失志
怫情间; 上气气逆苏子降; 下气气陷补中宣; 臭甚伤食肠胃郁; 减食
消导自然安。
【注】短气者; 气短而不能续息也; 少气者; 气少而不能称形也; 皆
为不足之证。 气痛者; 气为邪阻; 气道不通; 或在经络; 或在脏腑;
攻冲走注疼痛也。 上气; 乃浊气上逆; 下气; 为清气下陷。 气郁者;
或得于名利失志; 或得于公私怫情; 二者之间也。 浊气上逆; 苏子降
气汤。 清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 甚者加诃子; 五味子。 然清气下陷;
下气不甚臭秽; 惟伤食下气; 甚臭甚秽; 乃肠胃郁结; 谷气内发; 而
不宣通于肠胃之外。 郁在胃者; 上噫气也。 郁在肠者; 下矢气也。 补
中益气汤; 方见内伤门。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诸气治法
属性:3。寒热热寒结者散; 上抑下举惊者平; 喜以恐胜悲以喜; 劳温短少
补皆同。
【注】寒者热之; 麻黄理中是也。 热者寒之; 白虎生脉是也。 结者散
之;越鞠解郁是也。 上者抑之; 苏子降气是也。 下者举之; 补中益气
是也。 惊者平之; 镇心; 妙香是也。 喜以恐胜; 悲以喜胜; 以情治情
是也。 劳者温之; 短气; 少气者补之; 保元四君是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木香流气饮
属性:4。木香流气调诸气; 快利三焦荣卫行; 达表通里开胸膈; 肿胀喘嗽
气为疼; 六君丁皮沉木桂; 白芷香附果苏青; 大黄枳朴槟蓬术; 麦冬
大腹木瓜通。
【注】木香流气饮; 调治一切诸气为病; 其功能快利三焦; 通行荣卫
;外达表气; 内通里气; 中开胸膈之气; 其水肿胀满; 气壅喘嗽; 气
痛走注; 内外疼痛; 并皆治之。 即人参; 白术; 茯苓; 灸草; 橘皮;
半夏; 丁皮; 沉香; 木香; 中桂; 白芷; 香附; 草果; 苏叶; 青皮;
大黄; 枳壳; 厚朴; 槟榔; 蓬术; 麦冬; 大腹皮; 木瓜; 木通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分心气饮
属性:5。分心气饮治七情; 气滞胸腹不流行; 正减芷朴通木附; 麦桂青桑
槟壳蓬。
【注】分心气饮; 治七情气滞; 胸腹之病。 正者; 谓藿香正气散也。
正减也; 谓即藿香正气散方减白芷; 厚朴; 加木通; 木香; 香附; 麦
冬;官桂; 青皮; 桑皮; 槟榔; 枳壳; 蓬术也。
苏子降气汤 越鞠汤
6。苏子降气气上攻; 下虚上盛气痰壅; 喘咳涎嗽胸膈满; 气秘气逆
呕鲜红; 橘半肉桂南苏子; 前朴沉归甘草同。 郁食气血痰湿热; 越鞠
苍栀麴附芎。
【注】苏子降气汤; 治下虚上盛; 气壅上攻; 喘咳涎嗽; 胸膈满闷;
气秘便难; 气逆呕血; 即橘皮; 半夏; 肉桂; 南苏子; 前胡; 厚朴;
沉香; 当归; 甘草也。 越鞠汤治六郁 … … 食郁; 气郁; 血郁; 痰郁;
湿郁; 热郁; 即苍术; 山栀; 神麴; 香附; 抚芎也。 夫气郁之病若久
;必与血; 痰; 湿; 热; 饮; 食相合; 故治郁之方; 可治气郁也。 其
气实者加木香。 气虚者加人参。 血实者加红花。 血虚者加当归。 痰多
者加半夏。 湿多者加白术。 热多者加萸; 连。 饮多者加茯苓。 食多者
加麦蘖。 在临证者消息耳。
四七汤
7。四七七气郁生痰; 梅核吐咯结喉间; 调和诸气平和剂; 半苓厚朴
紫苏煎; 快气橘草香附入; 妇人气病效如仙; 恶阻更加芎归芍; 气痰
浊带送白丸。
【注】四七汤; 治七情过节; 七气病生; 郁结生痰; 如絮如膜; 凝结
喉间; 咯之不尽; 咽之不下; 名曰梅核气。 日久不愈; 变生噎膈; 上
吐涎沫; 下秘二便也。 宜用此平和之剂; 即半夏; 茯苓; 厚朴; 紫苏
叶也。 胸腹中气不快; 加橘皮; 甘草; 香附; 亦治妇人一切气病。 妇
人有孕喜吐者; 名曰恶阻; 更加川芎; 当归; 白芍。 妇人肥白; 多痰
气郁; 有白浊带下者; 亦以本方送青州白丸子可也。
镇心丹 妙香散
8。惊实镇心朱齿血; 惊虚妙香木麝香; 山药茯神参耆草; 朱砂桔梗
远苓菖。
【注】心气实病惊者; 宜用镇心丹; 即朱砂; 龙齿末等分; 猪心血为
芡实大丸; 每服三丸; 麦冬汤下。 心气虚病惊者; 宜用妙香散加菖蒲
;即木香; 麝香; 山药; 茯神; 人参; 黄耆; 炙草; 朱砂; 桔梗; 远
志;茯苓; 石菖蒲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遗精总括
属性:1。不梦而遗心肾弱; 梦而后遗火之强; 过欲精滑清气陷; 久旷溢泻
味醇伤。
【注】不梦而遗; 谓无所感于心而自遗; 则为心肾虚弱不固也。 梦而
后遗; 谓有所感于心; 相火煽而强迫之; 则为二火之强不固也。 或过
欲之人; 日惯精滑; 或清气不足; 下陷不固; 或久旷之人; 精盛溢泻
;或醇酒厚味; 火强不固; 皆为是病也。
龙骨远志丸 坎离既济汤 封髓丹
2。心肾虚弱朱远志; 龙骨神苓菖蒲参; 久旷火旺地知柏; 胃虚柏草
缩砂仁。
【注】龙骨远志丸; 治心肾虚弱; 不梦而遗者; 即龙骨; 朱砂; 远志
;茯神; 茯苓; 石菖蒲; 人参也。 坎离既济汤; 治梦而后遗; 火强久
旷者; 即生地; 黄柏; 知母也。 若胃虚食少便软; 则不宜生地; 知柏
;恐苦寒伤胃; 故宜封髓丹; 即黄柏; 甘草; 缩砂仁也。
补精丸
3。精出不止阳不痿; 强中过补过淫成; 久出血痛形羸死; 或发消渴
或发痈; 阳盛坎离加龙骨; 实热解毒大黄攻; 调补骨脂韭山药; 磁石
苁蓉参鹿茸。
【注】精出不止; 阳强不倒; 名曰强中。 此病皆因过服房术中补药;
或贪淫过欲而成也。 若不急治; 日久精尽; 阳强不化; 迫血而出; 疼
痛不巳; 形羸而死。 或不即死; 亦必发消渴; 大痈也。 阳盛阴虚者;
宜大坎离既济汤; 加生龙骨清而补之。 形实热盛者; 宜黄连解毒汤;
加大黄先攻其热可也。 病后热去; 调理宜补精丸; 即补骨脂; 韭子;
山药; 磁石; 肉苁蓉; 人参; 鹿耳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浊带总括
属性:1。浊病精窍溺自清; 秽物如脓阴内疼; 赤热精竭不及化; 白寒湿热
败精成。
【注】赤多属热; 亦有浊带日久; 精竭阳虚; 不及化白而属寒者。 白
多属寒; 亦有败精湿热酿成腐化; 变白而属热者。 是则不可概以寒热
论赤白也。
清心莲子饮 萆薢分清饮 珍珠粉丸
2。浊热清心莲子饮; 寒萆菖乌益草苓; 湿热珍珠炒姜柏; 滑黛神麴
椿蛤同。
【注】赤浊带下属热者; 宜用清心莲子饮; 方在淋门。 白浊带下属寒
者; 宜用萆薢分清饮; 即萆薢; 菖蒲; 乌药; 益智; 甘草; 茯苓也。
赤白浊带下属湿热者; 宜用珍珠粉丸; 即炒黑姜; 炒黄柏; 滑石; 青
黛;炒神麴; 炒椿皮; 蛤粉也。
黑锡丹
3。黑锡上盛下虚冷; 精竭阳虚火上攻; 上壅头痛痰气逆; 下漏浊带
白淫精; 骨脂茴香葫芦巴; 肉蔻桂附木金樱; 沉香阳起巴戟肉; 硫铅
法结要研明。
【注】赤白带下属虚寒者; 及虚阳上攻; 头痛喘嗽; 痰壅气逆; 俱宜
黑锡丹。 即补骨脂; 小茴香; 葫芦巴; 肉蔻; 附子; 肉桂; 木香; 金
樱子; 沉香; 阳起石; 巴戟; 硫黄; 黑铅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痰饮总括
属性:1。阴盛为饮阳盛痰; 稠浊是热沫清寒; 燥少粘连咯不易; 湿多易出
风掉胘; 膈满呕吐为伏饮; 支饮喘咳肿卧难; 饮流四肢身痛溢; 嗽引
胁痛谓之悬; 痰饮素盛今暴瘦; 漉漉声水走肠间; 饮留肺胸喘短渴;
在心下悸背心寒。
【注】饮则清稀; 故为阴盛。 痰则稠浊; 故为阳盛。 稠浊; 是热痰属
心也。 沫清; 是寒痰属肾也。 少而粘连咯不易出; 是燥痰属肺也。 多
而易出; 是湿痰属脾也。 搐搦眩晕; 是风痰属肝也。 膈上痰满; 呕吐
痰涎; 此饮留于膈间; 名曰伏饮也。 喘咳面肿不得卧; 此饮留于肺;
名曰支饮也。 饮流四肢; 身体重痛; 此饮留行于体; 名曰溢饮也。 咳
嗽引胁疼痛; 此饮留于胁下; 名曰悬饮也。 素盛今瘦; 漉漉有声; 水
走肠间; 此饮留于肠胃; 名曰痰饮也。 凡饮留于胸肺; 则喘满短气而
渴。饮留于膈下; 则心下悸或背心寒冷也。
二陈汤 燥痰汤
2。诸痰橘半茯苓草; 惟有燥者不相当; 风加南星白附子; 热加芩连
寒桂姜; 气合四七郁香附; 虚入参术湿入苍; 燥芩旋海天冬橘; 风消
枳桔贝蒌霜。
【注】诸痰; 谓一切痰; 皆宜二陈汤治之。 即橘红; 半夏; 茯苓; 甘
草也。 因有苓; 半; 性过渗燥; 故与燥痰不相当也。 根据本方风痰加南
星;白附子。 热痰加黄芩; 黄连。 寒痰加干姜; 肉桂。 气痰加厚朴;
苏叶; 即是合四七汤也。 因郁生痰加香附。 气虚有痰加人参; 白术即
六君子汤也。 湿痰加苍术。 燥痰宜用燥痰汤; 即枯黄芩; 旋覆花; 海
石;天冬; 橘红; 风化芒硝; 枳壳; 桔梗; 贝母; 枯蒌霜也。
茯苓指迷丸
3。茯苓风消枳壳半; 痰饮平剂指迷丸; 寒实瓜蒂透罗治; 热实大陷
小胃丹。
【注】指迷丸; 治一切痰饮平和之剂; 即茯苓; 风化芒硝; 枳壳; 半
夏也。 痰饮寒实者; 用瓜蒂散吐之; 或用透罗丹下之。 热实者; 在膈
上用大陷汤; 丸; 在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