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可以这样回答您的问题,我的今天全仰仗师父。至于我学成以后,师父重不重用我,我根本没想过,但是,您今天问到了,我会说,即便师父不重用我,我也会为少林寺的文化建设出最大的一份力的。不过,这个时间可能要长一点,因为我去年刚开始读书,还有奖金四年才能毕业,而且,我们学院和香港大学哲学院有定向直升关系,毕业以后我可以免试去那里读研究生。这样一来,就在7年之后了。
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流的师资力量,最先进的教学设备……谁能想到,宽带网已经堂而皇之地铺进了僧人的世界?
第四部分第37节 释延方:放下厨刀,立地成佛
释延方:一级厨师放下厨刀,立地成佛
俗名罗怀友,1975年生于云南昭通地区镇雄县
采访时间:2002年2月7日下午
采访地点:少林寺释延江禅房
你想没想到过一个厨师会放下他手中的厨刀,立地成佛?释延方法师的故事便从他的厨师生涯开始——
他去年还叫罗怀友,所以以前的故事都和罗怀友有关。
罗怀友18岁那年离开昭通来到了省城昆明,想闯闯天下。而他闯天下的资本就是一个厨师一级证书。他应聘到一家五星级酒店做厨师,这个一级证书可不含糊,他做出的菜味道绝美,颇得来客满意,也给饭店的带来了不错的生意。
“当时我的待遇也因此而每每提高,这让我感受到打拼的快乐和受尊重的快感。那时候我每天都要杀生,看到那些买回来的活物被放到案板上由我来结束生命,我常常觉得这些生灵很可怜,我常想,如果我是那条鱼,而鱼是我,那感觉就大不一样了。真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呀,这个转变当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每次我都会想,一次还为此而切伤了手指,好长时间不能下厨。
“我休息的时候,老板几次派人来看,一开始我觉得老板很是关心我,可后来发现,老板是急等着我去干活,老板看重的是生意,而不是我本人。这让我感受到涉世的一点悲凉。伤愈后,我再次回到操作间,突然一股血腥让我差点儿窒息,我四处看了看,没有什么死物。这时,老板走进来,说,刚刚进了些牛蛙,赶紧杀出来吧,很快就有客人用。我答应一声,便开始干活。当时给我打下手的是一个女孩子,当我从那女孩子手中接过一只活蹦乱跳的牛蛙时,那牛蛙的眼睛直直地盯着我,仿佛在乞求似的。我当时来不及多想,把牛蛙往案板上一放,娴熟地取过刀具,刚要杀,那女孩突然笑着对我说,你杀牛蛙,小心来生变牛蛙呦!这句玩笑话就像一声当头棒喝,我的大脑一下子出现了空白——什么,牛蛙?来生?我呆呆地看着那可怜的小牛蛙,大喊一声,我不干了,冲出了酒店……”
他是自感罪孽深重,才来到了少林,想通过这次游历来洗涤自己的心灵。他住在少林宾馆,服务员问他,你是来旅游的还是想练武的?罗怀友说,我是来了脱生死的。
后来罗怀友一再想起这个问答,却一直想不通自己在为什么会那样回答:了脱生死是佛教要义,而自己一个对佛教丝毫不知的人竟能未加考虑脱口而出。
他能留下来全赖师兄延慈、延江两法师的引荐。
他自己先后去方丈室数次,跪在门口希望得见大师一面,可是,大师寺务繁忙,常常不在山上,因此,他每次都失望而归。那次却碰到了延慈法师,延慈看他执着,便点化他去拜达摩祖师。罗怀友径直走上五乳峰,对着达摩祖师像连拜九拜,许了一个出家的心愿。
后来,他又去找延慈,延慈却不在山上,去了空相寺。他便徒步去空相寺找这位有缘的法师。延慈慈悲为怀,把他引荐给了延江。罗怀有与延江的长相颇似,两人一见如故,谈了很多。慢慢成了熟人。后来,延江终于把他介绍给了永信大师。
他跪在永信大师面前,头磕得山响,“师父收下我吧!〃
大师问他信佛吗,他说信,从小就拜菩萨。
大师点点头,听他讲述自己的过去,最后答应他先住下来,不要着急决定什么。
他这一住就是半年,半年间终日读经书,悟人生大道,渐渐脱离了俗心。师父正式收他为弟子是在2001年5月,赐法名为延方。
大师推荐他去开封大相国寺的僧伽培训班读书,由于在班中表现突出,被委派担任班长。延方非常感激大师的栽培,他深知,自己留下来全赖大师的慈悲心,而自己目前仅仅是一个不谙佛理的小沙弥,距离大道还很远很远,但他深信,自己的信仰是坚定的,一定能坚持下去。
谈到自己年轻的生命遁入空门,释延方表现得很乐观,他说,我从小跟父母拜菩萨,而且还和原来的村长探讨过人生问题,村长说,你年纪轻轻为什么会有一种奇怪的想法,那时候小,我自己确实说不清楚。但现在我知道了,这可能就是前世的缘吧。
第四部分第38节 释恒智:传奇机缘入少林
释恒智:独爱青灯古琴,传奇机缘入少林
俗名蔡伟彬,20世纪70年代生于广东省汕头市
采访时间:2002年2月9日深夜
采访地点:少林寺释恒智禅房
夜宿山上,新奇无比,便到处闲逛。忽听得有优雅的古琴声传来,清音曼妙,格调高雅。循声而去,发现声音是在方丈室的东侧传来的。里面亮着灯,一个小和尚正对着窗弹他的古琴。我怕打扰了他的清雅,站在一边听着。
声音戛然而止,我一惊,小和尚已经站在我身后。我连声道歉,说不该偷听。他却很欣然地一笑,您是北京来的记者吧,我白天在方丈室见到了你,来的都是客,屋里请。
进得禅房,却发现景致不俗,他在墙上订制了一套多宝阁,上面放满了茶叶罐和茶具。他顺手取了一个,问我,凤凰单枞可否?我只闻此茶名,却无缘得饮,自然欣喜。他取来茶具,很专业地泡起功夫茶来。边饮边表明来意,他听说我要采访他,颇犹豫了一阵,说自己是个鬼机灵,方丈没少批评他,这样的人写到书里会给寺院抹黑的。我连说无妨,您的琴声气韵如此高古,一定不是凡人!
他很诡谲地笑了,说,今天碰到知音了。然后,便讲起了他颇有传奇色彩的往日——
他出生在一个比较传统的家庭,家长都信佛,自己从小也崇尚传统文化。他热爱古典音乐、诗词、书法,对大自然充满了向往。他从五年级开始喜欢上了爬山,一个假期大部分时间都在爬。一方面是游山玩水,一方面是在一次次地征服大山。在他家附近的汕头大学,后面有一座不大不小的山,山上有一个寺院,上面模糊地写着“青云岩寺”几个字。他上去了好多次,但没有发现寺院中有僧人的踪迹。后来有一天终于看到了一个僧人,上前一问,那僧人说自己在庙中刚刚住了几天,愿意留下来恢复香火。那僧人说的“庙”不过是一个破烂的茅草屋。恒智马上动员经常和他在一起玩儿的小伙伴把平日积聚的一点钱拿了出来,帮助那僧人修复破房子。房子修好了,他和那僧人也成了朋友,经常跑到山上去和僧人聊天,后来就在周末的时候夜宿庙中,和僧人谈天说地,星期一一大早再从山上跑下来,到附近的学校去上学。恒智在与僧人的交谈中知道了很多道理,并对自然、宇宙和人生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谈起这段经历,恒智如数家珍,他说,“这就是我思想的启蒙,这段时间培养了自己的宗教感情。这种感情就像喝茶一样,我简直就是爱上了。比如许多人有好茶,自己却不会泡,那太令人心痛了,我是把茶当作我的另一种生命的……这就是我小时侯对宗教的一种理解。”
恒智说自己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很多事情他找到一种感觉后就立刻去追寻。
1995年,他听说厦门有一位叫李禹贤的琴师,非常有名。是一个有着很高人生修为的人。他便想结识,在心中揣了一个梦——我要是能够和这样的高人在一起,哪怕是端端茶也好呀。他通过朋友四处打听李禹贤的下落,后来终于得知他在南菩陀山教古琴,是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满是热血的他得到消息后直奔南普陀。他和老人竟然是一见如故,后来成了忘年交。老人在他的要求下他插到了班上,整天和一群僧人在一起学琴,耳濡目染的,他觉得僧人的生活很好玩。
这期间,他认识了浙江省省佛学会会长妙善法师以及其他一些高僧大德。这些老人的年龄都可以抵得上他好几个,可是没有人会瞧不起他,而是把他当成了一个小朋友,经常把他叫去聊天。时间一长,恒智和各位大师便混得熟了。他上课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僧人的佛学课本,便拿来翻,虽然看不太懂,但觉得很有用,便萌生了要学习佛经的念头。向妙善老和尚一说,老和尚慈悲为怀,便破例答应了。通常情况下,佛学院是不接收俗世中人的,但是,恒智这个“俗世中人”与佛的缘份实在不小,方丈老和尚便为他开了绿灯。恒智戏谈这段经历时说,“朝中有人好作官,庙里有人好挂单”。他在佛学院认识了精通少林拳的武术大师,便和他学起了武术。那位大师是延字辈的,因此给他起名为“恒智”。恒智每天都去找他学习拳法,同时还学到了不少人生道理。现在想起来,他受益最深的是这位师父教他的一种处世哲学:中道。说起来,这和儒家的“中庸”有类似的地方,就是做人做事都不要出偏,掌握好火候为上。
在普陀山一年的时间,他学习了太多的东西,但是,正如一个人刚刚住进一间新屋子,会有新鲜感,住得久了也就没有任何神秘感了。他觉得那里太优越、太清闲了,于是决定摆脱那个环境。他向我讲述了那时候发生的一段传奇——
“1996年夏天,一个周末,我去了普陀山附近的一座山。那山上有一个小庙,依山势傍水而建,我便去挂单住着。那里风光很美,我一有空便四处去转,很想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看能否体验到前人在同样的风和同样的水下是如何修行的。有一天站在一块高台上,我猛得想起了唐朝诗人陈子昂的两句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一种登高望远的冲动溶上来。
“我把一块被海水冲得很干净的岩石作为登山的起点,开始往上爬。由于我经常爬山,心情又好,所以爬得很快。突然在一处,我踩空了一块石头,连忙顺手抓住了头顶一棵小树,稍稍定了定神。侧身往下看,当时大约爬了有十多米,如果跳下去,极有可能摔在岩石上,可是不跳,又该怎么往上爬?我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我强迫自己静下来,慢慢舒了一口气,把自己学武术时学到的‘四两拨千斤’的功夫记了起来,一只手抓住牢固的岩石,看准了以后,脚下稍微一用力,借了个巧劲儿便远离了危险区。
“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每爬一步都可能掉下去,但是不爬的话,早晚一定得掉下去,所以又爬了十多米。那时候我想了很多很多,终于明白了生命无非是在呼吸之间。既然已经到了这里了,就索性和命运做一次抗争吧!我慢慢让自己平静下来找感觉,找弧度,找平衡,这样不断地向前爬了一个钟头,终于接近了山顶。
“我为什么会冒这个险?这难道是命运中故意安排这样一次考验?你看这世界,多么美好!唉!可惜没有人和我一起看了。山风伴着海腥吹来,我有些陶醉了。我觉得如果这时候出现出条毒蛇,我也会和它善意地相处——因为毒蛇对我的生命已经没有了任何威胁。我依稀可以看到在海边打鱼的渔民,觉得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美丽的景色。
“马上就要看到山顶的时候,我差点儿气得掉了下去——一块大石头是往外倾斜的,角度大概在100度。这时候我几乎没有什么力气了,只好把山头当成了自己的救命稻草,我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了一条路——扑上去!大石头足有两米多高,我的身体贴在上面,像个硕大的壁虎。一点一点地蠕动着:两米、一米八、一米五、一米……我觉得自己时刻在接近一个崭新的生命。最后,一块平地出现在眼前,我顾不得一切后果了,瞬间把双手松开,像燕子一样扑了上去……”
经历了生与死,恒智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以前的恒智了。
后来他到了少林,或许是机缘已到,他的率真与精明颇得方丈永信大师喜爱,便留在身边做了个侍者。我还有一个特长呢!我是潮汕人,还可以为方丈充当潮汕话的翻译。
提起方丈,他赞不绝口,大师是一个知识很渊博的人,他也爱喝茶,有时我会给师父沏茶,然后谈天说地,他能讲出许多有关茶与壶的知识。但是由于他事务性的工作太多,对喝茶的质量要求不是很高,生活也比较随缘。比如徒弟们争着给他打饭,只要大家辛苦给他端上来,他都会吃得干干净净,从来不会说什么东西不合胃口。大师的见识之广,佛性之高是他所接触过的僧人中极少见的,而且大师非常平和,自己又是大师的嫡传,所以他在这里,十分心安。
他禅房的墙上有一首诗,很有味道,今录于此:
泠泠七弦上,静处听松寒。
古调虽独爱,今人多不弹。
第四部分第39节 释恒福:雪地爬山觅高人
释恒福:雪地爬山觅高人,练得超群武功
俗名白明福,土族,1963年生于青海西宁大通县城关镇青林乡白土村
采访时间:2001年10月19日下午
采访地点:少林寺释恒福禅房
恒福法师看上去比实际年龄稍大些,他盘坐在那里,微睁二目,俨然一个得道的高僧,让人看着顿生几分敬意。
他的禅房设施比较简单,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图当屋挂着,下面是一个佛像,佛像面前烟香弥漫;再就是一套紫砂的茶具。一台21英寸的彩电是他的禅房中惟一称得上大件儿的家电。
早听人说恒福武功超群,曾任少林武僧团第二武僧队队长,并在大型电视连续剧《少林血禅》中担任重要角色。我们便要他给讲讲拍电视的情况,他说,这没什么好讲的,你们看VCD吧,然后就把VCD打开了。《少林血禅》的片首,一个小和尚跪在一个老和尚跟前,很虔诚地问着问题,老和尚一脸慈爱,声音浑厚地回答着,不久,老和尚在一块巨大的石头旁边打起拳来,开始还很慢,看得出一招一式的优美和遒劲,后来就不行了,越来越快,最后成了一个陀螺……这个老和尚就是释恒福扮演的。
而实际上,恒福法师还不到四十岁。按说有高功夫的人应该比一般人显得年轻些才合常理,可是,恒福生就一副大师相,让人不由得总往高深莫测那方面想他。
恒福对自己的过去谈得比较多,他觉得,虽然那些都过去了,但是,毕竟曾经发生在他的身上,不管是磨难也好,还是简单经历也好,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不必夸大也不必隐瞒。
他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主要是因为家境困难。后来到处给人打工,挣点钱补贴家用,几年之后又去离家不远的煤矿干活,主要是干一些清理的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他当时和煤矿签了3年合同,3年之后可以转为正式工,但他没有干满就碰到了自己现在的师父延菩。
白明福在煤矿工作时,还经常到附近的山上去玩,他小时候听爷爷说,山上有一个武术大师,那大师的师父在少林寺,武术极高。恒福对那位大师神往已久,可是,几次上山,哪里有什么大师的影子?一个冬天的下午,天上飘着鹅毛大雪,明福又上山了,他这次走得非常远,尽管背后的脚印深深浅浅已经看不见了,他还是继续往上走,他觉得雪地爬山是对自己毅力的磨练。不觉间,已经接近山顶。他累得不行,想找个地方歇歇,可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他突然听到近处有动静,定睛一瞧,就在他面前,有一个陀螺在转,这可不是小孩子们玩的陀螺,是个大大的陀螺,足有一人高!怎么回事?他慢慢接近大陀螺,看得出了神。突然间,陀螺转速慢了下来,站在他面前分明一个人!四顾一片白,只有那个人的周围两米的范围内露出黄土。
这就是爷爷说的那个高人吗?
明福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一下子跪倒在那人面前,叫了一声师父,便激动得晕了过去。醒来时,自己躺在山阴一间屋子里,屋里有两人,一个人那位“陀螺”,另一个是个和尚。
后来,他知道那个“陀螺”果然是爷爷说的山上的高人。而那个和尚正是那人的师父,少林寺的延菩大师。白明福立刻提出拜师,表达了自己多年的想法。
延菩法师没有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