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扑动不如心房颤动稳定,常可转为心房颤动或窦性心律。
心电图特点是:正常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大锯齿状扑动波(F波),多数在Ⅱ、Ⅲ、aVF’
导联中清晰可见;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频率为240~350次/分,大
镐辕魏埝查 ilIi《|0tji|0|| jji|
图5…1—56心房扑动
发生机制示意图
多不能全部下传,常以固定房室比例(2:1或4:1)下传,故心室律规
则(图5—1—57)。如果房室传导比例不恒定或伴有文氏传导现象,则心
室律可以不规则。房扑时QRS波时间一般不增宽。心房扑动如伴1:1
房室传导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应及时处理。如果F波的大
小和间距有差异,且频率》350次/分,称不纯性房扑或称非典型
房扑。
近年,对于典型的房扑通过射频消融三尖瓣环到下腔静脉口之间
的峡部区域,可以阻断折返环,从而达到根治房扑的目的。
图5.1.57心房扑动
(呈2:1传导,Ⅱ、Ⅲ、aVF扑动波呈锯齿状)
2.心房颤动(atrial f.hrillation,AF)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
动可以是阵发性或持续性,大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多与心房扩大、心肌受损、
图5—1—58心房颤动
发生机制示意图
心力衰竭等有关。但也有少部分房颤患者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发生
心房颤动的机制比较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多数可能系多个小折
返激动所致(图5—1—58)。近年的研究发现:一部分房颤可能是局灶触
发机制(起源于肺静脉)。房颤时整个心房失去协调一致的收缩,心排
血量降低,易形成附壁血栓。
心电图特点是: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
波(f波),通常以V。导联最明显;房颤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
RR绝对不齐,QRs波一般不增宽;若是前一个RR间距偏长而与下一个QRs波相距较
近时,易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波,此可能是房颤伴有室内差异传导,并非室性期前
收缩,应注意进行鉴别(图5—1—59)。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RR绝对规则,且心室率缓
慢,常提示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图5—1—59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传导
3.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多数人认为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是心室肌产生环
形激动的结果。出现心室扑动一般具有两个条件:①心肌明显受损、缺氧或代谢失常;
②异位激动落在易颤期。心电图特点是无正常QRs—T波,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
l^ftI,,|}{j■t,tl●●t41}1t.1、
;镰l_章
大振幅波动,频率达200~250次/分,心脏失去排血功能。室扑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恢
复,便会转为室颤而导致死亡。心室颤动(veiltricular fmrillation)往往是心脏停跳前的
短暂征象,也可以因急性心肌缺血或心电紊乱而发生。由于心脏出现多灶性局部兴奋,以
致完全失去排血功能。心电图上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
频率为200~500次/分。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均是极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图5—1—60,
图5—1—61)。
心室扑动
图5—1…60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凸室颤动
图5—1—61心室颤动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并迅速演变为心窒颤动,电除墩成切,
六、传导异常
心脏传导异常包括病理性传导阻滞、生理性干扰脱节及传导途径异常。
(一)传导阻滞
传导阻滞的病因可以是传导系统的器质性损害,也可能是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的功
能性抑制或是药物作用及位相性影响。心脏传导阻滞(}leart bl()ck)按发生的部位分为窦
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阻滞。按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传导延缓)、二
度(部分激动传导发生中断)和三度(传导完全中断)。按传导阻滞发生情况,可分为永
久性、暂时性、交替性及渐进性。
1.窦房阻滞(sinoatrial block) 常规心电图不能直接描记出窦房结电位,故一度窦
房阻滞不能观察到。三度窦房阻滞难与窦性停搏相鉴别。只有二度窦房阻滞出现心房和心
室漏搏(P QRS—T均脱漏)时才能诊断。窦房传导逐渐延长,直至一次窦性激动不能传
人心房,心电图表现为PP间距逐渐缩短,于出现漏搏后PP间距又突然延长呈文氏现象,
称为二度工型窦房阻滞(图5—1—62),此应与窦性心律不齐相鉴别。在规律的窦性PP间距
中突然出现一个长间歇,这一长间歇恰等于正常窦性PP间距的倍数,此称二度Ⅱ型窦房
阻滞(图5—1—63)。
2.房内阻滞(intra—atrial block) 心房内有前、中、后三条结间束连接窦房结与房室
结,同时也激动心房。连接右房与左房主要为上房间束(系前结间束的房间支,又称
Bachmann束)和下房间束。房内阻滞一般不产生心律不齐,以不完全性房内阻滞多见,
主要是上房间束传导障碍。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O.12s,出现双峰,切迹间距≥O.04s,
要注意与左房肥大相鉴别。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少见,其产生原因是局部心房肌周围形成
510
募五蔫辕勒l槛查
图5—1—62二度I型窦房阻滞
图5—1.63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传人、传出阻滞,引起心房分离。心电图表现为:在正常窦性P波之外,还可见与其无关
的异位P’波或心房颤动波或心房扑动波,自成节律。
3.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传导阻
滞。通常分析P与QRS波的关系可以了解房室传导情况。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在不同水
平:在房内的结间束(尤其是前结间束)传导延缓即可引起PR间期延长;房室结和希氏
束是常见的发生传导阻滞的部位;若左、右束支或三支(右束支及左束支的前、后分支)
同时出现传导阻滞,也归于房室传导阻滞。阻滞部位愈低,潜在节律点的稳定性愈差,危
险性也就愈大。准确地判断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部位需要借助于希氏束(His bundle)电
图。房室传导阻滞多数是由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少数可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正常人。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在成人若PR间期》O?20s
(老年人PR间期》O.22s),或对两次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心率没有明显改变而PR间期延
长超过O.04s,可诊断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图5—1—64)。PR间期可随年龄、心率而变化,
故诊断标准需相适应。.
图5.1—64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30s)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主要表现为部分P波后QRs波脱漏,分两种类型:
①二度工型房室传导阻滞(称MoI.biz I型):表现为P波规律地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
(通常每次延长的绝对增加值多呈递减),直到1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搏后房
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改善,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
称为文氏现象(wen(:kel,ach phen()menon)。通常以P波数与P波下传数的比例来表示房
室阻滞的程度,例如4:3传导表示4个P波中有3个P波下传心室,而只有1个P波不能
下传(图5一l一65);②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称MorbizⅡ型):表现为PR间期恒定(正
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图5—1—66)。一般认为,绝对不应期延长为二度Ⅱ
型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电生理改变,且发生阻滞部位偏低。凡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
QRs波群脱漏者,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呈3:1、4:1传导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较Ⅱ型常见。前者多为功能性或病变位于房室结或希氏束的近
端,预后较好。后者多属器质性损害,病变大多位于希氏束远端或束支部位,易发展为完
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较差。
麟攀:j攀电阻?霪够
图5—1—65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图5—1—66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当来自房室交界区以上的激动完
全不能通过阻滞部位时,在阻滞部位以下的潜在起搏点就会发放激动,出现交界性逸搏心
律(QRS形态正常,频率一般为40~60次/分)或室性逸搏心律(QRs形态宽大畸形,
频率一般为20~40次/分),以交界性逸搏心律为多见。如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往往提示
发生阻滞的部位较低。由于心房与心室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起搏点激动,各保持自身的节
律,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与QRs波毫无关系(PR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图5一卜67和图5—1—68)。如果偶尔出现P波下传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图5—1—67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
图5…1…68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
4.束支与分支阻滞 希氏束穿膜进人心室后,在室间隔上方分为右束支和左束支分
别支配右室和左室。左束支又分为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它们可以分别发生不同程度的传
导障碍(图5—1—69)。一侧束支阻滞时,激动从健侧心室跨越室间隔后再缓慢地激动阻滞
一侧的心室,在时间上可延长40~60ms以上。根据QRs波群的时限是否≥O.12s而分为
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束支阻滞。所谓完全性束支阻滞并不意味着该束支绝对不能传导,只要
两侧束支的传导时间差别超过40ms以上,延迟传导一侧的心室就会被对侧传导过来的激
动所激动,从而表现出完全性束支阻滞的图形改变。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不同程度的
传导障碍,还可分别构成不同组合的双支阻滞和三支阻滞。
(1)右束支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右束支细长,由单侧冠状动脉
分支供血,其不应期比左束支长,故传导阻滞比较多见。右束支阻滞可以发生在各种器质
性心脏病,也可见于健康人。右束支阻滞时,心室除极仍始于室间隔中部,自左向右方向
除极,接着通过普肯耶纤维正常快速激动左室,最后通过缓慢的心室肌传导激动右室。因
此QRS波群前半部接近正常,主要表现在后半部QRS时间延迟、形态发生改变。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①QRs波群时间≥O.12s;②V,或V。导联QRS呈
511
512
五箱。辕勘检查
图5?1—69束支阻滞可能发生的邵位
。。R’型或M形,此为最具特征性的改变;I、V。、V。导联s波增宽而有切迹,其时限≥
0.04s;avR导联呈QR型,其R波宽而有切迹;③V…导联R峰时间》O.05s;④V…、Vz
导联sT段轻度压低,T波倒置;工、V。、V。导联T波方向一般与终末S波方向相反,
仍为直立(图5—1—70)。右束支阻滞时,在不合并左前分支阻滞或左后分支阻滞的情况下,
QRs电轴一般仍在正常范围。
aVR aVl.
aVF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时,QRS形态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相似,仅QRs波群时间
O.5mV),V…导联R’
波明显增高(》1.5mV),但有时诊断并不完全可靠。
(2)左束支阻滞(1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左束支粗而短,由双侧冠状动脉
分支供血,不易发生传导阻滞。如有发生,大多为器质性病变所致。左束支阻滞时,激动
沿右束支下传至右室前乳头肌根部才开始向不同方面扩布,引起心室除极顺序从开始就发
一一一
曼一一争一
_ 一 :
~ ■h h,
.., ..r
.? j _ l i
j —i f :
. . ‘ 、
一一溪鬻
■薯_一一磷叠誓叠■
. * ≮i~i
. :h 0 . .
一囊一一鎏lll蓊l
渗|j攀电强q谶◇
生一系列改变。由于初始室间隔除极变为右向左方向除极,导致工、V。、V。导联正常室
间隔除极波(q波)消失;左室除极不是通过普肯耶纤维激动,而是通过心室肌缓慢传导
激动,故心室除极时间明显延长;心室除极向量主要向左后,其QRS向量中部及终末部
除极过程缓慢,使QRS主波(R或S波)增宽、粗钝或有切迹。
完全性左柬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①QRS波群时间≥O.12s;②V。、Vz导联呈rS波
(其r波极小,S波明显加深增宽)或呈宽而深的QS波;工、aVI—Vs、Vs导联R波增
宽、顶峰粗钝或有切迹;③I、V。、V。导联q波一般消失;④V。、Vs导联R峰时间
》0.06s;⑤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图5—1—71)。左束支阻滞时,QRS心电轴
可有不同程度的左偏。
图5?1—71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如QRS波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