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为将来占领欧洲共同体市场作好准备,并把生产这两种商业汽车作为基础。从1977年4月开始,原计划与意大利国营汽车厂阿鲁法·岁米欧有限公司合作生产小轿车,因受到菲亚特(意大利最大的汽车制造厂)的反对,推迟了政府的批准时间,到1980年10月才正式签字,1980年12月,建立了阿鲁法·罗米欧——日产汽车(ARNA)公司,其资金为250万亿里拉(约66亿日元),职工1500人,从1983年开始,计划生产1100—1500CC级的FF式小型轿车,年产量为60000辆,出资比率各占一半。另外,在意大利南部,拿波里市西北50公里的阿布里河市,得到18万平方米的地皮,在那里将建设工厂。日产汽车公司负责基本设计,提供车身和车身悬架装置的零部件。阿鲁法·罗米欧有限公司负责供应发动机和变速器等。年产量60000台,其中30000台向欧洲其它国家出口。日产汽车公司对于阿鲁法·罗米欧来说,是重建十年计划的核心力量,对于日产汽车公司来说,虽然有点波折,但在欧洲共同体区域内建立了生产的桥头堡,可以很快获得有关欧洲汽车行业的情报,这都是有利的地方。
1980年12月,日产汽车公司与德国的大众公司(VW)达成协议,进入全面合作的阶段。第一步的合作关系是,制订计划,将“VW”汽车在日本进行生产(包括将来两公司采取“统一生产方式”),1981年4月设想作为中间阶段的合作事项,从1983年春开始,月产量达到4000至5000辆汽车,种类是注重客货两用的“桑塔纳”牌汽车。这是1987年9月在法兰克福的汽车展览会上预定展出的产品。
日产汽车公司对欧洲进行攻坚战的关键,是对英国有单独的发展计划。1980年6月,日产汽车公司得到英国政府工业部关于发展企业为宗旨的正式的邀请,于是1981年1月,日产汽车公司发表了为建设小型轿车工厂而事前进行调查的意见,计划将建立100%出资的当地法人企业,在英国政府指定的开发地区,或在特别开发地区建设工厂。该工厂的年产量为20万辆,规格是1600CC级的FF家庭用车。1984年开始投产,到1986年将雇佣4000至5000人,进入全部开工和生产阶段。能否实现就根据调查的结果而定。保留了这样一个条件,如果不理想,也可以撤销合同。
施展世界战略的最重要的课题是进入美国市场的问题。1980年4月,公司决定建设小型卡车工厂;7月,建立了日产摩托制造公司;10月,在田纳西州的州府纳西比卢迈郊区的斯马拉市购买了340万平方米的工厂地基,决定在1983年底完成建厂任务。该厂的总额为3亿美元,职工有2200人,年产“日产卡车”12万辆。从锻压、电焊、组装、涂料直到最后装配,进行流水作业。
三、向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战略发展
日产汽车公司在社长的亲自指挥下,同时进行了5项国际化战略计划。但是,担心实力不相称,难以搞得十全十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资金、人才、系统的零部件厂家,整顿和完善销售公司等等。虽然有障碍,但为了达到与美国通用汽车并驾齐驱的标准,这是不能回避的国际化的战略。可以说,日产汽车公司已经为此而投下了资金,还决定从1981年度到1983年度的3年期间内,计划总投资1万亿日元,海外生产有关的投资估计达到2千亿日元,随着计划的具体落实,投资额将不断增加。为了适应巨额的设备资金需要,把自己的资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就必须推进财务战略方面的国际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日本特色的。
日产汽车公司的世界战略,是不失时机地生产大量成品,同时也是为了在80年代维持生存而推行的决策。
评点:
1、日产公司在80年代紧紧抓住国际化发展战略,因而能牢牢占据世界汽车工业的一席之地。这说明日产公司的战略是符合当时汽车工业发展潮流的。
2、到了80年代,日产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出现了3个突出特点:
(l)公司与世界多个国家合作生产小型轿车,以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2)公司向欧洲许多拥有著名汽车厂家的国家投资设厂,以达到向这些国家出口小汽车和搜集汽车业最新发展的技术与动态。
(3)公司对某些较为特殊的国家,如英、美等国都制订了单独的发展策略,以达到既不影响统一战略,又区别对待的目的。
3、日产公司的民族特色的国际化战略也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对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
国际企业管理学博士:应帅·《管理案例博士评点》
铱星移动电话的悲怆交响曲
2000年3月18日,耗资50多亿美元建造66颗低轨卫星的美国铱星公司,宣告破产。全世界为之震惊,铱星陨落了。
“铱星系统”计划开始于1987年,历时11年,整个投资共计50多亿美元。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把地球包起来的“卫星圈”。1998年铱星公司实现了这个梦想——网络覆盖全球(包括南、北极及各大海域)。这一系统由每颗重680公斤的铱星组成,设计寿命为5—8年。这是世界上第一在个大型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也是全球最大的无线通信系统,每年仅维护费就需几亿美金。
铱星系统自诞生后,殊誉不断。美国的《大众科学》将其列为年度百项最佳科技成果之一,数百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将其评为1998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科索沃战争中,难民和军方都曾依赖它互递消息,1999年台湾大地震时,铱星系统及时地向外界发布了讯息,可以说,铱星在诞生之后,对人类的发展与进程功不可没。
但又是什么原因使铱星陨落呢?
一、市场定位错误
铱星系统的高科技含量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但这个世纪末的科技童话用66颗璀璨夺目的卫星将自己定位在了“贵族科技”之上。铱星手机每部价格高达3000美元,其通话费用过于高昂(国内每分钟9。8元人民币,国际每分钟27。4元人民币),虽然后来降低了收费标准,但也未能扭转败局。这一切使得铱星公司发展的用户数目远远低于它的市场预测,而用户数目是一个通信公司得以运营的最基本的前提。在开业的前两个季度,铱星公司在全球只发展了一万个用户,而据铱星的估计,仅在中国市场其初期规模要达到10万个用户。这使得铱星公司在前两个季度的亏损即达10亿美元。
二、决策失误
铱星系统技术的先进性在于用户不依赖于地面网而直接通信,它通过卫星之间星际链路直接传送信息。但“事有正亦有反”,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铱星公司系统风险太大、成本过高、维护成本居高不下的竞争劣势。
再者,铱星公司由于受投资方及签订的合约所限,在系统本身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匆匆投入商用的决策也是毁灭性的。差劲的服务、高昂的收费使得公司在宣布破产保护时才发展了2万多客户,而公司若要盈利则至少需要65万个用户。
三、营销观念落后
铱星公司在破产之前,其营销与运作存在一系列失误。如系统已经投入商业使用,而零售商们还未得到铱星电话机;客户有了需求。又没有顺畅的销售渠道来使之尽快得到满足;铱星的决策动机又向消费者传达了一个信息:铱星手机不是面向普通百姓的东西。这样,就失去了很多顾客。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个人卫星通信系统,其在理论上应是全球通信市场全面开放,由一个经营者在全球统一负责经营。而事实上这根本不可能。从整个系统的建造到终端产品的生产,铱星公司只是扮演着一个投资方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参与运营,很多时候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债务危机雪上加霜
铱星公司运营不到一年,其公司股票在纳斯达克交易所“停牌”。而纷至沓来的到期债务又使公司的运营举步维艰。
1999年8月13日,铱星公司宣布破产保护。其最大股东摩托罗拉公司两次投入近10亿美金;2000年2月6日,移动电话业的大亨克雷格·麦克考牵头的投资集团也准备对铱星公司注资6亿美元,但2月中旬,日本第三大电信公司,铱星日本公司的最大股东DDI宣布关闭日本铱星公司。于是,克雷格宣布停止对铱星公司的资金援助;而摩托罗拉公司绞尽脑汁的资产重组方案也告流产。这一连串的致命打击将铱星公司推下了悬崖。
总而言之,铱星系统虽然代表了未来通信发展的方向,但因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市场、投入了错误的产品”,因而无可奈何地陨落了。
评点:
铱星陨落,令人扼腕叹息。它在移动通信领域的里程碑似的意义,却得到如此下场,令人深思。
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应该警醒:技术的超前性固然重要,但是它不能代替市场。像铱星这样的伟大创意,如果它只是给少数人“享受”的未来科技,缺乏大规模的普遍的市场需求也很难有强大的生命力。铱星对于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好看的花瓶。
因而,产品的准确市场定位是制约其生命力的关键因素。
国际企业管理学博士:应帅
跳舞也能跳出大富豪:跳舞毯热销中国
世纪末的中国,流行的时尚千变万化,让人目不暇接。在其中,跳舞毯、跳舞机挟雷霆万钧之势,由南到北,转眼之间席卷了全国。从去年年底开始,就不断有来自广州、上海、无锡、南京以至北京等各地的消息说:“跳舞毯卖疯了!”据了解,北京中关村电子市场的柜台上,一个商家热销时一天能卖出200多条跳舞毯。紧跟着,跳舞机也火了起来,许多商场、游戏厅都安上跳舞机大把敛钱。一时间全国上下,均被“跳舞”两个字弄疯了。
乍一听,一块毯子也能卖火,让人难以思量,其实这中间自有玄妙。
一、日本人凭着聪明先得利
发明跳舞机的始作桶者是日本的KONAMl公司,这是一家成立于60年代的日本游戏机厂商,过去一直排在日本游戏机行业的第四位,无法与任天堂、世嘉、南梦宫等公司相比,但该公司在发明了跳舞机之后,已成为该行业利润第一的游戏机厂商。
日本游戏机公司的通病是贷款比例高,它们为扩大生产规模而大举贷款,为了占领市场即使利润非常低也在所不惜。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后,几家大的游戏机公司逐渐支撑不住,纷纷裁员,一片退守势态。这给了KONAMI公司一个天赐良机,因为公司规模较小,受到的冲击不大,它利用自己的闲余财力大肆吸纳其他公司裁员下来的软件开发人员,并在市场的一片萧条之中,开发出自己的新游戏产品——跳舞机,一投向市场即受到热烈欢迎。这之后,跳舞机连同其孪生姐妹跳舞毯迅速在韩国及我国上海、北京等地传播开来。
目前最流行的跳舞机是KONAMl公司推出的DDR机型,跳舞毯则是从跳舞机分化出来并经过改良之后的产品,由游戏软件及可以插在电脑上的跳舞毯组成,相对于跳舞机,由于价格低廉而颇受欢迎。
KONAMl为推出跳舞机,可谓大耗心血。为了组编机上的舞曲,他们特意推出一款音乐点歌机,免费提供给许多娱乐场所,并要求这些娱乐场所也不能收费,让消费者随意点播。当时,很多商家并不明白该公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可是当1998年KONAMI公司正式推出跳舞机时,大家才了解到:当人们点歌时,记录就已经传送回公司总部,经过统计分析,公司知道人们最喜欢什么舞曲,因此跳舞机的成功凝聚了不少智慧与汗水。
在北京西单商场的地下游艺厅里,两台新安装的跳舞机已经排起了长队,不少衣着新潮、前卫的少男少女焦急地等待着在跳舞机上一显身手。正在疯狂跳舞的女孩按照屏幕上箭头所指方向不停地在踏板上移动双脚,屏幕上的电脑模拟小人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箭头踩得越准,舞技便越高,相比之下,游艺厅里的其它游戏机大都受人冷落。北京的长安商场、双安商场、崇文百货都已安上了跳舞机,双安商场还在厂商的鼓动下颇有兴致地举行了跳舞机表演大赛。
二、销售中的战国时代
跳舞毯热卖、跳舞机受宠。而眼明手快的大小厂商更是摩拳擦掌占领市场。根据目前情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商家已割据一方,销售局面一片混战。
北京市场上共有十几个牌子的跳舞毯,但其包装上很少有明确的品牌名称,厂家地址,电话等。很多跳舞毯厂家实际上只是批发商,对别的公司的产品稍加改造,换个牌子而已。这么庞大的市场,鱼龙混杂,热火朝天的后面也潜藏着隐患。
美国莱利公司早在DDR刚在日本出现时就开始关注这一产品,由于对中国市场缺乏信心,没有贸然采取行动。而1999年,莱利公司当机立断,开始利用自己的力量组装跳舞机。该公司的董事长对该行业前景十分乐观,计划在北京的繁华地带开设一家拥有50台跳舞机的游艺厅,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设置不同的舞曲,使之成为像保龄球馆一样的健身场所。
国内著名家电企业裕兴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跳舞毯,他们的产品除能和电脑连接外,还可以和该公司推出的A+VCD相连。看来,这一行业的市场大战已如箭在弦。
游戏机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近50年来,日本没有一家游戏机厂商倒闭,任天堂公司连续十几年人均创造利润居第一位,连微软都难望其项背。
小小一张跳舞毯,撬动了一个这么大的市场!值得深思!
评点:
本案例给人的启示有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的身边都是无限商机,关键在于你能否把握得住。跳舞毯的风靡,有点类似于早年的呼啦圈、电子宠物之类的小玩意儿,有了好的创意,还得有个好的切入点和时机,否则也是白搭。
KONAMI公司也不是全凭机遇,在机器设计和舞曲选择上,他们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谓绞尽脑汁,但正因如此,才有大笔钱财滚滚而来!
国际企业管理学博士:应帅
“世界第一”:中国VCD军情
一、“万燕”开创市场
说到VCD,全世界都应该知道一个人的名宇:他就是安徽万燕公司的总经理姜万勐。中国的第一台VCD机就出自“万燕”之手,世界上第一台家用VCD机也诞生于此。“万燕”让中国百姓认识了VCD,并开创了中国的VCD行业。因此,VCD的同行们送“万燕”一个当之无愧的荣誉称号“开国元勋”。但时至今日,“万燕”却像一个疲惫不堪的老农,倒在自己辛勤开垦的沃土上,其市场份额从100%跌到2%。于是,同行们又送给“万燕”一个颇为悲壮的称号“革命先烈”。
姜万勐大学毕业后分到安徽电视台搞技术工作,姜万勐将自己概括为“索尼的维修工”。1987年,他从“教授卖馅饼”得到启示,创办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1992年4月,姜万勐前往美国参加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他最强烈的感受是:世界的趋势从模拟技术转向数字技术。
正是在这次展览会上,美国C-CUBE公司展出的一项不起眼的技术——MPEG解压缩技术引起姜万勐的注意。由于图像信息在存储时所占空间较大,不经过压缩就必须用比较大的光盘来存储,成本昂贵。这就是LD大影碟迟迟走不进百姓家庭的主要原因,而12cm的CD盘存储量,只能存5分钟的图像,或74分钟的声音,不能满足人们一边看一边听的需求。姜万勐敏锐地感受到:MPEG技术意味着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存储在一张比较小的光盘里,创造出一种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
C…CUBE公司的董事长孙燕生是美籍华商,两人一拍即合,将MPEC技术开发为电子消费产品,而当时世界上根本没有VCD这个概念。姜万勐当即投资7万美元,请C-CUBE公司做一种板卡。当年12月份,又投资50万美元,VCD影碟机诞生。看到实验室成果后,双方共同投资1700万美元成立万燕公司,各取姜万勐、孙燕生名字中的一个字。
1993年底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的VCD可行性报告中,非常准确地描绘了VCD的发展前景:这是在本世纪末消费类电子领域里,中国可能领先的惟一机会,而在此之前本领域没有一个中国人创造并形成产业。经过市场调查,姜万勐得到一系列数字:1993年中国市场上组合音响的销售量是142万台,录像机的销量是170余万台,LD影碟机是100万台,CD激光唱机是160余万台。当时的LD光盘是400-500元一张。姜万勐想:如此昂贵的东西在中国都有这么大的市场,那么我们做出的光盘比录像带便宜,价格只有LD1010%的VCD产品,每年销售量会达到200万台左右。
“万燕”的第一代产品在1993年9月面世并通过了国家鉴定。“万燕”生产的第一批1000台VCD几乎被国内外各家电公司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