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9-伤寒贯珠集-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阴咽痛。甘不能缓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温发之。盖少阴客邪。郁聚咽嗌之间 
。既不得出。复不得入。设以寒治。则聚益甚。投以辛温。则郁反通。内经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 
意也。半夏散及汤。甘辛合用。而辛胜于甘。其气又温。不特能解客寒之气。亦能劫散咽喉怫郁之 
热也。 
x半夏散及汤方x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 
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卷七·少阴篇少阴诸法
少阴下法三条
属性: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少阴热并阳明之证。二三日。为病未久。而便口燥咽干。热气盛而阴气少矣。盖阳明、土。少 
阴、水。热并 
阳明。则土实而水虚。不特热气伤阴。即土气亦伤水也。故宜急下。以泻土而全水。不然。热盛 
伤阴。土实亦伤阴。其干槁可立而待。然非心下痛。腹胀不大便。如下二条所云。亦未可以大承气 
轻试也。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亦少阴热并阳明。而气复下注之证。然虽下注而邪实不去。但水液从旁下转。为自利清水而 
已。故心下痛而口干燥也。色纯青者。土受水邪。玄黄合色。而色转纯青也。以大承气急下。则胃 
实去而肾病亦已矣。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胀不大便。土实之征也。土实则水干。故非急下不可。夫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故无 
论三阳三阴。其邪皆得还入于胃。而成可下之证。然太阴传阳明。脏邪还腑。为欲愈也。厥阴传阳 
明者。木邪归土。不能复木也。惟少阴则肾邪入胃。而胃实复将消肾。故虽并用下法。而少阴之 
法。视太阴厥阴为加峻矣。 

卷七·少阴篇少阴诸法
少阴温法十五条
属性: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太阳之证。以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气相通故也。少阴始得本无热 
。而外连太阳则反发热。阳病脉当浮而仍紧。少阴则脉不浮而沉。故与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 
。麻黄兼发 
太阳之表。乃少阴经温经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 
x麻黄附子细辛汤方x 
麻黄(二两去节)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上二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 
按阳证有在经不在腑者。阴病亦有在经不在脏者。太阳篇云、脉浮者。桂枝汤。少阴篇、始得 
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厥阴篇、厥阴中风。脉微 
浮为欲愈。此皆阴病之在经。而未入于脏者。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少阴中寒二三日。为脉沉恶寒无热之时。故可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取微汗而散寒邪。无里证 
者。无吐利心烦不得卧等证也。以二三日病未入脏。而寒亦未变热。故得用温经散邪之法。如麻黄 
附子细辛之例。然去细辛之辛。而加甘草之甘。于法为较和矣。所以然者。寒邪不可不发。而阴病 
又不可过发耳。 
x麻黄附子甘草汤方x 
麻黄(二两去节)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口中和者。不燥不渴。为里无热也。背恶寒者。背为阳。而阴乘之。不能通于外也。阳不通。 
故当灸之以通阳。痹阳不足。故主附子汤以补阳虚。非如麻黄附子细辛之属。徒以温散为事矣。此 
阳虚受寒。而虚甚于寒者之治法也。 
按元和纪用经云、少阴中寒而背恶寒者。口中则和。阳明受热而背恶寒者、则口燥而心烦。一为 
阴寒下乘。阳气受伤。一为阳热入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恶寒虽同。而口中和与燥则异。此辨证之 
要也。 
x附子汤方x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 芍药(各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气虚者。补之必以甘。气寒者。温之必以辛。甘辛合用。足以助正气而散阴邪。人参、白术、 
茯苓、附子是也。而病属阴经。故又须芍药以和阴气。且引附子入阴散寒。所谓乡导之兵也。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身体痛。骨节痛。寒在阴也。手足寒。脉沉。病属阴也。若脉浮而手足热。则为太阳伤寒。 
可与汗解者矣。此为少阴血气不足。而寒邪侵之之证。故亦宜附子汤。复阳散阴。益精气也。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 
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 
之。 
少阴中寒。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邪气递深而脏受其病矣。脏寒故腹痛。寒胜而阳不行。故小便不利。于是水寒 
相抟。浸淫内外。为四肢沉重疼痛。为自下利。皆水气乘寒气而动之故也。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水 
寒之气。或聚或散或上。 
x真武汤方x 方见太阳斡旋法。三服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咳者。水寒射肺。气逆而不下也。成氏曰。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细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若小便利者。去 
茯苓。 
小便利者。水已下趋。不必更利其水。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下利者。寒盛于内也。故去芍药加干姜。避寒而就温也。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呕者。气逆于上也。故去附子。加生姜。二物辛热则同。而生姜善降逆。附子能行而不能下。则不同也。少阴病。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 
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寒中少阴。阴盛格阳之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阴盛于内也。身热不恶寒。 
面赤色者。格阳于外也。真阳之气。被阴寒所迫。不安其处。而游散于外。故显诸热象。实非热也 
。通脉四逆。即四逆加干姜一倍。为阴内阳外。脉绝不通。故增辛热以逐寒邪。寒去则阳复反。 
而脉复出。故曰其脉即出者愈。 
x通脉四逆汤方x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加减法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面色赤。阳格于上也。葱中空。味辛。能通阳气。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腹中痛。阴滞于里也。芍药味酸。能利阴气止腹痛。故加之。葱通阳而不利阴。故去之。 
呕者。加生姜二两。 
呕者。阴气上逆也。生姜之辛。可散阴而降逆。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咽痛者。阳气上结也。桔梗之辛。可开阳结。去芍药者。恶其收也。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利止脉不出。亡血也。故不利桔硬之散。而利人参之甘而能补也。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 
。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受邪。上逆于胃。则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温温欲吐。而复不能吐也。 
夫下气上逆而为吐者。原有可下之例。如本论之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者而利之。金 
匮之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是也。若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胸中邪实而阳气不布也。 
则其病不在下而在上。其治法不可下而可吐。所谓因其高者而越之也。若膈上有寒饮而致干呕者。 
则复不可吐而可温。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故实可下。而胸中实则不可下。饮可吐。而 
寒饮则不可吐。仲景立法。明辨详审如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此不详何证。而但凭脉以论治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然苟无厥逆恶寒下利不 
渴等证。未可急与温法。愚谓学人当从全书会通。不可拘于一文一字之间者。此又其一也。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阴伤于下也。呕而汗出。阳虚于上也。阴虚并伤。法必上下并温矣。若更衣虽数。 
而所下无多。尤为阴亡之验。是但当温其上而不可温其下。即温上之法。亦不可以药伤其阴。而但 
宜灸以引其阳也。灸法未详。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此寒中少阴。而复上攻阳明之证。吐利厥冷。烦躁欲死者。阴邪盛极而阳气不胜也。故以吴茱 
萸温里散寒为主。而既吐且利。中气必伤。故以人参、大枣。益虚安中为辅也。然后条云、少阴病。 
吐利烦躁。四逆者死。此复以吴茱萸汤主之者。彼为阴极而阳欲绝。此为阴盛而阳来争也。病证则 
同。而辨之于争与绝之间。盖亦微矣。或云、先厥冷而后烦躁者。阳欲复而来争也。先烦躁而四逆者 
。阳不胜而欲绝也。亦通。郭曰云云、四逆而烦躁者。不问其余证。先宜服吴茱萸汤。四逆而不 
烦躁者。先宜服四逆汤。四逆下利脉不出者。先宜服通脉四逆汤。此三者。治少阴之大法也。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 
。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寒邪直中。阳气暴虚。既不能固其内。复不能通于脉。故宜姜附之辛而 
温者。破阴固里。葱白之辛而通者。入脉引阳也。若服汤已。下利不止。而反厥逆无脉。干呕烦 
者。非药之不中病也。阴寒太甚。上为格拒。王太仆所谓甚大寒热。必能与违性者争雄。异气者 
相格也。故即于白通汤中加 
人尿之咸寒。猪胆汁之苦寒。反其佐。以同其气。使不相格而适相成。内经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 
病是也。脉暴出者。无根之阳。发露不遗。故死。脉微续者。被抑之阳。来复有渐。故生。 
x白通汤方x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x白通加猪胆汁汤方x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猪胆汁(一合) 人尿(五合) 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人尿猪胆汁。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 
用。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 
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脏病在阴。而寒复伤血也。血伤故腹痛。阴病故小便不利。与阳经挟 
热下利不同。故以赤石脂理血固脱。干姜温里散寒。粳米安中益气。用刺法者。以邪陷血中。刺之 
以行血散邪耳。刺法未详。 
x桃花汤方x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 
勿服。 

卷七·少阴篇少阴诸法
少阴生死法十二条
属性: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中风者。少阴之经自中风邪。不从阳经传入者也。脉阳微者。邪气微。阴浮者。邪气浅而 
里气和。故为欲愈。亦阴病得阳脉则生也。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水脏也。少阴之病、阴邪也。水王于子。而阳长于寅。少阴病欲解。从子至寅上者。阴 
气待子则王。而阴邪得阳则解也。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 
自止。 
寒伤少阴之经。手足厥冷而脉紧。至七八日。邪气自经入脏。自下利而脉微。其病为较深矣。 
乃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阳气内充。而阴邪不能自容也。故为欲解。虽烦下利。必自止者。邪气 
转从下出。与太阴之秽腐当去而下利者同意。设邪气尽。则烦与利亦必自止耳。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寒中少阴。或下利。或恶寒而蜷卧。或吐利交作。而脉不至。阴邪盛而阳气衰之候也。若利 
自止。手足温。或自烦欲去衣被。或反发热。则阳气已复。而阴邪将退。故皆得不死而可治。脉不 
至者。吐利交作。元气暴虚。脉乍不至也。灸少阴以引阳气。脉必自至。总之传经之病。以阴气 
之存亡为生死。直中之病。以阳气之消长为生死也。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阴气太盛。阳气不振。与前利止手足温等证正相反。盖手足温时。 
自烦发热者。阳道长阴道消也。手足逆冷。不烦而躁者。阴气长阳气消也。且四逆而脉不至。与手 
足温而脉不至者不同。彼则阳气乍厥。引之即出。此则阳气已绝。招之不返也。而烦与躁又不同。 
烦者。热而烦也。躁者。乱而不必热也。烦而躁者。阳怒而与阴争。期在必胜。则生。不烦而躁者 
。阳不能战。复不能安而欲散去。则死也。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寒中少阴。吐利交作。阴邪已太盛矣。然或自烦发热。或手足不逆冷。则阳气犹在。阴邪虽盛 
。犹或可治。所谓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也。若更烦躁四逆。则阳气有散亡之象。阴 
邪无退舍之期。虽欲 
不死。乌可得耶。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下利止。非利自愈也。脏阴尽也。眩、目黑而转也。冒、昏冒也。阴气既尽。孤阳无附。而浮 
乱于上。故头眩时时自冒也。而阴气难以卒复。孤阳且易上散。虽有良药。亦无及矣。是以少阴病 
阳复利止则生。阴尽利止则死也。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高、气高而喘也。少阴为真气之源。呼吸之根。六七日病不愈而息高者。邪气不去体。而真 
气已离根也。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脉微细沉但欲卧。邪传少阴之本证。如本篇第一条所云也。汗出不烦者。气外泄而邪不与俱泄 
也。自欲吐。继后自利者。邪上下行而气不能驱而出之也。至烦躁不得卧寐。则阴阳尽虚。邪气独 
盛。正不胜邪。躁扰不宁。顷之离散而死矣。所谓病胜脏者死是也。 

卷七·少阴篇少阴诸法
少阴病禁四条
属性: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与太阳为表里。而少阴亦自有表里。经病为在表。脏病为在里也。浮沉而身发热。为病在 
表。脉细沉数。身不发热。为病在里。病在表者可发汗。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例是也。病在里而汗 
之。是竭其阴而动其血也。故曰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虽为阴脏。而元阳寓焉。故其病有亡阳亡阴之异。脉微者为亡阳。脉弱涩者为亡阴。发汗 
则伤阳。 
故脉微者。不可发汗。下则伤阴。故阳已虚而尺脉弱涩者。非特不可发汗。亦复不可下之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 
。为难治。 
少阴中寒。但厥无汗。邪方内淫而气不外达。非可得汗愈者而强发之。则汗必不出。而血反自 
动。或口鼻。或目。随其所攻之道而外出也。盖发汗之药。其气上行。而性多 悍。不得于气。则去 
而之血。必尽其性而后止耳。然既脏虚邪入。以致下厥而复迫血妄动。以致上竭。上下交征。而血 
气之存者无几矣。尚何以御邪而却疾耶。故曰难治。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之邪上逆而咳。下注而利矣。而又复谵语。此非少阴本病。乃被火气劫夺津液所致。火劫 
即温针灼艾之属。少阴不当发汗。而强以火劫之。不特竭其肾阴。亦并耗其胃液。胃干则谵语。肾 
燥则小便难也。 

卷八·厥阴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