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9-伤寒贯珠集-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特收逆气而安肺气。抑以制麻、桂、姜、辛之势。使不相惊而相就。以成内外协济之功耳。 
加减法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 
微利者。水渍入胃也。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故去麻黄之发表。而加芫花之行水。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渴者。津液不足。故去半夏之辛燥。而加栝蒌之苦润。若饮结不布而渴者。似宜仍以半夏流湿 
而润燥也。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噎者。寒饮积中也。附子温能散寒。辛能破饮。故加之。麻黄发阳气。增胃冷。故去之。 
若小便不利。小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小便不利。小腹满。水蓄于下也。故加茯苓以泄蓄水。不用麻黄。恐其引气上行。致水不下也。 
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喘者。水气在肺。故加杏仁下气泄肺。麻黄亦能治喘而不用者。恶其发气也。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内饮外寒。相得不解。气凌于肺。为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如上条之证也。是必以小青龙外解 
寒邪。内消水饮为主矣。若服汤已。渴者。是寒外解而饮内行也。故为欲解。小青龙汤主之六字。 
当在发热不渴下。 
或问水饮之证。或渴或不渴云何。曰、水积于中。故不渴也。其渴者。水积一处。而不得四布也。 
然而不渴者。常也。其渴者。变也。服小青龙汤已而渴者。乃寒去饮消之常道也。 

卷一·太阳篇上太阳权变法第二
十枣汤证治一条
属性: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 
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此外中风寒。内有悬饮之证。下利呕逆。饮之上攻而复下注也。然必风邪已解。而后可攻其 
饮。若其人 汗出。而不恶寒。为表已解。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为里未和。虽头 
痛而发作有时。知非风邪在经。而是饮气上攻也。故宜十枣汤下气逐饮。 
x十枣汤方x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枣(十枚)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诸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 
养。 
按金匮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又云、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此心下痞 
硬。满引胁下痛。所以知其为悬饮也。悬饮非攻不去。芫花、甘遂、大戟。并逐饮之峻药。而欲攻 
其饮。必顾其正。大枣甘温以益中气。使不受药毒也。 

卷一·太阳篇上太阳权变法第二
五苓散证治一条
属性: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风邪。至六七日之久而不解。则风变热而传里。故烦而渴。有表里证。即身热烦渴之谓。 
渴欲饮水。水气不行。而反上逆则吐。名水逆者。言因水气而逆。非火逆气逆之谓。故当以五苓散辛甘淡药。 
导水而泄热也。 
x五苓散方x 
猪苓 茯苓 白术(各十八铢) 桂枝(半两) 泽泻(一两六铢)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卷一·太阳篇上太阳权变法第二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属性: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发热身疼痛。邪在表也。而脉反沉。则脉与病左矣。不瘥者。谓以汗药发之而不瘥也。以其里 
气虚寒。无以为发汗散邪之地。故与四逆汤。舍其表而救其里。如下利身疼痛之例也。 
x四逆汤方x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炙甘草(二两)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卷一·太阳篇上太阳权变法第二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属性: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 
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脉阴阳俱停者。阴阳诸脉。两相停匀。而无偏胜也。既无偏胜。则必有相持不下之势。故必 
至于战而汗出。而后邪气乃解。振栗者。阴阳相争之候也。但阳脉微者。阳邪先衰。故当汗出而解。 
但阴脉微者。阴邪先衰。故可下之而解。所谓攻其坚而不入者。攻其瑕而立破也。然本论云、尺中脉 
微者。不可下。此又云、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盖彼为正虚而微。此为邪退而微也。脉微则同。 
而辨之于邪与正之间。亦未易言之矣。调胃承气乃下药之最轻者。以因势利导。故不取大下而取缓 
行耳。夫伤寒先汗后下者。法之常也。或先汗或先下。随脉转移者。法之变也。设不知此而汗下 
妄施。宁不为逆耶。 
x调胃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去皮) 炙甘草(二两) 芒硝(半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卷一·太阳篇上太阳权变法第二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属性: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里虚则悸。邪扰则烦。二三日悸而烦者。正虚不足。而邪欲入内也。是不可攻其邪。但与小 
建中汤温养中气。中气立则邪自解。即不解。而攻取之法。亦可因而施矣。仲景御变之法如此。谁谓伤 
寒非全书哉。 
x小建中汤方x 
桂枝(去皮) 炙甘草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胶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脉结代者。邪气阻滞而营卫涩少也。心动悸者。神气不振而都城震惊也。是虽有邪气。而攻取 
之法。无所施矣。故宜人参、姜、桂。以益卫气。胶、麦、麻、地、甘枣。以益营气。营卫既充。脉 
复神完。而后从而取之。则无有不服者矣。此又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如此。今人治病。不 
问虚实。概与攻发。岂知真气不立。病虽去。亦必不生。况病未必去耶。 
x炙甘草汤方x 一名复脉汤。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阿胶(二两) 
麦冬(半升去心) 生地(一斤)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卷一·太阳篇上太阳权变法第二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属性: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结者。邪气结滞。而脉之行 
不利也。又结与代。相似而实不同。结脉止而即还。不失至数。但少瘥迟耳。代脉止而不还。断已 
复动。有此绝而彼来。代之意。故名曰代。而俱谓之阴者。结代脉皆为阴。故谓之结阴代阴也。凡 
病得此脉者。攻之则邪未必去而正转伤。补之则正未得益而邪反滞。故曰难治。仲景因上条脉结代 
。而详言其状如此。 
以上并太阳权变之法。权变者。谓有汗证而不得迳用汗药也。而其间或取小汗。或待其自解。 
或兼清热。或兼消饮。或先救里。或建中气。或养营卫。种种不同。世道日降。人心不古。凡所 
患病。类多兼证。学人于此等变法。尤当着意。故特类列于此。凡二十三条。 

卷一·太阳篇上太阳斡旋法第三
服桂枝汤后证治六条
属性: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与桂枝汤。于法为当矣。乃初服之。反加烦热而不解者。阳邪痹于阳而不去也。风池 
、风府、阳维之会。阳维者。诸阳之所维。刺之所以通阳痹。痹通。然后与桂枝取汗则愈。此仲 
景法中之法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 
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汗虽大出而邪不去。所谓如水淋漓。病必不除也。若脉洪大。则邪犹甚。故宜更与 
桂枝取汗。如前法者。如啜热稀粥。温覆取汗之法也。若其人病形如疟。而一日再发。则正气内胜 
。邪气欲退之征。设得汗出。其邪必从表解。然非重剂所可发者。桂枝二麻黄一汤以助正而兼散邪 
。而又约小其制。乃太阳发汗之轻剂也。 
x桂枝二麻黄一汤方x(论见后) 
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 大枣(五枚擘) 炙甘草 芍药 生姜(各一两六铢) 麻黄 
(十六铢去节)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与上条同。而大烦渴不解。则其邪去表而之里。不在太阳之经 
。而入阳明之腑矣。阳明者。两阳之交。而津液之腑也。邪气入之。足以增热气而耗津液。是以大 
烦渴不解。方用石膏。辛甘大寒。直清胃热为君。而以知母之咸寒佐之。人参、甘草、粳米之甘。 
则以之救津液之虚。抑以制石膏之悍也。曰白虎者。盖取金气彻热之义云耳。 
x白虎加人参汤方x 
人参(三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石膏(一斤碎)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无汗。邪在表也。心下满微痛。饮在里也。此表间之邪。与心下之饮。相得不解。是以发之而不从表出。夺 
之而不从下出也。夫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 
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 
x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x 
于桂枝汤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根据前法煮服。小便利即愈。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 
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 
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脉浮。自汗出。微恶寒者。虽伤于寒而表不实。乃桂枝汤证也。然小便数。心烦。脚挛急。则阴虚而里热矣。 
是当以甘辛攻表。而以甘寒顾里。乃反与桂枝汤。治表而遗里。宜其得之而便厥也。咽中干。烦躁吐逆。 
皆阴虚阳逆之象。设非以温药徒攻其表。何至此哉。夫既阴虚于下。而又阳逆于上。则必先复阳气 
而后复阴气。故作甘草干姜汤甘辛复阳之剂。阳复则厥愈而足温矣。更作芍药甘草汤甘酸复阴之剂 
。阴生则两脚自伸矣。阴阳既复。而或胃气有未和。因而谵语者。则少与调胃承气汤以和其胃。胃 
和则谵语止矣。盖甘草、干姜。固足以救虚阳之逆。而亦能伤胃气之和。此咸寒调胃之法。不得不斡 
旋于阴阳既复之后也。若重发汗。复加烧针。是逆而再逆。其厥逆之象。必有加于前。而补救之法 
。必非甘草、干姜所能胜任者矣。四逆汤甘辛大热。乃克复阳气之大药也。此条前后用药。温凉补泻 
。绝不相谋。而适以相济。非深造自得。卓有成见者。乌能及此。 
x甘草干姜汤方x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 咀。以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x芍药甘草汤方x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 
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之。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 
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 
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 
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此即前条之意。而设为问答。以明所以增剧及所以病愈之故。然中间语意殊无伦次。此岂后人 
之文耶。昔人读考工记谓不类于周官。余于此条亦云。成氏云、阳旦、桂枝汤别名。 

卷一·太阳篇上太阳斡旋法第三
发汗后脉证治法十五条
属性: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发汗伤阳。外风复袭。汗遂不止。活人所谓漏风是也。夫阳者。所以实腠理、行津液、运肢 
体者也。今阳已虚。不能护其外。复不能行于里。则汗出小便难。而邪风之气。方外淫而旁溢。 
则恶风、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宜桂枝汤解散风邪。兼和营卫。加附子补助阳气。并御虚风也 
。 
x桂枝加附子汤方x 
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破八片。炮。去皮。余根据前法。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邪痹于外。而营虚于内。故身痛不除。而脉转沉迟。经曰、其脉沉者。营气微也。又 
曰、迟者。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故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以益不足之血。而散未尽之邪。 
东垣云、仲景于病患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利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加人参。古人 
血脱者。必益气也。然人参味甘气温。温固养气。甘亦实能生血。汗下之后。血气虚衰者。 
非此不为功矣。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心为阳脏。而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心阳则伤。其人叉手自冒心者。里虚欲为外护也。悸 
、心动也。欲得按者。心中筑筑不宁。欲得按而止之也。是宜补助心阳为主。桂枝、甘草。辛甘相 
合。乃生阳化气之良剂也。 
x桂枝甘草汤方x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按发汗过多。有动肾中之阳者。以阳为汗之根。而肾为阳之宅。枝伤者其本必戕也。有动心中 
之阳者。以汗为心之液。而心为阳之脏。液亡者。气必从之也。救肾阳者。必以咸温。救心阳者。 
必以甘辛。咸性善下。而温能返阳。故四逆为救肾之剂。甘辛相合。而阳气乃生。故桂甘为益心 
之法也。未持脉时。病患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 
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病患叉手自冒心者。心阳内虚。欲得外护。如上条所云也。耳聋者。阳气上虚。阴反得而实之 
也。师因叉手冒心。而更试耳之聪否。以求阳之虚实。若耳聋无闻。其为过汗致虚。当与温养无疑。 
临病之工。宜如是详审耳。许叔微曰。伤寒耳聋。发汗过多者。正气虚也。邪不出者。邪气闭也。虚 
之与闭。治法悬殊。学人更宜详审。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发汗过多。不能解太阳之邪。而反动少阴之气。于是身仍发热。而悸眩 动等证作矣。少阴之 
气。水气也。心属火而水乘之。故悸。头为阳而阴加之。故眩。经脉纲维一身。以行血气。故水入之 
。则振振 动也。擗犹据也。眩动之极。心体不安。思欲据地以自固也。此与阳虚外亡有别。阳虚 
者。但须四逆以复阳。此兼水饮。故必真武以镇水。方用白术、茯苓之甘淡。以培土而行水。附子 
、生姜之辛。以复阳而散邪。芍药之酸。则入阴敛液。使泛滥之水。尽归大壑而已耳。 
x真武汤方x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不足而肾气乘之也。奔豚、肾之积。发则从少腹上冲心胸。如豕之 
突。故名奔豚。 
又肾为水脏。豚为水畜。肾气上冲。故名奔豚。茯苓能泄水气。故以为君。桂枝能伐肾邪。故以为 
臣。然欲治其水。必防其土。故取甘草、大枣。补益土气为使。甘澜水者。扬之令轻。使水气去不 
益肾邪也。 
x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