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风云人物正解-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懿是一个战略家,他对军事人物的才能和水平都有比较正确的估计,能在军事斗争广阔而纷繁的舞台上识辨人才。他一奉诏出关迎敌,就举荐右将军张郃为前锋。张郃是来自袁绍集团的降将,在保守汉中时屡败于蜀军,几乎被曹洪斩首。但司马懿却能发现他的才能并加以重用,后来张郃在祁山前线成了诸葛亮入寇的主要障碍之一。诸葛亮第一次退兵后,司马懿料定蜀兵以后必然效法韩信暗度陈仓之计,于是特意向曹睿推荐镇守河西的杂号将军郝昭守御陈仓,并断定: “若诸葛亮入寇,此人足可当之。”(第九十六回)诸葛亮二出祁山,为争夺战略要地,对陈仓口发动了重点进攻,他先派大将魏延率兵四面围攻,竟连日不下,他以为是魏延作战不力或攻城无方,几乎斩掉魏延,后来又派郝昭的同乡之友、蜀军部曲靳祥两次去陈仓劝降,结果被郝昭赶出。孔明打听到陈仓城内只有三千人马,遂笑着说: “量此小城,安能御我!”(第九十七回)于是令大军乘云梯攻城,次日又赶造“冲车”之法,最后还掘地道相攻,前后二十余日,竟不能攻下,反倒折损兵将许多,孔明只好退兵。后来,孔明在汉中打探到郝昭病危的消息,才用计攻破陈仓。孔明这次在陈仓接连受挫,均反映了司马懿识人用人的高明。三国后期,战事更加频繁,战场上布阵用计的复杂性加大,对指挥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年轻人才也不断涌现。当时司马懿在魏国看重两个青年人物,一个是钟会,他喜读兵书,深明韬略;另一个是邓艾,邓每见高山大泽,总要窥度指画一番,给人讲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积粮,何处可以埋伏,引得人人发笑。惟独司马懿将他看成奇才,令其参赞军机。后来,他们两人成了御蜀卫国的栋梁之才,最后由他们灭掉了蜀国。司马懿识才的慧眼实在令人叹服。    
    曹操晚年曾让长史王必总督御林军,司马懿提醒他说: “王必嗜酒性宽,恐不堪任此职。”(第六十九回)操反驳说: “王必是孤披荆棘历艰难时相随之人,忠而且勤,心如铁石,最足相当。”坚持任用王必。不久,王必果然被耿纪、金祎等叛将蒙骗利用,发生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许都城中的大骚乱,几乎导致曹氏集团的垮台。在任用王必的具体问题上,曹操看到的仅是王必的“忠”,司马懿提醒操要考虑王必“能”的方面,他在这里的考虑比曹显得更全面。司马懿攻打街亭前看了蜀军的布局,即耻笑街亭守将马谡道: “徒有虚名,乃庸才耳!”(第九十五回)他与马谡没有见面,但对其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司马懿不仅在识人上能区分良莠,而且知道自己的能力及能力界限。还在他受离间削职归乡期间,听说诸葛亮率蜀兵长驱直进不禁仰天长叹,儿子司马师问: “莫非叹魏主不用乎?”司马懿断言: “早晚必来宣召父亲也。”(第九十四回)他料定魏国抗拒孔明的重任非自己莫属,而当他一上前线,在具体的战斗中,总是不断地告诉部下: “吾不如孔明也!”(第九十五回)因为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敢当重任;因为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所以绝不强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他在军事上能够趋利避害,在双方各种因素的消耗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三部分》有耐心、能忍辱必有超值后报

    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思维方式。道家的人生观要求人们“知雄守雌”、柔弱处下、以柔克刚,按照这种要求,人们在社会纷争中就应当欲取先予,大智若愚,后发制人。司马懿长于谋略,在这方面他雄心勃勃,富于进取,但在他才能稍逊的军事战术领域以及他势力薄弱时的政治领域,却充分地吸收了道家的上述思想作为求胜的策略,这些思想在他身上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构成他独特的完整人格。    
    在与孔明的战争交锋中,他宁可穿上对方送来的女人服装,甘心受辱,也不轻易出战。甘受对方的侮辱,自然是弱者所为,但正是这个弱者,使咄咄逼人的强者无可奈何,强者反倒最后败于弱者。曹丕威逼汉献帝禅位,司马懿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直接出面参与,而当曹丕欲受诏承位时,司马懿急忙劝谏说: “虽然诏玺已至,殿下宜且上表谦辞,以绝天下之谤。”(第八十回)曹丕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三辞而诏不许”的形式下然后受禅登位。司马懿建议曹丕谦辞推脱,以示卑谦处下,使曹丕在很大程度上免除天下怨谤、争取人心,从而巩固魏国的社会根基。魏国大都督曹真病重期间,吴、蜀两路兵马进攻魏国。曹睿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接替曹真之职,并准备让近臣去曹真府取来总兵将印。司马懿先前与曹真在前线产生了隔阂,因此这次他亲自前往。见到曹真,他坦然陈述了魏国面临的严峻形势,等曹真表示愿推荐他接替自己职务并要交给他将印时,他却表示: “某愿助一臂之力,只不敢受此印也。”(第九十八回)最后曹真动了感情,再三相让,司马懿方接纳。这正是以卑谦辞让形式成功地达到目的的方法。    
    司马懿晚年在朝中受到曹爽的排挤,于是推病不出,闻听曹爽的心腹李胜要来家中探望,他干脆去冠散发,拥被卧床,并佯装耳聋,言语哽噎,声嘶气喘,作出一副病危之状。曹爽自料司马懿不久人世,遂放心无忧地率大小官僚随驾畋猎。曹爽出城后,司马懿立即发动兵变,夺取了兵权,至此魏国改姓司马氏。就当时的政治背景言,司马懿处于劣势,但他取柔弱处下、欲取先予的策略手段,大智佯愚,等待时机,终于后发制人。道家的思想熏陶出了这样一位政治斗争的高手。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三部分》魏延的性格与悲剧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县)人。原在刘表大将蔡瑁手下。刘备从新野溃退路过襄阳,蔡瑁因降了曹操,拒不接纳。魏延为让刘备入城,砍死守门将士,去追刘备,未果,于是投了长沙太守韩玄(第四十一回)。韩玄因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关羽率兵攻取长沙,兵临城下,在韩玄要误杀黄忠的关键时刻,他砍死刀手,救了黄忠,并鼓动兵士杀了韩玄,投降了关羽(第五十三回)。刘备率兵收川时,魏延与黄忠为随军大将、多立战功,被封为扬武将军。刘备争夺汉中时,魏延配合张飞击败张郃,夺取瓦口隘,在阳平夺关截获粮草,又在斜谷界口射伤曹操。刘备为汉中王后,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命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不久又加封为镇北将军。刘备伐吴前,命骠骑将军马超及弟马岱协助魏延镇守汉中。刘备去世后,孔明调魏延去南方抵御孟获,换马超把守汉中。孔明南征,魏延与赵云同为随军大将、前部先锋,屡立战功。蜀军伐魏时,魏延以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的身份,为孔明帐前第一大将,战功卓著,声名显赫。孔明临死前,将兵权交给长史杨仪,安排魏延为大军断后,魏延不服这种安排,在孔明死后截击杨仪,争夺兵权,被孔明生前暗中安排于其身边的马岱斩杀。    
    魏延一生的结局含有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是由他个人性格和时代精神的碰撞造成的,古老的国土还没有形成开放型的民族意识时,历史莽然地造就了一个另类的魏延。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三部分》争强好胜的将军

    魏延在加入刘备集团后,刚开始还算不上头面人物,但他勇于出战,喜夺头功,虽受挫而不气馁,终于在战场上锻炼成了一名优秀的战将。魏延和黄忠一起随刘备入川时,有一次刘备派黄忠去雒城,攻打川将冷苞、邓贤营寨,但魏延却硬要代替黄忠领兵破敌,并且与黄忠争得不亦乐乎,最后两人提出当着刘备的面比试武艺,得胜者领兵出战,多亏刘备劝免。随军军师庞统分定两人各打一寨,黄忠攻冷苞,魏延攻邓贤,先夺得者为头功。魏延并不就此甘休,他暗中打听得黄忠军队定于四更造饭,五更起兵,遂吩咐自己的军队二更造饭,三更起兵,赶在黄忠之前行动。至半路,他传令去打分给黄忠的冷苞营寨,希望打了冷苞再打邓贤,一人攻下两个营寨,但冷苞探得消息,早做了准备,使魏延吃了大亏,幸得黄忠前来相救。又一次,张鲁派马超兵犯葭萌关,与刘璋夹攻刘备。刘备、孔明派张飞迎敌,让魏延带五百哨马先行。魏延一到关下,就杀败敌兵先锋,并且不甘罢休,乘势追赶,要夺主将张飞的头功。他舞刀去战马超,才发现原来对战者却是马岱。魏延杀败了马岱,纵马追赶,不料马岱回身一箭,射中魏延左臂,使他败退而回,多亏张飞赶到相救。从这里可以看到,年轻小将魏延在战场上虽缺乏经验,但勇于出战,争勇好胜。    
    魏延在战场上的成长是很快的,刘备争夺汉中的后期,魏延兵出斜谷界口,与曹兵迎敌。曹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提刀与庞德交战,当看到自家军队劫了曹兵后方营寨时,他诈败而走,等曹操指挥军队回战后方时,他出其不意地撞至曹操面前,迅速拔弓搭箭,射伤曹操,使操翻身落马,折却门牙。这次战斗使曹操不得不最后放弃汉中。孔明二出祁山时,魏国选派虎威将军王双为前部大先锋,把守隘口。王双使六十斤大刀,开两石铁胎弓,暗藏三个流星锤,百发百中,有万夫不当之勇,连斩蜀国数员大将。加之孔明由于粮草困难,只好收拾退兵。魏延受命在陈仓道口拒住王双,撤离时他的军队打着魏延旗号在前,诱王双追赶。伏于王双寨边的三十骑蜀兵乘机去魏营放火,王双见后方营中火光冲天,急令军马回营相救。行到一山坡处,魏延匹马只身骤出,直扑王双,双措手不及,被魏延一刀砍死,延遂率三十余人马徐徐退回汉中。    
    孔明在选定自幼熟读兵书的马谡守街亭重地时,派上将王平协助,又派高翔屯兵附近的柳城以为关键时刻的救应,之后又考虑到高翔非魏将张郃对手,遂唤魏延引兵去街亭之后屯扎。魏延问孔明说: “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第九十五回)孔明解释说: “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魏延听罢,才高兴地领兵而去。马谡失了街亭败逃后,魏延杀退魏军先锋张郃,驱兵去夺街亭,被魏军三面包围,他毫不怯敌,一被王平救出,就组织兵力去夺街亭,终因蜀军大势已去才未能成功。在他向孔明提出“兵出子午谷”的风险方案时,他表示: “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第九十二回)    
    魏延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他爱出风头,好打硬仗,是一位争勇好胜的战将。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三部分》爱出风头自作主张

    和其他武将不同,魏延爱动脑筋,善于思考,他对作战中的战斗计划乃至大的战略方针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一位有主见、有谋略的将领。    
    孔明率三十万人马初伐中原时,魏国派夏侯楙迎战。魏延向孔明献计说: “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往横门邪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矣。”(第九十二回)孔明认为这个计划风险太大,怕五千人在山险中受害,拒绝采纳。魏延又说: “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仍黄 魏 争 功    
    坚持他从大路进兵的计划,否决了魏延从子午谷出兵攻魏的建议。从当时的形势看,魏延所提的作战方案是很有道理的,这虽是一个“风险方案”,但有成功的根据: 一是初伐中原,魏国无备;二是魏方主将懦弱无谋;三是魏延对出谷后的行动已做好了全面部署,又自愿率兵前去。孔明以考虑五千人的安全为借口坚持取大路迎敌,事实上,执行他的方案,其兵力损失何止五千!他六伐中原,旷日持久,经常碰到攻城不下或粮草不继等问题,最后赔了性命,耗尽国力。两个方案,孰优孰劣,是很清楚的。魏延的这一方案,显示了他独到的战略思想。    
    在具体的战术上,魏延也是蜀国武将中最有计谋的一个。入川时与黄忠争功,他擅自行动,违犯了军令。为了立功赎罪,他料准冷苞逃跑路线,于狭路埋伏,用搭钩俘获冷苞。在祁山前线反攻街亭无望后,他已料定蜀军全局被动的形势,立即组织兵力退守阳平关,保守战略要地,以防事态恶化。这里不妨再把他和赵云作一比较。孔明南征孟获时,赵云与魏延同为先锋大将。一次,孔明想用激将法刺激二人深入重地拒敌,在对其他战将分配任务后说道: “吾欲令子龙、文长去,此二人不识地理,未敢用之。”(第八十七回)并让他们二人小心谨慎,不要轻举妄动。二人告退后赵云请魏延到自己寨中说: “吾二人均为先锋,却说不识地理而不肯用。今用此后辈,吾等岂不羞乎?”魏延建议说: “吾二人今就上马,亲去探之,捉住土人,便教引路,以敌蛮兵,大事可成。”赵云觉得有理,遂依计而行,最后大胜敌兵。孔明一出祁山,有一次在与曹真较量时,魏司徒王朗死于军中,孔明遂吩咐赵云和魏延引本部军马去劫魏寨。魏延急向孔明反映说: “曹真深明兵法,必料我乘丧劫寨,他岂不提防?”(第九十三回)孔明笑着回答: “吾正欲曹真知吾去劫寨也……”当孔明提出二人不明地理而不用他们时,二人同有情绪,但魏延能够提出自己的行动计划;当孔明让他们二人同去劫寨时,魏延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虽未能达到孔明将计就计的考虑深度,但他能对敌方的情况作出正确的估计。这些都说明,魏延在谋略方面是较高一筹的。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三部分》爱给领导提意见

    魏延性格开朗,说到做到,办事毫无顾忌,直率得近乎天真。    
    他在襄阳一见到刘备自远而来,就砍死守门将士,招呼刘备入城,甚至不考虑人家是否愿意进城;在长沙为救黄忠,他杀了韩玄去投关羽,既不考虑黄忠是否领情,也不考虑孔明是否欢迎。随刘备入川时,他抱着体恤长者的好意愿替黄忠攻打敌军营寨,却不考虑黄忠的意愿以及他与黄忠的交情。随孔明伐魏,他在确定兵出祁山的方案时、在守护街亭和劫曹真之寨时,均向指挥员孔明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用计和用人的不同看法。    
    魏延既是一个普通人,又是一位军事将领。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直爽的性格无可厚非;作为一位军事将领,他的言行却要受到约束。但魏延本人仅仅把自己看做一个普通的人物,而忽视了自己高级将领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于是,直率的特点在军事领域自然地变成了他的缺点。当他的想法和领导人不相一致时,直率开朗、敢说敢干的性格就成了爱发牢骚、违犯军纪的祸根。在攻打冷苞和随张飞迎战马超的战斗中,他两次违犯军纪,擅自行动,打乱了作战计划。孔明临死前安排大军撤退,让他断后,他拒不执行这一安排,想要自己领兵继续伐魏。魏延对孔明否定自己兵出子午谷的方案一事很不服气,因而常常牢骚满腹。有一次,他在前线当着几位将官的面讲: “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第一百回)孔明死后不久,魏延在前线向尚书费祎发泄道: “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第一百四回)    
    魏延和顶头上司孔明互有意见,这时魏延不是主动地谋求谅解与和好,而是滥发牢骚,有时甚至对孔明的领导消极对抗,制造为难。一次,孔明派魏延、张嶷、陈式、杜琼四将从箕谷进兵,后来又想到司马懿可能会在箕谷设有埋伏,就派参谋邓芝前去军中通知停兵。陈式坚持要继续进兵,并嘲笑孔明失街亭之误,这时魏延火上泼油道: “既令进兵,今又教休进,何其号令不明!”(第一百回)由于魏延的鼓动,陈式领兵前行,结果中了埋伏。又一次,孔明欲诱司马懿、张郃出战,准备假装撤兵。等追兵来时伏兵截击其后,但他料定追兵受到前后夹攻后,敌人营寨里的军马会赶来救应,并夹攻蜀兵截击部队。因此提出要选智勇之将率领截击部队。说完选将条件后,诸葛亮目视魏延,大概是希望魏延能挺身而出。但魏延这次低头不语,却是王平愿去。孔明感叹说: “王平肯舍身亲冒矢石,真忠臣也!”(第九十九回)这里,魏延绝不是贪生怕死,他知道孔明暗示要自己出战,但由于对孔明的领导有意见,这里是想给他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