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点可从后来的事实中得到充分证明: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四天后新政权“苏南行政公署”成立,下辖整个苏南松江、苏州、常州、镇江4个专区共27个县,其中独无锡定为市一级,为公署所在地。 
          
        太湖三万六千顷,不光是无锡独有,但是人们到了其他城市,没有一个城市像无锡一样因为太湖而闻名,毕竟“太湖佳绝处”在无锡。     
        集如此煊赫于一身,无锡的辉煌历史可以说不让苏州。但是,为什么在两个城市的口水战中,无锡总是让苏州瞧不起呢?!         
         
        无锡人的“暴发户气质”     
        在流传甚广的民歌《无锡景》中,“小小无锡景,太湖鱼米乡……”,一个“小”字就鲜明凸现着无锡的城市特点:运河环绕,仅仅1平方公里的城区范围,房屋道路依水而筑,形成了江南小城特有的市镇风貌。与此相应,无锡市民精神也围绕着“小”字构成:笃实而精明。没有历史赋予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太多的传统惯性,小小无锡曾不声不响抓住了近现代历史上几次重要的机遇,使自身赢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城市地位飞快飙升。但是,当无锡这座江南古城寻求新的突破,渴望跻身现代化特大城市行列时,以“小”为传统特征的城市风貌及相应的精神品质便日益显现出它的负面影响。 
          
        在城市建设中无锡也饱尝“小”字之苦: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城市规划缺乏开阔的眼界和前瞻意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通盘考虑,城市建设缺乏现代经营意识,平实庸常的生活环境难以吸引一流人才,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却给人缺乏文化底蕴的印象。 
          
        但苏州除了瞧不起无锡的“小”以外,主要还瞧不起无锡人的“暴发户气质”。     
        苏州是以水文化为主体的城市,历史上的文人、才子比无锡多,这是苏州笑傲无锡的地方。苏州名人数量多,门类全。其代表人物有“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陲、功名满天下”的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有写下千古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明末大思想家顾炎武;有“袒两肩、挥蕉扇”,挺身而出领导以丝织工人为主体的苏州市民反税监斗争的佣织葛成;还有因舍身为人、奋勇抗暴的壮行而深受苏州人民钦敬的五名义士。当然文人就更多了,有西晋文艺理论家陆机,有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有中国书法“草圣”之称的张旭,有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明清时期的苏州,更是诗、文、书、画的重镇,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大家,其中有号称“吴中四杰”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有被誉为“吴中四才子”的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有明代通俗小说大家冯梦龙;有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有现实主义剧作家李玉等。著名的吴门书派和画派皆于焉形成,沈周、仇英等书画艺术家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古文盛出状元”,清代的114名状元,江苏得49名,苏州府竟占25名,流传着“江苏几得一半,苏州一府几得一半之半”的美谈。而今,“状元群落”已成历史,在同一地区又出现了“院士群落”。据统计,现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苏州籍就有83人,再加上在苏州就读或工作过的就超过了百人之众。有人统计,苏州市区的院士占人口的密度竟为全国的35倍。这一现象可谓十分罕见,也十分壮观,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少有,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足以称奇。 
          
        正因为如此,苏州才以其“文化”笑傲无锡。历史上的苏州风光旖旎,久负盛名,是座典型的消费城市,文人墨客、仕途宠儿纷纷集结于这座“人间天堂”。于是这座城市历来盛产所谓“世家子弟”。而无锡本来只是个“县治”,20世纪30年代才变为“府治”,依赖发达的工商业而迅速崛起,有些类似上海,于是少了苏州的贵族气质,带上了几分“暴发户形迹”。 
          
        无锡“暴发户气质”带来的效应是:与苏州人相比,无锡人显得“阔绰”一些。无锡城市道路比苏州更阔,楼房更高,无锡人逢喜事更舍得花费,买东西也不太斤斤计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文化内涵和底蕴方面,无锡确实不如苏州,苏州园林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无锡却很难拿出可与之相匹的文物古迹。缺乏深厚文化底气导致无锡人性格中也有急功近利、目光短浅、铺张浪费的毛病。而湖泊星罗棋布的地形、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秀美的江南风光,可能使无锡人易于知足,小富即安,相对保守排外,而缺少类似于上海人那种开放兼容、勇于冒险的海派气质。 
          
        所以,无锡人精于算计,保守排他,爱面子,讲排场,爱凑热闹(用无锡话讲就是爱“一蓬风”)的性格终于导致了无锡是一个有开创性但又缺乏发展性的城市,历来无锡都存在无锡人、无锡企业都是由无锡生而发展于外、不再回来的现象。反映在城市建设上,千百年来无锡人的观念从未改变,对大城市的无限向往,对自身环境地位和传统不自信,所以无锡一直在试图改变,接纳一切可以接纳的新东西,结果就是永远没有自己、没有传统。无数代无锡人最终发现,无锡是一个不适宜发展的城市,愤然走出无锡。 
        
        无锡人的“暴发户气质”是无锡城市发展的软肋。即便有一天无锡的GDP超越了苏州,只要它城市性格中那种“小”依旧存在的话,它就永远不能让苏州输得心服口服,苏锡口水战也就不可能平息。 
              
        苏州VS东莞     
        致命的克隆     
        东莞,一度曾号称“世界加工厂”和“华南经济引擎”。     
        但是现在,不论东莞人是否愿意,东莞已经处于一场风暴的中心,这场风暴的表象是东莞与苏州的口水战,实质是这两个城市的竞争及优劣对比。     
        作为一座城市,东莞太年轻了,缺乏深沉的历史积淀。面对苏州等城市的竞争,东莞在其繁荣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危机。东莞如同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快速成长暴露了他的营养不足与思想苍白。 
          
        一年100亿,五年500亿!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这就是东莞市政府的“城市牌”战略目标。东莞人现在正急切地希望通过一场浩大的造城运动,创出自己的城市品牌。东莞人的口号是,“打造以国际制造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不禁让人质疑,在广州与深圳两大中心城市之间,东莞还有去做中心城市的空间与机会吗? 
          
        没有中产阶级的东莞,将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     
        正是由于这两个城市存在高度的竞争性,所以在东莞与苏州的城市口水战中,存在着太多的异见和自我辩解。     
        比如苏州以为,苏州和东莞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IT制造中心,它们之间的竞争必将导致你死我活。但是东莞却想划“江”而治。东莞的观点是:苏州和东莞虽然同是IT制造中心,但是它们的定位和分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东莞是以“外向型”为主,而苏州是以“内向型”为主。它们之间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同时它们之间的互补性也日渐凸现。 
          
        总之,在充斥着太多的异见和自我辩解的城市口水战中,东莞与苏州恩怨交集地打量着对方的每一个新动向。     
        东莞谋变之后,东莞与苏州的城市口水战中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     
        说实话,苏州不容乐观,因为今天的苏州有隐忧。     
        东莞产生这种模式还可以原谅,因为东莞原本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当地农民从未接受过工业化训练,若非由外科手术式植入,当地可能还处在与广东河源、汕尾等地类似的贫困之中,但是苏州的“东莞化”却一点都不能原谅。 
          
        这一点似乎意味着东莞与苏州的城市口水战中将没有赢家。     
        苏州,你要警惕!     
        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     
        东莞,一度曾号称“世界加工厂”和“华南经济引擎”。     
        东莞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世界一百强的企业有12家,五百强的企业有33家在东莞落户,历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60亿美元,形成了以电子电器、纺织服装、玩具鞋业、食品饮料、五金机械、建材、医药等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初步建成了拥有完善产业配套的国际性制造业基地。 
          
        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东莞以遍地开花的“三来一补”方式,作为外向型经济的支撑点,形成了IT、服装、家具、灯饰和皮革等多个“产业簇群”。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令东莞人欣慰与自得:“不管在世界上什么地方下订单,都在东莞制造。” 
          
        但是现在,不论东莞人是否愿意,东莞已经处于一场风暴的中心,这场风暴的表象是东莞与苏州的口水战,实质是这两个城市的竞争及优劣对比。     
        看上去一切都很好。东莞的道路宽阔,城市广场功能完善,到处都有基建项目开工,经济建设热火朝天,统计数据依然令人振奋。除了土地供应更紧张以外,这里的繁荣程度几乎可以回击所有对她的怀疑和担忧。 
          
        但是,有关东莞的争议依然不绝于耳。诸如:东莞以吸纳外部资金发展起来,依照“三来一补”的模式,自身没有产业基础;产业容易来也容易流到别的更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发展有空心化的危机…… 
          
        它的对手似乎成长得更快。被普遍认为是东莞对手的苏州,目前出口总额超过东莞。         
             
        宏观调控再度降临,东莞人原本已经感到紧张的土地资源更加收紧。对于一个严重依靠土地、人力等资源发展的制造业城市而言,这等于是卡住了东莞的脖子。几年来担心苏州超越自己的一些东莞人,心里更加着急。 
          
        的确,作为一座城市,东莞太年轻了,缺乏深沉的历史积淀。面对苏州等城市的竞争,东莞在其繁荣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危机。东莞如同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快速成长暴露了他的营养不足与思想苍白。 
          
        城市化的滞后加剧了东莞的危机。苏州的园林蜚声国内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优美的城市确实能让投资者产生留下来的念头。苏州的城市建设、治安环境比东莞好,土地价格比东莞便宜,人力资源比东莞丰富,因此苏州能够把东莞的外商吸引过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10年前苏州工业园区光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种详细规划花了3000多万元,曾经一度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怀疑这到底值不值。10年后,当整个工业园区的GDP增长了16倍,财政收入增长了61倍时,所有批评者都改变了当初的看法。 
          
        反观东莞的城市建设,现在已经完全滞后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东莞的本地人口150多万,而外来人口却有500多万。“民以食为天”,首先一个“吃”的问题就要解决,仅为了解决500万外来工吃肉问题,散落在各村镇的猪场就高达4665个,年均生猪出栏量达150万头,以致东莞运河污黑的河面恶臭难闻;其次是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带来的治安环境的恶化,深圳和广州的城中村治安管理一直就是当地政府头疼的问题,而东莞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城中村,“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是城镇;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是农村”就是东莞很好的写照。 
          
        以前,初到东莞的人常感叹“到了东莞,找不着城市中心在哪里”。不知是时间太短,还没有来得及塑造城市品牌,还是定位失误,将城市之名让位于深圳、广州后,东莞就甘愿做一间大工厂,“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令东莞城镇界线不分明,没有突出的城市中心区,当然难逃“有镇无市”的厄运。 
          
        物极必反,东莞人开始变得非常浮躁。一年100亿,五年500亿!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这就是东莞市政府的“城市牌”战略目标。东莞人现在正急切地希望通过一场浩大的造城运动,创出自己的城市品牌。东莞人的口号是,“打造以国际制造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不禁让人质疑,在广州与深圳两大中心城市之间,东莞还有去做中心城市的空间与机会吗? 
          
        什么叫中心城市?有学者指出,它必须是在一区域中有强大经济辐射能力的轴心城市。那么东莞的经济能够辐射周边的哪个区域?其经济腹地又在哪里?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从30%提高到60%,英国用了100年,德国用了80年,法国、日本、美国各用了60年。不可否认,目前的科技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等会使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但东莞希望五年见新城,是不是一种狂想? 
          
        城市是文明的结晶、文明的标志,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风格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所在。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由是观之,城市品牌不单是咬咬牙花钱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能塑造出来的,缺乏品位,缺乏灵魂,乃是东莞作为一个城市更深刻的危机。 
          
        由于东莞市的城市环境特别是人文环境不尽理想,企业招揽人才和留住人才非常困难。东莞要实现产业升级,尤其在属高科技领域的信息产业实现升级,最缺的是人才。 
          
        但东莞还没有一种深刻的魅力,足以让那些人才和可能的移民产生认同与归属感。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成了东莞的心病,而且也关系到东莞的可持续发展。     

        东莞由于前几年忽略了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国内很多人才对东莞不了解,提到东莞,可能的联想是:遍地的工厂、工地、车辆、外来的人流、酒店、金钱……    
           
        东莞就像一个大工厂,挣点钱还行,但要搞技术研究,条件不够好。东莞给人的印象是“经济发达的文化沙漠”,许许多多的人才都视东莞为自己人生的一个驿站,而自己只不过是东莞的一个匆匆过客罢了。 
          
        有一个台商如是说:“这里的劳动力基本是外来人口,大学生的供应量不足,东莞城市过度发展,居住环境不好,造成高级人才不愿意来。”     
        正因为这样,东莞的人口素质与人才结构实在令人沮丧:在东莞600多万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有13。84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有100。42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有383。00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有112。77万人,文盲人口8。47万人。每10万人中大学以上者仅为2147人,较全广东省平均尚少1400余人,硕士和工程师以上学位职称者只占人才总数千分之三,占东莞劳动力总数十万分之八。 
          
        以上这些数字表明,东莞离真正的国际名城还有很远的距离,因为东莞还没有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是一个城市的精英,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专业知识,有生活品味,有较高的收入和地位。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形成,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可是,东莞缺乏中产阶级生存的土壤。目前,东莞的贫富悬殊问题越来越突出,而贫与富的中间过渡阶层流失也非常严重。最贫的是流水线上的外来打工者以及没有关系的东莞原住民;最富的则是有门路与关系的东莞人。那些来自外地的专业人士,包括企业里的管理、技术和营销人员,由于他们的知识与专业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不能获得与自己付出对称的报酬,因此有很多白领人士和中产阶级在东莞生活过一段时间,都选择了离开。 
          
        没有中产阶级的东莞,将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     
        后来居上的苏州     
        时光倒流20年,东莞虽非不毛之地,大不了也只是鱼米之乡。东莞的发迹是“天时、地利、人和”之说的最佳版本。东莞毗连港、澳、穗、深,交通四通八达,是著名的侨乡,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近100万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港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享有投资优惠政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