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市,而城市所能做的是一定抓住历史赐予的机遇,永不停息地创新发展。 
          
        还有,烟台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它创造的“胶东模式”。烟台乡镇企业在烟台遍地开花,发展势头之好、之快,至少在北方是最为耀眼的。但胶东模式带来的辉煌没有持续下去。 
          
        一直以来,烟台拥有全国黄金第一市招远、全国苹果第一市栖霞、全国蔬菜出口第一市莱阳等多个经济发达区域。然而,作为一个中心城市,烟台始终处于羸弱状态,难以在财富、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周边所辖范围形成强磁力辐射。与此同时,全市工业布局散,产业层次低,虽有葡萄酒、三环锁、北极星钟表等几大件,但几个龙头企业只是各自发展,没有形成具备优势与特色的集群,竞争力大打折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乡镇企业面临治理整顿、关停并转、政策收缩,烟台的一些“二国营”式的乡镇企业开始因有产品无市场而渐告式微,即便一度成为“黑马”的乡镇企业,也没来得及“奔驰”,便已成“瘦马”。“胶东模式”很快式微,光环渐趋黯淡。“九五”期间,烟台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不仅落后于“八五”,还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明显的是港口——2004年,青岛港的货物吞吐量已相当于五个烟台港,集装箱吞吐量是烟台港的17。7倍。 
          
        一个人最痛苦的不是弱小时的失败,而是由强到弱的失落,一座城市亦然。烟台落伍,思想观念上的故步自封、小富即安是主要原因。深圳起步就同上海、香港比,而烟台人却习惯于自己跟自己比、今年和去年比。结果,自己比自己,越比越自喜;今年比去年,年年有发展。这就是烟台城市性格的软肋。 
          
        没文化的青岛     
        当然,两个城市之间的口水战能打起来,就在于没有一个城市是完美的。烟台有软肋,青岛同样存在先天不足。     
        湖南卫视“象形城市”栏目认为:青岛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城市;虽然处于齐鲁文化的辐射地带;但是并没有接受多少齐文化。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分析的,青岛文脉源于四支,一支是小国——东夷民族的海岱文化,一支是后来灭了东夷民族的齐国文化,一支是偏流——崂山的道教方士文化,还有一支就是殖民时期带来的西洋近代文化,而这几种合力里,就数齐文化对今天的青岛影响最弱,因为时代太过久远。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青岛人其实非常在意自己的文化,所以才修建了“五四广场”,而实在也是自知文化意味上的缺失,所以偌大的广场除了地标雕塑“五月的风”之外别无他物。那个火炬上凝固着延续了80年的文化记忆,但是在惊心动魄的激越中,青岛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线的作用,中心终究是北京和上海。就像在近现代的文化史上,青岛并不缺少显赫的名士,康有为、老舍、闻一多、蒲松龄、洪深、梁实秋、萧军、萧红,等等,但他们始终只是青岛的过客,仅仅路过或者度假,待的时间最长的康有为也只是安度晚年而已。 
              
        曾经精雕细刻地爱赞过青岛的闻一多,对青岛的文化终究是不满的:“我们这青岛,凡属自然的都好,属于人事的种种趣味,缺憾太多,谈话是最低限度的要求,然而这一点便不容易满足。”不是太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不太多的机会阻挡了外来文化精英的脚步。在文化上,青岛之所以做不到和同为后起移民城市的上海平起平坐,或许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就在于它的这种尴尬位置。即使有文化人来,也只能在此短暂游居,终将因这窒息的文化氛围而离开。所以青岛会有值得一提的游居文化,却始终缺乏原创的声音。闻一多早已向友人说出了他的抱怨,今天的青岛文化延续了一个世纪,而历史依旧在轮回。 
          
        因为文化视野的狭窄和封闭造成了青岛人很保守。这一点很遗憾,跟烟台比较相似。青岛人不像温州人那样,经商意识特别浓厚。像青岛集中了全国的海洋专家的60%,科研成果十分显著,但是没有一个相关产业,反而是深圳出了个海王集团,所以青岛是海洋科技的大市,不是海洋产业的大市。没有自己创业的奢望,也未曾想过要到外地去发展,青岛人有一种“最好不过青岛”的默想。 
          
        总之,青岛人不善于经营。青岛人和不少山东人一样,不喜欢流动,和浙江生意人遍布全国比起来在观念上显得比较保守。青岛的经商者大部分是外地来青岛的,青岛本地人经商的很少。在青岛举办的各种会议还没有成都、昆明、西安等西部城市活跃。一些单位的招待所常年大部分时间空闲着,却不想着去开个全国性研讨会议等活动来增加客流和住宿率。青岛啤酒城一年365天中只有啤酒节时开放和热闹半月外,一年其他350天都是大门紧闭,完全是资源的巨大浪费,许多烟台人看到都叹息,青岛人怎么这么没有经营头脑。 
          
        青岛人的思想观念意识为什么会如此落后保守呢?究其根源在于青岛人的错误比较习惯。青岛人最擅长与山东的落后地区比,而不擅长与发达的上海、香港比。这一比较自然就觉得很满足了,青岛人的保守、自满、落后的思想观念也就是长期在这样的比较中形成的。 
          
        青岛:繁荣背后有隐忧     
        虽然青岛已经成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势头最为强劲的城市之一,城市建设一日千里,各种经济指标更是以一种极为令人艳羡的速度急速地成长着。但在繁荣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一些隐忧的。 
          
        首先,在经济发展中原本应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在青岛却一直发展得不佳,尽管当地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支持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号召要解放思想,大力支持加快青岛个私经济的发展。而青岛的私营企业也的确出现了几个亮点,涌现了几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以上的企业,如正进,还有国内蜡烛出口大王金王集团等,但与其他一些先进城市相比差距依然十分巨大。在浙江省的许多地方,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和税收的比重往往占到当地GDP和税收的一半以上,而青岛还不到20%。民营经济发展得不好,就好比在一场经济赛跑中短了一条腿,将会大大影响青岛市的发展后劲。 
          
        青岛经济发展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对少数几个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依赖。青岛的名牌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得的确都很出色,非常优秀,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一旦一座城市过于依赖这些企业可能就不太妙了。目前十大企业集团的年产值已占到青岛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一旦这些企业出现问题,将连带着整个青岛都为此受累。虽然目前青岛的大企业发展依然相当良好,但却已呈现出了增长乏力的迹象。特别是青岛的这些大企业基本都是国企,从长久来看,其活力和竞争力都是颇让人担忧的。而这些企业所希望的在产权安排方面所进行的改革,迄今为止却都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这些问题若解决得不好,毫无疑问将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隐患。 
          
        另外在招商引资方面,诚然青岛近些年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但这些成果的取得却是在基数十分低的基础上完成的。人们有理由提出疑问:为什么此前青岛在对外招商方面一直未有什么起色呢?问题还是出在已经在青岛被批判了千百遍的青岛人的思想意识方面。墨守成规,缺乏开拓性的新思想,导致对外商的服务和承诺内容一直有所欠缺,和南方沿海城市差距一直是比较大的。 
                
        以吸引台商投资为例。青岛一直是给予台商最多好感,最受台商称道的城市之一,以梁实秋为首的众多知名作家所留下的诸多回忆青岛的文章直到现在在台湾仍有很大的影响力。青岛有着宜人的气候,几乎每一个到达青岛的台商都对青岛优美的自然风光赞叹不已。就硬件条件而言,青岛市的港口条件一流,与苏州等地相比,青岛距离海港的距离更近,基础设施完善,而与大连相比,人力资源却更为丰沛。这样一些客观条件一点都不逊色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但是长期以来青岛在吸引台资方面却大大落后于上述两个地区。据说后来落户长江三角洲的很多台商项目当初都曾经到青岛考察过,之所以没有留下来,都是因为当初各种服务意识的欠缺,对外商的优惠承诺不够所致。 
          
        再以青岛和德国的关系为例。众所周知,青岛这座城市原先曾是德国的殖民地,青岛就是在德占时期才发展了起来,胶济铁路是德国人投资修建的,青岛的大港码头也是德国投资的结果,青岛历史上那些最漂亮、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以及那些最负盛名的街道,几乎都是德占时期的产物。既然青岛与德国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那么人们想当然地以为青岛与德国的关系一定很紧密,很密切,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青岛并未与德国建立起丝毫特殊的关系,甚至落后于国内许多其他城市。尤其是在接受德国投资方面,更是令人惊讶的落后。青岛吸引的外来投资以国家和地区排名分别是韩国、香港、美国、台湾、日本,德国位列五位之后,虽然德国已经在中国拥有极其庞大的投资了,如两个大众汽车项目,西门子、克虏伯、巴斯夫、博世等为数众多的在钢材、化工、电子等方面的投资,但在青岛的投资却很微小,之前几乎可以用忽略不计来形容。两个有如此深厚历史渊源的地方,相互间的关系现在却如此冷淡,叫许多人难以置信,但现实就是如此。 
          
        繁荣背后有隐忧,青岛最终会被烟台超越吗?     
        烟台:假如明天来临     
        那么,作为昨日的霸王花,烟台能否重现昔日辉煌?是甘心做配角,接受青岛的单极辐射,还是与其一道,成为推动半岛发展的双“龙头”?     
        换言之,在这场城市大角逐中,烟台的明天是否更辉煌?     
        “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是烟台继“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之后,获得的又一个珍贵的荣誉。就提高烟台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而言,这无疑是一张靓丽的“名片”。但是烟台PK青岛,仅凭一张名片是远远不够的。 
          
        坦白地说,烟台对青岛只能“望其项背”,要想超过青岛很难。     
        若论城市开放早晚,烟台胜之一筹。从开埠时间来比较,青岛比烟台晚了36年。但青岛发展势头很快。早在1911年时青岛港就压倒烟台港,成为山东港口的龙头。对外开放则使青岛如虎添翼。现在青岛是山东省的经济中心和进出口的重要门户。与青岛比,烟台的差距并不小:烟台拥有中国名牌12个,虽居全省第二,但比第一名的青岛少22个,山东省名牌更是少57个;烟台规模最大的前20名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仅18亿元,青岛的这一数字却高达124亿元……可以说,青岛经济功底厚实,烟台要想超过青岛真的很难。 
          
        烟台的当务之急是引进人才,让烟台成为“大烟台”。人才是支撑烟台走向国际都市的基础,没有人才,发展是空想。外来人才还能对经济、思想观念产生冲击力,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飞跃发展。城市应该注入外来活力,应该用外力激发内力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的。烟台需要进一步敞开胸怀,招贤纳才。现在的烟台只是烟台人的烟台,或者说是山东省的烟台市。在烟台随处走走,耳边多是烟台本地话。这可以说是一个挺奇怪的现象。如果一个城市,人们都说本地话;如果一个企业,人们的方言整齐划一,这样的城市和企业是很难做大的。南方城市不是这样,像广州等地,简直就是方言汇聚地。 
          
        在2006青岛国际商务周上,“青岛金融街”正式揭牌,至此,青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之路再次迈出实质性一步。青岛,也成为继济南之后,半岛城市群中又一个祭出“区域金融中心”大旗的城市。 
          
        在这场两城PK争夺金融优势的较量中,作为“胶东小三角”城市之一的烟台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选择——金融产业是继续冷眼旁观,还是奋起直追进而实现顺势起飞? 
          
        青岛和济南都正在研究发展壮大金融产业的问题,目的也都在于争夺金融优势,为今后发展抢得先机。     
        济南、青岛“角力”的背后,烟台显得十分尴尬。在这场三城角力中,与济南、青岛对金融的先行一步相比,烟台已经慢了一拍。从目前情况看,不论是青岛还是济南,金融业对烟台的辐射力均相当有限。而金融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不抓住机遇,发展的先机就将丧失。 
          
        不过,随着新胶东时代的来临,烟台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     
        ——看区位优势,随着烟大铁路轮渡的建成,烟台将成为连接华东经济圈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这种优势其他城市无法比拟;     
        ——看投资,五年间,烟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4000亿元,是“九五”的4。6倍,列全省第一,这将为烟台未来几年的发展积蓄充足的后劲;     
        ——看项目支撑,五年后,仅仅是四大支柱产业即可完成销售收入5000亿元;汽车、电脑、手机三大集群将完成销售收入2600亿元……     
        如果善于把握机会,烟台完全能推动“半岛制造”的崛起,与青岛一起成为引领新胶东时代的“龙头”。     
        眼下,烟台正加快港口建设。2010年,港口吞吐量将达到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万标箱,届时,烟台将成为一个黄渤海和东北亚地区区域性大型主枢纽。烟台,辉煌于港口,失落于港口,那么,这座城市能否在港口雄风的再造中重塑辉煌? 
          
        一切都有待于观察。毕竟,城市口水是虚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