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故降伏微细四魔与成佛同时也。
顶现观品第六之一 摄般若第二会五二卷增上品至六五卷遍学品
巳二自在果顶加行分四,庚一加行道顶加行,庚二见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庚四无
间道顶加行。除又分四,辛一暖顶加行,辛二顶顶加行,辛三忍顶加行,辛四世第一法顶加行。
今初
梦亦于诸法,观知如梦等,是至顶加行,所有二十相。
总修三智圆满大乘资粮道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顶加行相。界限从大乘加行道暖乃至最
后心。十二种顶加行相随得一相之大乘第一顺决择分,即暖顶加行相。界唯在大乘加行道暖位。
般若经说得暖位顶加行者虽于梦中亦能观一切诸法皆如梦境等十二种相,谓住加行道暖位
利根菩萨,由醒觉时缘真空性薰修(上田下比)钵舍那故,则于梦中亦能观一切诸法皆如梦境。
又由醒时多修菩提心力,则于梦中亦能不发爱乐小乘道之心。又由醒时不离见佛善跟成熟力,
则于梦中亦能见如来百千大众圈绕说法。又于梦中亦见佛腾空现通说法。又于梦中亦能为无边
众生发心说法谓我醒时当说一切诸法皆如梦事。又随于觉梦若见地狱等有情,皆能发愿愿我成
佛国土全无恶趣之名,随念远离恶趣。又随于觉梦见焚烧聚落等发谛实语加持令息。若见他人
为药叉等非人魅着说谛实语令无魔害。又由自具通神能亲近映蔽魔业之善知识。又一切种为利
他故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又于一切法无真实执着。又近佛菩提。
辛二顶顶加行
尽赡部有情,供佛善根等,众多善为喻,说十六增长。
较三千世界有情供养诸佛福德尚多等十六增长,证此增长之大乘第二顺决择分,即顶位顶
加行相。界限唯在顶位。
安住顶位顶加行之菩萨智,此以赡部洲众生为喻,乃至尽其三千大干世界有情供养诸佛所
有善根等众多为喻,此福较彼尤多以十六种增长为体也。福德十六增长者,谓赡部洲等三千世
界诸有情类,以香花等供养如来,较此福德尤为增长。成就思惟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较前福德
尤为超胜。若得无生法忍较前福德尤为超胜。若由顶加行力了解能证所证诸法皆于胜义无所得
较前福德尤为超胜。较赡部洲一切有情皆行十善得四静虑四无色定尤为超胜。又由证得顶加行
之力诸天众皆来自所。又由顶加行力,映蔽一切诸魔。恭敬其他菩萨等同大师。于一切种慧学
清净善巧方便二种资粮。由顶加行力,得佛种性。获得殊胜发心等得佛果之因。由顶加行力不
生六度所治品之心。不于色等起执实之心。于一一波罗蜜多中了知摄余波罗蜜多而行。获得圆
满三乘智德。由顶加行力,近大菩萨。
辛三忍顶加行
由三智诸法,圆满最无上,不舍利有情,说名为坚稳。
获得三智随顺慧及于利他不坏坚稳之大乘第三顺决择分。即忍位顶加行之相。界限唯在忍
位。大乘加行道忍位,成就自利智德所摄圆满发心等表示三智智德种类之无上妙慧,及利他德
不舍有情利益坚稳方便。经中说名坚稳顶加行。
辛四世第一法顶加行
四洲及小千,中大千为喻,以无量福德, 宣说三摩地。
成熟亲生大乘见道之功能于无边三摩地得心遍住之大乘第四顺决择分,即是世第一法顶加
行之相。界限唯在世第一法。
大乘世第一法之智,以四洲,小千,中千,大千世界微尘,及诸水尘用发端滴数可知其量
为喻,若随喜四菩萨之善根其福极多。经中以此表示宣说世第一法顶加行之三摩地也。四菩萨
者谓初地,二地至七地,第八地,及住十地。以住加行道世第一法之菩萨随喜彼四菩萨之善根
故。如是圆满六度所摄一切现观种类殊胜三摩地之世第一法顶加行,即名心遍住顶加行也。
庚二见道顶加行分二,辛一所治分别,辛二分别之对治。初又分二,壬一略标,壬二广释。
初又分二,癸一略标所取分别,癸二略标能取分别。今初
转趣及退还,其所取分别,当知各有九,非如其境性。
大乘见所断于转趣退还事执为实有所取之分别各有九种,当知彼九非如其境之体性而妄起
执着,是于所著境错乱之识故。
癸二略标能取分别
由异生圣别,分有情实假,是能取分别,彼各有九性,
若所取真如,彼执为谁性,如是彼执着,自性空为相。
大乘见所断能取分别亦有二种,由于异生执实有有情,及由圣者差别执为假有士夫,皆于
彼二执为实有能受用者故。当知彼执各有九种,由有九种境故。此诸分别皆是错乱,不得境之
实性故,以彼所取于真如无故,故彼所执,为谁境之性耶,都非彼境之性故。如是当知彼诸执
着皆以性空为相也。
壬二广释分二,癸一广释所取分别,癸二广释能取分别。初又分二,子一转趣所取分别,
子二退还所取分别。今初
自性及种姓,正修行诸道,智所缘无乱,所治品能治。
自内证作用,彼业所造果,是为转趣品,所有九分别。
如是于大乘道果执为实所受用中初转趣所取分别差别有九,谓菩萨总所趣事由六度因胜义
非有于胜义非有之无上菩提果亦胜义无得,然名言有可得之果缘此执为实所受用。又由趣入不
动地等,故缘佛种性决定。又缘道自性见道等正修行。又缘道所缘不错乱智境。又缘能除所治
之殊胜功能,由先见功德而取与先见过失而舍,便能生所知障之对治及得永害所治品之功能故。
又依道果自利缘大乘自内证。又依道果利他功能,缘大乘种性决定者远离声闻等地之作用。又
依利他业缘称所化意乐现变化身而利有情。由善巧方便力安立一切众生于湼槃果。缘彼执为实
所应趣之所取分别。由此等皆是所应行事,故名转趣,缘彼执实即是分别。
子二退还所取分别
堕三有寂灭,故智德下劣,无有摄受者,道相不圆满,
由他缘而行,所为义颠倒,少分及种种,于住行愚蒙,
及于随行相,九分别体性,是所退还品,澄闻等心起。
第二所取分别谓退还分别此亦有九,谓二乘道由堕三有与寂灭边故智德下劣。由无方便妙
慧摄持故增上缘下劣。修利他行道相不圆满。修自利行方便下劣故随他缘而往解脱,谓最后有
亦须待如来等教授。修俱利行下劣所为颠倒不趣三大。断德下劣但断少分。智德下劣得初果等
种类智德。虽得二乘阿罗汉果,亦未能断无明随眠,故于自利住定及利他正行不如实知,由大
乘能摄三乘一切功德故一切相智须随小乘一切湼槃行,故二乘湼槃俱有过失。如是九境是二乘
心中所起,非定性菩萨所应趣事故名退还也。
癸二广释能取分别分二,子一实执分别,子二假执分别。今初
所取及所舍,作意与系属,所作意三界,安住与执着,
法义唯假立,贪欲及对治,失坏如欲行,当知初能取。
见道顶加行时所断于执补特伽罗为实物有,更执彼为胜义能受用者。此见所断初能取分别
亦有九种,调缘取功德舍过失之补特伽罗,缘作意实有者,缘系属所作意之实有三界者,缘执
一切法实有而安往者,绿执着一切皆无我者,缘了知法义皆唯假立者,缘所治品贪欲者,缘执
相之能对治者,缘失坏如欲往一切相智经久稽留之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故。当知此九即初能
取分别。
子二假执分别
不如所为生,执道为非道,谓生俱有灭,具不具道性,
安住坏种性,无希求无因,及缘诸敌者,是余取分别。
假执能取分别有九,缘唯修小乘道不能如所为事出生三大之假士夫,缘离小乘道执六度为
非道之假士夫,缘果生须俱因灭离世俗性执有余胜义之士夫,缘执一切道性实有相续具不具之
士夫,缘执色等实有而安住之士夫,缘由发心等失坏声闻等种性之士夫缘唯以空性便执为足更
不希求佛果之士夫,缘不修般若波罗蜜多因之士夫,缘魔等障碍菩提之诸敌者事。此九分别即
缘彼彼境执为实受用者之分别,此即除前实执分别之所余能取假有分别也。
辛二分别之对治分三,壬一见道顶加行之因,壬二彼大菩提果,壬三见道项加行之自性。
今初
为他示菩提,其因谓付嘱,证彼无间因,具多福德相。
为他开示证菩提之方便于大菩提而安立他,其大菩提之因谓付嘱般若波罗蜜多之文义,能
证彼顶加行之无间因谓自于定中修般若波罗蜜多等具足众多福德为相之大乘加行世第一法,即
见道顶加行之因也。
壬二彼大菩提果分二,癸一明自宗之大菩提,癸二许实有性不应道理,癸三欲证究竟大菩
须许诸法皆空。令初
垢尽无生智,说为大菩提,无尽无生故,彼如次应知。
经说垢尽智与无生智即是大菩提,然非垢先实有而后永尽,亦非先无而后新生,是故当知
了达本来永尽及无生之究竟智,如其次地即尽智与无生智。
癸二许实有性不应道理
无灭自性中,谓当以见道,尽何分别种,得何无生相,
若有余实法,而于所知上,说能尽诸障,吾以彼为奇。
诸实事师,谓先有真实垢法,后以坏想于彼尽相了知为尽名为尽智。又许实法相续生断,
以无生想于不生相了知不生名无生智。此破彼云,大乘见道,何能尽其实有之所知障能取所取
分别种类耶,定不应尽,何能得其断相续生之无生相耶,定不能得。以汝所许先有之真实障法
令乃新灭,无此灭性故。以彼障先未有故。是故当许中观宗也。又实事宗,既说实有能治所治
诸法,复说愚蒙所知之垢障可尽,吾慈氏实觉彼甚奇希有,以障若实有,则对治不可断故。
癸三欲证究竟大菩提当许诸法皆空
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
今此法中,诸世俗法由损减门无可除遣,诸胜义法由增益门无少法可安立,故于世俗正有
性,正观胜义无自性之法性。如是远离增减二边所决择之正见,若能精勤修习,便能现见真实
义解脱二障而成正觉也。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三终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四
顶现观品第六之二
壬三见道顶加行之自性分二,癸一正说,癸二断德自在。今初
施等一一中,彼等互摄入,一刹那忍摄,是此中见道。
布施等一一度中,皆能互摄六度,以一刹那苦法智忍所摄之无间道,彼顶加行即此中之见
道故。言‘此中见道’者,表示顶加行品中,由一一度互摄六度而显见道,诸余品中则以余相
而明见道也。
癸二断德自在
次由入狮子奋迅三摩地,观察诸缘起,随顺及回逆。
见道顶加行断障相之后,又说见道顶加行,正习彼加行之瑜伽师,根本定时安住狮子奋迅
三摩地,于后得位,观察缘起顺逆也。十二缘起,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
取,有,生,老死。其中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杂染品随顺缘起。后老死由生起,乃
至行由无明起,是杂染品回逆缘起。从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是清净品随顺缘起。
从由心灭故老死灭,乃至由无明灭故行灭,是清净品回逆缘起。如是修习杂染品随顺缘起者,
便能通达集谛自性以了知惑业之主即无明与行故。修彼回逆缘起者,便能通达苦谛自性,以了
知生与老死,是惑业之果究竟成熟性故。修习清净品随顺缘起者,便能通达道谛自性,以知无
明对治,证无我慧能断无明之根本故。修彼回逆缘起者,便能通达灭谛自性,以知永断染污无
明之究竟果,即灭除生与老死故。是故修习顺逆缘起,即是通达四谛之最胜方便也。
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今初
灭尽等九定,修往还二相,后以欲界摄,非定心为界,
超越入诸定,超一二三四,及五六七八,至灭定不同。
是对治修所断种子之能治种类大乘随现观,即修道顶加行相。界唯在修道。此说修道菩萨,
由加行与根本二门入超越等持,谓俱灭尽定等次第定,先修往上顺行与下还逆行二相之狮奋迅
三摩地为加行,次乃进修超越等持之根本故。其修根本时,先从初静虑直往灭尽定,全无超越
修一返。次于八定间杂灭尽定而修一返。谓从灭定起入初静虑,从初静虑起仍入灭定,次入二
静虑次入灭定,如是渐上乃至从灭尽定入非非想定,又入灭定,复入非非想定也。其次起欲界
摄不定心为界,入灭尽定,从灭定起不定心,次超(即置而不入也)灭尽一定而入非非想定,
次起不定心,次超灭尽与非非想二定,入无所有定,次起不定心,如是乃至超三四五六七八定
而入初静虑,次从初静虑起不定心。此等何故名超越等持耶,谓从初静虑乃至灭尽定为所间杂,
而杂不同类法欲界不定心而修定故。般若经中广说,论中初二句仅说加行,后六句仅说杂欲界
心而修九定。其中直往一返及以八定杂修灭尽定一返,意为易解故未宣说也。
辛二所断分别分二,壬一所取分别,壬二能取分别。初又分二,癸一转所取分别,癸二还
所取分别。今初
略标及广释,佛所不摄受,无三世功德,
及于三妙道,所取初分别,加行相行境。
大乘修所断转趣所取分别有九,谓为摄受爱乐略说众生,执略说法为实所取,俱生所摄之
分别。又为摄受乐广众生执广说法为实所取之俱生分别。若不如说修行则佛不摄受,执彼对治
修般若波罗蜜多瑜伽为实所取之俱生分别。观待见道由其已灭故加行道功德于胜义无于名言有,
执为实所取之俱生分别,由无四句因生故见道功德于胜义无于名言有,执为实所取之俱生分别。
由未来无实物故大乘修道功德于见道时无于修道时有,执为实所取之俱生分别。由寂静常乐我
净四倒等故执能得湼槃之加行道为实所取之俱生分服。于新证空性之见道执为实所取之俱生分
别。由修习已证之胜义无自性故执大乘修道为实所取之俱生分别。如是九种分别,即所取中初
一类转趣分别,是修道加行相时之所行境也。
癸二还所取分别
次许心心所,转趣时有境,不发菩提心,不作意菩提,作意小乘法,
不思大菩提,有修与无修,及与彼相反,非如义分别,当知属修道。
修道所断第二所取分别,许为大乘修道心及心所无间道转时之有境能缘心法也。彼心就境
界门差别有九,谓二乘资粮道位由离大乘善知识等故不发大菩提心,执彼大乘所遮之法为实所
受。由无为利他而求成佛之殊胜福故,名不作意菩提藏。由是声闻种性故作意彼乘法。由是独
觉种性故现证彼乘法。由不修般若波罗蜜多故不思惟正等菩提。由有所得修般若影像。由不能
缘真实义故不修真实义。由不缘真实义故亦无能修彼者,由无常等不能无得故亦非无修无常等。
由颠倒执真实义故,于不如实义分别执着。于彼等违菩萨道法,执为实所受用。当知此九分别
属于大乘修道所断。
壬二能取分别分二,癸一实执分别,癸二假执分别。令初
施设有情境,施设法不空,贪着简择性,为寂事三乘,
受供不清净,破坏诸正行,经说是第一,能取应当知。
大乘修道加行位就境差别,第一实执有九分别,谓自在补特伽罗非实有生,是依五蕴施设
为有情,执为实能受用者之俱生分别。又缘诸法唯由心现故于五蕴等施设为法之补特伽罗执为
实有等,准上应知。又缘观一切法由名言有故非空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又缘未断一切执着,
故于诸法起实贪着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又缘能简择诸实性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又缘不求三
所为事而求苦寂灭事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又缘由色等不可得故三乘出离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
又缘由未正知法性故施主等供养未能清净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又缘由于布施等执实而修破坏
波罗蜜多正行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能受用者之俱生分别。此九分别般若经说当知即是修所断第
一能取分别也。
癸二假执分别分二,子一略标,子二广释。今初
设有情及因,由此所摧害,故是修道系,其余九违品。
于五蕴等假设有情,及于彼安立之因唯现诸法假立士夫,执彼为实能受用者之心,由此修
道顶加行之所摧害。故彼与修道是能治所治相系之违品,除前实执此是其余九种假执分别也。
子二广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