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的建议是,与其效仿“星巴克咖啡”去做“品位”之争,不如继续保持差异,将卡通之路走下去。“酷卡咖啡”的VI中缺少“品位”,却充满了快乐的内涵,谁又说咖啡中不能含有休闲,休闲中不能含有快乐呢?“酷卡咖啡”索性把品牌核心定位成“快乐”,这样一路下来,很卡通的咖啡标识、品牌标识就顺理成章地与快乐的品牌定位、快乐的氛围融为一体。“快乐”的VI、快乐的“酷卡咖啡”,这些已经涉及了品牌塑造中的品牌核心价值、品牌外在价值,当我们将“酷卡咖啡”的品牌核心定位成“快乐”之后,紧跟品牌而来的就是,品牌的基本价值,即,品牌的内部塑造如何进行?在品牌的企业经营中,快乐的品牌核心如何塑造?
从“知行如一”开始如何塑造“知行、同心”(3)(图)
关于“酷卡咖啡”与“快乐”的品牌塑造,我们说不是卖咖啡、喝咖啡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仔细分解我们的品牌内涵,以及支撑品牌体系的经营形式。快乐是什么?“快乐”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乐在其中,快乐意味着幽默、意味着体验……我们可不可以让咖啡店中所有的客人,具有可以选择的权利?让客人们来选择自己碾咖啡豆、自己煮咖啡,评价出最会煮咖啡的客人;有时候这种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为了支持快乐这种品牌内涵,我们鼓励大家自助煮咖啡,制定不同的价格政策。如果客人选择自己煮咖啡,会是一个价格,如果是服务生为客人煮咖啡会是另外的价格;再有你的桌椅摆放是不是很有创意?我们是否可以组织客人定期参与“酷卡咖啡”飞镖大赛,向媒体公布飞镖邀请函?快乐的元素是否展现在每一处、每一物、每一人身上?——这些是品牌的内部经营,是关于业务流程的规划、关于品牌核心的市场策划与推广创意。 举个夸张的例子,如果“酷卡咖啡”的品牌核心是卖快乐,那么“酷卡咖啡”的所有服务生是不是都会讲笑话?在面试员工的时候,是否考察过他们的幽默感?是否会营造快乐?最后,更幽默、更会营造快乐的服务生是否可以领取比别人更高的薪酬?整个管理机制是否为在鼓励创造快乐?——这些是品牌塑造的内在,是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等,是个系统的工程。 老实说对于“酷卡咖啡”,从你的人、价格、客人的参与形式、咖啡的品种、形式都是承载“快乐”的容器,只有这样编织出来的快乐才是一种真正的活化的快乐。用竞争战略的话讲,这是一种系统性的优势,是一种别人很难效仿、超越的优势。 “快乐”的品牌核心并不是说说就可以,也不是有几个很好玩儿的卡通,照搬几处环境就可以,事实远不是这样简单。所以说要营造出成功的品牌内涵,实现“知行如一”,要从品牌核心、品牌基本外延、品牌的内部价值、塑造、经营中统一的体会、品味,这才能塑造出一个真正“快乐”的品牌。 关于品牌塑造,还有很多的内容,但文不尽言,言不尽意,不在于表达,而在于体会……下文是关于“宾利”的品牌故事,我们不再做过多的分析、阐释,希望读者能够自斟自品,有所感触。
从“知行如一”开始宾利的窄众传播(1)
宾利的推广策略注定是与众不同的。即使拥有购买宾利能力的人数是3000个,去掉上市公司的高层、政界人士、已经购买了另外两款顶级豪车的客户,宾利的目标人群恐怕还不到1500个。同时,面对先进科技在豪华汽车领域的应用,手工制作的宾利只能说:“我们卖的是艺术品,而不是汽车。”
策略——营造知名度,出售满足感。
2003年全年,宾利在中国大陆卖了51辆车。凭借这个数字进入了宾利全球销售排行的前十位。在2002年,宾利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国内有100多辆劳斯莱斯,却只有不到5辆宾利。综合以上的数字,可以推断,现在宾利在中国的保有量也依然比不上2002年的劳斯莱斯。劳斯莱斯在中国的知名度更高,是人们心目中“最昂贵”的汽车。或者说:那1500个客户所要购买的,是另外15亿人的羡慕和认同。窄众传播的基础是外围的知名度所带来的消费满足感。
“宾利和宝马、奔驰没有竞争。比如说,我有5000万资产,你有5个亿,然后咱们两个都买了宝马或奔驰,那么,你一定没有满足感。”宾利(北京)市场总监何少华这样说:“中国的新贵,需要一种东西来把财富的档次拉开。”
细节——让我们来讲故事
刚见到宾利汽车的时候是让人失望的。普通、甚至样子有些老旧,感觉不到丝毫的“嚣张”。想不出这就是价值368万甚至上千万的世界顶级豪车。
在宾利的展厅里,展厅负责人吴江掀开汽车的前盖,指着发动机上的一条很显眼的焊缝说:“这是人工焊接的,焊接它的工人在宾利工厂里做了15年以上,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在宾利退休的。”随后,他又指着司机座位脚下的一块脚垫说:“所有的内饰都是手工缝制的,用真皮缝制一个方向盘,在英国宾利工厂里的标准工时是16个小时;全车使用了17~19头牛的牛皮,因为我们只使用牛脊背上的皮,只有这部分最柔韧、也不会有伤疤;内饰使用的桃木,选择的是桃木节,因为桃木节更坚硬,并且汽车两侧所用桃木的木纹是绝对对称的……”
在剩下的时间里,销售人员依然在“讲故事”,宾利80多年的历史里,有英仑的女王、无数次的赛事与之相关,宾利车上凝聚了太多与财富和尊崇有关的往事。
吴江指着汽车的表面:“我们的展厅用了很多圆形的顶灯,是为了让顾客可以看见顶灯在车漆上的倒影,宾利是用人工手动喷漆的,在复杂精良的工艺下,车漆倒映出的顶灯也是浑圆的,没有丝毫变形,象镜子一样,这是机器喷漆所达不到的效果,宾利的工人用肉眼来保证喷漆的效果。”
市场总监何少华说:“我们把这些故事告诉给客户,是为了让我的客户在购买宾利以后,可以炫耀给他的朋友们听。这是宾利的品牌故事,这就是宾利。”
手法——宾利总是能在客户集中的地方出现
最近人们在谈论“广告已死,公关正盛”,对于窄众传播,这句话已经被很好地验证了。何少华在谈到媒体策略时说:“宾利很少打硬性的广告,我们多用软性文章;锁定少量几本杂志,几乎从来不用报纸;多讲品牌故事,很少谈科技和技术指标。”
对宾利销售促进最大的是推广活动:2002年6月,宾利在北京车展推出888万的“全球最昂贵”汽车,当时的那辆车是宾利中国公司请求宾利工厂为这次活动专门制作的,并且还顺利地在展出之前被买走;2003年,宾利在上海赞助的“宾利杯”高尔夫球赛,更加集中体现出精准定位对于窄众传播的重要性。
何少华总结宾利的推广策略:“让宾利汽车的实物,出现在目标客户聚集的地方。”
无论是宾利还是劳斯莱斯,亦或是豪宅、名表,面对窄众传播的时候,更需要清醒地明确出售利益,动用个性灵活的公关手法,以及拥有丰满充实的品牌推广细节。
六、塑造品牌同心圆,善用“加减乘除”法
如果说品牌塑造的同心圆是关于如何塑造品牌的西方式、绘图式的论述,那么“知行如一”“一脉相承”的表述就更有东方式、返璞归真的风范。无论哪种表述,只要能够在实际的品牌塑造中得到具体应用,那么它就是活化的,可以持久地为品牌服务。
在品牌塑造中或是其他实际的经济行为中,往往简单的原则,相较系统、复杂的理论更有生命力。对于同心圆下的品牌塑造,涉及复杂的品牌内部经营与丰富的品牌外在管理策略,从外部的市场推广、公关活动、广告传播,到内在的业务规划、产品设计、人力资源,都体现出众多的元素组合,如何在组合中把握“知行如一”“一脉相承”的品牌塑造之道,依然需要我们贯彻一种简单化的原则。如同,“众口合一”中提出的“猴四不”原则,在这里,如何塑造品牌同心圆,依然有“知行如一”的新原则,名曰,“善用加减乘除法”。这是一个易于理解的思路,如何把握丰富的品牌元素?塑造一脉相承的品牌同心圆,在与善用加减法与乘除法之间。
加减法,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
如何塑造同心圆,善用“加减乘除”?
这里包含两部分内容,一、加减法、二、乘除法。先从加减法谈起,从我们品牌身边的小事开始。
加减法,“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什么意思呢?小时候,算术题中常被问到,“你手里有一条黄瓜,再给你一个西红柿,那你现在手里有几个?”
“一个、一个,加起来两个,有两个!”于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结果往往是被教育一次。很简单,我错了,因为二既不是两条黄瓜、也不是两个西红柿。也许这里的例子很土气,但是即使换成了汉堡与可乐,我们依然不能说二是两个汉堡或是两杯可乐。很简单,因为不是同一物质,所以,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一加一等于二的前提必须是属性相同。但是,儿时犯的错误,并不等于长大了我们就能放下。我们依然可能左手拿着一颗钻石,右手拿着一粒珍珠,心里想着自己有“二”。
不同属性的东西加在一起,如果非要加出结果,除非,元素核心相同。核心如同物理世界的参照物,品牌塑造同样需要有个标准,标准相同,再论评价才有意义。
从“知行如一”开始宾利的窄众传播(2)
所以核心很重要,没有对事物核心的领会,任何元素的组合相加往往都会失去意义,又岂止是加减法呢。如同营销理论的把握,大体上学过、做过营销的人都会知道营销组合理论中的4P原则,市场人员可以通过对价格、产品、渠道、促销的把握,组合、制定出不同的市场推广策略。但为什么相同的市场、相同的定位,有的取得成功,有的走向失败?因为各自把握的市场核心不同。我们往往还没有掌握到最基本的元素,比如品牌核心是什么?4P组合的核心是什么?就开始制定策略,其结果不想而知。
这同样让人想到“建筑”,同样是建造,有的建造创造出来的是房屋,而有的建造可以成为建筑艺术,为什么?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核心,把握建筑的核心。所以一加一要等于二,怎么等于呢?在于核心,这就是加减法的概念。
当我们在塑造品牌中,组合的品牌元素一脉相承、概念相同、品牌核心一致的时候,它达成的是一致的效果,一加一可以等于二。但当品牌构成元素间核心相异的时候,一加一等于二,很难。传说中有种动物,叫“四不像”,之所以这样叫,因为它的五官来自不同的动物,虽然最终五官相配,但又代表不了其中的任何一种动物,最后只能唤作“四不像”。“四不像”也在用加法,1+1+……,但最终还是没有结果,因为它的五官属性不同。做品牌塑造,想必也有自己的五官,但切记,要选自己同属性的五官,不要成为品牌中的“四不像”,这姑且称为品牌塑造中的“四不像”的法则。
“四不像”的法则,听起来容易,但在现实的品牌塑造中依然很难驾驭。几年前,中国曾兴起过一阵挑战洋快餐的运动,一时间,麦当劳的汉堡、永和的味道、中餐的服务、冷饮店的面孔汇集一起,塑造了众多的品牌,但到现在许多都倒下了。我们记住了他们的行为,却记不住他们的品牌,因为他们的五官不通,此可称为品牌塑造中的“四不像”品牌。
“四不像”的法则之后,在这里举一个自己经历过的例子。几年前,曾经服务过的公司是一家汽车俱乐部,老实说中国的汽车俱乐部与国外的形式还相距很远,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创新,这不仅因为消费意识的差距,更在于经济形态、市场成熟度的差距。
因为少有借鉴,汽车进入家庭才刚刚起步,所以汽车俱乐部仍然是一种很新的市场事物,在操作中有很多细节。他们提供汽车救援的基本服务,又同时提供多样化的会员优惠服务,如促销、品牌折扣、优惠礼包……但实质上,如果说汽车俱乐部的卖点在于危机时刻的关怀、帮助,那么我们的促销、打折,再加上我们提供的一揽子优惠服务,真的可以一脉相承地勾勒出品牌的核心:“危机时刻的关怀、帮助”吗?如果不能,是否有助于这一核心的体现、表达呢?实际上不是,因为促销创造的用户价值,存在于提供了低廉的价格,它满足了更多追求优惠的用户需求。与“危机时刻的关怀、帮助”的品牌需求未能相融,也就不可能达成一加一等于二的品牌效果,如果再硬性塑造下去,也就与我们提过的品牌“四不像”相距不远了。
一加一等于二,看似简单,但是当品牌核心没有贯穿到企业管理、经营、营销等每一个环节中的时候,看似最简单的事情也就变得复杂起来。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山东省,有一家优秀的家电品牌,通过其长期卓越的服务与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良好的口碑是由品牌传播、售前服务、产品使用、售后支持等环节串联起来,当品牌内涵通过这些环节被相同一致地体现时,品牌塑造的效果“一加一等于二,甚至大于二”,这时一脉相承;反之有可能成为“四不象”品牌,品牌加法变成减法。然而,即使一个以服务见常的品牌,在处理“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上,依然会有不尽人意的时候。
曾有一位海外归来的王先生,在企业中位居高级经理人,有很强的品牌意识,更对我们提到的品牌钟爱有加。回国后喜迁新居,家具、电器少不了更新换代,于是开始关注中意的品牌,希望买一台心仪的冰箱。于是,从留意该品牌的产品广告开始,到产品的详细性能,王先生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广告做得非常好,画面吸引人、亲切轻松,产品各项性能指标也很有吸引力……三个月后,王先生决定购买,一家人直奔该品牌专柜。
“这个冰箱能优惠一点吗?”营业员慢条斯理的撇了一眼回应道:“我们这款冰箱是名牌,一分钱也不能便宜,要买就这价。”王先生顿时火冒三丈,就因为这句话,仅仅三秒钟,就决定购买了对面竞争对手的冰箱产品。——那么试问这时候,品牌内涵中的服务意识在哪里呢?
当然这只是品牌塑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小的插曲,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非协调音符。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并不是通过一个人的消费经历就否认一个品牌的服务。然而,故事中的经历向我们、向所有品牌塑造者,传递着品牌的核心内涵塑造需要一脉相承,需要品牌元素间的相互支持的信息。品牌塑造,从品牌的核心内涵到企业的产品、经营、推广、广告、服务等方方面面,远不是“一加一”一定等于二那么简单,远不是拼搭积木那么容易、有趣,它需要我们用心去营造,营造于每一个细节之中。
乘除法,频率相同,振幅最大
如何塑造同心圆,善用“加减乘除”法。第二部分,乘除法,这里更多地在指品牌如何联盟的话题。
“乘除法,频率相同,振幅最大”这是塑造品牌同心圆、知行如一的第二个法则,乘除法原则。有关“频率相同,振幅最大”的共振原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共振原理可以来源于身边的生活起居,甚至可以追溯到儿时看过的动画片中。但正式的学习、出处,应该来自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的叙述。每个物质都有自身的频率与振幅,当两个物质相近、接触,频率相同的时候,物质振幅最大,出现共振现象。
从“知行如一”开始宾利的窄众传播(3)
学生时代的我们已经能够深刻明白、体会的这一个原理,在品牌塑造过程中,依然适用。当品牌构成元素核心相同时,品牌塑造出现一脉相承的品牌核心共振,出现品牌价值增大(反之,品牌价值缩小),有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现象;当不同品牌、产品间品牌元素核心相同时,品牌间彼此的合作会出现品牌核心共振现象,彼此间品牌价值倍数放大(反之,品牌价值倍数缩小),称为品牌塑造的“乘除法”法则。
在具体的品牌塑造中,“乘除法”多见于品牌间的联盟、合作,在市场联合推广、公关合作中更为多见。如,可口可乐赞助奥运会,耐克赞助世界杯等等,其品牌内涵都与被赞助内容间“频率”相同。品牌价值在共振、“乘除法”倍数效应的作用下,在各自的传播中实现了品牌塑造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