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皇帝大传-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部分 汉武帝刘彻第13节 汉光武帝刘秀(2)

    四、河北崛起    
    在昆阳大战取得胜利的同时,刘也攻克了宛城。刘兄弟的成功,形成了对无功而居帝位的刘玄的威胁。不久,刘玄找出适当的理由将刘杀害了。面对兄长被杀,刘秀认真分析形势之后,特地从父城来宛,向刘玄请罪,深深自责。回到住处,刘秀也是“深引过而已”,饮食言语一如平常。刘秀的韬光养晦之计,果然是骗过了刘玄等人,特意封刘秀为武信侯,并被任命为“破虏大将军”。    
    但刘秀的内心世界还是被一个人看破了,这就是冯异。冯异是刘秀攻打父城时抓到的俘虏,原来是王莽的郡掾。尽管刘秀在攻打父城中多次因冯异固守而没有如愿,但当他听说冯异很有才能时,还是以热情的态度召见了冯异,并把他留在身边,作为谋士。    
    冯异见刘秀在极度悲痛中强行压抑着自己的感情,也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于是劝刘秀找机会自立旗帜,与刘玄分庭抗礼。    
    义军攻下洛阳后,刘玄想把迁都洛阳,命令刘秀为司隶校尉,先到洛阳整修官府。刘秀于是设置属吏,用正式的公文通知所属郡县,处理政务完全按照汉的旧制。从此,百姓都归服于刘秀。    
    更始政权把京都搬到洛阳后,任命刘秀为代理大司马,北渡黄河,到河北去安抚慰问。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刘秀奉旨渡过黄河,抵达河北,终于脱离了牢笼,开始独立地发展自己的势力。进入河北后,刘秀对所经过的郡县,公正审理诉讼刑狱,恢复汉朝制度。刘秀每到一处,都引起官民的一片欢腾。    
    当刘秀进入河北,来到邺城(今河北临漳),遇到了不远千里、一路追赶而来的邓禹。邓禹是南阳新野人,是刘秀在长安游学时的同学。当听到刘秀巡行河北时,邓禹一路尾随而来。刘秀在他乡遇到老同学,高兴异常,便开玩笑地说:“我现在已经有了封官授爵的权力了,先生这么远前来,是不是想谋取一官半职呢?”邓禹也笑着但是很认真地说:“要我当官我是不愿意,只是愿阁下的恩德和威望普照四海,我能作为您的属下尽一尺一寸之力,以使我的声名记载在史册之上。”当天晚上,刘秀和邓禹长谈了一夜,更加坚定了刘秀立足河北、统一全国、匡复高祖之业的决心。    
    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邯郸人王郎也在邯郸称帝,占据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区。王郎发布檄文:捉到刘秀的,封十万户。在公元23年年底到公元24年年初的这段时间里,刘秀一直处在王郎的追击下,疲于奔命,几次陷入绝境。    
    但最后,更始二年五月,刘秀终于攻占了邯郸,杀死了王郎。    
    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他巧妙地运用镇压和怀柔两种手段,消灭了河北地区的数十万义军,基本上控制了河北地区。    
    河北统一后,刘秀的部下都劝刘秀称帝,但都被刘秀拒绝。    
    更始三年六月,刘秀来到县,他找来冯异问起各地的军情。冯异明白刘秀的意思,知道刘秀认为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对刘秀说:“更始帝刘玄必败无疑,宗庙社稷现在全部系在您的身上,希望您能接受大家的建议称帝,匡复汉室。”刘秀于是就在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二十二日即位称帝,改年号为建武,史称光武帝。十月,刘秀率军攻克洛阳,便把洛阳作为都城。    
    刘秀称帝后,便开始努力统一全国。公元27年消灭了赤眉军,此后又依次平定了渔阳的彭宠、秦郡的秦丰、梁地的刘永、齐地的张步、庐江的李宪、天水的隗嚣、巴蜀的公孙述、五厚的卢芳。到公元40年重新统一了全国。    
    五、光武中兴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面临的是几十年战乱后满目疮痍的局面,如何恢复社会经济,巩固自己的统治,便是摆在刘秀面前的重大课题。    
    【1】强化中央集权    
    建国后,刘秀首先得妥善安置了开国功臣。    
    对这些跟自己一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刘秀一方面给他们以高爵厚禄,给予优厚的待遇。同时,刘秀不忘在各种公开场合回忆这些功臣和自己打天下的艰难历程,以示不忘他们的功劳。有一次,刘秀在宴请群臣时问各位功臣说:“你们如果不是跟我一起打天下,你们自己揣度一下现在能得到哪种爵禄?”邓禹回答说:“我可以当文学博士。”刘秀说:“你太谦虚了,你至少能当个功曹。”其他各位都一一回答,刘秀也是一一评点。轮到马武时,马武说:“我可以当捉拿盗贼的尉。”刘秀一听大笑起来:“你能当尉?你只要能保证不会因做盗贼而被亭长捉住,就差不多了。”由于君臣关系相当融洽,东汉的功臣们很少有像西汉初年那样人人自危的。    
    但在另一方面,刘秀不忘时时告诫功臣们不要居功自傲。公元26年,刘秀在封邓禹、吴汉为侯时,一面封侯,一面下诏告诫说:“人心要知足,不要只顾一时的放纵快活而忘记法纪刑罚,诸位的功劳都很大,要想世代相传,就应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可一日大意。”    
    为防止外戚干政的问题再次出现,刘秀规定:凡是后族、宫戚,一律不得封侯参政,并对其进行了严密的防范。公元33年,刘秀想封外戚阴兴,阴兴极力推让,认为“家贵已极,不可复加”。刘秀对他这一举动深表赞许。就这样,刘秀既不愿外戚权势增长,又有意鼓励他们谦退,所以光武年间,外戚都没有很大的权势。    
    为了加强皇权,光武帝从建立东汉王朝起,就不断加强对官吏的法律监督,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东汉时期的三公,名义上司徒掌民政,司空掌水土工程,太尉掌军事,但实际上,三公没有实际权力。一方面,三公之下有九卿,分掌庶政;另一方面,军国大事、典要机密、刑政诛赏的权力,已转归尚书,三公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二部分 汉武帝刘彻第14节 汉光武帝刘秀(3)

    【2】选贤任能    
    封建官僚机构是由封建官吏组成的,刘秀深知治理国家首先必须有贤明的人才。他沿用了西汉的察举征辟制度,颁布了“四科取士”的诏书。“四科”是选择官吏的德才标准:一是品德高尚,志节清白;二是有知识,是通经的儒士;三是熟悉法令,能够熟练地依法办事;四是有魄力才干,遇事不会犹豫,能独当一面。通过这种制度选拔上来一批官吏,但刘秀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他们严守法度、勤于职守,还经常亲自对他们进行考核,选优汰劣。对违法官吏,严加处罚,就是对尚书近臣,只要有过错,也要进行处罚。    
    正是在刘秀的这种政策下,东汉开国初年出现了一批忠正耿直的官员。董宣,陈留人,曾任宣怀县令,后任洛阳令。有一次,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光天化日之下在洛阳城内仗势杀人,事后藏在湖阳公主家不敢出门,官吏们对此无可奈何。几天后,湖阳公主出门,那家奴以为在湖阳公主身边不会出事,便随同驾车。董宣闻讯后,在洛阳厦门亭挡住公主车马,厉声指责公主管教不严,并让人把那名家奴拉下车,亲自就地斩首。湖阳公主哪能忍受如此羞辱,跑进宫去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听后大怒,立即召董宣进宫,准备将其鞭打至死。但董宣入宫后,面不改色,平静地对光武帝说:“我请求说完一句话再死。”光武帝问:“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汉室,却纵容家奴枉杀平民,如此下去,不知陛下将怎样治理天下?”说完一头向楹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马上让左右扶起董宣,放弃了将董宣鞭打至死的念头,让董宣向湖阳公主叩头认罪。董宣自认为没罪,不肯服从,左右用手压着他的头,企图让他把头低下,可董宣双手撑地,死不低头。湖阳公主见状不满地说:“皇上在做平民的时候,也藏过逃亡和犯死罪的人,官吏都不敢上门,现在身为天子,难道威力反倒对付不了一个县令吗?”光武帝苦笑着说:“天子和平民是不一样的。”光武帝让人把董宣的头包好,并赐他到太官府吃饭。饭后,董宣把碗反扣在桌子上,光武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董宣回答说:“我吃饭不敢有余粒,如同奉职尽忠不遗余力一样。”光武帝深为他尽责尽忠的精神所感动,称之为“强项令”,也就是硬脖子县令的意思。董宣担任洛阳令五年,对各种不法行为严加打击,被人称为“卧虎”。74岁那年,董宣死在任上。光武帝专门派使者前去吊唁,只见董宣身覆一布被,妻子儿女相对而泣,家中仅有大麦数斛,破车一乘。光武帝听说后,伤感地说:“董宣廉洁,死后才真正知道。”    
    【3】休养生息    
    刘秀深切地认识到,要使国家真正地长治久安,必须安民,与民休息,才能保持社会稳定,才能发展社会生产。    
    首先,是给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刘秀生长在民间,经历过王莽的残暴统治,知道耕作的艰难及百姓的痛苦。因此建立东汉后,通过废除王莽的繁苛法令,恢复汉初的简政轻刑,给百姓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此后,他多次下诏裁减各地的监狱,不断地告诫各级官吏尤其是地方官吏要体恤百姓、宽松执法。光武帝年初,派卫飒担任桂阳太守。卫飒到任后,了解到桂阳地处边远、礼俗落后,便从教育入手,设立学校,端正风俗,不长时间便使境内风气大为改观。桂阳郡的含、浈阳、曲江原来是越族居住的地方,沿着河岸靠山居住的,多是一些在战乱中逃进深山的百姓,他们因为地处偏僻,也不向官府交纳田租。卫飒组织人凿山开道五百多里,一路设置亭传、邮驿,不仅方便了那里的交通,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百姓逐渐搬到道路两边居住,使当地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也开始向官府交纳田赋了。    
    其次,是有效减轻人民的负担。光武帝认为官吏的奢侈、官僚机构设置无度以致冗官无数,是百姓的最大负担。因此他在位期间,始终提倡节俭。公元37年,一国使者向光武帝献上一匹可日行千里的名马和一柄宝剑,光武帝接受后便下诏把这匹千里马送去驾鼓车,把宝剑赐给骑士。在光武帝的垂范下,节俭在东汉初年形成风气。在提倡节俭的同时,光武帝对冗官进行裁汰。公元30年,光武帝在河北、江淮、关中刚刚平定的情况下,下诏归并了郡、国十个,县、邑、道、侯国四百多个。并官省职,直接减少了行政开支。    
    再次,是提高奴婢的社会地位。西汉中期以来,大量的平民沦为奴婢,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光武帝曾连续六次下诏释放奴婢。同时,他还在一年之内连续下诏三次,禁止杀、伤和虐待奴婢,使奴婢的地位有所提高。    
    最后,就是要设法解决土地问题,使百姓和土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发展社会生产。西汉中期以来,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使土地急剧集中。但那些占有土地的豪强们却不如实地向国家申报土地、交纳田赋。为准确地掌握全国的垦田数目和户口名籍,打击豪强,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光武帝于公元39年下令在全国“度田”即丈量土地,同时也核定人口。但在度田过程中,官吏们和豪强相互勾结,或抵制清查,或隐瞒不量,而对百姓土地却是多量,连墙头地角、房前屋后也不放过。光武帝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曾经先后诛杀了大司徒、河南尹及郡守十多人,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地方骚乱。地方上的豪族大姓纷纷起来叛乱,光武帝用镇压和分化相结合的手段,好不容易才平息了叛乱。    
    光武帝刘秀通过集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通过休养生息使人民安心从事生产,经济得到发展,社会比较稳定,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    
    六、封禅大典    
    在秦汉时代,对每一位皇帝来说,举行封禅大典,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被认为是帝王在国家兴盛的时候,到泰山受命报功。    
    刘秀即皇帝位,建立东汉王朝,功勋卓著,被看作是中兴之主。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国家政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也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使得王莽末年国家哀败的景象大大改观。如此功劳,在东汉的一些大臣看来,以封禅的形式向上天报功,是十分必要的。公元54年,张纯上书刘秀,建议举行封禅大典,其他大臣也纷纷上奏章建议。但是刘秀对举行封禅大典却持异常慎重的态度,不肯轻易举行,尽管大臣们一再规劝,但他认为国家距离“国泰民安”还相差很远,举行封禅报功为时尚早。    
    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刘秀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举行封禅大典,为此他在洛阳作了大量准备。正月二十日,刘秀从洛阳出发,经过鲁地,到达泰山。诸侯王、列侯以及京城中的文武百官都随同他,声势非常浩大。在举行仪式之前,他还派人到泰山先刻好石碑,上面刻了一篇石文。这篇刻石文,实际上是他对自己一生重大活动和贡献的总结。刻石完毕后,刘秀在泰山脚下祭天,然后登上泰山,正式举行仪式。整个过程,完全按照国家的郊祀礼进行,非常隆重。    
    公元57年,也就是举行封禅大典的第二年,光武帝刘秀死于洛阳南宫前殿,终年62岁。他在遗诏中嘱咐臣子们不要为他的葬仪铺张,不要因此影响日常政务。


第二部分 汉武帝刘彻第15节 魏武帝曹操(1)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出生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指挥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建立了曹魏政权,他传奇的一生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一、少年阿瞒    
    曹操,字孟德,小名叫阿瞒,于公元155年(汉桓帝永寿元年)出生在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一个属于宦官集团的大官僚家庭里。他的祖父曹腾,是汉桓帝时很有地位的宦官。从生理上说,宦官是不可能生儿子的,曹腾为了有人能够继承自己的官爵,便领养了一个儿子,他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汉灵帝时,政治腐败不堪,皇帝公开标价出卖官位,曹嵩花一万文钱买了个太尉的官职,太尉是当时中央政府的三公之一,地位很高,他还担任过司隶校尉,大司农等官职。此外,曹操的许多叔叔、伯伯们都在中央和地方做大官。    
    少年时代的曹操任性放荡,爱好射箭习武,他目无礼教,从不受礼俗约束。不过他机敏过人,能随机应变。周围的人都认为他不务正业,看不起他,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非常器重他。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要大乱,没有治世之人是不能拯救天下的,能够安定天下的人,就只有你了!”    
    桥玄为了使曹操早日出名,将他介绍给当时在品评人物方面最有威望的许劭。许劭看到曹操后,对他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件事情传到士大夫官僚们的耳中,大家开始对曹操注意起来。    
    二、步入仕途    
    公元174年,曹操刚20岁。他被地方官以“孝廉”的身份推举做郎官,出任“洛阳北部尉”,从此开始了政治生涯。洛阳北部尉的职责是负责洛阳北部的治安。曹操上任后,决定从小官做起,把京城的秩序整顿好。他特制五色大棒十几根,悬挂在县衙大门的两旁,明申禁令,颁布治安条例,凡是有违犯者,无论是豪强权贵,还是平民百姓,一律用五色棒打死。有一次,皇帝所宠爱的小太监蹇硕的叔父,依仗权势,触犯夜禁,曹操依令行事,将其捉回县衙,命人将其处以棒刑。从此,京城之中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不敢违犯禁令,治安状况大为好转。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随皇甫嵩前往镇压颍川的黄巾军,因作战勇敢被提升为济南相(太守)。济南(今山东历城东)是侯国,按东汉制度,被分封的王只能享受封国内的赋税收入,无行政权力,由中央派来的国相处理政事。济南所属十几个县,县官多上通外戚宦官,下结地方豪强,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将地方搞得一塌糊涂。曹操上任后,检举了十几个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县官,结果有八个被朝廷罢免了官职。从此,济南的吏治大为好转。    
    三、初立资业    
    【1】讨伐董卓,建立兖州根据地    
    何进掌政时,曹操任典军校尉,参与何进谋杀宦官的行动。后来董卓带兵进洛阳,曹操不愿与他合作,逃出洛阳到陈留。在陈留,他拿出一部分财产作为训练军队的费用,并在陈留太守张邈和他的好朋友卫兹的帮助下,招兵五千人,组成军队,准备讨伐董卓。当时起兵讨伐董卓的还有冀州牧韩馥、渤海太守袁绍、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等,因为袁绍的声望最高,被推举为盟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