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美丽妻子在繁复的竞选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出色的个人魅力和社交才华;他更拥有精明的弟弟作为竞选经理和一大批精干的智囊人物。由此可见,肯尼迪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是整个肯尼迪家族的成功。肯尼迪的幸运还在于他顺应了时代推陈出新的要求,8年来保守的共和党政府似乎让一向充满活力的美国凝固了起来,人们称之为“艾森豪威尔停滞”。大选获胜的肯尼迪用他那充满激情的“新边疆”纲领给那个时代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挑战,使沉寂一时的美国人鼓足勇气,争取再次昂首世界。
百事待兴少年得志
1960年的国内情形不容乐观。整个国家弥漫着一股动荡不安的气氛。人们隐隐约约地感到安稳和平的国家似乎已经丧失了以往的锐气和雄心,逐渐走在下坡路上了。
笑容可掬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在治国方面同样恪守着自己温和谨慎的秉性。他所奉行的介于“国家干预”和“自由放任”之间的“中间道路”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一条绞索。1957年和1960年,美国国内两次出现经济危机,美元的实力遭到全世界的质疑。经济停滞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领取社会救济金的失业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峰,贫困和社会福利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人口膨胀,住房和交通问题亟待解决,甚至连一直被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教育也明显跟不上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发展。50年代末期蓬勃兴起的黑人民权运动以消除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为目标,这对原有的社会秩序构成重大的冲击。然而,当权的共和党政府显然还没有做好应对这一切的准备。
国内危机未除,国际挑战却纷至沓来。西欧、日本的经济实力迅猛发展,苏联的军事势力迎头赶超,尤其在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后。习惯了样样领先的美国人终于坐不住了,他们提出了强烈的社会改革的要求。
在这样的状况下,大选在民主党人的热切期待中缓缓走来。他们离开白宫已经有整整8年的时间了,在这个紧要关头当然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早在1957年,党内就为筹划1960年大选专门成立了“民主党顾问委员会”,集结自由派人士出谋划策。他们顺应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提出了许多富有进步色彩的政策建议,比如,彻底支持民权运动,坚决反对种族隔离与歧视的存在,为1960年的民权政纲奠定基础;围绕争取经济增长和扩大“福利国家”两大目标来制定政策,力求挽救不断下滑的国内经济。1958年国会中期选举后,更多的民主党人走进参、众两院,民主党获得绝对多数的席位,即参议院64席对34席,众议院283席对153席,致使共和党彻底失去了在国会中的优势地位。1959年,众议院中的80名民主党自由派又成立了被称为“党中之党”的团体,负责大选的组织准备。
党内大好的竞选形势吸引了很多富有实力的竞争者,他们跃跃欲试想要问鼎白宫的宝座。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有来自明尼苏达州的林伯特•;F•;汉弗莱、马萨诸塞州的约翰•;F•;肯尼迪、得克萨斯州的林登•;B•;约翰逊和密苏里州的斯图尔特•;赛明顿。他们都是国会参议员,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汉弗莱一贯以支持劳工的姿态示人,这使得他的追随者超出了本州范围。年轻的肯尼迪身后有着整个家族的厚望和支持,可动用的人力、财力非他人能够企及。约翰逊的后盾在颇具影响力的南方。赛明顿则幸运地得到了前总统杜鲁门的支持。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支持1952和1956年大选中获得提名的阿德莱•;史蒂文森。他一直被视为党内的精神领袖,并且有着一批显贵的衷心支持。
这样,似乎构成了一副“群雄逐鹿中原”的局面,想要在这中间脱颖而出就已经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当时的民意测验显示:几位候选人各有不同的支持者:参议院的民主党人和大多数南方领袖支持约翰逊;汉弗莱得到了大多数劳工领袖和黑人领袖的支持;史蒂文森在出版界和知识界的呼声很高;赛明顿则受到众议院民主党人和民主党各州委员会主席的欢迎。民主党内的预选由此拉开帷幕。
42岁的肯尼迪是自1928年以来第一位正式参与竞选总统职位的罗马天主教徒。虽然最初他不被看好,但随着竞选活动的深入开展,他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民主党的权威人士劳福德回忆说:“艾森豪威尔共和党政府好似给大家服用了镇静剂,把整个国家弄得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民主党要找的候选人要能给美国的血液中注入兴奋剂和理想主义。”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肯尼迪正符合这点要求。
约翰•;肯尼迪出生于1917年5月29日,他的家族在波士顿市赫赫有名。他有一个曾任该市市长的外祖父,更有一个腰缠万贯、又在政坛颇具影响的父亲——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此人后来成为了他在政途上最为关键的引领人。
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庭里长大,排行老二的约翰并没有完全享受到童年的无忧无虑。有着成功事业的父亲对9个孩子的衣食从来不闻不问,因为他确信自己不断膨胀的财产已经为他们提供了最安全的保障。他更注重的是对孩子们进取精神的培养。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灌输:肯尼迪家族的成员只能取得第一名,为了胜利要不顾一切。显然,精明强悍的哥哥小约瑟夫更能得到父亲的信任和宠爱。但是,羸弱多病的约翰不愿生活在哥哥光辉的阴影之下。兄弟俩处处都要一争高下,即使付出伤痛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无形中,争强好胜的约翰拥有了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夺得胜利的强烈信念,这构成了他日后担当总统重任的性格要素。
约翰·肯尼迪:雄心壮志勇辟“新边疆”百事待兴少年得志(2)
肯尼迪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先后在伦敦经济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就读,对历史、国际政治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40年春天他以一篇题为《英国何以沉睡?》的论文顺利毕业于哈佛,并在父亲的帮助下出版发行了该论文,一时间畅销英美。时值二战爆发,政治上的直觉告诉他美国必将参战,他无心继续父亲为他安排的学业,而是积极要求应征入伍。他要把自己的政治热情投诸于热血沸腾的战场上。起初他在军中担任的只是一些抄抄写写的工作,直到1943年4月他被派往南太平洋担任鱼雷艇艇长才开始了真正的军旅生涯,经受了第一次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事实上,他的身体条件并不允许他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在大家的印象里,约翰从小总是不停地生病,不论是猩红热、白喉还是老是出毛病的背部一直困扰着他。体弱多病的他经常成为家人嘲讽的对象,兄弟姐妹们甚至开玩笑说,“如果蚊子吸了他的血,那他必死无疑”。然而,这些都不能阻挡年少的肯尼迪对英雄主义和勇敢精神的崇拜。在他的心目中,勇敢是一种重压之下的美德。现在,他就要在这茫茫的太平洋上展示自己的这种美德。
机会在1943年8月的一个夜晚来临了。当晚,肯尼迪在指挥PT…109快艇执勤过程中突然遇上了日本驱逐舰,直撞过来的日舰无情地把快艇劈成两截,艇上的两名水手当即遇难。面对这样危急的情况,身为艇长的肯尼迪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冷静的头脑。在他的号召下,幸存者一起向3英里外的小岛游去。整整4个小时的时间里,肯尼迪不仅要克服自己背上钻心的疼痛,因为他在刚才的撞击中被狠狠地摔到了甲板上,引发了背部的老毛病,而且,他还要拖着一名重伤号。他用牙齿紧咬住那人的救生衣,奋力地在水中行进。每前进一米,对他来说都需要巨大的勇气。他似乎都看见死神的微笑了。不,这决不是他所要的,肯尼迪家族的人怎么可以放弃求胜的念头呢?最终,他们爬上了小岛,总算看到了生还的第一丝希望。
在等待营救的日子里,肯尼迪恪守指挥官的职责,带领手下靠采集野果和椰子为生。他自己还趁着夜色游回美舰常常出没之地寻求救援。饥饿、伤痛和无尽的等待像一条条毒虫一样吞噬着岛上每个伤员的信心。终于,他们没有等到美舰,却碰到了两个语言不通的当地土著人。肯尼迪机智地把求助的信息刻在椰壳上,让土人替他们找寻支援。最终就是靠着这颗希望的椰壳他们得救了。肯尼迪因此获得了紫心勋章和海军奖章,成了勇敢的战斗英雄。他没有为此而沾沾自喜,相反却越来越不愿让别人提及这桩事情,尤其在哥哥小约瑟夫不幸阵亡以后,他对勇敢的认识似乎更加深入了。他曾经引用丘吉尔在雷蒙德•;阿斯奎死时的一段话来缅怀逝去的兄长:“这场战争发掘出许多人的品质,但却从未把他发掘尽;当掷弹兵们冲入索姆河的炮火之中,他自己走向了死亡——沉着、自信、坚定和轻松。”
战争结束后,肯尼迪回到家乡,做起了新闻记者。本来他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行当,后来却逐渐发现,这是一项消极被动的工作,置身其中的人只有评论的权利,没有决策的力量,这显然难以满足他不断高涨的热情和欲望。同时,兄长小约瑟夫死后,他已经被父亲想当然地认定是家族政治传统的继承人了,因为,他属于这个极为重视政治地位的家族。斯里姆•;狄龙说过:“这家人个个都是政治动物,都有种强烈的愿望要影响现代历史的进程。”
参政的第一步是从竞选国会众议员开始的。1945年10月,肯尼迪在波士顿第11选区迈出了这一步。当时,原先的众议员金姆•;卡列决定参加市长的竞选,这个消息在第一时间传到了老肯尼迪的耳朵里,对政治极为敏感的他一直在心中为儿子盘算着这一职位。他几乎是用不容商量的口气命令约翰参加竞选。还对竞选一知半解的肯尼迪被他们贴上了战斗英雄的标签,用来吸引成千上万的退役军人。老肯尼迪慷慨地为儿子的竞选打开了钱袋子,捐献修建残疾儿童的疗养院和设立小约瑟夫•;肯尼迪基金,前前后后花了数千万美元。最终,肯尼迪以绝对优势当选,从一个毫无选民基础的富家子弟摇身变为选民利益的代言人。
从1946到1952年间,肯尼迪在国会中度过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一个阶段。他似乎刻意地隐藏起了自己,不和别人拉帮结派,总是来去匆匆,人们从他乱蓬蓬的头发、略显稚气的脸上难以寻见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光彩,所以当他在1952年决定竞选参议员、对手又是极有势力的小亨利•;卡伯特•;洛奇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的胜算不大。
洛奇家族代表了一个比肯尼迪家族更久远、更杰出的政治王朝,亨利本人担任参议员已有12年之久,并且在进入参议院时曾经先后三次击败爱尔兰人。面对这样强劲的对手,肯尼迪家族倾巢出动。老肯尼迪再次慷慨解囊,在竞选的宣传活动上不遗余力,通过散发宣传手册让儿子的英雄事迹深入人心,又用50万美元收买了《波士顿邮报》为之大造舆论。肯尼迪则不辞辛劳地奔赴各个城镇发表演讲,与选民见面,别出心裁地利用茶会的形式赢得了女性选民的无限青睐。苦心备战,终有回报。1952年的11月,他出人意料地战胜了对手,迈进了国会参议院的大门。
这一次,这位年轻的参议员正式向总统宝座发起挑战。虽然此前的1956年他曾经竞选副总统而遭遇失败,但是在他父亲的眼中,那次失败反而是一件好事。这位深谙政务的富商这样分析道:“杰克(肯尼迪的昵称)失败比得胜好,因为史蒂文森竞选不过艾森豪威尔。如果他给史蒂文森作搭档,那么失败了人家会归罪于他,怪他是个天主教徒。此外,如果你要干,就干脆争当一把手,别去争什么二把手,那就等着4年后再干吧!”老肯尼迪的预言后来回想起来像是一句誓言: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把儿子推上美国政治的巅峰了。
约翰·肯尼迪:雄心壮志勇辟“新边疆”金钱铺路志在必得(1)
“今天,我宣布我参加竞选美国总统……在过去的3年零4个月里,我访问了联邦的每一个州,并和各界民主党人亲切交谈。因此,我参加竞选是以这一信念为基础的,即我能获得提名和大选的胜利。”
这是1959年9月肯尼迪发表的参加总统竞选的正式宣言。对他和他的对手来说,从初选的头站新罕布什尔州到召开争得提名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段极其艰难的旅程,意味着对个人体力和实力的巨大考验。
1960年4月,肯尼迪的竞选工作开始启动——组建竞选班子、制定竞选策略。虽然年轻的肯尼迪已经久经政治沙场,但整个家族还是一如既往地全力以赴。
经过一番精心的包装和准备,肯尼迪开始了漫长的竞选历程。他的竞选策略是“先发制人、重点突破”。他的确能够先发制人,先在最早举行初选的新罕布什尔州取得了开门红。这场胜利虽然来得轻而易举,但却是一个极好的兆头,因为以往历届当选的总统总是能够在这里夺得先机。
随即他又奔赴威斯康星州,依靠他的闪电般的速度和该州内占绝大多数的天主教徒选民的支持获得胜利。据知情者的描述,肯尼迪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他是一位光着脑袋未穿外套的男人,在威斯康星最北部的第10选区内,动作敏捷得就像一名运动员,脸上没有皱纹,也没有因为劳累而眼皮松垂。他孤零零地电线杆似地行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和村庄里。”
西弗吉尼亚是一个新教徒占有绝对优势的州,想要赢得他们的信任对肯尼迪这个天主教徒来说绝非易事。肯尼迪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明白宗教问题在自己决定参选时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天主教徒真的当不上美国总统吗?早在1956年肯尼迪竞选副总统失败后,老肯尼迪就出钱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研究:美国人对天主教徒的情感问题——能否同意由一个天主教徒来当总统?调查的结果表明是可以同意的。老肯尼迪对于这个结果喜形于色,他觉得从政资历尚浅的约翰这次已经干得相当出色了。他相信自己的儿子绝对有能力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个天主教徒总统。
面对西弗吉尼亚的选民,肯尼迪没有玩弄避实就虚的技巧,相反却果敢地提出了要正视宗教问题。他在多次电视露面中竭力强调自己“政教分离”的坚定立场。他坚信美国的选民是宽容的,不会单单因为他是天主教徒而不让他当选。也就是说,宗教因素不应该成为决定投票的一个绝对标准。他真诚地向选民们表示他只想成为总统,并不想成为某一宗教的对立面。
肯尼迪在该州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继承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政治遗产。担任竞选经理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为此进行了调查。他问一名在当地很有名望的人,若想取得胜利应该把竞选的重点放在哪里?此人的答复是“4个F”,即旗帜(Flag)、食品(Food)、家庭(Family)和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对于最后一点的解释是,在该州只要一讲到富兰克林•;罗斯福,“就可以获得许多、许多、许多、许多的同情者和选票”。
为了充分利用选民对罗斯福总统的爱戴之情,肯尼迪家族请来了他的儿子小富兰克林•;罗斯福助阵。酷似父亲的小富兰克林在这里到处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并且竭力把肯尼迪的政策和自己的父亲联系起来,以此获得选民的好感。他还让选民们和他一起回忆肯尼迪曾经在太平洋战场上浴血奋战,而那时,另外一名“优秀”的民主党候选人汉弗莱却不知在哪里遁形。小富兰克林的精彩表演是赢得选票的有力武器。同时,选民们还能收到盖着“纽约,海德公园村”(罗斯福家地址)邮戳的信件。这当然是精于此道的老肯尼迪的精心策划。
尽管有了得力的助手,肯尼迪也没有丝毫的懈怠。他把大量的金钱塞进选民的口袋。在洛根县,一张选票的价值从2美元加一杯威士忌到6美元加二品脱威士忌不等。由于握手的次数过多,肯尼迪的手都被抓破流血了。对此,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上午你就得跟几百个人握手,下午还有更多,直闹得你精疲力竭!有时,你真是又想笑又想哭。……你只觉得会场上一片模糊,根本分不清一张一张脸孔,只看见一排排的人。”
凡此种种,都令体力上筋疲力尽、金钱上大量透支的汉弗莱难以对抗,选票的结果再一次打击了他参选的信心,终于他选择黯然退出。
接下去肯尼迪赢得了内布拉斯加、马里兰、印第安纳和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