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听他女儿说吗?救命之恩在前,他现在不也没休妻?!若真是个阿谀奉承之徒。此时何不乘机跟杨家人撇清关系?!”谢安良起身反驳道。
太子殿下含笑不语,在一旁观战。
“让他去吧!老夫之前也动过此念头,让他跟杨逆撇清关系。没想到有自己的难处,是咱们苛求他了!”德高望重的程太傅,最后喟叹道。
在妙如进宫救父后,杨氏才得知,宋氏也跟着去了,心里很是不忿。
“她这是干啥?想在这种场合乘机表现?!好让皇上一张圣旨,把她扶正吗?这哪是一个妾室该出面的场合?!”宋氏就像柄剑,一直悬在她头顶。只要一想起来,杨氏就寝食难安,再也没法淡定下来。
“早知如此,要是咱们也跟着大姑娘一起去就好了!省得那贱人,朝您身上泼赃水。”崔妈妈并不知钟澄罪名中,有窝赃一项,是在代杨氏受过,还在旁边撺掇道。
杨氏有些心虚,没有吱声。不过经她提醒,一个激灵,似是想起什么来。
“去!把二姑娘给我叫来!”她吩咐守在门口的丫鬟丁香。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妤如就到了华雍堂。她一进门,杨氏就让崔妈妈,把屋里人都带下去。
屋里只有她们母女俩时,杨氏递给女儿一叠银票,催促道:“赶紧贴身藏好!这是娘亲仅剩的一点家底了,是你跟弟弟将来出嫁和娶亲的银两。母亲这里不安稳,官府的人,可能马上会来查抄娘亲的嫁妆。你先贴身藏着,等风头过了,再还给娘亲。”
妤如依言收了起来,神情有些忧郁:“娘亲……妤儿听过她们议论了,说爹爹入狱,是因为……他会不要咱们三个了吗?”
杨氏眉头一拧,沉声道:“不会的,娘亲向你们保证。他不敢!外公曾有恩于你祖母……就是休了娘亲又如何?!把这个藏好,有了银子咱们照样能过上好日子……”
妤如点了点头,又陪着说了一会儿话,就告辞离去了。
果然,妙如回到家中后不久,刑部的人就跟着来了。
查抄钟府杨氏的私产,要求她拿出当年的嫁妆单子对照,把多余的部分,全部收缴充公。
杨氏还被带到刑部问话,让她倍感屈辱。
回来的路上,杨氏看到了父亲杨景基和兄弟杨俊贤,被关在囚车里,好似要带到什么地方去。她想跟上前去,却被人挡了回来。
第二日,钟家女儿勇救亲父一事,就在大楚的朝堂上传播开了。跟着这个传出的,还有钟杨两家十多年的恩恩怨怨。包括钟澄登科之际丧妻,被杨景基挟恩逼娶的传闻。
妙如再次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红人,不过此回她倒不甚在意。
反而希望此事传播得越广越好。
这样一来,世人对父亲的误解,就可以多一些人了解事情真相。今后无论是为官,还是开馆,都是大有裨益的。
下午的时候,钟家的亲朋好友,纷纷登门打探消息。当众人闹哄哄地询问妙如这几日的经历时,被关押多日的钟澄,终于回家了。
只见他衣袍赃皱,发丝凌乱,神色有些萎顿。看到府里来了如此多的客人,显然有些诧异。
沉默了许久,才说出了他进门的第一句话。是对秦妈妈交待的:“去通知太太,让她呆在华雍堂闭门思过。没我的命令,不得出府半步。家里的事,暂交由宋氏掌管。”
他说的第二句话,更是惊得众人的下巴都险些掉下来。
只见钟澄望着女儿妙如道:“爹爹已向圣上请辞,交接完手头上的差事,一个月后咱们回淮安。”
第一百五十一章 解脱
听到钟澄的决定,妙如能感觉到,此次他是真的放弃了。
想想爹爹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在官场上混,心既不狠,脸皮也不够厚。看他处理家人之间关系,就知道了。
其实有种人,天生擅长居于幕后。教书育人,启发培养学生,可能才是他的天赋领域。
从此以后,他不必为自己杨家女婿的身份而纠结,更不用在夹缝中求生存。
压在心头十来年的包袱终于放下了,妙如从心底替他高兴。
钟澄像完成了心愿般,仿若得到解脱和新生。在留京的最后一段日子里,隔三差五寻师访友,倾尽风流,有朝名士发展的趋势。
得知妙如要跟父亲回乡,长公主有些诧异。忙派儿子汪嗣弘前去劝说,想让孙儿提前把她迎娶进门,等及笄后再圆房。
“澈之弟,为何要辞官离去?甥女不是已经替你洗清污名了吗?”跟钟澄同游云梦山,在道边亭子里歇脚时,汪嗣弘开口问道。
“一言难尽,家中这种关系,很难再在宦场上有所作为了。澄比不得博然兄,可以寄情于山水。还是退隐江南,回去当一名教书先生,更加快活自在。小女今后就托兄台照应了……”钟澄淡淡说道。
汪嗣弘神色一暗,心有戚戚焉,他又何尝不懂个中滋味?!
只是那十年里,他处于昏迷状态,无知无觉罢了。
“家母想让两个孩子提前成亲,也好让他们早点在一起培养感情。再说,妙儿回到江南,又要适应那里的生活,怕有诸多不便。”他乘机提起婚事。
“小女想回去跟她二伯母再学学。况且,当年慧觉大师替她算过命。十五岁之前运道不顺。就是这原因,才让她上山拜了师。也是时候让她回去,在佛祖跟前拜拜,多修些佛缘。”
时值三月,春风拂面,下山后,两人纵马于原野,汪嗣弘又向连襟问起今后的安排计划。
钟澄勒紧缰绳回过头来:“澄想回乡开馆授徒,好好教养家中这几个小家伙。以后来京城的机会怕是不多了。有你们父子,还有长公主殿下照顾妙儿。我也算是放心了。”
“何不就在京成开馆,以弟之高才,拜倒在门下的学子,怕是会趋之若鹜。”他有些不解。
“澄想让妙儿的母亲,离她远一点,怕影响她今后的幸福……”
汪嗣弘默然,有对方比着,他感到自己对儿女的付出,还远远不够。
至直钟家人离京的前夕,杨家父子在菜市口问了斩。作为杨景基的女婿。两家均派出人来,替他们收殓并安葬了。在郊外找了块地草草埋了,此乃后话。
杨家从此成为大楚历史上翻过去的一页。
汪钟二人均受过杨家人的拖累,同时又都与杨氏姐妹共同孕育了孩子。他们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
两府此后很少再提起那家人,似乎有成为禁忌的趋势。
在京里的最后一个月,妙如甚是繁忙。
除了和家人收拾行李,安排搬迁事宜,还要接待前来探望和告别的亲友。
听闻妙如要离京。傅红绡第一个赶过来求证。
她表现得十分难舍难分的样子。
想当初,一同进京。几年过去了,两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胜似亲姐妹。虽然年纪相差不少,可甚是谈得来。妙如喜欢她的爽朗和真诚;傅红绡欣赏对方的才华和善解人意。
为了减少分别的伤感,妙如故意打趣道:“放心吧!就是到了淮安。我也不会忘了咱们生意的。江南的铺子正要需要人理,我把莲蕊派过去。她现在能读会写,一手算盘打得噼叭作响。放心,误不了姐姐的事。以后的新品,可是要从江南先流行起来了哟!”
“明年,明年等竑哥儿再大些,就让相公陪我回江南归宁,到时去看望妹妹。”傅红绡是个乐观的性子。想到对方两三年后,还是会嫁到京城来的,她的心情就好了起来。
“好啊!到时我一起上云隐山拜佛,为竑哥儿祈福。”妙如笑了起来。
两人正聊得起劲,帘外织云前来禀报:“姑娘。罗家三小姐拜访您来了。”
妙如一喜,忙拉着傅红绡迎了出去。
一边走,一边向她解释:“当初妙儿之所以能进宫,给皇后娘娘作画,得亏了镇国公府的萱姐姐引荐……”
傅红绡恍然大悟,兴致勃勃跟着出来了。
刚下走廊,院子外头迎面进来一群女子,把妙如两人唬了一跳。
走上前去,她们才发现,此次来的不光有罗逸萱,还有锦乡侯府的邱馨悦和承平侯府的聂锦瑟。
见到妙如,罗逸萱抿嘴一笑:“钟大人救回来了,妹妹果然气色好多了。上次见你时,还瘦得厉害。如今人们一提起孝女,大伙就想起妹妹你来。太子殿下那句‘古有缇萦救父,今有婧女陈情’的评语广为流传呢……”
妙如红了脸,带着羞涩地走过去,跟众女一一互相行了礼,又谦虚了几句。
随后把傅红绡介绍了她们。
等到一个空隙,聂锦瑟把妙如拉到一边,跟她道歉:“听说妹妹之前派人到府里,找过锦瑟几次,可惜我一直不在家。回来就听闻了你家的事。想来是有关钟大人吧?!不好意思,没能帮上你……”
妙如摆了摆手,不以为意:“此事怪不得姐姐,其实妙儿,当时只是想探探上面人的态度。后来正好萱姐姐,恰巧有那样的机会。既不伤体面,最后把事情还是圆满办成了。难得的两全其美。此事姐姐就不要放在心上了……”
聂锦瑟粲然一笑,两人就此揭过这事。
“钟妹妹,你们在聊些什么?”邱馨悦挤过来凑热闹。
“在说,两三天后的春宴,你能不能遇到未来的婆婆。”聂锦瑟笑着乘机打趣她。
“锦姐姐,我都还没说你呢!沈家大公子这次成了贡士,过不了一个月,你将来就要当状元娘子了……”说着,邱馨悦转过头来,对妙如笑道,“钟家妹妹恐怕还不知道吧?!你聂姐姐年底就要出阁了,听到你这月就要离京赶不上了,她上门提前讨礼物来着……”
“你……”聂锦瑟跑了过去,作势要掐邱家姑娘的脸颊,以示惩戒。
邱馨悦忙躲到罗逸萱身后,叫道:“表姐,救我……”
后者出来解围:“聂姐姐就饶了悦儿吧!她想来记错了,其实是逸萱来向钟妹妹讨礼物来的。”
说着,她朝妙如笑道:“没忘记答应过的吧?!听说你马上就要离京了,可千万要帮我画完了再走!”
“哪能忘记啊!大恩人交待下来的任务。几时能上门?随时候命!”妙如连忙表态。
“昨日逸萱特意跟外祖母说好了,后日她那边没什么客,就那天未初吧!到时我来接你!”她过来拉起妙如的手。
年轻的姑娘们围在一起,无非喜欢聊起京中流传的八卦。说着说着,不知谁提到今年的春闱上面去了。
“今年的会元,你们知道是谁不?”聂锦瑟故作神秘地问在位的。
“不知道!是你认识的人吗?”提起这个话题,邱馨悦立马精神抖搂,来了兴致。
“听说是个五十来岁的老头,都考了大半辈子了。”聂锦瑟自揭谜底。
“这可是个奇事儿,从来没有这么大年纪的会元。今年风头怎么转了?”傅红绡接口道,她祖父任过学政,对科场上的事比一般人来得熟稔。
“没谁规定,中进士的,都得是青年才俊吧?!”想起范进中举,妙如笑道。
“那是!青年才俊都跑到你家了!妹妹当然都不稀罕了。嵘曦公子是不是故意等上三年,到时大小登科一起来吧?”聂锦瑟的嘴巴也不饶人,马上打趣上她。
“就是!都成解元了,竟然毫不在意地放弃了春闱,肯定是这个缘由……”罗逸萱也起了哄特意要臊她。
“不理你们了,就知道打趣别人……”妙如脸蛋涨成红苹果,期期艾艾不知拿什么话来搪塞是好。
傅红绡出来解围:“或许汪公子想准备充分一点,弱冠就中进士的,毕竟是少数。
“对了,三天后宁王府举办春宴,我堂姐一直想邀请你来着。每次都错过了……特意托馨悦这次来问问你。”邱三姑娘朝妙如眨了眨眼睛。
“你堂姐?”妙如有些困顿,茫然地望着对方。
“就是宁王府的世子夫人啊!她说见过你的……”邱馨悦提醒道。
“哦!原来是邱夫人……”妙如记了起来,她曾经还帮自己解过围,“可是,你也知道,咱们家里没长辈能带着出去啊!况且,现在我已经……不好随意往外面跑吧?!”
“哎呀!倒是真的,时间赶得不巧!”邱馨悦突然想起,听说她继母被禁了足,她刚订了亲,出去确实有些不方便,只好作罢。
悻悻地惋惜道:“现在京城的世家女眷,都想现场看看那画技。再说你马上就要离开了,几年内也难得跟京中姐妹聚到一起了……真是可惜了这个好机会。”
第一百五十二章 插曲
和罗逸萱坐在回程的马车上,两人聊起了江南的风物。
“逸萱也曾去过扬州,咱们家的祖籍在那里。四哥每年都要回江南,去扫墓祭拜他娘。若你这画法早十年出现就好了,说不定可以替前头的二伯母留幅画像下来。省得四哥每次惦念他娘亲就回次南方……”她的声音忧郁而感伤,在车厢里回荡。
“你说的二伯母,是指罗世子的生母吗?”妙如不解地问道。
“是啊!逸萱小时候还被她抱过,是位特别和蔼可亲的长辈。皇后娘娘只有三、四分像她。不过,四哥的表妹谢家的玉琪妹妹,倒是有五六分相像。那时跟在堂姐身后……”提起那位夫人,罗逸萱讲起童年的往事。
窗帘上的挂穗随着马车的颠簸,在车厢内一摇一荡。
感受到对方语气中伤感情绪,妙如叹道:“都不容易,妙儿出生后都没见过亲娘。能萌发作画的念头,当初就是想乘着还有记忆,把祖母样子赶紧画下来。”
罗逸萱眼前一亮,问道:“那妹妹最后把钟老夫人的像,到底画出来没有?”
妙如抿嘴一笑,里面含着些许苦涩:“画是画了,还是总觉得有哪里不像,却怎么也找不出来。毕竟‘默画’至高水准,不是我现在这点功力能办到的!”
“默画?何为默画?”她好奇地问道。
“你看啊,边看原文边誊写,叫‘抄写’,默记在心里,再写出来叫‘默写’。若是把图像记在心里,凭印象画出来,就叫‘默画’了。尤其这种写实的风格。想凭记忆画出来,更不容易。要算比例,描轮廓……”妙如用手比着自己的脸部,示范解释给她听。
“你说的这样,听起来挺有道理的。钟大人对你祖母印象应该更为深刻,让他指出哪儿画得不对,不就得了?!”罗逸萱提议。
“所以,妙儿隔三差五就要让爹爹再看看,重新改一遍。这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她的情绪也低落下来。
“是啊!此次能请来妹妹帮外祖母画像,舅舅和姨母们也都高兴坏了。说这是送给外婆最好的礼物。”罗逸萱唇角扬起明媚的笑意。真诚地感谢道,“逸萱心里十分感激你!说真的,你知道,为何这种画法受欢迎吗?就是大家都有此等想法。不光是年纪大的,年轻貌美的,也希望留住自己最光彩照人的样子。”
妙如不禁哑然失笑。
敢情,这是把她当人肉相机了?!
她突然有个念头,或许有一天,她真的可以开馆授徒。既然需求有那么多,一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
“妹妹。妹妹,钟妹妹!”罗逸萱在一旁摇醒她。
“啊?你刚才说什么?”妙如回过神来,朝对方抱歉地一笑。
“我是说,以后回到京里,你可要帮逸萱其他几位家人都画上哦!这可是你亲口答应过的……”望着她的眼睛,罗逸萱一脸正经地要求道。
“当然可以……不过要等上两三年了!”妙如应承道,“这也有个好处!说不定到那时,我的水平见长了。画出的东西更逼真了呢!”
正聊着,两人突然稳不住身体,不由自主地朝前方扑了过去。一直在行驶中的马车,嘎然而止——停了!
“怎么回事?怎么停了?也不提醒一声?”朝驾座的方向,罗逸萱高声质问道。
过了半盏茶的功夫,她贴身丫鬟走过来禀告:“三小姐。曹家的表小姐在前边。想邀请您过去说说话。”
罗逸萱听闻此言,气不打一处来:“她当自己是谁啊?要说话不会下车自己过来?”
旋即又意识到身旁还有别人,住了口,侧过脸来,对妙如解释道:“哪有大家闺秀,站在路边跟人说话的……钟妹妹,你说说这人讲不讲道理?还没过门呢!就摆起世子夫人的架子了!”
别人的家事,妙如自是不好评论。立在那里没有吱声。
罗逸萱朝她的丫鬟蔓萝吩咐:“去!跟她说,有什么话,回到镇国公府,让她找本小姐说去,路边恕不接待!”
没过一会儿。蔓萝又小跑着过来了:“表小姐说,她车上有客人,实在不方便下车。有重要的事跟小姐您说……”
“你再去告诉她,我这儿也有重要客人,什么事回府里去说!她不是打小就把罗府当自个家吗?”罗逸萱寸步不让,要丫鬟带话回敬对方。
“若真有重要事情,你就去吧!其实我在这儿不打紧的。”生怕因她的缘故,惹得两人吵起来,在路边僵持下去,妙如在旁好言劝道。
“不要理她,她就是那样!曹家人不要颜面,逸萱还要名声,皇后娘娘还要面子呢!”罗逸萱转过脸去,吩咐外头的车夫,“继续赶路,不必理会她们……”
外头的车夫得令,重起扬起了鞭子。
最后,罗家的马车把妙如,安全地送回了柳明胡同的钟府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