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更加兴奋了。病苦已经消失,第二日就出院,身体轻快康健已经恢复常态了。
念佛能愈不治之症,那么,念佛人不就可以不死了?
关于这个问题,应该这样解释:人们的生是业力而来的,等到一期业报完毕以后,这个身体也就完了。这个身体譬如是烛,佛菩萨是灯笼,风雨来的时候可以遮蔽;假使烛的本身完了的时候,灯笼也就无能为力了。不过寿命的长短,也可以随心力而转变的;精修佛法的人,是不被业力所拘束的。
佛菩萨救度众生,有顺度的,有逆度的,有显度的,也有隐度的。求病得痊,或所求遂意的,那是顺度;求寿反夭,或所求不遂的,那是逆度。感得佛菩萨为你现身的,是显度;因祈祷而感得人事凑合,机缘相助的,是隐度。
周梅泉居士说:‘佛菩萨是慈悲无量的,他们有很多的方便法门;遇到人力所绝对不能挽回的事情,就以不可思议的神力加以救度。若是世间常理还可以办得到的,就在冥冥中使其机缘宛转凑合而加以救度。又何必件件事情都显现不思议的方式,使世俗的人们惊怪,才算是灵感的征验呢?’
明白了顺显隐救度的道理,信心就能纯正而加强了。倘若遇到水火盗贼疾病,能够当境了然,没有疑惑,就稽首是学佛以后,重报已减轻受;设使不学佛,痛苦决定不止此。这不是故意自己安慰自己,事实上,因果感应的道理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深深体味,当生欢喜之心,感谢三宝慈悲垂护的深恩啊!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有的人看了这首偈之后,就怀疑:既然是‘所作业不亡’,为什么祈祷感应,能转祸为福,重报轻受呢?岂非颠倒因果,错乱报应吗?
不是的!这首偈是专对业力强的人说的。转祸为福,重报轻受,那是对心力强的人说的。佛法圆融无碍,并没有颠倒的地方,我们须加心精细地分别观察,才能把握它的真理。
梦东大师说: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
‘心何以能缚心?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
‘业何以能缚心?心依常分,任运作受,即为业缚。’
‘一切现世境界,一切当来果报,皆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
‘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
‘然业乃造于已往,此则无可奈何。所幸发心与否,其机在我;造业转业,不由别人。’
可知一切唯心造,祸福之权都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勤奋学佛,结果终究是吉祥的。
感应释疑
众生祈祷佛菩萨叫做‘感’,佛菩萨救济众生叫做‘应’,感应通了以后,苦厄就能度过了。《华严经》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无论什么地方都有佛存在著,而且常常显现在我们之前,而我们竟不能看见。这是什么缘故呢?非但是佛,就是诸位大菩萨,也无不常常显现在我们之前。《华严经》说:‘于一微细毛端处,有不可说诸普贤;一切毛端悉亦尔,如是乃至遍法界。’普贤菩萨是这样,其他如:文殊,弥勒,地藏,观音,势至诸位菩萨也无不是这样。而我们也没有看见,这岂非欺人之谈吗?不!不是的。佛的话非常真实,决不会虚逛的。海可枯,石可烂,佛语是不可改的。
我们的身体不是细胞的集合体吗?细胞是物质之一,科学家把物质分成原子,不过只有数十种。若再进一层分析起来,就只有原子核,阴电子和阳电子罢了!试问这种物质现象,怎么能转变作生命现象?全世界的科学家没有一个能够彻底答覆的。科学家能够把生物分析成原子,可是不能把原子造成生物;世间科学的技巧到这里就没有办法了。
释迦牟尼佛是无上的大科学家,由他亲身实验修证,清楚地知道:组合我们这个身体的,无非是业力的幻现。细胞是物质,而物质的根本乃是能力的集合,并没有实在的体质。从前有一班科学家,以为乙太是唯一的实体,然而这乙太何尝有实质呢?
我们这个身躯是地水火风四大所合成,从阿赖耶识幻变出来的。真是因为阿赖耶识持有四种的功能:一,障碍功能,叫做地大种。二,流润功能,叫做水大种。三,炎热功能,叫做火大种。四,飘动功能,叫做风大种。这四种功能集合在一起,就叫做物质了。因为四种功能集合的成份各有不同,,所以有各种差别的原质。周叔迦居士说:‘倘若将四大种和科学中电子论作个比较,那么,障碍的功能就是电子,流润的功能就是电子吸引的力量,炎热的功能就是电子的电量或电子所含的热,飘动的功能就是电子流动不停的力量。’
阿赖耶识譬如有波浪的海,波浪停息的时候,海水澄静,就是识性,也叫做法性真如。这法性没有形状,也没有边际,无始无终,超空间,越时间的。众生无始以来——譬如环形,无始无终;众生的生死,如在环形里回转著,所以叫做轮回。不像直线般——是有始终的。都是从阿赖耶识发挥出来的功能,前后相续,没有间断。正如波浪汹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不能和真如相应。
佛菩萨已经能使这个识性澄清静息,证得广大无边的真如法性。这法性本来具备一切的功德,从此发起妙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能够分身十方,普遍地显现在一切众生之前;譬如月到中天,它的影子显现在万千江湖之间一般。
佛菩萨既是普遍在一切空间,为什么我们不见不闻呢?这是因为佛菩萨和众生所处的境界不同。佛菩萨已觉,如睡醒的人;众生不觉,如睡熟的人。睡醒的人在睡熟的人之前,正在做五欲的梦,怎能见到佛菩萨呢?
再有一个譬喻:当明月照耀在天中的时候,一群盲子是看不见的。这一群盲子因为没有看见的缘故,就说天中没有月的存在,不是很错误吗?众生没有慧眼,看不见当头的佛月;因为看不见的缘故,就说没有佛。这和盲子说没有月亮有什么两样呢?
上面二个譬喻太简略,或者还不能明白;我再取个譬喻来说明这个道理。譬如无线电波,本来是普遍地充满在任何地方的——不论茶杯里,抽屉里,房间里,以至旷野虚空之中都充满著电波。到处都有无量数的音声同时并作,各各相入,各各不碍。就是我们的耳内,也充满一切音声的电波,可是我们一无所闻,没有感觉。
难道是电波在欺骗我们吗?当然不是!假使我们用一台良好的收音机,拨动刻度的指标,对准周波度数;当周波度数和某电台相同,某电台的播音就来相应。拨动指标对准其他周波,就有其他电台的播音,立即现出声音来了。佛菩萨时常显在我们之前,而我们不见不闻;也就如无线电波处处现在我们之前,而我们没有闻到一般。
电波可以实验而证明其确实存在,佛菩萨的存在也可以实验的。我们的身体就是很好的一台活动收音机呢!佛菩萨的法身譬如乙太,乙太是充满整个空间的;应化身譬如无线电波,到处都有的。我们的心性本有十种法界,也像收音机本来有若干周波的刻度一般。所谓十种法界就是:一,佛法界;二,菩萨法界;三,缘觉法界;四,声闻法界;五,天法界;六,人法界;七,阿修罗法界;八,鬼法界;九畜生法界;十,地狱法界。现在把佛和菩萨法界说明一下。
我们倘使拨转我们的心针——念头,执持圣号,趣向于寂照的心境(杂念不生就是寂,了了分明就是照),精进不息,不起杂念,净念坚固,于是这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到了无念而念,念而无念的境界;这样随顺著心性,能使本有的其余法界暂隐伏,而和佛法界或菩萨法界相感通。
我们的心愿和某佛,某菩萨的夙愿各有不同,如各电台周波各不相同一般;念弥陀的就有弥陀来相应,念观音的就有观音来相应。也像收音机拨某周波的度数,就有这个周波的电台来相应一般。
《法华经》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众生是无量的,菩萨怎能一一都照顾到呢?这譬如有百千万亿的收音机,同时收某一电台的播音,只须各各拨准其周波度数,那个电台的播音,就没有先后地在各个收音机里发出同一的声音;菩萨寻声救苦也是这样的。
幽谷大师说:‘诸佛菩萨没有一刻不想度众生,而众生念念和他们的心愿相违背!’这怎能怪佛菩萨没有感应呢?众生念佛的诚恳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心力强弱有别,感应也因此而有辨别;这就如收音机构造的不相同啊!
至于《华严经》所说:‘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这句话怎样解释呢?这譬如巨大的播音电台,发音遍布全地球,而菩提座的电台并没有移动。这里所取的譬喻都是一往之谈。再进一层说,那么乙太如阿赖耶识,电波如第六意识,这样说法比较相近些。
世间的事相很复杂,一事的发生为祸为福不容易断言,而且不能预先知道。我们碰著意外的事应该做祈祷,假使能得佛力慈悲保护,终究能够安乐的;若是能为众生忏悔回向,功德更是伟大。
中轮法师说:‘有的人说:“回向和平,世界就能够和平吗?假使是这样的话,那么现在并不是没有人在回向,为什么世乱还是如鼎沸,而不能稍微停止呢?”我说:“众生的恶业在逐渐增加上去,念念不停,时时加盛,旧的恶业才息,新的恶业又起。少数人的功德回向真是消不胜消,不过劫难已经因之减轻了。譬如医生治病,用足药量,可是病人不忌生冷,不避风寒,旧病才减,新病又加;这不是药石不灵,实在是病人自作孽哩!’
我们假使有所祈求,要是诚心祈祷,没有不得感应的;佛菩萨一定以顺显隐种种方便,来满足祈求者的心愿。因为佛菩萨具有同体大悲心,看待一切众生,就和他们自己一般,没有彼此的分别;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众生,设法拔去众生的苦,而给与众生快乐呢!
关于‘可许则许’我已约略解释过了,希望读者诸君精勤地来修佛道啊!
附:代跋
致李怀耕居士书一
怀耕兄:
自从别了以来,想你在山上起居很安好,心地很清凉罢!常常想到你遇的不如意,很使我深深地感觉怅惘!人生世间不如意的事固然是很多的;我们既然得了人身,怎能免除得脱呢?譬如在荆棘林中行走,怎能怪荆棘触勾牵我们的衣履啊!然而我们既不幸落入荆棘林中,还是耐著心把当前的荆棘拨开,向前缓步行去的好。这样荆棘于我们就不至于有什么妨碍了。
世间的事情都随时随地在变异,月圆了要缺,花开了要谢,眷属的恩爱终必分散。人生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的八苦,说起来真使人寒心啊!不过月缺可以再圆,花谢了可以重开;而眷属的生离死别呢?那就很难重圆了。这真是世间最痛苦的事了。要补救这一痛苦,只有一致心弥陀净土,到了那边‘共会一处’,就永不会别离了。若是能够这样发心,那么世间上一期的生离死别,又何足悲痛?而况你们是暂的小别,那更何必心里不快呢?
我们生存在世间上,不过几十年的光阴,如石火电光,一转眼就过去了。虚幻的梦境是不真实的,等到一觉醒来真是不什一笑!梦中的得失,何必去忧悲喜悦呢?
我们都是三十以外的中年人了,当我回头看看三十年前的事,真像一场春梦!假使以过去的经验作比例来推想未来,那么,就算我们能活到百岁,也不过如此而已。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你最近的遭遇,我真为你感到不适。可是再反过来一想,拂逆挫折,失败打击,未必就能困厄我们;非但不能困厄我们,也许还能玉成我们。我说这话,并非我置身灾祸之外来说风凉话。因为我们有过去善恶的业,种在八识田中;因著这种子次第的成熟,于是顺逆的境界也次第的发现。所以祸福是我们自己造的,我们还能怨尤谁呢?这就是佛教所以注重忏悔,贵于实行的道理。
你们夫妻俩因为境遇的不幸,于是归心佛法,早晚祈祷,可是希求的愿望并没有达到。这是菩萨不保佑你们呢?还是你们的心不够至诚呢?假使心还不够至诚,应该自己省察,不要强自以为已经至诚恳切了,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是不对的。
若你们的祈祷确实是至诚恳切,菩萨一定会保佑你们的。菩萨有不佑之佑,在表面上虽看不出来而其所保佑你们的,实在是很远大的。凡夫们的目光,所见不远,常常因为目前的得失,就作为定论,那实在是很浅薄而谬妄的。
马鸣菩萨起信论里说,菩萨常用逆境救度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虽然碰著逆境,又何必怨尤呢?有的人或者要怀疑,佛菩萨为什么要用逆境来度人?这是因为众生处在顺境的时候,放纵在声色五欲之中,要想他们修佛道是很困难的;这种人必须逢到逆境,才能对往昔的行为发生忏悔的心,而起进修佛道的愿。佛经说:‘八苦是良师’,实在是很对的。
譬如钢铁的铸成,其熔点热度,假使不较铸铁为高(就是要比铸铁受更苦热的磨炼),怎能成就其为钢呢?再如供人瞻仰的丰厚高大的碑石,不知道它已曾经过多少千锥万斧了呢!否则认愿来抚摩这顽石啊!
世间的事多一番失败,就增加一番经验。那不曾经过挫折而每每获至成功的人,他们的意志必定骄慢,行动必定忽略,而他们的事业也容易崩溃。可知逆境足以挫折我们骄浮的气焰,规范我们放逸的行动,它实是我们的善知识哩!这就是菩萨所以用境来度人的道理了。
‘随缘消夙业,更不造新殃’,这是佛教徒的人生观之一。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应当不沮丧也不畏缩。还有一个法子,就是碰著不如意事,能够退一步想,那就海阔天空了。
希望你能放开眼界,看得深远一些,心胸就能廓然了。处在障碍的环境而不受环境所障碍,那么障碍的环境和你有什么相干呢?(譬如到了乡僻的地方,没有软白的大米饭吃;我们可以把黄糙米饭,咀嚼得烂一些,吃得少一些,一样的容易消化,可以帮助我们营养。假使我们不因此而起烦躁不安,环境于我们有什么妨碍呢?)倘若镇日地忧戚痛苦,多愁多虑,是会耗损你的精神体力的;徒然自苦又做什么呢?
印光大师文钞可以度你的苦危;山居闲暇,请你熟悉读一遍。夜已深了,不能尽我所欲言,请你珍摄!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日下午十一时灯下弟海量上言
致李怀耕居士书二
耕怀兄:
昨日寄给你的信,想已蒙阅读过了。今日碰著令兄,据说你曾经对他这样说:‘倘若因为偶然破戒的缘故,就须受到严酷的刑罚,那么,不守六斋,十斋的人们,为什么倒逍遥自在呢?’在你的处境,是难怪你有这样的怨语!这也是人情之常,不独你一人是这样的啊!
不过人们在过去世所种的因,各不相同;因为夙业不同,而使今世受报也就有差别。这是属于‘别业’问题,不可以拿自己的业报和别人去比较,作为一概而论的。譬如校中学生同级读书,而资质各有差别:有的是十分,有的是二、三分。那只有二、三分资质的人,虽然竭力读书,恐怕还有留级的危险;而那些具有十分资质的,读书虽然漫不经心,可是常得名列前矛。这没有别的道理,不过是他们的夙习不同罢了!那留级的倘若说:‘我攻读得很勤苦,现在竟被留级;某某不很用功而能名列前矛。为什么事情这样颠倒呢?’试问你,这样的责问对还不对呢?
受报相同的,那是‘共业’。如这件案中受累的人,专业性都信佛念佛,而所科的罪和你相同,并没有较你加重。在俗眼看来,你的祈求是徒然了。那可不是这样说,这是佛经中所谓‘共业’。不过‘共业’中有‘别业’。如同一学校毕业,这是‘共业’;而个人程度各别,则是‘别业’。所以祈求也自有其功用,不过这里面的消息是很微妙的。
信佛的志愿不坚定,善念就不纯正,结果必被业力所束缚。虽然如此,可是在我看来,多一番境,就消除一层业障;能够奋斗到底,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