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2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所看的事物没有正确地被见过,

    他没有正确地见过他所看的事物,

    由于不见实相故他受到枷锁束缚,

    这个受束缚的愚人无法得到解脱。

    让我先解释首两句:「他所看的事物没有正确地被见过,他没有正确地见过他所看的事物」。如果要照见实相,禅修者应当照见究竟名色法。但是如果他见到男人、女人、儿子、女儿、父亲、母亲等等,这种见不是正确的见。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见会增加贪欲、瞋恨等烦恼。这种见是使烦恼增长的原因,称为邪执bhinivesa),会导致他对纯粹是集合体之物产生邪见。第三句「由于不见实相故他受到枷锁束缚」:既然没有正确地见到究竟的名色法,他就一直受到枷锁束缚。这里所谓的「受到枷锁束缚」是指他无法脱离邪见。如果他错误地认为有男人、女人等真实存在,这种错知就是无明。由于无明,就会对这些目标生起爱。愈来愈强的爱称为取。由于无明、爱、取这些烦恼,他会造下善业与恶业,这些善恶业称为行。由于这些善恶业的力量,就会造成再度投生,产生新的五蕴,如此一再轮回生死,所以第四句说:「这个受束缚的愚人无法得到解脱。」怎样才能断除无明、爱、取呢?你必须透视究竟名色法,以便知见实相。

    在这里,依据「借着分离而确定目标」及「彻底地分解事物密集的表象」这两句话,应当了解到:此人观照身只是身,而不将身观为其它事物,因为他能够见到色聚及透视其中的究竟色法。这意味着什么呢?在这个确定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的身中,他见不到常、乐、我、净。身念处就是在观照无常、苦、无我与不净这些特质所集合起来的物体。他观照究竟色法一生即灭,因此是无常的;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它们之中没有恒常的我存在,因此是无我的;它们一直伴随着可厌恶的颜色、气味等等,因此是不净的。如此,他将究竟色法只观为无常、苦、无我、不净。

    事实上根本没有观照我或观照属于我之物的身念处。观照头发等集合体中的究竟色法才算是身念处。

    也必须如此地了解其含义:「观身为身」乃是逐步地见到身是无常等特质的集合体。正如《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所教导的句子:「在此身中,他观照无常,而不是观照常。」等等,总共有七种随观:

    一、 他观照身是无常的,而不是常的。这是无常随观(aniccanup。

    二、 他观照身是苦的,而不是乐的。这是苦随观(dukkhanup。

    三、 他观照身是无我的,而不是我。这是无我随观p。

    四、 当他观照身为无常、苦、无我时,他会厌离身而不喜爱身。这是厌离随观(nibbidanup。厌离随观以及接下来的三种随观并不是另外的观照方法,而是在持续地观照身为无常、苦、无我达到相当程度的时候,这些随观就会生起。

    五、 他观照身为无常、苦、无我时,不是为了生起贪欲,而是为了远离贪欲。这是离欲随观(viraganup。

    六、 他以倾向寂灭的心观照身为无常、苦、无我,而不是以倾向生起的心。这是寂灭随观(nirodhanup。

    七、 他观照身为无常、苦、无我的时候不是借着执取它,而是借着舍弃它。这是舍遣随观(patinissagganup。

    修行这七种随观的时候,他的观智就能暂时地去除烦恼。怎样去除呢?当他照见身或名色的无常本质时,常想与骄慢就会消失,因为骄慢之所以会生起,乃是由于认为目标是恒常的缘故。当他照见身或名色的苦本质时,乐想与渴爱就会消失。当他照见身或名色的无我本质时,我想与认为有我的邪见就会消失。所以无常、苦、无我随观智能够暂时去除骄慢、渴爱、邪见这些烦恼。当观智成熟时,他就会证悟涅盘。在涅盘中没有名色法,没有无常、苦、我 。在涅盘中才有真正的快乐。

    解释了「观身为身」这句经文之后,接着我要解释「比丘以热诚、正知、正念」这一句。「热诚」(atapi)、「正知」(sampajana或明觉)、「正念」(sati)这三项对禅修者非常重要。

    「热诚」就是精进,它能烧毁三界的烦恼。

    「正知」是指正确地、完全地、平等地观照。在这里,「正确地」意思是确实无误地。「完全地」意思是从各方面去了解。「平等地」意思是透过愈来愈高的修行成就而持续进步。

    当比丘观照头发、身毛等三十二身分时,那样的观照称为正确的观照。当比丘观照究竟色法时,那样的观照也是正确的观照。但是局部地观照是不够的,必须全面地观照,例如他必须观照内在与外在的三十二身分,从头发顺观到尿,再从尿逆观到头发。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不单只是执着内在的三十二身分而已,也执着外在的三十二身分,所以才会去结婚,彼此强烈地执着。因此内外的三十二身分都必须观照。能够观照内外的三十二身分才能称为完全地从各方面去观照。

    再者,还必须有系统地辨识头发等的四界,以便能见到色聚。然后再分析那些色聚,以便能透视到每一身分中的所有种类究竟色法。能如此透视才是完全地从各方面去观照。

    「平等地」观照是指透过愈来愈高的修行成就而持续进步。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前面已经讲解过:只观照色法并不足以证悟涅盘,必须也观照名法。再者,只观照名色法也还不足以证悟涅盘,还必须修行缘起法:观照名色的因以及因与果之间的关系。再者,只观照名色及它们的因也还不足以证悟涅盘,还必须观照名色及其因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以达到一层比一层高的修行成就,直到证悟涅盘。

    下一句经文是「以正念观」。「以正念观」意思是具备取身作为禅修目标的正念。禅修者以正念取得目标之后,再以正知(即智慧)观照它。这是一个要点。举个譬喻来说:假设这里有一块红宝石,你用手将它拿过来,然后用眼睛观看它。这就比喻禅修者先以正念取得目标,然后再以正知来观照那个目标。禅修者先以正念取得色法,然后以正知观照它:这是色法、这是硬、这是地界、这是水界、火界、风界等等。

    如果你正在修行安般念,你必须先以正念取得呼吸,再以正知清楚地知道呼吸。记得呼吸不忘失是正念;清楚地知道呼吸是正知(智慧);为了清楚知道呼吸而付出的努力是热诚(精进)。怠惰、迷糊与疏忽的心不能清楚地知道呼吸。因此在你修行的时候,热诚、正知与正念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的道理,在修行四界分别观时,你必须具备正念地观照四界的十二种特相:地界的硬、粗、重、软、滑、轻;水界的流动与黏结;火界的热与冷;风界的支持与推动。明记这些特相不忘失是正念,清楚地知见它们是正知,为了清楚知见它们而付出的努力是热诚。

    能够迅速又清楚地从头到脚观照这十二特相,一再重复之后,你应当总观全身的十二特相:犹如正从头顶上向下观全身一样,将全身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当你能观得很纯熟,几乎同时见到十二特相时,就应当将它们分成地、水、火、风四组:见到硬、粗、重、软、滑、轻时就了知它们为「地」;见到流动与黏结时就了知它们为「水」;见到热与冷时就了知它们为「火」;见到支持与推动时就了知它们为「风」。如此反复地观照它们为「地、水、火、风……」。这时候,明记四界不忘失的是正念,清楚地了知四界的是正知,为了清楚了知四界而付出的努力是热诚。因此,无论修行任何禅修业处,热诚、正知与正念都非常重要。

    事实上,没有正念就无法观照。没有正念就不能忆念不忘禅修目标,如此又如何能观照「这是无常」、「这是苦」、「这是无我」呢?因此佛陀开示说:「诸比丘,我说正念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对于「正念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这句话,疏钞解释说:正念用于每个生命(bhava),用于每个懒惰、不平衡的心都是功效卓著的。或者「正念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意思是:借着正念的帮助,其它的觉支才得以开展。因此,在正念的帮助下,正知才能够观照。

    在这里,我要简单地解释七觉支。七觉支是:(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除了念觉支之外,其余六觉支可以分成两组: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是一组;轻安、定、舍这三觉支是另一组。念觉支处于中间来平衡这两组。有两种七觉支,即世间七觉支与出世间七觉支。世间七觉支以身、受、心、法作为目标;出世间七觉支则以涅盘作为目标。

    现在我要举安般念为例子来解释世间的七觉支。在你修行安般念的时候,七觉支都存在你心中。其中择法觉支所拣择分析的法就是你的呼吸,你应当单纯地觉知呼吸就够了。如果过度地拣择分析,那么你的择法觉支会太强,禅修的进展就会受到影响。例如我们教导说:当你的定力好的时候,无论呼吸长或短,你都要专注于全息。听了如此的教导之后,如果你去分析呼吸多长才叫做「长」,多短才叫做「短」,那时你的择法觉支就太过强了。如此也会使精进觉支与喜觉支过强,因为在分析的时候你付出更多的精进,并且会由于分析而感到欢喜。当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太强的时候,你的定力会减退。这时候念觉支是很重要的。你应当注重、提升与增强轻安、定、舍这三觉支。如何提升它们呢?你应当以正念与正知单纯地只专注于呼吸就够了。如此持续地专注,你的定力就会提升。定力提升时,轻安觉支与舍觉支也会提升。于是轻安、定、舍这三觉支能与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达到平衡,那时你的定力就能持续增强。

    现在多数禅修者在修行止禅,部份禅修者在修行观禅。修行止禅的时候,定觉支稍微偏强是可以的,因为这时定觉支很重要。但是若定觉支太强而不能与其它觉支保持平衡则是不好的。修行观禅的时候,择法觉支稍微偏强是可以的,因为这时择法觉支很重要。你必须分析、观照色法、名法、因法、果法、无常、苦、无我等。但是若择法觉支太强而不能与其它觉支保持平衡则是不好的。

    因此,无论是修行止禅或观禅,正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正念的帮助下,其它觉支才能平衡开展。

    注释继续解释说:「以热诚、正知、正念」这些话的目的是要指出影响禅修者修行进展的因素。

    心处在懒惰的状态时,懈怠的障碍就会生起。

    心处在不正知的状态时,在选择正确方法与避免错误方法的判断上会出差错。例如在修行安般念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正知,不能清楚地了知呼吸,那么就不是依循正确的方法在修行安般念了。

    心处在没有正念、粗心大意的状态时,无法采取正确的方法及避免错误的方法。例如在修行安般念的时候,如果对专注于呼吸没有很大的兴趣,你可能会忘了专注呼吸,因为你会分心去注意其它的目标,如过去的往事、未来的计划、身体的感觉、外在的声音等等。那时你的正念很弱,为了清楚知道呼吸而作出的努力也很弱,对呼吸的了知也很弱,于是你的心无法采取正确的方法及避免错误的方法。因此在修行的时候,强而有力的热诚、正知与正念是很重要的。

    当禅修者不热诚、不正知、不正念时,他的修行就无法成功。因此,请大家要做有热诚、有正知、有正念的禅修者。

    指出了修行身念处必须具备的三项因素之后,佛陀接着开示说:「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指出必须舍弃的两项因素。如果不能舍弃这两种烦恼,你就无法获得高度的定力。

    因此在观身为身的时候,你必须培育热诚、正知与正念这三项,而去除贪欲及忧恼这两项。

    「去除」(vineyya)是指用善法来淘汰恶法的训练;或者指经由训练而逐步地排除恶法;或者指借着禅那来镇伏爱欲。

    关于「对世间」这一句话,在这里,从崩坏之物的意义上来看,身就是世间。

    由于在受、心、法方面也都要去除贪欲及忧恼,所以《分别论》(Vibhavga)中谈到:「五取蕴就是世间。」

    贪欲代表感官**;忧恼代表瞋恨。由于感官**与瞋恨是修行的主要障碍,因此「去除贪欲及忧恼」意味着去除所有的障碍。

    所以,根据佛陀的这段教导,在禅修之时你必须去除所有的障碍。障碍有六种,也称为六盖,即:(一)欲欲盖 、(二)瞋恨盖、(三)昏沉睡眠盖(四)掉举追悔盖、(五)怀疑盖、(六)无明盖。

    由于它们阻碍投生天界或善趣之路及阻碍证得禅那与涅盘之路,所以称它们为盖。根据佛陀所教导的《阿毗达摩藏》,如果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生起不善的临死速行心(marjavana),那么死亡后他就会堕入四恶道当中的一道,所以这些盖会阻碍投生天界或善趣之路。在禅修的时候,如果你的心中生起任何一盖,例如生起贪欲,想要吃美味的食物,你的定力就会衰退,因而无法证得禅那或证悟涅盘,所以它们会阻碍证得禅那与涅盘之路。

    这些盖是心所,它们会阻止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以及使已经生起的善法不能持久。前五盖是证得禅那的主要障碍,第六盖(无明盖)则是智慧生起的主要障碍。

    这六种盖当中包含了八种心所(cetasika) ,其中有两对心所各算为一盖。《阿毗达摩藏》的注疏解释说:昏沉与睡眠合为一盖,掉举与追悔合为一盖,因为它们各有类似的作用、缘与对治之法。昏沉与睡眠两者都有使名法软弱无力的作用,它们都是缘于懒惰与昏昏欲睡而生起,对治它们之法都是激起精进。掉举与追悔都有导致不宁静的作用,它们都是缘于困扰的念头而生起,对治它们之法都是培育定力。

    接着我要举例来说明这六种盖:

    (一)欲欲盖:欲欲(对欲乐的欲求)属于贪组。在禅修时,如果你经常希望得到欲乐,你的定力就会衰退。在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名叫优波难陀(Up。他是佛陀的亲戚,而且善于说法,但是他对四种资具 有很强的欲求,因此他用尽各种不如法的方式来取得四种资具。《法句经》的注释里讲到他的故事如下:

    有一次,在雨季即将来临的时候,他来到乡间,停留在某个寺院说法。众沙弥与新受戒比丘很喜欢他说法的方式,就对他说:「在这里过雨季安居吧,尊者。」优波难陀问说:「在这里过雨季安居的比丘可以分享到什么物品?」他们回答说:「一件袈裟。」优波难陀就把自己的拖鞋留在那寺院,然后走到下一个寺院。到了那里,他又问同一个问题:「在这里安居的比丘可以分享到什么物品?」他们回答说:「两件袈裟。」于是他将自己的拐杖留在那里。然后他走到第三个寺院,再问同样的问题:「在此安居的比丘可以分享到什么?」他们回答说:「三件袈裟。」他就把自己的水壶留在那里。

    然后他来到第四个寺院,又问同样的问题:「这里可以分享到什么?」他们回答说:「四件袈裟。」优波难陀说:「很好,我就留在这里过雨季安居。」他在那个寺院住下来,并且为住在那里的比丘及居士说法。由于他说得很好,因此他们供养他很多衣物与袈裟。安居结束之后,他传达讯息给之前他去过的那些寺院说:「我把我的用品留在那里了,因此我也应该拥有在那里安居所能分享到的所有物品。请将那些物品送来给我。」他收到所有的物品之后,将它们装在一辆车里,继续游行。

    在某个寺院里,有两位新比丘得到两件袈裟及一条毯子。他们无法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分配法,为了解决这件事而在路旁争议起来,彼此说:「两件袈裟归你所有,毯子则归我所有。」当他们看到优波难陀来到时,就说:「尊者,请您作个公平的分配法,给予我们适当的安排吧!」优波难陀说:「你们服从我的决定吗?」那两位比丘说:「是的,我们服从您的决定。」「很好。」优波难陀就将两件袈裟分给那两位比丘,然后对他们说:「这条毯子只应该给我这位说法者用。」说完,就把那条昂贵的毯子披在肩膀上走了。

    那两位比丘感到很厌恶与失望,就来见佛陀,并且报告事情的经过。佛陀说:「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拿走你们的东西而让你们厌恶与失望,他在过去生中也做过同样的事情。」接着佛陀讲述说:

    在很久以前,有两只水獭名叫阿努底拉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