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2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心禅的另一项利益是相貌安详。为什么呢?当禅修者进入慈心禅时,慈心禅心持续不断地生起,每一个禅心都产生许多具有八种色法的心生色聚,这些色法是胜色而且遍布全身。由于这些胜色的缘故,他的相貌变得非常安详。再者,当他心中充满慈爱时,其心毫无瞋恨,所以他的脸时常保持微笑,显得很安详。

    慈心禅的另一项利益是临终不迷惑。能在临终时保持善心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若人的临死速行心 是不善心,他肯定会投生到恶趣;反之,若人的临死速行心是善心,则肯定会投生到善趣。由于可知临终不迷惑是多么重要。精通慈心禅的人在临终时可以再度进入该禅,而能不迷惑地死。

    慈心禅的第十一项利益是如果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他将投生到梵天界。

    以上是慈心禅的十一项利益。

    然而慈心禅只能暂时灭除瞋恨;若要根除瞋恨,必须精进地修行直到证得阿那含道,因为该圣道才能根除瞋恨。

    接着佛陀开示第三盖,即昏沉与睡眠:

    「内心有昏沉与睡眠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昏沉与睡眠。』内心没有昏沉与睡眠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昏沉与睡眠。』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昏沉与睡眠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昏沉与睡眠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昏沉与睡眠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通过不如理地作意无聊等法,昏沉与睡眠即会生起:无聊就是不满意;松散是身体的怠惰;身体软弱无力是在起身等动作里迟钝地弯身;用餐后昏睡是在食用饮食之后昏沉,也称为用餐后的不适;心的软弱是心昏沉。时常不如理地作意这些法会产生昏沉与睡眠,因此世尊说:「时常不如理地作意无聊、倦怠、身体的软弱无力、用餐后的昏睡及心的软弱是产生新的昏沉与睡眠之因,也是导致现有的昏沉与睡眠增长与增强之因。」

    通过如理作意致力界等法,就能灭除昏沉与睡眠。致力界(aramb是初步的努力;精勤界(nikkam是比致力界更强的精进,因为它将懈怠抛在后头;不断精进界(parakkamadhatu勇猛界)比精勤界更强,因为它不断地进一步灭除破坏性的因缘。通过数数如理作意这三层次的精进,就能灭除昏沉与睡眠,因此世尊说:「时常如理作意致力界、精勤界及不断精进界这三层次精进是防止新的昏沉与睡眠生起之因,也是灭除现有的昏沉与睡眠之因。」

    不如理作意是昏沉与睡眠生起的近因,而如理作意则是灭除昏沉与睡眠的近因,因此应该舍弃不如理作意而培育如理作意。如何培育呢?如果你在修行止禅,例如安般念、地遍或三十二身分,那就应该只专注于该止禅业处。别小看那单调的呼吸,因为通过一心专注它就能培育极强的如理作意;如果你在修行观禅,那就应该一心观照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止禅与观禅的如理作意能灭除昏沉与睡眠,无论修行其中的那一种,你都应该运用致力界、精勤界及不断精进界这三层次的精进,如此就能克服昏沉与睡眠,成就禅修。

    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昏沉与睡眠:

    一、知道饮食过量能导致昏沉与睡眠生起;

    二、完全转换身体姿势;

    三、作光明想;

    四、住在露天下;

    五、结交善知识;

    六、有助于灭除昏沉与睡眠的适当言论。

    以下是这六种方法的解释:暴饮暴食的比丘在修禅以执行比丘的任务时,会受到昏沉与睡眠攻击,就像是有只大象压着他一样;然而饮食适量的人不会遇到这些障碍。知道饮食过量能导致昏沉与睡眠生起而取用适量饮食的人就能灭除它们。

    疏钞根据古印度书形容贪吃的人来解释暴饮暴食的比丘,共有五种贪吃的人:

    一、吃到必须用手撑着才能从座位站起来的人;

    二、懒散地躺着,一直吃到满意为止的人;

    三、吃到必须解开腰带的人;

    四、吃到好像乌鸦都能在他嘴里啄食的人;

    五、吃到呕吐或吃到呕吐了再吃的人。

    在以下的情况,昏沉与睡眠也会消失:从导致昏沉与睡眠生起的姿势换去另一个姿势;在晚上观月亮、灯或火炬的光,在白天观太阳的光;住在露天下;结交善知识;说有助于灭除昏沉与睡眠的适当言论,例如有关严守头陀行的言论。

    所以说这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昏沉与睡眠。通过这六种方法灭除的昏沉与睡眠只有在证悟阿罗汉道时才会被根除,而永远不再生起。

    在此提出佛陀教导目犍连尊者克服昏沉与睡眠的八个方法,或许对大家有帮助。这八个方法是:

    一、 不应注意昏沉的念头;

    二、 思惟佛法,例如《转**经》、各种保护经;

    三、 背诵佛法;

    四、 拉扯自己的耳朵,按摩四肢;

    五、 从座位起身,以水洗脸后遥望天空的星辰;

    六、 作光明想;

    七、 在清楚前方及后方之情况下来回行走,令诸根向内收摄,不让心向外飘荡;

    八、 当前面七种方法都无效时,应当小睡片刻。保持正念、正知及谨记应当起身的时刻而躺下睡觉。醒来之后应当立刻起身,心想:「我不应放纵自己而乐于躺卧、乐于睡眠。」

    接着佛陀继续解释第四盖,即掉举与追悔:

    「内心有掉举与追悔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掉举与追悔。』内心没有掉举与追悔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掉举与追悔。』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掉举与追悔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掉举与追悔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掉举与追悔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对内心的扰乱不如理作意会导致掉举与追悔生起。内心的扰乱是心的激动,事实上就只是掉举与追悔而已,因此世尊说:「时常对内心的扰乱不如理作意会导致新的掉举与追悔生起,以及导致已生起的掉举与追悔增长与增强。」

    世尊说:「通过如理作意心的轻安或定,就能灭除掉举与追悔。时常如理作意心的轻安或定是防止新的掉举与追悔生起之因,也是灭除现有的掉举与追悔之因。」

    注疏解释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掉举与追悔:

    一、对佛法有深入的知识;

    二、发问;

    三、了解戒律;

    四、与年长且对持行戒律等更有经验者相处;

    五、结交善知识;

    六、有助于灭除掉举与追悔的适当言论。

    在解释这六种方法时,注释说:

    「对于学习一、二、三、四或五部尼柯耶 的意义及语法的人,掉举与追悔就会消失,这是通过『知识』而克服掉举与追悔的方法。『发问』是指多问在戒律上什么是适当及不适当的;对于如此做的人,掉举与追悔也会消失。对于通过实际运用及掌握戒律本质而精通戒律者,这两种恶法(掉举与追悔)即会消失,这即是『了解戒律』。『与更有经验者等相处』是指去拜见及咨询僧团中具有道德的长老;通过这些拜访,掉举与追悔即会消失。『结交善知识』是指跟有如精通戒律第一的优婆离尊者一般的善知识交往;在那种群体当中,掉举与追悔即会消失。在此『适当的言论』特别是指讨论在戒律上什么是适当及不适当的;通过这么做,掉举与追悔即会消失。所以说这六种方法有助于断除掉举与追悔,但通过这些方法灭除的掉举必须于证得阿罗汉道时才会被根除而不再生起;而通过这些方法灭除的追悔必须于证得阿那含道时才会被根除而不再生起。」

    疏钞解释:

    个别地看待时,掉举和追悔是两个不同的法,但由于对已造恶业及未造善业的追悔与以心散乱、不宁静为特相的掉举相似,所以称「内心的扰动」为掉举与追悔。

    对于已透彻地了解圣典的涵义及明白佛法重要性的博学者,心的扰乱不会生起,因此不仅需要了解戒律,也需要了解佛陀的经、如是语、本生谈等九分教,以及通过发问等方法,才能避免掉举与追悔生起。

    通过与有自制、年长且成熟的长老相处,也能获得自制、成熟、庄严及平静的性格,而且能灭除掉举与追悔。

    「结交善知识」是指与精通戒律及能灭除他人怀疑何为适当及不适当等忧虑之人相处。

    接着佛陀解释第五盖,即怀疑:

    「内心有怀疑时,他了知:『我内心有怀疑。』内心没有怀疑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怀疑。』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怀疑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怀疑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怀疑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不如理地作意基于怀疑之事会导致怀疑生起:「基于怀疑之事」是立足于怀疑或朝向怀疑进行的事,是导致怀疑生起的原因。依共同的原因,前面之怀疑成为后来生起之怀疑的原因,所以佛陀说:「不如理地作意基于怀疑之事是导致新的怀疑生起之因,也是导致现有的怀疑增长与增强之因。」如理思惟善行等则能灭除怀疑,因此世尊说:「在勤于如理思惟善法与不善法、当受指责与无可指责之法、应修行与不应修行之法、卑劣与高尚之法、邪恶与公正之法、好与恶之法,就能防止新的怀疑生起,也能灭除现有的怀疑。」

    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怀疑:

    一、精通佛法;

    二、问有关佛、法、僧的问题;

    三、透彻地了解戒律;

    四、对佛、法、僧的真实性有信心;

    五、结交善知识;

    六、有助于灭除怀疑的适当言论。

    第一项之前已经解释过,那即是明白圣典的意义及语法的知识;第二项则很明显易懂,肯定地,通过拥有佛法的知识及发问就能灭除一切的怀疑。第三项是指精通且能实际修行戒律。第四项是对佛、法、僧极强的信心。第五项是与有如瓦卡利长老(Vakkali Thera)一般深具信心的善知识相处。第六项是讨论三宝的特质。通过这六个方法能暂时灭除怀疑,但只有在未来证得须陀洹道时,才能根除怀疑,使它永远不再生起。

    为了根除它,除了运用上述六个方法之外,你应该修行止禅,培育够强的定力,然后以该定力为基础来修行观禅。你应该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当你透彻地照见过去因导致现在果及现在因导致未来果时,就会清楚地明白业力如何产生果报。这种了解缘起的观智称为缘摄受智,它能暂时灭除对业报法则、缘起与生死轮回的怀疑,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曾照见自己的过去世,也不了解缘起,就不可能证悟涅盘,为什么?因为从证悟须陀洹道的那一刻开始,禅修者自然地对佛、法、僧生起不可动摇的信心。业报法则、缘起与生死轮回是佛陀教法的重要部份,如果你还不曾以观智直接知见它们,又怎么能肯定且毫不怀疑它们的存在呢?即使是已经直接照见它们的人也还只是「小须陀洹」而已,只能暂时性地去除自己的疑,那么,是否可能还未照见它们就成为须陀洹呢?即使你说自己对它们有十足的信心,但那只像婆罗门众对他们不曾亲眼见过的大梵天有十足的信心罢了,因为你对法的十足信心只是依靠理论知识而建立起来的,并不是建立于亲身体验的观智。请记得,名字与头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证悟涅盘。因此,如果你自认为是须陀洹,为了你自己切身的利益,你应该细心思考我这一番话。

    观照缘起之后,应该观照内外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观照内外的行法为无常、苦、无我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因为如果你只是内观,怎么能肯定外在没有常或我的行法呢?有些人就认为大梵天是常及我的;你怎样证明那是错的?怎样才能去除你自己对它的疑惑?这是为何佛陀教导我们必须也观照外在的行法为无常、苦、无我。

    当你的观智成熟时,取涅盘为目标的须陀洹道就会生起,此圣道根除怀疑,令它永远不会再生起。那时你就已彻底地了知涅盘是真实存在的、佛陀的证悟是真实的、已证悟涅盘的圣僧团是存在的、八圣道分的确是导向涅盘的道路;而你对佛、法、僧的怀疑就因此完全灭尽。

    在经中,佛陀继续开示: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如此,比丘安住于观照自己心中的五盖、观照别人心中的五盖或一时观照自己心中的五盖,一时观照别人心中的五盖。

    在这一节,佛陀着重于解释五盖。生起的现象是指通过不如理地作意美丽的目标等而导致五盖及其相应名法生起;坏灭的现象则是通过如理作意不净的目标等而导致五盖及其相应名法灭尽。对其他经文的解释则与前面章节里的相同。

    乙、五取蕴(pabcupadanakk回目录

    在解释依五盖而修行法念处之后,佛陀继续解释依五取蕴而修行法念处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五取蕴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取蕴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坏灭;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坏灭;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坏灭;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坏灭;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坏灭。』」

    五取蕴是能被执取的诸蕴,它们是作为执取之因的一组现象。关于「蕴」,在《相应部.蕴相应》里,佛陀说:

    「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十一种色是色取蕴……十一种受是受取蕴……十一种想是想取蕴……十一种行是行取蕴……十一种识是识取蕴。」

    什么执取诸蕴?执取诸蕴的主要是无明、邪见及渴爱。由于这些烦恼执取色、受等诸蕴,因此后者被称为色取蕴、受取蕴等等。它们如何成为被执取的目标呢?事实上,人的身体只是由二十八种色法所组成而已,但如果你作意自己的身体为「我的身体」,并且相信那是你的,那就是邪见,而贪欲也会因而生起。你可能会执着自己的身体及别人的身体,例如你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的身体。如果你相信他们是真实存在,那就是邪见;如果你执着他们,那就是贪欲。如是,邪见、贪欲等烦恼能执取色蕴等而生起。

    经文中的「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坏灭;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坏灭等等」是对名色法的三种观法。「这是色」是指只有色法而无其它。根据《阿毗达摩藏》,色法有二十八种,即四界及二十四种所造色。你应该依色法的四个层面观照它们,即它们的特相、作用、现起、近因。这是指在你观四界直到看到色聚时,应该更进一步地分析色聚里的色法。举其中的地界而言,它的主要特相是硬,根据《法聚论》,除了硬之外,地界还有其它特相,即粗、重、软、滑、轻;它的作用是作为同一粒色聚里其它色法的立足处;当禅修者观照地界时,会见到它好像背负着与它俱生的色法,这就是它的现起;它的近因则是同一粒色聚里的其它三界,即水、火、风。当你如此分析地界时,就是在修行「这是色」这个阶段。对于其它色法及名法也应该如此分析,这只是它们的概要,如果要知道每一种色法及名法的特相、作用、现起、近因之详细解释,请参考《清净道论》的「说蕴品」。

    「这是色的生起;这是受的生起等等」是第二个阶段,你应该观照两种「生起」,即因缘生及剎那生:根据《无碍解道》,导致色法生起的因有五个,即无明、爱、业、段食及成相(nibbattilakkhana)。无明、爱、业及段食是色法因缘生之因,「成相」就是剎那生。

    提到无明及爱时,取就自动地被包括在内,这三者是烦恼轮转;提到业时,行就自动地被包括在内,这两者是业轮转。无明、爱、取、行、业这五个是导致业生色生起的过去因,它们可以是你在前一世、前二世或更远的前世里所造下的,因此你应该往过去观照自己的名色法,直到在前一世临终的时刻,查到当时临死速行心缘取的目标,即业、业相、趣相三者之一。由于你这一世是人,所以在你前一世临终时成熟的必定是善业,假设那是供花给佛像的业,而临死速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