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3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众生有自我感觉的人」包括很爱惜自己儿女的在家人,也包括很爱惜自己的弟子、朋友、戒师等的出家人。这种出家人会为他所爱惜的人做一切事,例如剃发、缝补袈裟、洗袈裟、染袈裟、烘烤钵等。即使只是一阵子没见到他们所爱惜的人,他们都会像迷乱的鹿一般四处寻找,问说:「某某沙弥在那里?」或「某某比丘在那里?」应该远离这种对众生有自我感觉的人。

    「对东西有自我感觉的人」是指非常爱惜袈裟、钵、容器、拐杖、棍子等,甚至让别人碰一下也不肯的人。当有人向他借东西时,他会说:「即使我自己都不舍得用它,又怎么能借给你呢?」也应该远离这种对东西有自我感觉的人。

    「平等对待而不执取众生与东西的人」是指不执着这两者之人。应该与这种人相处。

    「倾向于培育舍觉支」是指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姿势与动作里皆令心倾向于培育舍觉支。如此培育的舍觉支只有在证得阿罗汉道时才达到圆满。

    疏钞解释:

    舍觉支的因是无执取、无排斥的平等、中道之境。若无执取、无排斥即有舍;若有执取、排斥就没有舍。此无执取、无排斥之境有两方面:不执取众生与不执取东西。

    通过培育舍觉支就能灭除排斥性。开示不执取东西等指导是为了显示灭除执取的方法。

    舍特别能对治贪欲,因此论师说:「舍是满怀贪欲者的清净之道。」

    「对众生不执着的态度」是通过思惟业力果报的自然法则及无我本质来达到;通过思惟无拥有者即能了知没有一个我作为东西的主人;通过思惟东西的短暂无常性即能令人对没有生命的东西不执着。

    至此你已了解七觉支及令它们生起的因缘,接下来应该如何修行呢?佛陀在经中说: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七觉支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关于这段经文的修法,在之前已跟大家讨论过,相信大家都明白其中的涵义。

    戊、四圣谛回目录

    在解释依七觉支而修行法念处之后,佛陀继续解释依四圣谛而修行法念处的方法。

    佛陀在三藏中开示各种法,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令人领悟四圣谛。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四圣谛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四圣谛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如实地了知:『这是苦。』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原因。』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息灭。』如实地了知:『这是导致苦息灭的修行方法。』」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比丘舍弃爱欲,如实地了知三界中的一切行法都是苦,如实地了知造成苦生起的过去因,如实地了知苦与苦因的灭尽为涅盘,及如实地了知透视苦、舍弃苦因、证悟涅盘的圣道。

    一、苦谛(dukk回目录

    「诸比丘,何谓苦圣谛?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

    诸比丘,什么是生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诞生、产生、出现、生起、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诸比丘,那称为生。

    诸比丘,什么是老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衰老、老朽、牙齿损坏、头发苍白、皮肤变皱、寿命损减、诸根老熟,诸比丘,那称为老。

    诸比丘,什么是死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死亡、逝世、解体、消失、命终、诸蕴的分离、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毁坏,诸比丘,那称为死。」

    在本经中,佛陀依世俗谛与究竟谛来解释苦谛。第一种苦是「生」:「诞生、产生、出现、生起」是依照世俗谛而作的解释;「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是依照究竟谛而作的解释。关于老与死,「诸蕴的分离」是依究竟谛而作的解释;其余是依世俗谛而作的解释。依世俗谛而言,一生中第一个剎那称为生,最后一个剎那称为死,在这两者之间的阶段称为老;依究竟谛而言,在每一个色法剎那与每一个心识剎那中都有三时,其中生时称为生,住时称为老,灭时称为死。因此在观照生、老、死时,你必须依照这两种方法来观照。

    接着佛陀解释愁、悲、苦、忧、恼:

    「诸比丘,什么是愁呢?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忧愁、悲伤、苦恼、内在的哀伤、内在的悲痛,诸比丘,那称为愁。

    诸比丘,什么是悲呢?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痛哭、悲泣、大声悲叹、高声哀呼,诸比丘,那称为悲。

    诸比丘,什么是苦呢?任何身体的痛苦感受、身体的不愉快感受或由于身体接触而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诸比丘,那称为苦。

    诸比丘,什么是忧呢?任何心理的痛苦感受、心理的不愉快感受或由于心理接触而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诸比丘,那称为忧。

    诸比丘,什么是恼呢?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忧恼、大忧恼,以及由于忧恼、大忧恼而感受到的苦痛,诸比丘,那称为恼。」

    愁、悲、忧、恼是心的苦受,包含在瞋组中。当你观照不善名法时,必须依照心路过程来观照愁、悲、忧、恼及它们各自的相应名法。苦则是在身门心路过程中与身识相应的苦受,观照究竟名法时,你也应当观照身体的苦受及与它相应的名法。

    接着佛陀依世俗谛而解释怨憎会苦:

    「诸比丘,什么是怨憎会苦呢?在这里,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讨厌的、不愉快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怀恶意者、心怀伤害意者、心怀扰乱意者、心怀危害意者,与这些人会合、交往、联络、结合,诸比丘,那称为怨憎会苦。」

    怨憎会苦是遇到厌恶的对象而生起的心理痛苦感受。在观照瞋组不善名法时,你也必须观照它。

    接着佛陀解释爱别离苦:

    「诸比丘,什么是爱别离苦呢?在这里,任何人有想要的、喜爱的、愉快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怀善意者、心怀好意者、心怀安慰意者、心怀安稳意者、母亲、父亲、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血亲,然后丧失了与这些人的会合、交往、联络、结合,诸比丘,那称为爱别离苦。」

    与所喜爱的对象分离时会生起心理的苦受,它与瞋同时存在,因此当你观照瞋组不善名法时也应观照这种苦受。

    接着佛陀解释求不得苦:

    「诸比丘,什么是求不得苦呢?诸比丘,会遭受生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生,希望我不要投生!』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会遭受老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老,希望我不要变老!』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会遭受病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病,希望我不要生病!』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会遭受死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死,希望我不要死亡!』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会遭受愁、悲、苦、忧、恼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愁、悲、苦、忧、恼,希望我没有愁、悲、苦、忧、恼!』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这些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但是可以借着有系统地修行八圣道分而达成。

    接着佛陀解释五取蕴:

    「诸比丘,『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是指什么呢?它们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简而言之,这五取蕴是苦。

    诸比丘,这称为苦圣谛。」

    五取蕴是观智的目标,因此若想修行观禅,首先你应当观照它们。

    为什么它们称为「蕴」呢?因为它们个别是十一种法的集合。佛陀解释色蕴为: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粗、细、低劣、优胜、远及近的十一种色法。对于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应以同样方式来了解。如果能观照这十一种五蕴,你就了知苦谛。

    接着佛陀解释集谛:

    二、集谛(samuday回目录

    「诸比丘,何谓苦集圣谛?

    造成投生的是爱欲,它伴随着喜与贪同时生起,四处追求爱乐,也就是:欲爱、有爱、非有爱。」

    为什么佛陀开示说爱欲是苦的因呢?因为爱欲是苦生起的最显著助缘。譬如有一粒成熟的种子,只要里面还有湿度,种在适当泥土中就能长成一棵植物。同样的道理,业力好比是种子;爱欲好比是种子里的湿度,它是使业力能产生五蕴(苦谛)的强力助缘。若没有爱欲,业力就无法产生五蕴,这就是佛陀说爱欲是苦因的理由。

    说到爱欲时,也就包括无明与取:由于一再发生而变得很强烈的爱欲就是取,由于有无明所以爱与取才能生起。无明、爱、取是业力的助缘;业力是善行或不善行的影响力。虽然行一生起之后就立即坏灭,但是它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名色相续流之中,能在因缘成熟时产生五蕴。如是总共有五种因,即无明、爱、取、行、业。在这五种因当中,爱欲是最显著的因素,因此佛陀说:「造成投生的是爱欲,它伴随着喜与贪同时生起,四处追求爱乐。」

    在这里佛陀开示三种爱,即欲爱、有爱、非有爱。

    什么是「欲爱」呢?欲爱有六种,即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什么是「有爱」呢?注释里解释说有三种有爱:(一)与常见俱生的爱。常见就是相信有恒常不变的灵魂,会从一个生命体轮回到另一个。(二)对**、无**生命的爱。(三)对禅那的爱。

    什么是「非有爱」呢?非有爱就是与断见俱生的爱。持有断见的人不相信人死后还有来生。

    接着佛陀以十组来解释爱欲,每组有六项:

    「诸比丘,爱欲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呢?

    在世间有可爱与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爱欲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

    在世间什么是可爱与可喜的呢?在世间眼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这是六内处:人们通常对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很强的执着,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经常照镜子看自己的影像,用尽各种方法来保养身体。人们依靠六内处而生起强烈的爱欲。

    接着佛陀开示第二组:

    「在世间色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这是六外处:人们也能依靠六外处而生起强烈的爱欲。当你观照五蕴时,就包含观照六内处与六外处;其实这十二处就是五蕴,亦即究竟名色法。

    接着佛陀开示第三组──识组:

    「在世间眼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如果能有系统地观照六门心路过程的究竟名法,你就能清楚地照见这六种识。

    接着佛陀开示第四组──触组:

    「在世间眼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必定各自伴随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生起。当你依照六门心路过程来观照六种识时,也能观照到六种触。强烈的爱欲能依靠这些识与触而生起。

    接着佛陀开示第五组──受组:

    「在世间眼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什么是眼触生受呢?当你观照眼门心路过程时,就会见到每一个心识剎那里都有受,意即在五门转向心、眼识、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每一个速行心、每一个彼所缘心当中都有受,这些受都称为眼触生受。对于其它门中的触生受也应同理类推。强烈的爱欲能依靠这些受而生起,因此受是爱生起的基本因素。

    接着佛陀开示第六组──想组:

    「在世间色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你观照究竟名法时,不应只观照识而已,也应观照触、受、想等。观照六种识时,你就能轻易地见到六种想。

    接着佛陀开示第七组──思组:

    「在世间色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思也是必须与识相伴生起。识、触、受、想、思合称为「触五法」(phassapabcamaka),当你照见这五个名法时,就能轻易地照见其余的相应名法。

    接着佛陀开示第八组──爱组:

    「在世间色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当你依六门心路过程观照不善法时,必须照见这六种爱。爱包含于贪组之中,若能观照八种贪根心,就能轻易地照见这六种爱;在此,前面生起的爱是后面生起的爱之因。

    接着佛陀开示第九组与第十组──寻组与伺组:

    「在世间色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