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掠辏虼耍宓睦土Γ急匦敕⒍鹄矗煌5厥崭睿煌5刈霸耍煌5啬氤 �
爸爸白天黑夜地赶着牛。
牛老了,加上整整一个夏季没有吃到一点儿粮食,只能吃一些青草,拖着那个青石磙时,显得很吃力。
爸爸看着它慢吞吞的步伐,看着它尖尖的、塌塌的屁股,很心疼它。可是爸爸没有办法,还得大声呵斥它,甚至还要偶尔举起鞭子来,谒纳硖迳铣榇蛞幌拢咚挪娇煲坏愣?br》爸爸在心里担忧着:“这畜生怕活不过今年冬天了!”
爸爸也疲乏至极,一边打盹,一边跟着滚动的石磙。他打号子,一半是催牛,一半是让自己醒着。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传播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就很快按人口分到了各户。
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大麦地的人,在月亮下,一个个端着大碗,吃着新米煮的粥或是干饭,想着已经过去的日子,竟一时舍不得吃。他们用鼻子嗅着这醉人的香味。有几个老人,将眼泪掉在了碗里。
所有的人都端着碗走出家门,在村巷里走动着。
他们在互相感叹着新米的香味。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了。”
奶奶指的,是她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有这个想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了,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她的妹妹。她就只有这么一个妹妹了。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
但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来。妹妹家那边也比较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用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奶奶过去就去海边采摘过好几回。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这两个小的,日子虽说过得这么清贫,但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得很。
然而,奶奶只说去会会她的妹妹。
这天,大麦地有只船要去东海边装胡萝卜,奶奶正好可以搭个顺船。青铜和葵花,都到河边送行。
葵花哭起来了。
奶奶说:“这孩子,哭什么呀?奶奶也不是不回来了。好好在家,奶奶过些日子就回来了!”
银发飘飘。船载着奶奶走了。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才过了几天,葵花就问:“妈,奶奶什么时候回来?”
妈妈说:“你奶奶才出去几天呀,就想奶奶了?还早着呢。”
可是,妈妈自己呢,干着活,干着干着,就会走神。她在心里一个劲地惦记着老人。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讯。
妈妈开始抱怨爸爸:“你不该让她走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了,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但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奶奶的侄儿、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赶紧进屋。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但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了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说怕你们知道了着急。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我母亲一见这情形说,这样可不行,得赶快把她送回家。”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爸爸的表兄,就将这些日子,奶奶在海边的情况,一一地告诉了青铜一家人: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一大早,就下地。地里摘棉花的,十有八九都是姑娘、年轻媳妇,就她一个老人。那棉花田,一眼望不到边。走一个来回,差不多就得一天。我们全家人都担心她吃不消,让她在家呆着,她却总说自己吃得消。我妈说,你要是还去摘棉花,你就回家!她说,她挣够了棉花就回家。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了棉花地中间。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天底下,没有见过这样的老人。躺倒了,还惦记着去地里摘棉花,说要给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我母亲说,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的棉花,从我们家拿就是了,就别再惦记着了。她说,我们家的都是陈棉花,她要挣两大包新棉花。她摘了那么多棉花,要是以棉花算工钱,差不多也够给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了。可她偏说不够。她说冬天冷,她要给青铜、葵花做厚棉袄厚棉裤……我们那地方的人都认识她,都说,没有见到过这样好的老人……”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颤抖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与奶奶一起回来的,只有两大包棉花。第二天,在阳光下打开这两包棉花时,那棉花之白,看到的人都怔住了!都说,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棉花。
妈妈用手抓了一大把棉花,手一紧,它们变成了一小团,手一松,它们就又像被气吹了似的,一下子又蓬松开来。她看了一眼在床上无声无息地躺着的奶奶,转过身去,眼泪就下来了……
奶奶怎么也起不了床了。
她安静地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声、鸟声和鸡鸭的叫唤声。
一夜狂风乱吼,冬天到了大麦地。
青铜家一直在筹钱,准备把奶奶送到城里治病。
奶奶说:“我没有生病,我只是老了,到时候了,就像一头牛。”
青铜家的那头牛,被奶奶说中了。冬天的第一场雪飘落在大麦地时,青铜家的牛像奶奶一样倒下了。就这么倒下了,看上去没有任何原因。倒下去时,声音很大,因为,它毕竟是头牛。青铜家的人都听到了这如墙一般倒下去的声音。他们都跑到牛栏边。
牛倒在地上,无助地看着青铜的家人。
它没有长鸣,甚至都没有发出轻微的哼唧。它竭力抬起似乎特别沉重的脑袋,用玻璃球一般的大眼,看着它的主人们。
爸爸让妈妈赶快去磨豆子,好给它喝些豆浆。然而,一盆豆浆端到它嘴边时,它却动也没动。它不想再喝豆浆了。它好像觉得没有必要了。
奶奶听说后,叹息了一声:“它是老了,可现在就倒下来,也稍微早了一些时候。”
奶奶又说:“你们先不要管我了,我没事的。过了这个冬天,开了春,就好了。你们先去伺候牛吧!这畜生,跟了我们这么多年,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
青铜一家人,想起许多关于这头牛的往事来,历历在目。这是一头好牛,一头通人性的好牛。这么多年里,它从不偷懒,也从不犯牛脾气。它甚至比人还温顺、厚道。它默默地干活,默默地跟随着主人们。有时高兴,它会对天长鸣一声。它在一年的大部分时光里,只是吃草,春、夏、秋三季吃青草,冬天吃干草。只是在农忙活重时,才吃些豆子、麦子呀什么的。只是在生病时,才能喝一盆豆浆或吃几只鸡蛋。它很满足,一边吃草,一边甩动尾巴。它喜欢青铜与葵花骑到它的背上,由着它东走西走。他们的小屁股蛋儿让它感到很舒服。它与主人朝夕相处,情意绵绵。其中一个人,要是它几天没有见着,再见着时,它就会伸出长长的温暖的舌头,舔一舔他的手背。他们任由它舔去,从来也不在意它的湿漉漉的唾液。
青铜家的人,却常常忘记它是一个畜生,心里有什么话,会情不自禁地对它说。他们总是对它说话,从来也不想一想它是否能够听得懂他们的话。
人说话时,它一边咀嚼着,一边竖着两只大耳朵。
大麦地的人,一般都不敢欺侮它。在他们看来,欺侮了它,就等于欺侮了青铜家的人。
它像奶奶一样,想挣扎着起来,但终于没有能够挣扎起来。于是,就再也不挣扎了,安静地瘫痪在地上。
它也在听着风声、鸟声与鸡鸭的叫唤声。
牛栏外,雪花在飞舞。
青铜与葵花抱来了许多干稻草,堆在它周围。它只露出了一个脑袋。
爸爸对它说:“我们家的人,对不住你。这些年,就光知道让你干活了。春天耕地,夏天驮水,秋天拉石磙,冬天里也常常不让你闲着。我还用鞭子打过你……”
牛的目光里,是一派慈和。
它对青铜一家人,毫无怨言。作为一条牛,它生活在青铜家,算是它幸运。它不久就要走了。它心里还能有什么?只有一番对青铜一家人的感激。它感激他们一家人不嫌弃它一身的癞疮,它感激他们夏天时在牛栏门口挂上一大块芦苇编的帘子,让它免遭蚊虫的叮咬,它感激他们在冬天里,将它牵到暖和和的太阳下晒太阳……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晴雨雪,它享受到了一头牛难得享受到的一切。它活过了,很值得。它是这个世界上一头最幸福的牛。
它要去了。它看到了青铜一家人,惟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奶奶。它想:等明年春天来了,大麦地满地野花时,她老人家一定会起来的。奶奶平时,都喊它是“畜生”,但口气里却是一番疼爱。它发现,奶奶有时在说到他的孙子孙女时,也会说:“这个小畜生。”
夜里,临睡觉时,爸爸点起纸灯笼,又走进风雪里,来到牛栏看了它一眼。
青铜和葵花,也都跟了出来。
回到家,爸爸说:“这畜生,怕是活不过今夜呢。”
第二天,青铜家人发现,它已经死了——死在一大堆金黄的干稻草上。
奶奶被送到油麻地镇医院做了检查,没有查出什么毛病来。镇医院建议去县医院再做检查。县医院又做了一次检查,只说奶奶病得不轻,但却也说不清楚究竟得了什么病,让赶快去交钱,住院观察。
爸爸去交费窗口问了一下住院费要交多少,里面的一个大姑娘敲敲算盘,说出一个数字来,爸爸听了,连声“噢噢”,然后便不声不响地在地上蹲下了。那是一笔很大的数目,是青铜家永远承担不起的数目。爸爸觉得自己的头上有座山,很大的一座山。很久,他才从地上站起来,走向诊室门口——走廊的尽头,妈妈在守候着躺在长椅上的奶奶。
爸爸、妈妈只好带着奶奶回到大麦地。
奶奶躺在床上说:“不用看了。”她叹息了一声,“没想到那畜生倒在了我前头。”
爸爸和妈妈白天黑夜地犯着愁:到哪儿去筹这笔住院费?
在奶奶面前,他们就会显出从容的样子。但奶奶心里清楚这个家的家底。她望着衰老得那么快的青铜的爸爸和妈妈,宽慰他们:“我的身子,我自己最清楚。等天暖和,就会好的。你们不要操心,该干什么干什么。”她叮嘱了一句,“那木盒里的几块钱,是留给葵花下学期交学费用的,你们别打这个钱的主意。”
爸爸妈妈到处筹钱时,奶奶就躺在床上让青铜陪着,或是让葵花陪着,或是让兄妹俩一起陪着。奶奶觉得,这一病,倒跟孙子、孙女更亲了。她是那么地喜欢两个孩子待在她身边,生怕他们走远了。葵花上学后,她就会在心里惦记着:什么时候放学呢?临近放学的时间,她就会静静地听着外面的脚步声——每回,葵花总是跑着回来。有时,葵花因为放学迟了,不能在那一刻赶回家,奶奶就会对青铜说:“去路口看看,怎么还不回来呢?”青铜就去路口眺望着。
这一天早晨,葵花家的人刚起来,嘎鱼来了。他一手抓着一只鸭,一只公鸭,一只母鸭。
青铜家的人,都很纳闷。
嘎鱼将两只捆了腿的鸭,放在了地上。两只鸭立即扑着翅膀,想跑掉。但扑起一片灰尘,终于明白自己无法跑掉之后,就老老实实地趴在了地上。
嘎鱼有点不好意思,结结巴巴说:“我爸让、让我送、送两、两只鸭、鸭,给奶奶煨、煨汤、汤喝。我爸说、说了,奶奶喝、喝了鸭、鸭汤,就会好、好起来、来的……”
青铜一家人立即陷入到感动中。
“我、我走了……”
奶奶叫了一声:“孩子!”
嘎鱼站住了。
奶奶说:“奶奶只留一只,还有一只你带回家。”
嘎鱼说:“不!爸爸说、说了,两、两只……”说完,跑了。
青铜家人看着嘎鱼远去的背影,很久没有说话。
嘎鱼走后不久,青铜抱着那只还在下蛋的母鸭,去河边将它放了。
这一天,是葵花考试的日子。嘎鱼走后,妈妈对葵花说:“你怎么还磨磨蹭蹭的不去学校?今天不是考试吗?”
葵花想对妈妈说什么,但妈妈已经喂猪去了。
这几天,葵花一直想对家里人说一句话:“下学期,我不想再念书了。”
她已读了四年书了。
大麦地有不少人家的孩子不读书,因为没有钱。她都读了四年了,而且她家是大麦地最穷的一户人家。葵花知道,在这个家里,惟一一个吃闲饭的就是她。不仅是吃闲饭,而且也是惟一一个需要家里花钱的。她是这个家的沉重的负担。每当她看到爸爸妈妈在为钱犯愁时,她心里都会很难过。她把书读那么好,一是因为聪明,二是因为她知道要把书读好。
现在奶奶生病了,需要一大笔钱住医院。她怎么还好意思读书呢?她不想读了,但又不敢向爸爸妈妈说。他们听了,一定会很生气的。
这几天,她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好主意。这个主意让她很兴奋。这个主意是在她走在放学的路上突然产生的。这个念头吓了她一跳,她立即环顾四周,怕会被人看到这一念头似的。这个念头像一只不安分的小鸟,在心的笼子里飞来飞去,撞来撞去,还唧唧喳喳地叫唤。她用手捂住嘴巴,好像心马上就要跳出来似的。
这只小鸟,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来飞去、撞来撞去,是不能让它飞出来让人看见的,更不能让家人看见。
在进家门之前,她必须让这只小鸟安静下来,老老实实地呆在笼子里。
可是,它就是要往外挣,要往外飞,要上天。
她摸了摸自己的脸,虽然是在凛冽的寒风里,却是滚烫的。
她在寒风中溜达了一圈又一圈,等小鸟呆在笼子里不再折腾了,等自己的面颊冷了下来,才走进家门。
此后的几天时间里,她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小鸟在笼子中的鸣唱。
今天,再过一会儿,她就要实现这一个念头了:她要将各门功课全都考砸!
小鸟倒安静了下来,仿佛天黑之前,找到了一片无人干扰的树林。
冬天的赤裸裸的田野上,是一条条同样赤裸裸的田埂。
孩子们因为家不在一个地方,这时,都分散在不同的田埂上。
他们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他们装点了灰色的田野,使田野有了活气。
而不久之后,她将不再和他们走在一起了。
这使她感到有点儿难过。
她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孩。她甚至迷恋读书,迷恋学校。男孩、女孩,高个的、矮个的,干净的、不干净的,淘气的、不淘气的,心眼小的、心眼大的,聚集在一起,闹哄哄的。可是上课铃一响,就像一大趟儿鱼本在水面上戏耍的,突然受到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