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房子-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极的,而把生活放弃了。这样的选择,本也无可厚非,但在她,本就是一个性格有所偏激
的人,有了这样的选择,就形成了她的一个惯性,一遇到生活与事业发生冲突矛盾时,她总
是把天平偏向事业一边,降低和掩盖了人性的要求。这是小弟非常不赞同的。

    按照亦琼和小弟的商量,亦琼将趁她毕业返回重庆的时候,带父母到外省作第二次旅游
。第一次是小弟公费到北京看美展,亦琼把自己得的稿费寄回家了,对小弟说,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要他带父母去北京旅游。那一次,他们乘船走三峡,然后在武汉乘火车去北京。
母亲当时快60岁了,第一次坐轮船火车,她与住旅馆要把床位费睡回来的陈奂生相反,整
天都站在船舷上看两岸的风景,不肯进船舱。她的想法是,花了钱来旅游,不看风景太可惜
。小弟给亦琼写信,谈到母亲一路惊叹奇山怪石、江水峡谷的美,连连赞扬母亲欣赏水平好
,带母亲旅游值!游北京,使母亲难以忘怀的三处地方是故宫、人民大会堂和长城。她说故
宫是过去皇帝住的,而她一个扛扁担出身的妇女也来到皇帝的宫殿,她感到神圣和兴奋。去
参观人民大会堂,门卫看了她的退休工人证,不收她的门票,她感到真是“人民”受到尊重
,她来到国家领袖开会的地方了。爬长城对生活在山城的母亲来说,是一点不困难的,一个
外国老太太连连对她伸大拇指,小弟拍下了她们的合影。后来当母亲翻看那些旅游照片时,
总要说到这个老太太。儿女就说,在她眼里,你也是个外国老太太。母亲听了,笑得格格格
的。

    出了一趟远门,母亲在人前说话变得胆壮了,时不时还对别人说说武汉的小吃、北京的
风俗什么的。这是她一辈子封闭生活中开的一扇天窗。

    父母又将第二次出远门了。亦琼从湖南去桂林,小弟从重庆把父母送上去桂林的火车,
让亦琼先一天到桂林接父母,带父母游览桂林山水后再一道回家。哪知亦琼出发那天,遇上
湘桂段铁路塌方,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修复。她立即打电报告知父母,不去桂林了,她径直回
重庆。

    清晨五点钟,亦琼到家,门上一把将军锁。父母没有收到电报,已去桂林了。亦琼急了
,两个老人从未单独出过远门,又没文化,人生地不熟,找谁接待?她放下行李,赶到小妹
家,让小妹通过火车站与桂林站联系,在父母下车时广播通知,让他们就地住旅馆等待亦琼
的到来。亦琼则跳上当天去桂林的火车,追赶父母。

    亦琼到桂林已是半夜,这么大个桂林城,她到哪里找父母?突然,她想到了车站留言牌
,兴许他们会给她留个条子在那里。她赶去留言牌,看着密密麻麻的留言条,心里直嘀咕,
父母从来没有做过留言条的事,他们会留条吗?她挨着看,只见一张巴掌大的纸上歪歪扭扭
写着:“亦琼吾女……父字棣”。她屏住呼吸,一把扯下条子,心里欢喜蹦了。条上说他们
住在火车站对面的大旅店。亦琼急急忙忙赶去旅店,心里连连对自己说,我聪明的父母,真
聪明!

    亦琼在登记处查到母亲的房号,当她轻轻悄悄来到母亲的床位前,她睡得正熟。亦琼唤
醒她,母亲见是女儿,一骨碌爬起来,抱着亦琼说,亦琼,我的女儿,你来了!亦琼笑嘻嘻
地说,我来了。她带父母游桂林游阳朔,说到留言条的事,亦琼夸父亲真是想得到,想得好
。母亲急忙接过话头说,是我想到的,我听车站说湖南塌方,心想你晚一天总会到。催他几
遍写条子,他还说有啥用。我说你女儿是读书人,她会去看留言条的。这不就去看了,找到
我们了。亦琼暗想,妈和女儿之间还有一点灵犀呢,不由笑了,说妈妈真聪明。母亲有些得
意,说,我要是有文化,还会聪明一些的。

    亦琼乘上去北碚的长途汽车,公路沿着嘉陵江岸边直通北碚,公路边植着一棵棵大树,
树干的下半截疤痕累累,有老痕迹,有新伤疤,都是给过往汽车撞的。也多亏这些树,它挡
住了不知多少辆不听使唤的客车、货车、小车开到山崖下和江中去。

    涨水天已经过了,九月正是河水逐渐下退恢复到原有水位的时候,江水仍有些泛黄,两
岸被水淹过的河滩现出一道整整齐齐的水迹印,使得靠水边的树上半截是绿色的,下半截是
稀泥,吊脚楼房子下半截还挂着一些河里飘来的垃圾。前面就是鹰嘴崖了,那是一块伸出在
公路上空的石头,象鹰嘴一样,一边是江水,一边是崖壁。外省人看见这样的公路情景,常
常是胆战心惊的,一怕鹰嘴石掉下来砸到车顶上,二怕汽车一偏,栽到江中间。重庆人对此
已经习以为常,还把这鹰嘴崖作为一个自然景观,它也是进入北碚的标志。过了两个隧洞,
汽车就到北碚了。亦琼已有几年没来了,小城仍然保持着小成都的建筑格局,城建规划不能
在老城区修高楼。因此只有在进北碚街区的入口处修了一幢十层楼的公寓,街内建筑都控制
在四层楼以下,显得街道格外清爽。这样的风景区是适合养老的。

    亦琼特地走大门进入学校,她想看一看她已经六年没有见过的大校门了。大校门的四根
石柱还是巍然不动地屹立在那里,格外雄壮威风。大门马路对面是几棵巨大的黄桷树,象伞
一样,篷成了一个阴凉地。亦琼看着它感到特别亲切。走进校门,让亦琼感到吃惊的是,校
门广场里的毛主席像依然耸立在那里,怎么还是有些象搞文化革命的气氛?只有在文化革命
中,各个机关、学校才是到处都竖着毛主席像的,而且一个比一个竖得高,竖得大,好象要
以此表白自己单位的革命态度和革命决心似的。但在打倒“四人帮”后,肃清文化革命流毒
的一件重大事情就是推倒毛主席塑象。重庆各所大学的塑象都被推倒了,怎么母校的塑象还
竖在那里呢?这是什么意思呢,还是要以极左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革命立场,突出政治吗?
亦琼顿时感到了一种紧张和压力,她心里隐隐有些后悔,不知自己回母校是不是正确的选择


    吃惊之后的喜悦是见到了周老师。她决没想到她读大学时,在图书馆补书,借书给她看
的周老师成了她的领导和同事,他是现任的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这有多么奇异和巧合呀!


    亦琼已有六年没有见到周老师了,他更见清瘦,鼻子象座山峰一样兀立在金丝眼镜中间
,小眼睛总是带着笑,脸上没有一丝阴暗,很开朗。一眼看去,他是一个典型的肝精火旺的
小老头。他热情地握着亦琼的手,欢迎她到教研室来一起工作。她那分配的公函发得如此之
快,抢在了沙坪坝大学的前面,就是他一手办理的。他一看见亦琼的来信,马上对系里说,
这个毕业生不用再作任何考察,我们要,越快越好,不然别的学校会抢走的。他亲自去找学
校办理回函,亦琼也就这样被周老师挖来了。

    周老师是50年代初期外语系毕业的,搞俄苏文学。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了,俄语不吃香
了,他转到中文系搞欧美文学,到吴宓先生门下求教。

    吴先生早年毕业于清华学校,25岁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获得硕士学位。1921年
归国,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主持国学研究院,主编《学衡》杂志,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上的重要流派学衡派的代表人物。1949年国民党撤离陪都重庆的前夕,台湾大学校长傅
斯年和教育部的人找到他,动员他去台湾,他拒绝了。也不接受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的聘请
,“父母之邦,不可弃也!”

    1949年11月30日,在白公馆、渣滓洞大屠杀的第三天,重庆解放了。解放军经
江北,过嘉陵江,同由长江破浪而上的登陆艇汇合朝天门码头,浩浩荡荡的入城式开始了。
重庆人民夹道欢迎,欢呼声震撼山城。下午两点,在重庆大学团结广场,全市高等院校师生
举行共庆解放大会,吴先生参加了。他没有回到北京清华大学,却留在了重庆,从1950
年起,在北碚的大学任教授,先后执教于外语、历史、中文系,而大部分时间在中文系,度
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28年。这最后28年,他在学校一直受到冷落。因他重国学,尊孔孟
,用古文写诗词文章,因此说他反今学,反白话文运动、反鲁迅;解放后他不主张汉字简化
、拼音化,说这样不能保存古典文化,因此说他反对文字改革;文化革命时,他反对废除古
典文物书籍,反对打砸抢,反对批孔孟,因此说他反对文化革命,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动学
术权威、顽固不化分子,被罚劳动改造,每月只发几十元的生活费。他是个极其慷慨,急公
好义,助危济困的人,凡有落难的亲友学生都尽力帮助,因此说他同情包庇地富反坏子女。
学校迁到农村,在梁平平锦铺,他被两个学生抓去陪斗,学生捉住他的双肩飞奔急走,他倒
地跌断了两个膝盖,被拖到了批斗现场。从此他成了跛足。1977年,他向学校提出申请
回陕西老家投靠亲友。学校同意了,他回去不到半年,饿死在老家的窑洞里,终年84岁。


    吴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因首倡比较文学研究且富有成果而被尊奉为中国比较文
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因执教过多所著名大学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而被公认为教
育家;因对古典名著《红楼梦》独特的感悟、理解和诠释而领有“红学家”的一席之地;因
创作了不少尚侠任气又温宛情浓的诗词华章而拥有诗人的桂冠。周老师一直敬仰吴先生的贤
者德操,学人风范,他在文化革命中对批判吴先生从不发言。不但不批判,反而背后说怪话
,30年代的学术之争,有什么大不了的,鲁迅也不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他要是活在今天,
保不准要当头号大右派,头号反动学术权威。

    周老师的言论也受到了批判,原准备下放农村,但靠着他的妻子殷老师的八方周旋,周
老师被罚到了图书馆,亦琼看见他在图书馆补书,正是在这之后的事情。殷老师是个“12
月党人妻子”式的女性,她出身上层民主人士家庭,有很多社会关系。她对丈夫始终是信赖
的,忠贞的。无论周老师怎样受批判,她总是挽着他的手在校园散步,象是给世人一个样板
,无论你怎么批,我们是恩爱的。打倒“四人帮”,周老师平反了,重返中文系任教。在外
界对吴先生已经作出高度评价后,学校不得已给吴先生补开了追悼会。但在各种悼念吴先生
的纪念活动中,周老师没有写过一篇纪念文章。亦琼感到奇怪,他说,写悼念文章的有两种
人,一种是真切怀念、追慕他的人,一种是过去作他的学生、助手,是批判、冷落他的积极
分子,今天又成了大会上发言、刊物上著文赞颂的歌手。这后一种人,我还跟他们一起共事
,可怜可叹,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当然,这一切之过,不在个人,既然当时没看清,对吴
先生翻脸无情,不认老师,那么今日反省自己,就最好不要跳出来歌功颂德,好象自己一直
对吴先生都是衷心耿耿的,从中捞取个人的资本。我不愿与这种人为伍,我不写文章,吴先
生的平凡亲切,卓越崇高已被人们重新认识了。

    对于母校这样一个国际文化名人,亦琼在读工农兵学员的时候见过一次,那正是197
6年,亦琼在贵州挨批判,搞出病来之后,她手里提着中药,走在通三教楼的马路上,马路
对面是一片生物系的实验田,田埂上走着一个拄着棍子的老人,很瘦小,他的头发胡子全白
了,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白发,这样长须的白胡子老人,走得颤颤巍巍的,没有人搀扶,就
一人在田埂上走。亦琼真有些担心他万一一棍子拄到田埂下,老人不就得摔下坡去吗?她就
站在那里看,直看到他上了马路。系里的陶老师路过,见亦琼看得那么专心,问一句,你在
看什么,看吴宓?亦琼一惊,啊,是吴宓?就在我们学校?她在偷着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
候,是知道吴宓的名气的,陶老师说,这个老头儿,顽固得很,反鲁迅,反文字改革,反文
化革命,他的名气大哟,现在不行了,反动学术权威。亦琼想起陶老师说过她读黑格尔的《
美学》是看资产阶级的东西,她没答陶老师的腔,看着远去的吴宓,自个儿提着中药包走了
。真不能想象这个可怜的老头儿,就是那个大学者,这样大的名人,挨这样大的整,他都没
有倒下呢,真是了不起。

    上课是亦琼最感开心的事,她从小爱讲故事就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和表达欲。如今站在
讲台,她是见官大一级,见官小一级的教师,面对上百人的课堂,她如导演般大将风度,指
挥若定,由她抒发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学生交流共鸣,她感到从未有过的自由
和享受。她那自由无羁的性格融入到教学中,更使得她的讲课充满灵气,幽默生动,渗透人
生哲理。她是个从来不注重穿着打扮的人,走路都没个吸引人的好姿势,但是在课堂上,她
的风度格外优雅,迷住了她的男男女女大学生。她用心在倾诉,以自己的生命热忱和对生命
的感悟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染另一个生命,提高另一个生命,她感到这是她做教
师的最大幸福。

    讲中西文化交流,她说“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是舶来货,我们
祖国语言里原没有这个名词,只有屈原创造的诗歌体裁骚体的“骚”字与“浪漫主义”有近
似含义。但由于“骚”字有多重含义,容易被人理解为轻佻、下流,因此,我们不能说屈原
是个骚诗人,李白是个骚诗人,郭沫若的《女神》是个骚诗集。只能借用“浪漫主义”这一
外来语,说这些诗人诗作是浪漫主义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作。

    讲拉伯雷的《巨人传》,分析巨人形象,她说巨人懂得“穷寇莫追”的兵法,下面一个
学生接嘴说,为什么要“宜将剩勇追穷寇”呢?毛主席该没说错吧?全班都笑了,想看看老
师怎么处理。她顺势回答说,当然没错,毛老人家说要“宜将剩勇追穷寇”,是为了打过长
江去,解放全中国。你们这些工农子弟今天才可能上大学,也才可能在课堂上配合老师讨论
是“穷寇莫追”还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我以为这是个常识问题,“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
叛”,没想到你问得这么耿直。我就作上面的回答,不知满不满大家的意。全班自发地鼓起
掌来,表示通过。

    分析巨人们的大笑大乐精神,她说是人文主义者对个性的抒发和对生活抱有的乐观主义
态度。从心理学角度讲,会笑的人说明他的可塑性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笑。
她给学生读高士其论笑的诗:“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
海洋”……

    "啊哈——”座位上一个男生假笑一声,打断了她的话头,引得全班同学都转向他,而
后憋着笑,盯着她看。望着面红耳赤的学生,她不加思索地举起了桌上的手表,“现在全班
实践,跟我一起大笑一分钟,让严肃的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哈—哈—哈—”她仰着头,张
大嘴,带头笑起来,学生欢呼起来,拍的拍桌子,敲的敲碗,跺的跺脚,全部开怀大笑。亦
琼一边笑,一边得意洋洋地摇着头,对那个最初假笑的男生眨眼睛,怎么样,你没有难倒我
吧!

    下课了,学生鱼贯一样走出教室,凑近讲台收拾讲义的亦琼说,张老师的反应真快,服
了服了。

    小弟站在杨家坪车站等车,这是新设的从杨家坪到北碚的直达车站,就在通沙坪坝的四
路电车站前面,对面是新华印刷厂。他要去北碚叫大姐上他家见对象。是弟媳瞒着亦琼看征
婚广告,挑选了这个她认为学历和年龄都比较合适的男人,和他联系,约定见面的。

    小弟和小妹都结婚了,有孩子了,可是大姐32岁了,还没有对象。爸妈管不上,哥哥
是从不说对象的事的,他自己都是一个光棍,就只得他这个当弟弟的来操心了。可是难得有
合适的。年龄大了嘛,哪里去找?现在是“公鸡”涨价的时代,象大姐这样高学历的女子就
更是没戏了。男人哪里看那么多学问的,要温柔,要年轻漂亮,刚好大姐没有。论相貌,张
家兄妹,他和哥哥可以得5分,小妹4分半,身高不到1.60米,不然也可以得5分。大
姐只能得4分,线条太硬,脸上没有一点柔和的曲线,不温柔。走路两只胳膊总是离身体的
间隙太大,雄赳赳的,要她往里收拢点,夹紧点,管得到两分钟,又恢复了原态。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