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墓歉珊途ⅰ
第五洋务求强,清朝的官员社会的名流,经过鸦片战争的失败,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已经认识到,中国不能再闭关自守。应该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这样就兴起了一个办洋务的一个热潮,一个是买就是从西方买军舰,买大炮,引进,一个是造,就是制造军舰、大炮、枪支,自己要炼钢铁。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江南制造总局,后来上海的近代工业的基础就是这个时候奠定的,金陵制造局,福建船政局,福建的造船厂开始就是同治新政时候奠定的,汉阳制造局,后来的汉阳兵工厂,后来汉阳的武汉的钢铁事业,它的起点就在同治新政的时候,所以同治这个时期,通过设立总理各国衙门,通过派员出国考察,通过开办新式的学堂,通过派出国留学生,通过建工厂开矿山,所以这短短的时间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这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但是,这个机遇这个事情没有完全坚持下去,我以后还要讲到这个问题,清朝类似的机遇有五次都丧失了,所以最后清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但是同治新政因为同治这个时期他不亲政,主要还是两宫太后,特别是恭亲王奕訢在那儿主持,那同治自己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就讲下面要讲的同治亲政以后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重修圆明园。
六岁就已登极的同治皇帝,由于母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到了十八岁才刚刚亲政,他想能像祖辈一样有所建树,也想讨得母后慈禧的欢心,于是,他不顾国力窘困的现实,决然下令,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熟料,他的这一举动在朝廷上下,引发了的一场轩然大波。
同治十二年,这一年他才18岁,亲政了,本来顺治是14岁亲政,康熙也是14岁亲政,按照清朝祖宗的惯例,同治应该14岁亲政,但是慈禧她不放心,她要垂帘所以把同治的大婚和亲政的时间都推后了,推到18岁不能再推了,所以同治12年,18岁,这一年他亲政了。同治亲政,太后就退帘,你就不能垂帘听政了,这一年慈禧才39岁,还很年轻,那她做什么呢?她就想到当年她在圆明园的生活了,所以她想退帘之后,和两宫太后还住圆明园,但是圆明园这个“天地一家春”被英法联军给烧毁了,同治既为了孝敬他这个皇太后,又为了自己想做一点事情,所以同治12年亲政之后,他就决定要重修圆明园,圆明园经过英法联军的焚毁,大部分建筑被烧了,可以说,成为一片焦土,那圆明园的恢复,银子不是三十万、五十万,也不是三百万、五百万,要数以千万计的银子才可以恢复圆明园。这个时候没有钱呢,太平天国事情刚刚结束,捻军的事情也刚刚平定,又办洋务,建工厂,开矿山,买军舰,制枪炮,都需要钱,还有赔款啊,给西方殖民者赔款,所以朝臣里就有议论。
同治说修,发了一个上谕,说要重修圆明园,让京城内外大小官员“量力助修”,捐钱,说得好听,“量力助修”,那不捐行吗!奕訢呢,本来就不大赞成,皇帝说了,两宫太后也暗示要修,所以奕訢就先捐了银子,两万两,奕訢又指示户部拨库银两万两,各地的大小官员也捐吧,捐了三十万两银子,这点银子对修圆明园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我看康熙乾隆的时候,皇宫修一座宫殿,那还是翻修,大约需要银子五十万两,就是一个宫殿要五十万两,那同治这时候修了圆明园,需要多少呢,他们粗算了一下,大约需要三千多间房子。这样有一个官员、一个御史就上了奏章,说经济比较拮据,暂缓修园,同治火了就把他给罢官了,还有一个御史叫游百川,他也上了奏章,建议缓修圆明园,同治看了这个奏章之后,生气了,罢官,把这个官也罢了,那别人就不敢出面了。
奕訢看着这个问题的严重,奕訢就联合了十个人,三个王,三个大学士,三个军机大臣,加上皇帝的老师,十个人联衔上书。前面说点冠冕堂皇的话了,总的意思就是暂时缓修圆明园,大家注意,三个王,三个大学士,三个军机大臣,还加上皇帝的老师,非同小可,同治是刚亲政,还有点孩子气,要把这十个大臣全革职,这个事情就到了两宫太后那儿,两宫太后一看这事情麻烦了,皇帝和十个大臣僵起来了,两宫太后就出面了,出面了呢,就把大臣和同治召在一起,让同治跪下,两宫太后,主要是慈禧,一面哭,一面说,说十年以来,全仗着恭亲王,挽救这个局面,没有恭亲王有我们孤儿寡母的今天这个局面吗?你怎么能下令把这些恭亲王、醇亲王这些大臣都革职了呢!皇上啊,你要收回成命,让同治跪着一面哭一面说。
满洲的王爷、大学士、军机大臣、皇帝的老师等等都在场,同治就说了一句话,我不修了还不行吗,就是同治罢免这十个大员的谕旨没有下发,宣布停止圆明园的重修,那也得给皇帝一个台阶下,改成修理三海,就是中南海,西苑,那工程就很小了,这件事情前后闹腾了一年,同治亲政之后我算了算,零碎事情不算,主要事情就这一件,还没有做成,同治个性很强,可能像他妈妈慈禧,窝了一肚子火,其他事情又不愉快,有人说他就是微服出行,第二年,就是同治13年,同治得病就死了。
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同治帝是有幸的:没有兄弟和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治又是不幸的:和母后慈禧关系不好,婚姻又不如意,刚刚十九岁就一命黄泉了。同治的死因是一个历史的疑案,他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呢?同治之死与他的婚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治到底怎么死的?应当说是一个历史疑案,到了18岁他就要亲政了,亲政了办了一件事:重修圆明园还没办好,心情也不高兴。家里头也不高兴啊,孩子大了,要给儿子娶媳妇了,选谁呀,秀女都来了,慈安和慈禧意见不一致,慈禧看好一个,凤秀的女儿,她看好了,慈安就看好了另外一个,叫阿鲁特氏,看好那个女孩子,俩人意见交换了以后,也还意见不一致,慈安觉得这个女孩子好,慈禧觉得那个女孩子好,那不能娶两个皇后,就让同治来你看一看,同治呢,就同意那个阿鲁特氏,就是慈安选的那个,他妈妈不高兴,我给你选的皇后你不同意,那个东太后不是你亲妈呀,她选的你同意了,慈禧这个人嫉妒心又比较强,这样子吧,你选这个做皇后,阿鲁特氏,那个做慧妃,做一个皇妃,就同时娶了,又加了几个妃和嫔。
这个慈禧性格是有点特别,她就很反对同治跟这个皇后好,皇后到同治那儿,她就经常敲打,皇后和同治不住在一块,她就高兴,有一段时间呢,同治和皇后就分别居住,但是大家知道,这时候同治他小啊,他才18岁,所以,同治和他母亲在这个事情上,是关系不太好,这个小皇后也很为难,亲近了皇帝,婆婆不高兴,婆婆高兴了,你疏远了皇帝,他也不好啊,两面为难。同治13年,同治就死了,这小皇后那当然是非常悲痛了,哭得死去活来的,而且据说这时候皇后怀孕了,几天几夜痛哭不思饮食,丈夫死了,跟婆婆关系又不好,这日子就很难过了,吞金自杀,又救活了,还是哭,她父亲崇绮官是尚书,就跟慈禧奏报这事,说她整天这么哭,又不吃饭怎么办?慈禧说了一句话:“随大行皇帝去吧。” 什么叫“大行皇帝”?就皇帝死了之后,正式入土之前,他已经死了,叫大行皇帝,小皇后她爸一听就明白了,就是让他女儿殉葬啊,小皇后的爸爸就跟女儿把这原话说了,同治死了74天之后,小皇后暴崩,有的书说就是自尽了,这么一个皇后被逼死了。
我们还是说同治,同治家庭不幸,跟他母亲关系又不好,就得病了,同治十三年得病了,19岁,第一种说法是天花,根据就是正史记载说是天花,《医案》,清宫太医的《医案》说是天花,宫里就挂这个红帘避邪,官员呢穿花的衣服,天花嘛,穿花的衣服,当时的讲究叫前三后四,就是穿七天花衣服,据说这个天花高潮的时候是七天,但是同治是规定12天,就是穿花衣服12天,从大光明殿请痘神娘娘,进了皇宫,把它供奉起来求神保佑,两宫太后也是祈求祖先来保佑同治,但是还没有救过来就死了,这是第一种说法,《翁同龢日记》也说了,因为他去看同治,有痘,长的有痘。
第二种说法就是死于梅毒,因为同治是微服出去,有人说到前门外八大胡同,我看那个书说不是到那儿,因为那个地方太招眼,到崇文门里,崇文门有几家私院,太监引导他去。这样呢,就招上病了。《翁同龢日记》里写,他看到同治病重的时候,长了脓包,挤的脓挤了一盅,还有一次挤了半碗,就流脓,大一点疮口烂得像小碗那么大,我不懂医学了。所以有人就认为,同治是死于梅毒。因为官方不能这么记载,有人说这个《医案》是改了,按照慈禧的口吻,就是天花这么来记载,下药也这么记载。
这是第二种说法,第三种说法就是天花加梅毒,就是他得了天花了,又有梅毒,两个并发,或者是先得了梅毒又得了天花。总之,两个病并发,所以既有天花的症状,长了水痘,麻点,麻子的脓包,也有梅毒的特征,两种病加在一起,最后不治死了。现在正史的记载,清史界通行的记载,就是按照官方的记载,按照《实录》官方的记载,就是同治死于天花。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疑案,供学者们去研究,他们做结论。目前,清史讲到同治的时候,死亡的原因就是官方的说法,死于天花,同治死之前,两宫太后,召见了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等等。官员名字一大长串了,宣布立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就是光绪,继承咸丰的皇位,因为光绪和同治是平辈,都是“载”字辈,所以他继承的是咸丰。奕譞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当时叩头痛哭,事情就这么定了。接着就是光绪继位,做了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下一讲,我们就讲光绪。
清十二帝疑案(二十)光绪(上)
内容简介:
光绪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继大统的皇帝。4岁登极,在位34年,享年38岁。年号光绪。
光绪皇帝一生38年的历程,分为四个时期,从出生到4岁醇亲王子时期;从4岁到18岁为少帝时期;从18岁到30岁为亲理朝政时期;从30岁到38岁为“囚帝时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死于西苑瀛台涵元殿。光绪自被慈禧皇太后“废黜”之后,整整过了10年的囚禁生活,长期郁闷的生活导致光绪体弱多病,清宫太医院档案《慈禧光绪医方》一书,可以看出光绪虽然多病,但医药条件极好,不会突然死亡。但就在慈禧皇太后死去的前一天,突然驾崩。光绪皇帝去世的消息一传出,就震惊了海内外。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便由此而产生。
究竟慈禧为什么要改变清朝皇位父死子继的祖制,选择不是皇子的光绪做皇帝?
光绪皇帝是不是被慈禧皇太后害死?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与我们一同跨越历史时空,揭开光绪朝的宫廷诡秘,走近一生命运坎坷的光绪皇帝。
(全文)
大家好,今天我讲光绪。光绪皇帝名载湉,4岁登极,在位34年,享年38岁。光绪是清朝非皇子入继大统的第一个皇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今天我要讲,我是想按照光绪皇帝自然的生命历程来讲。就是光绪皇帝38年的生命历程,一共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出生到4岁,就是醇亲王王子时期,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个。第二就是从4岁到亲政这十二三年的时间。幼帝,就是少年天子,幼帝时期。第三段,就是从亲政到被囚禁十年的时间,我说这叫做囚帝时期。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崩驾了。同治死在皇宫养心殿东暖阁,戌时,两宫太后就在养心殿的西暖阁召集大臣会议。在这次两宫太后召见王公大臣的时候,宣布同治皇帝故去了。谁继承大统?考虑到年纪太大的不合适,要年纪小一点儿的好教育,谁继承大统?太后宣布:“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就是说,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继承咸丰皇帝为子,入承大统做嗣皇帝,他不是继承同治而是继承咸丰。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慈禧为什么选载湉来入承大统?
大家知道,乾隆定下来辈分的排,叫“永、绵、奕、载”四辈,道光又接续了四个字,叫“溥、毓、恒、启”。同治叫载淳,“载”字辈。他死了以后,应当是“溥”字辈来继承。你没有儿子过继,应当是找“溥”字辈,“溥”字辈这时候有谁呢?就是道光的一个长孙,叫溥伦,但是溥伦这一年17岁。如果溥伦继承皇位的话,最晚18岁要亲政,那“太后垂帘”这一说就没了,所以,就没有选“溥”字辈,就选“载”字辈。“载”字辈,道光皇帝有9个儿子,老大奕纬,老二奕继,老三奕纲,都死的早,老四奕裕褪窍谭帷O谭峋鸵桓龆樱惶腹痰氖虑椤@衔遛日p过继出去了,过继给惇亲王。老六就是奕訢,奕訢有两个儿子。这个时候一个叫载徵,一个叫载漪。载徵这个时候没有儿子,载漪这个时候也没有儿子。往下就是老七,就是醇亲王奕譞,奕譞他有四个福晋,有七个儿子。奕譞的儿子里面选谁?奕譞跟慈禧有一种很特殊的关系,就是咸丰十年,这一年奕譞19岁。慈禧她是兄弟俩、姐妹俩,慈禧要考虑到她妹妹想法要嫁给皇室。慈禧在宫里面很少接触男人,经常接触的也就是这几个小叔子,奕訢、奕譞等等。这个时候就是咸丰十年,奕訢已经结婚了,所以不能再考虑了。那老七呢?奕譞19岁没有结婚,奕譞这个人比较厚道,也比较实在,慈禧看上了,就撺掇这门婚事,就把她妹妹嫁给了奕譞。那奕譞的儿子呢?老大早死了,老二就是载湉,这一年到同治死这年,载湉4岁,再往下就太小了,所以选来选去就选了载湉。
载湉对慈禧来说,有两重关系:从皇家来说,是她亲侄子,从她娘家来说是她亲外甥,两重关系。所以慈禧就选载湉来继承皇位。还有一点,就是同治死了之后,“辛酉政变”这一年奕譞20岁,奕譞带了人,到密云半壁店抓了谁呢?抓了肃顺,奕譞是跟咸丰灵柩回京。走到密云半壁店的时候,肃顺熟睡了,突然闯进门里把肃顺抓起来。抓到北京之后,不久就把肃顺就杀了,所以在“辛酉政变”这个过程当中,奕譞对慈禧来说,有重大贡献,为慈禧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慈禧就选定奕譞来继承咸丰的帝统,做了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
慈禧这样做,是一个重大的改制:第一,慈禧改变皇位父死子继的祖制,努尔哈赤死了,由儿子皇太极继承。皇太极死了之后有争论,是弟弟继承,还是儿子继承,最后顺治继承。顺治死了,儿子康熙继承。康熙死了,儿子雍正继承。雍正死了,儿子乾隆继承。乾隆死了,儿子嘉庆继承。嘉庆死了,儿子道光继承。道光死了,儿子咸丰继承。咸丰死了,儿子同治继承,到这儿改了,也可以过继过去也算儿子继承,这是一个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一个重大改制。第二,慈禧改变皇位继承程序的祖制,皇位继承它有一个程序,清太祖太宗死了之后皇位继承,由贵族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顺治死了之后,皇位怎么办?是顺治死之前由皇太后和顺治共同商量,用顺治的名义发布了一个遗诏,就是康熙继位,没有用皇太后的名义,是顺治的遗诏来决定的。康熙的遗位怎么办?官书说是康熙有遗诏,雍正继位,雍正之后改了个办法,叫秘密立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是秘密立储,也还是皇帝决定的,同治死了之后,是太后决定的,整个皇位继承的决定的程序改制了。所以我说,是慈禧一言定大统。
第三,慈禧改变幼帝大臣辅政的祖制,第一个幼帝是顺治,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两位亲王辅政,叫“辅政王”,后来改名叫“摄政王”,第二个幼帝是康熙,8岁,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大臣辅政。咸丰死了之后,同治6岁,遗命八大臣,就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端华的弟弟大学士肃顺,还有御前大臣额驸景寿,还有四位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位顾命大臣,也叫赞襄政务大臣辅政。后来发生“辛酉政变”,“辛酉政变”之后,还是恭亲王奕訢,做议政王辅政,但是,到了光绪的时候,4岁做皇帝,没有亲王,也没有大臣辅政,权力完全抓到皇太后手里。这是慈禧对清朝幼帝王大臣辅政的一个重大的改制。这三条就把皇位继承制度做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