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个翻作无上菩提心,当然不会退,一定不会退,在这种环境里面,怎么可能退?我们在这个世界,进的少,退的多,原因在那里?退的缘太多,你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可以说统统都是叫你退心的,不是帮助你精进,你生活当中,一天到晚,几个人在劝你要精进、要老实念佛?几个人?还不都是劝你这里好玩,那里好看,都把你带去,那就退掉了嘛!西方极乐世界,你六根接触的境界,统统都是教你向道。所以没有退缘,当然永远不退无上菩提。所以必定一生圆满成佛。底下这一段是讲莲华化生。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
十方世界包括我们娑婆世界,包括我们地球,当然就包括我们台湾这个地区。所以我们都有份啊!你才晓得,这个经与我关系多密切?我们这个地区在经上有,凡是去往生的:
“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
此地没有说上品上生的才莲花化生,或者中品以上的,没有?那么换句话说,下下品也莲花化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地还是莲花化生,因为它此地没有说边地除外,边地也是莲花化生,边地里面讲胎生,胎生是比喻苦,是比喻,不是真正的胎生,还是莲花化生,不过就是生到西方世界边地,不过是五百岁中,见不到佛,见不到菩萨,听不到佛菩萨说法,以此为苦比喻作胎生。这个后面经文大家都念过了,统统是莲花化生。
“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这八个字要仔细看清楚啊!我们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念头才会坚定。我们这个身体五蕴之身,色、受、想、行、识四大五蕴,所以这个身常常生病,常常有痛苦啊!这不是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么想想十方诸佛世界,六道凡夫所受的身,跟我们差不多。阿罗汉、权教菩萨虽然比我们殊胜,比起佛与众大菩萨,那差的很远,那也是不能为比啊!唯独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即使是生到边地疑城之人,他也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给诸位说,这八个字是如来果地上的身相。所以这个世界不可思议,一生到西方世界,从身体体质来讲,成佛了,跟阿弥陀佛没两样啊!所以那个世界真的是平等世界,我们的烦恼一品都没有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体质跟佛相同,这叫难信之法。不但一般人不相信,阿罗汉不相信,菩萨不相信,乃至于大菩萨,他都不相信,你要问,他为什么不相信呢?他分别、执着没断,他想不通这个道理,想不通这个道理他就不相信了嘛!为什么想不通呢?这个道理太深了,不是他能够想得通的。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境界,经论上常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即使等觉菩萨对于它这个里面境界,还有许多不能理解的,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经,阿弥陀经里面六方佛就判入流通,他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说的,只有佛相信,相信才有资格流通,菩萨不能完全相信,那么流通就有障碍,自己没有完全相信,讲给别人听,讲得自己也觉得怕怕的,不大好意思讲,自己没搞清楚;换句话说,像前面所讲的四无畏,菩萨说这个经还有畏怖,还有恐惧,因为不是自己境界。所以六方佛判入流通,这个很有道理,这是蕅益大师的卓见。所以这个两句非常非常不可思议,对于一个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很具有诱惑的力量,这两句话,因为极乐世界确确实实,你真的要相信,一生当中决定证得,这是真实的,决定不是妄语啊!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为什么不要呢?这一句是讲得的身相,下面是说受用。
“不闻三涂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
那么这个很明显的给我们说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这是四十八愿第一愿所说的,完全实现了。三恶道是果报,果报从那里来的呢?从恶业来的;地狱嗔恚,饿鬼悭贪,畜生愚痴,愚痴很麻烦,愚痴是什么呢?不明事理的真相,这是愚痴,颠倒是非。把真的说成假的,把错的说成对的,这个是愚痴,愚痴之人绝对不承认自己愚痴,认为自己很聪明,自己都比别人高一等,愚痴得畜生果报,像嫉妒,恶业是通这三条,贪、嗔、痴里面都有。佛在此经讲得很清楚啊!这个经典里面跟我们讲‘五恶。五痛。五烧’,每一条都牵连到其他的四条,绝对没有是很纯粹单独的,没有!所以才晓得三恶道中那是无量恶业,所造的果报,这个事情很麻烦很麻烦!西方极乐世界既然没有果,当然没有业因。所以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特别记住。我们今天念佛,心里面还有贪、嗔、痴、慢,还有嫉妒、嗔恨,你这个佛号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你这个恶业力量太强了,你心不清净,心净则土净。所以往生的最低程度,要功夫成片,没有念到功夫成片,都不能往生,什么叫功夫成片呢?就是这句佛号打成一片,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贪、嗔、痴挤不进去,有没有呢?贪、嗔、痴、慢有!不起作用,起作用是佛号,净念相继,决定不夹杂,不能夹杂贪、嗔、痴、慢,不能夹杂妄想、执着,不可以夹杂这些,念到这样的功夫就叫成片了,这个就往生的条件就得到了,才真正能往生。所以一个真正念佛人,对世间一切人与事,加于我们的迫害,我们要忍受,不要去计较,不要怨恨,为什么?一怨恨,来生冤冤相报,极乐世界去不了了。逆来顺受,一切不要理它,愈有苦难愈念佛,为什么呢?早一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嘛!早一点去嘛!对于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贪恋,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已经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往生了。那么我劝你别着急,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用功进步快,西方极乐世界进步慢,已经得功夫成片了,如果还有时间的话,你的寿命还有,还没到,要更努力达到一心不乱,因为这样你往生,你品位增加很多很多,很短的时间,这个品位增加很多,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的时候,品位是会升不退转,但是速度慢。所以经上讲: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就这个道理。所以到了功夫成片可以往生,不要着急走,实在讲,着急走也不是不好,因为到那个地方,总是不退转了嘛!总是保险靠得住了,不走的时候,也有不走的好,不走再努力再精进,从这个功夫成片提升到事一心不乱,到事一心不乱,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乱,那么你这样往生,上上品往生。所以像这些理论、方法、境界,我们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迷惑,这一条路愈走愈光明,你在生活当中,日子过得愈过愈快乐。
回头再看看这个世间众生,他们在这个生活当中的确迷惑,人一生当中,他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他怎么能不痛苦?生不晓得从那里来?死不知道往那里去?这个很痛苦。所以跟念佛功夫得力的人,完全不一样,晓得我生从那里来?死的时候往那里去?所有一切状况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西方极乐受用的那是真正的快乐,这个快乐,不是造作的,是自然的,换句话说,纯粹是性德的流露,性德的受用,我们自己虽然这个性德没有现前,享受阿弥陀佛的性德,你凭什么享受阿弥陀佛的性德?这个地方道理要晓得,不晓得什么?不晓得自己怀疑,疑是菩萨大障碍啊!对菩萨都有大障碍,何况对我们?实在讲,我们念佛人,心同阿弥陀佛,愿同阿弥陀佛,业同阿弥陀佛,行同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的性德流露,我们可以得一分受用,就是这个道理。我要跟阿弥陀佛没有几分相同,佛法讲相应,我们讲相同,你怎么能得到他的受用?所以,为什么要劝大家念这个经?因为弥陀的心愿业行都在这部经上,这部经念熟了,熟透了,不要去学自然就相应,这就是薰习,每一天在薰习,不断的在薰习,自自然然就相应,起心动念,就跟阿弥陀佛相应,这是决定得生的保障。你不肯这样认真去做,那就很难了,那是就不太可靠了,只可以说是为来生来世,种一个远因而已,这一生要想成就不容易。那是依教奉行的人,这一生决定成就。不能把这个经典认真去做到,做,不要勉强去做,不要刻意去做,自自然然就相应,完全与经义相合,这样好!自自然然就做到,那就是要熟,熟透,当然这里面最殊胜的,就是你能够天天为人讲,你天天给人讲,当然你一定要很熟,你要去想啊!讲不一定像我们这样升座讲,一两个人也能讲,反正碰到人就讲,他喜欢听的给他讲,不喜欢听也给他讲,那个不喜欢听的,啰唆人,一来就跟他讲,他下次不来找你了,不来找你麻烦,喜欢听的人,你天天跟他讲,你就度了这个人,你往生还多带一个人往生,不喜欢听的人,把他讲跑掉了,下次不找麻烦,自己落得清庆,这是好。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六十六卷(二次宣讲) B2…5…66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四面,第六行。
“超世希有第十八”。
这一章,世尊要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威德神通,介绍的方式是以较量的方法,让我们能够略略的体会到庄严的真相。因为弥陀在本愿里面曾经说过:极乐世界种种装严,决定不是菩萨们能够思惟想像言说出来的。我们读这一段经文就晓得,虽然是不可思议的装严,世尊也有巧妙的方法,能教我们体会到一些。请看经文。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这段经文非常重要,在前面愿文里面弥陀世尊告诉我们,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在色身,在容貌,甚至于日常生活的受用,都跟佛完全平等。为什么经上还说有阿罗汉、天人?为什么还说这些?这是常常叫我们迷惑,而没有办法理解的,此地世尊给我们说出来了,确确实实是平等。极乐世界所有众生,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乃至于边地疑城往生的人,一直到等觉菩萨,‘容色微妙’,容是容貌,色是颜色,微妙到什么程度呢?超世希有,十方世界所见不到的,没有能够跟他相比的,这叫超世希有,实在讲,超世希有这句话,一般只用在佛的身上,佛所得的报身,超世希有,绝对不是九法界有情众生所能够相比的。那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容色微妙,就等于是佛一样。‘咸同一类。无差别相’,这个跟弥陀的愿完全相应。‘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余方什么?他方世界,他方世界人天身份去往生的,像我们念佛往生的,说到他是人,从人道往生的;声闻去往生的,这个人是阿罗汉,从阿罗汉这一道来的,这么说法的,这是顺余方俗,另外一个意思,从见思烦恼上来说的,虽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思烦恼没断,说他是人天,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没断,说他是声闻,说他是阿罗汉这个意思,并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有天人、有阿罗汉那就错了!这桩事情,蕅益大师在要解里给我们讲得很详细,此地我们看到这段经文,证明蕅益大师说的没有错。下面究竟这个超胜希有到什么程度?佛用一个比较的方法让我们自己去想像。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
先用这个作比较,贫苦乞人,就是我们讲的乞丐,一个乞丐跟一个帝王两个站在一起,你看看他们的容貌是不是像一样的?这个我们一看,很明显的比出来,帝王容貌比这个乞丐殊胜的太多太多,人间帝王大富大贵,富贵之相当然不相同,佛又说:
“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比乞人。在帝王边也。”
我们这个世间人大富大贵的帝王,如果跟转轮圣王两个一比较,那实在他就像乞丐一样,无论在那一方面,比转轮圣王是差太远太远了,不成比例。
“转轮圣王。威相第一。”
在世间人,转轮圣王的福报最大,没有比他更大。
“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
他要跟天上天主比较,一比较,他也变成乞丐。
“假令帝释。比第六天。”
这个帝释,就是忉利天王,忉利天王要跟第六天比啊!
“虽百千倍。不相类也。”
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欲界最高的天了,他化自在天,忉利天,天王跟第六天比一下,那也等于乞丐在帝王边一样,不能相比。
“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
这是讲欲界天顶比起极乐世界的一个菩萨、声闻,换句话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的,那个第六天王的光彩容颜,没有办法跟他相比,佛在此地这句话我们要注意到,‘虽万亿倍、不相及逮’。那你想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众生光颜、容色,真的是超世希有。佛以这样的善巧方便,让我们领略到西方极乐世界,大众光彩、色相之美好,实在不是言语能说得出来,也不是我们想像能达到的,因为我们的想像,只能想像乞丐比人间的国王,国王比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我们就没有办法体会到了,轮王之相,经上讲跟佛相差不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过他的相好若跟佛相比,没有佛那么样明显,也许同修要问了,佛的相貌既然跟转轮王已经差不多了,那个第六天王怎么个比法呢?诸位要晓得,世尊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劣应身,不是胜应身,是劣应身,在这个世间比世间的轮王相要庄严,如果佛到天上教化众生,他到天上去就是胜应身,天王也不能为比啊!这个要知道,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佛是随类化身,如果佛要是以胜应身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应化,我们这个世间人见到佛,不敢学佛了,为什么?你身相太好,我比不上你,我没办法修成。所以佛示的身相要跟我们差不多,好一些,差不多,我们人可以接受,这样才能够收到教化的效果。那么这是讲的正报庄严。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
宫殿是住处。
“犹如他化自在天王。”
这些我们讲的衣、食、住、行,这是讲生活必需的条件,在佛法里面讲的称之为依报,依报之殊胜也不是第六天所能够相比的,此地只比一个什么?自在。第六天他们宫殿,衣服饮食,种种受用是应念所生,他只要动一个念头,化乐天人变化来供养他,他有能力变化都用不着自己变化,第五天化乐天来供养他。所以他就非常自在了,西方极乐世界,说实在话,比他那个还自在,他那个是第五天来供养,西方世界不须要,应念自然现前,比起第六天还要来的殊胜,这是讲依报超胜。下面再说他的威德,威神德行,那就不是天人能够相比了。
“至于威德。阶位。”
阶是阶级,位是品位,品位是讲三辈九品,阶位是说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为什么说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也不是一般世界能比的呢?这个我们熟读大乘经典自然就明了了,他方世界菩萨阶位不同,不能够在一起共修,初地菩萨决定不能跟二地菩萨在一起,就跟我们世间学校念书一样,一年级学生不可能跟二年级同班上课的,就这个意思。二年级决定不会跟三年级同一个教室,一般世界菩萨阶位就是如此,不是到同一个阶级就不可能在一起,西方世界不一样,初信位的菩萨,可以跟等觉菩萨在一起上课,这个不可思议,他方世界不能为比的,神通变化那就太大太大了,几几乎乎跟佛差不多了,这个经上跟我们讲的很清楚了,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洞视、彻天那是佛与等觉菩萨的境界。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个法门是真正难信之法,千经万论世尊没有这种讲法,一切诸佛刹土也没有看到有这么一些事实,唯独西方世界特殊,确实不一样,这个超世希有啊!
“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没有办法相比,你要说他超胜多少?超几倍这个话也没有法子说,真实不可思议。
“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总要明了,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也是圆证三不退啊!圆证三不退,着重那个圆。在一般大乘经里面,佛告诉我们:须陀洹小乘初果,证位不退,那么小乘初果在大乘圆教里面,就是十信里的初信,证位不退,绝对不会再退到凡夫了,他一定是圣人。他修行虽然进进退退的,但是退他有个底限,不会退堕到凡夫。那么证到菩萨果位了,七信位以上的菩萨,这都从圆教说,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圆顿大法,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