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比喻里面的第十三个,前面是比喻清净不染,不但菩萨对于六凡法界不执着,即使四圣法界也不执着,世出世间法都能够舍离,这个舍离是舍离分别、执着,自然就不会生妄想了。菩萨念念只有一桩事情,帮助众生觉悟,这是无尽的慈悲。我们晓得众生所有一切的苦痛,都是从迷惑里面生出来的,如果能够破迷开悟,就必定离苦得乐,这才是真正把关键的地方找到了。

  因此,诸佛菩萨们对于众生最大的恩惠就是为众生讲经说法。这个讲经说法,诸位要晓得,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出来,即使为众生宣说正法也不执着。三轮体空,不以为自己是能说,如果以为自己能说,就着了我相,我能说嘛!也不执着众生能听,如果执著有众生听懂了、听得了,那就着了众生相了。亦不执着当中说法之相,这叫三轮体空。

  虽然心地这样地清净,但并不碍说法。所以,佛还是天天说法、时时说法、处处说法,没停止过。我们也听到佛门常说的,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到底是说了还是无说呢?无说是他不执着,不执着能说、不执着所说、也不执着能听所听,统统不执着,这就是无说。说是什么?天天为众生讲经说法,所以说跟无说是一桩事情。我们众生有分别心,说跟无说是两桩事情,所以我们对于真相不太容易理解,不知道说跟不说是一不是二。知道这一个事实了,又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佛是能说的人,我们是听经的人,假如我们要会听,就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个态度来听,你是真正会开悟。

  我们听经听了几十年了,都不会开悟,不但不会开悟,反而把意思听错了、曲解了;原因在那里呢?有执着,就是有分别、执着,听—耳根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听是什么呢?对于这些言说,决定不分别、不执着,听得懂,觉悟了,听不懂,不理会,不懂就算了,心不会被境界所转,这是不会被讲经的音声所转,心是如如不动,这就是听而无听,所以能够开悟。凡夫不是这样的,他随着说法的音声转;就是随听随分别、随听随执着,这个样子完全落在意识里面,这样听经,不能开悟,只能得一点佛教的皮毛常识而已。这一种常识有没有用处呢?没有用处!于戒定、慧,于生、死份上,毫不相关。所以,佛菩萨会说,我们要会听,才能够得利益。

  这一句是说佛的平等慈悲,像尼拘树,尼拘树热带有,我们台湾有没有我不知道,这种树是生长在印度。古德的注解里面说:这个树很高很大,树叶也很大,因此,树底下荫凉就大了,印度是热带,树荫底下很凉爽啊!把佛说法比喻做荫凉,众生在树下得到树荫的遮盖,取这个意思,取佛大慈大悲,能够覆荫一切众生,取这个意思。

  “如金刚杵。破邪执故。”

  前面一句是比喻慈悲,这一句是比喻智慧。经上凡是讲到智慧,都用金刚做比喻;金刚般若,金刚是金属里面最坚硬的,它能够破一切物质,一切物质不能破它,我们要从古时候那个时代来看,不能从现在的眼光看,现在科技很发达,就是连金刚钻也能把它分解。古时候没有这个技术,金刚钻就是最坚硬的了。所以,佛取这个作比喻,能破一切邪见、执着。这个邪执是两桩事情,就是佛在华严上讲的:妄想、执着,这个邪见就是妄想,换一句话说:真的只有智慧现前,二障才真正能够破得了。如果没有智慧,譬如像阿罗汉,阿罗汉智慧没开,全凭定功,烦恼不起作用,被定功伏住了,叫伏烦恼,烦恼有没有断呢?没断!只是定功伏住而已,定力甚深。因此,他烦恼就不起作用,永远不起作用,虽未断,跟断了差不多了,第八定伏,那个定功不能够永久保持,第八定是非想非非想定,定力能够支持八万大劫,可是八万劫过去了,他这个定会失掉,失掉了还要搞六道轮回,所以不出三界,也就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到第九定,佛法里面讲九次第定,这个超越了,这个定功深了,不会退转了,这是阿罗汉所证得的,这样才超越三界。什么时候烦恼真正没有了呢?给诸位说:烦恼你想想看这个东西能断得了吗?烦恼不是断,是把它转变,智慧开了就把烦恼转变成菩提了,烦恼有没有?没有了,烦恼统统变成菩提了。所以,大乘法里讲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真的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智慧开了觉悟了,觉悟了烦恼就叫菩提,就不叫烦恼,迷惑的人,他那个菩提就叫它做烦恼。由此可知,只是迷、悟两种不同的名称。诸位要知道,名称不同,相不一样;烦恼不自在,菩提自在。作用不同;烦恼很苦,菩提很乐,苦乐不一样。这个就是在迷、悟那一念之间,就这么个转法。金刚杵,杵是古时候的兵器,这是金刚宝杵,最为锋利的了,用这个来作比喻。最后一个比喻

  “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这一点很重要,这一句里面定、慧统统有,定、慧等持,功夫就得力了。我们今天定、慧两者都不够,所以,常常被外面境界动摇。什么是魔呢?八大人觉经里头,将魔归纳为四大类,魔是折磨,身心都不自在,你着了魔了。第一类叫五阴魔,六道凡夫统统有,那一个人没有呢?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五蕴,心经里面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本来不是魔,迷了就受她折磨。,色是物质,所有物质的现象就用这一个字作代表,要用今天术语来说:就是物理。物理现象就是佛经上讲的色法。受、想、行、识,是心理现象。物理、物理现象、心理、心理现象,这个可以说把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现象包括尽了。迷了,不认识它,受它的折磨,这五阴就变成魔,觉悟之后就不受它折磨了,你就自在的享受它、自在的运用它,这是第一种魔。

  第二种叫烦恼魔,烦恼很多,佛菩萨把它归纳成二十六大类,二十六大类里面有六个是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不出这二十六类。六个根本烦恼再要把它归纳,归纳成三个叫三毒,这是最毒的了,这三毒是什么?贪、嗔、痴,三毒烦恼啊!使我们身心不安、使我们在六道里面受苦受难,六道从那里来的呢?三毒烦恼变现出来的。佛给我们讲:贪欲变饿鬼,饿鬼道是这么来的,我们对于世出世间法,没有贪心、没有悭贪,饿鬼道就没有了,不要说你将来不堕饿鬼道,在你来说没有饿鬼道,你见也见不到。没有嗔恚心就没有地狱道,地狱是嗔恚来的,嫉妒、嗔恚是地狱道的原因,不愚痴就没有畜生道。所以,这个三毒烦恼现的境界是三恶道。如果把这个三条再归纳成一个,那就是毒中之毒了,没有比这个更毒了,那是什么呢?就是贪啊!所以,菩萨修行,那个对治方法里面,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对治贪烦恼的,这烦恼是魔啊!要知道。

  第三个生死是魔,生死是很大的折磨,人生苦,什么最苦?生死最苦,生之苦我们都过去了,过去把它忘得干干净净了,假如生要不苦,你前世的事情就会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受极大之苦,把从前的事情都忘光了。死也是极大的痛苦,佛经上讲:人死,神识离开身体就好比生龟脱壳,活的乌龟把它的壳拔下来,佛用这个比喻;实在讲比那个还要痛苦。所以,生死是极大之痛苦啊!生死是魔,五阴、烦恼、生死都属于本身的,都不是外面的,这个要知道啊!外面只有一种,天魔,天魔是天然的,就是外面环境的折磨统统叫天魔,所以它的意思很广泛。前面三个是你内心的,是你自己与生俱来统统有,除这个之外,外面的环境,外面环境怎么会折磨你呢?因为,你有内奸啊!里应外合你才有苦,你本身没有烦恼、本身没有分别、执着,外面的诱惑对你就不动心了,就不产生力量了,于是外面环境都变成护法了,都护持你了。里面有贪、嗔、痴,外面环境统统是魔障。
  由此可知,要想魔不能动,你想应该要具那些条件?魔就不能动。菩萨有定、有慧,用我们经题上的话来讲:清净、平等、觉,一切魔外都不能动,外是外道,都是属于环境的诱惑。到此是一段一共举了十五个比喻,都是比喻极乐世界的菩萨,自行化他的真实功德,比喻说完了之后,下面再举事实来说明;只有比喻没有真正的事实,这比喻也就落空啦!我们再看看实际上的状况,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读经,今天上午还有一个同修来问我,他给我讲:他烦恼得不得了,经有的时候都念不下去,有的时候心情好,可以念个一卷、半卷,心情烦起来的时候,一句都不想念。他问我怎么办?读经是不是能够伏烦恼?读经确确实实是能伏烦恼,诚心诚意去念,把一切妄念统统放下,一心一意念经,能伏烦恼,伏烦恼是断恶,但是不能修善,不能积功累德。断恶要修善才有功德啊!这个善要怎么修呢?要做!你看人家其心正直,我心就不正了,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你念到这一句,就想到我的心要正、我的心要直,就得受用,正则不邪啊!心里面有邪念就不正了。什么念叫邪念呢?有念皆邪,无念是无明,有念是邪念,无念是无明,这没有法子啊!你这个心怎么正?无明心不正,邪念心也不正,唉!这个心正是真难啊!

  净宗八正道里面讲;正念、正思惟,就是一句佛号。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可见得我们念佛、想佛,这是正念,如果不念佛、不想佛,说老实话,统统叫邪念,没有想的时候就是无明,邪念、无明决定不能出三界、决定不能了生死,这个问题严重啊!绝对不是儿戏。心不能不正,时时刻刻都记住念佛、想佛,跟众生接触到,第一个念头就生起来,我要劝他念佛,这就对了,这个念就叫正念。不是自己念佛、不是劝人念佛,这都不是正念。

  ‘直’是直接,直心是道场,这是没有婉转、没有恶意曲折之相。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直捷了当,所以看看佛菩萨,他们是什么心?他们心正直,我们的心邪曲啊!曲是弯弯曲曲的邪曲,这是凡夫。这个地方我们要改正过来,用什么方法改进呢?念佛、读经,用这个方法把心改过来。正直的心是真心,邪曲是妄心,心正了,自然智慧就现前了。因为智慧是真心里面本来具足的,你就有能力善巧决定,这个决定就是我们今天讲果断,无论做什么事情?他有决断的能力,而且会做到恰到好处,这是善巧。恰到好处没有一定标准的,因为每一个时代,一切众生善恶的标准不相同;每一个地区,大家的标准也不相同,菩萨因时、因地、因人、因物,他那个决断就恰到好处,这叫善巧。这一句是总说,底下是别说。

  ‘论法无厌。’这是帮助别人,自己还有什么讨论的?没讨论的,自己心地清净,一念不生,还有什么好讨论的?没有言说啊!但是众生愚迷,他不觉,我们要帮助他觉,一定要为他说法,要有善巧,正接着前面讲善巧决定,要有很巧妙的方法诱导他入佛门,让他认识佛法、了解佛法、信受佛法、奉行佛法,他就得好处了。所有的一切,完全是利他的,与自己是真正不相干,自己真正晓得,世出世间法里面,无有一法可得,这是事实真相完全了解了。

  ‘求法不倦’,这是自己修行,上求下化,论法无厌,是度众生;求法不倦是自求,勇猛精进,不疲不倦。为什么要精进努力修学呢?因为修行没有达到圆满。等觉菩萨还是求法不倦,他要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达到大圆满的境界,等觉菩萨尚且还要精进求法,何况我们在凡夫位呢?纵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弥陀大愿威德的加持,好像神通道力都跟那些大菩萨相等了,实际上一品烦恼没有破,那要不求法不倦怎么行呢?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烦恼、习气、业障太重,想精进,身体受不了啊!这就是业障,我们造业受这个果报。‘业’是障,‘报’也是障啊!障碍你不能精进,要受这个苦恼。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障碍就没有了,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虽然带去,完全伏住,绝对不起作用,到那里得的报身是弥陀本愿的加持,得的生相跟佛的身相没有两样。所以,那是平等世界,报障没有了,所以,到那个时候,确确实实可以做到不疲不倦,那真做到了。

  ‘戒若琉璃’,硫璃是比喻清净,戒就清凉啊!戒叫清净哪!这个是戒的真实功德。底下形容是:

  ‘内外明洁’,我们今天持戒能做得到吗?戒律持得再严、持得再好,也不能内外透明。原因在那里呢?有分别、有执着,我持戒,我很了不起,你们都不如我,你们都破戒,将来都要堕落,这个分别、妄想、烦恼,统统起来了,虽然持戒,戒就不清净了。戒真正清净,六祖讲得好啊!‘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要记住,你还看到世间过失,你的心就不清净了,你的戒也不清净了。这个是大乘戒,大乘之大乘、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他这个标准跟一般标准完全不一样,人家戒是戒在心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戒行具足了,心清净了,身口那有造业之处呢?不可能啊!绝对不可能的。在世间应化,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那是舞台上表演啊!那是善巧决定,不是破戒。我们中国人都晓得济公长老,每天是喝烧酒、吃狗肉,这真的不假的,街上卖的济公传,那是假的,那个不可靠,那个说的不负责任,大藏经里面高僧传中的济公传,那是真的,他有没有这个事情呢?传记上写著有,这是真的,他有没有破戒呢?他心地清净,他喝酒、吃肉、装疯、卖傻,是度众生的,是他的善巧决定,度多少众生?叫他断恶修善、叫他回头是岸,摄受的方便,当然那是菩萨再来,他有能力啊!我们不行,我们要度那些众生,要度打麻将的众生,天天陪他打麻将,那我们也完了。现在还有吸毒的,那吸毒的众生你想度他,你也跟他一样同行去吸毒,完了!你度不了他,被他度跑掉了。人家真有能力,和光同尘,你做什么?我也跟你做什么?到最后让你在当中觉悟、让你在这个里面回头,他有这个本事,他清净不染。这两句是身教,他真正做到,再去影响别人。

  ‘其所言说。令众悦服。’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不真诚,你说话别人不相信啊!你要真诚,你要做到,你说的别人才会相信你,你做不到,教别人,别人不能相信你。所以,诸佛如来,已经证到极果了,这没话说了。不像菩萨,菩萨自己还要学嘛!一面教别人,一面自己还在学习。诸佛如来没得好学啦!圆满了。圆满之后,还应化在世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给他说法,现这个身相还要持戒、还要守规矩,为什么呢?要做一个好榜样给众生看,让一切众生仰慕,跟他学习,仰慕他、尊重他、敬爱他,这才能跟他学习,这叫大慈大悲。底下四句用意是非常非常的深远。前面是讲自行化他的原则,我们自己不能够做到,就没有办法教化众生,教化众生自己要真正做到,不是勉强去做,勉强去做人家一眼就看穿了;假的、装的,不自然啊!真正契入境界,他自然不是装模作样,示现在人中,就是我常在讲席上所说:最幸福的人、最快乐的人,叫别人一见到就想跟他学,这样才行。你自己不入这个境界怎么行呢?真正有智慧、真正有能力、真正幸福快乐、真正自在圆满,这不是装的,是自然的。这样才能令众生悦服,你教给他,他会跟你学习,为什么呢?你统统做到了、你统统得到了,他相信。你说佛法很好,给他说:你将来会得到真正快乐,可是你自己却每天愁眉苦脸,一点也不快乐。你说佛法这么快乐,你为什么每天愁眉苦脸?一点也不快乐!你说佛法这么快乐,你为什么不快乐?你没有学到嘛!那就是假的。你假的人家不相信、人家听了会怀疑啊!真正做到。下面四句是讲扩大影响,把这个殊胜的佛法推广,用比喻来说。

  “击法鼓。”

  鼓的音声,很远就能听到,能够振奋人心。从前打仗的时候,战鼓—鼓一敲的时候,人就会气都提起来,往前冲锋陷阵,生死都忘掉了,击鼓的时候是冲锋陷阵,鼓能够振奋人心。这都是比喻,把佛法往深远处去传播。

  “建法幢。”

  法幢,讲堂当中讲得很多了,是代表讲经说法,从前讲堂里面讲经说法,外面旗竿上就挂上幢,幢是属于旗帜类的,圆形的,像现在飞机场风筒一样,挂在期竿上,外面的人一看见这个,今天期竿上有法幢,就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