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的心就不清净了。所以同修们,读经、念佛,用这个方法,把一切染污,把它洗涤掉,这才能舍开啊!恢复到自性清净心。心地清净、智慧增长,当然‘超过无边恶趣门’。
‘速到菩提究竟岸’。这二句讲的是果报;恶趣门不但是三恶道,是恶趣,三善道也是恶趣,不但三善道是恶趣,二乘圣者也是恶趣,不但二乘圣者是恶趣,权教菩萨还是恶趣。佛在大乘经上如是说:念佛这个法门,是第一殊胜,古德称赞为,圆中之圆,专中之专,顿中之顿,不但是超越三途六道,超越了二乘权教,你要再往上去还不止,一往生果报等于七地以上的菩萨。李老师在这个经典注解里头给我们注的很详细,七地以上啊!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七地以上的菩萨。七地菩萨看六地都是恶趣。这是说很保守的讲法,假如说把这个再提升一点、夸张一点讲法,这都是经上有根据的。圆证三不退,圆是圆满,圆满证三不退是谁呢?是等觉菩萨,这还得了,这个超越就太多太多了,超的太多了,超过十地了。这样才真正体会到、认识到这个法门,实在是殊胜无比,诸佛赞叹,是有道理的,不是夸张的。诸佛菩萨都说这个法门难信,这也是实在的,从我们这个凡夫地,一下就生到七地以上,生到等觉菩萨,谁相信啊?没有人相信啊!不但一般人不相信,阿罗汉不相信,辟支佛不相信,权教菩萨不相信,明心见性的菩萨还有很多也不相信,这难信啊!所以,你要能够相信,那不是个容易事情。真的这相信还奇怪,这为什么菩萨、阿罗汉、辟支佛都不相信,你能相信呢?这怎么想也想不通,念了这个经才恍然大悟,原来你过去生中曾经行菩萨道,供养了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一生善根现前,那么同时又得十方诸佛如来冥冥当中加持,这样你才能信、能解、能行,所以经上说你不是凡夫,你不是个普通人。这是值得庆幸,值得宝贵的。‘速到菩提究竟岸’,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所成之佛,依天台家讲法,藏通别圆,你成的是圆教佛,不是藏教,不是通教、别教,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你成的是这个佛,不是普通佛。换一句话说,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跟毗卢遮那佛也没有两样,是成这样的佛啊!‘无明贪嗔皆永无’。你要想达到前面这样的成就,这个两句就是条件,你必需要做到,你还有无明、你还有贪嗔,换一句话说,你的智慧就不广大,你的心也不清净,那个恶趣你也没有办法超越,菩提你也得不到,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惑尽过亡’。‘惑’是迷惑,‘过’是过失,你所造的一切罪孽过失统统都没有了。怎么样会没有的呢?下面三个字,就是能够把无明贪嗔、迷惑颠倒统统断尽的一个妙法:三昧。这个三昧,是指的什么三昧?念佛三昧、三昧中王啊!所以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是靠这个力量。这个力量之得来,也就是古人常常教给我们的老实念佛,就这四个字。老实啊!怎样才叫老实呢?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给我们讲的,净念相继,就是老实。念成功了,就得三昧了,所以无明难断啊!贪嗔是见思烦恼,惑过是尘沙烦恼,无明是根本无明,见思、尘沙、无明,用什么断呢?一句佛号。这个实在是妙不可言啊!怎么能轻视这一句阿弥陀佛呢?所以大势至菩萨,他一帮一帮人是专修专弘,他们修什么法门,就是一句佛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啊!心开就统统断尽了,心开就是明心见性。断见思、破尘沙、尽无明,就靠一句佛号。不必藉任何方法来帮助,专修。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称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啊!有道理。真正是第一个提倡,在这个尽虚空、遍法界里面,提倡专修专弘的,大势至菩萨是第一人。所以他是法界净宗初祖,在我们娑婆世界是普贤菩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第一部讲华严,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他是娑婆世界净宗的初祖。在中国第一个提倡专修专弘的是东晋慧远大师,他在庐山建莲社,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依无量寿经来修学,因为那个时候净土经典翻到中国只有这一部,弥陀经、观无量寿经都没有翻出来,他就依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啊!这是中国的初祖。所以诸位把这一个事实的真相看清楚了,我们才死心塌地不会再有妄念了,在这里想学学金刚经,想学学止观,去读读法华,那个念头全都断掉了。拜梁皇忏、拜水忏,那就不如拜净修捷要、拜阿弥陀佛啊!夏莲居老居士真的非常慈悲,看到我们这个众生有拜忏的习气,喜欢拜忏,所以他也给我们编一个宝王忏,我们那个很多本子后头附的有啊!那是专修净土的忏法。实实在在讲,不如拜阿弥陀佛。编那个什么,是编那个一些人习气不断嘛!还不相信嘛!总认为念佛功德没有拜忏的功德大。对于大经没有深入去研究,真正深入去研究,知道,这个拜忏是度下等根基的,止观是度中等根基的,念佛是度上等根基的。这个上、中、下根基怎么分呢?智慧有浅深不同,唯有真实慧,他才选择第一法门,才会选择第一经,这是第一经。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第一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第一法门。这个知道的人太少了,确实夏莲老所讲的亿万人中一二知啊!不容易。所以这个念佛三昧,统统都成就、都圆满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三十七卷(二次宣讲) B2…5…37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页最后一行开始。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这个十句是一段,是法藏比丘求如同佛一样觉他的德能,这是我们讲是教化众生的智慧,能力与佛无异,所以一开头他讲了‘亦如’也像过去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佛为九界众生的导师,‘为彼群生’这个彼群生就是指九法界众生,‘大导师’在佛门里面‘导师’都是对佛的尊称,导师大师,都是对佛的称呼;那么特别是这个法门,显示出真实不可思议,在五浊恶世能够导归净土,净土这个法门已经是难信之法,浊恶之世更是难信,在这个时代宣扬这个法门,指导大家同归极乐,这个是导师之中的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一切诸世间是指九法界有情,换一句话说是三根普被九界同收。‘生老病死众苦恼’。生老病死是六道凡夫统统都有的,四圣法界里面虽然没有生老病死,但是他有苦恼,为什么有苦恼呢?他烦恼没有断尽就有苦恼,即使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断那就是他的苦恼,当然这一种苦恼非常微细,我们凡夫不能觉察,不知道他的苦,他知道我们苦,我们不知道他的苦。只有如来果地上知道等觉菩萨的苦,那境界比他高了,这是说成佛才能普度众生,要不成佛你即使是等觉菩萨,你不能度你同程度的菩萨,你只能度十地以前的菩萨;所以这个就是四弘誓愿里面为什么一定要发佛道无上誓愿成。唯有成佛才能普度,这个度众生的愿才能够圆满,要不是圆成佛道度众生的愿总有欠缺、不能圆满。那么下面就是度众生的方法,用什么方法度众生呢?/‘常行布施及戒忍’。这个就很要紧了,这是菩萨修学的六大纲领,菩萨自己要修布施修六度,同时也劝一切众生同修六度,那么什么是布施?布施绝对不是在佛门里面捐几个钱算布施。那个没有用的,佛门引诱你来捐钱,当然经上也说的很清楚这个是真话不是假话,所谓是:舍一得万报。这是说布施的果报不可思议,于是你就到佛门来布施,为什么呢?听说有利可图。一本万利!这个生意好作啊!存这种心来布施的那不是布施,那是市场上的生意买卖,比现在作股票还好赚。这不是布施波罗蜜,布施真正的意思是教你放下,是教你舍弃。这个叫布施,把什么舍弃呢?第一桩大事要把烦恼舍弃,烦恼我想大家都不愿意要,你为什么不把它布施掉呢?妄想要把它布施掉,要舍弃掉,生死要舍弃掉,六道轮回要舍弃掉,这问题才能解决啊!
所以念佛堂的主七师常常提一句口头禅,教大家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身心世界统统要布施掉,我们的心就清净了,以清净心来念佛这才能感应道交。所以诸位要知道布施的真义是在此地,但是,布施确实是因,果报是必然的。你种了因那有没果报的道理呢?你把财舍掉了,你得的果报是财用无缺,你决定不会没有财用;你布施诸法,这个世出世间法,你能够毫不吝啬的传授给别人,你得的果报是聪明智慧;你要是修无畏布施,你果报所得的是健康长寿;可见得施是因,后面一定有殊胜的果报。你把烦恼布施掉了清凉自在!你把轮回布施掉了你就得一真法界,就看你能不能舍了。舍后面就有得、舍得。你不肯舍后面怎么样想也想不到,也得不到。这是世出世法的事实真相,佛知道,菩萨知道,所以他毫无吝啬的修布施波罗蜜。我们凡夫不晓得这个事实,总以为这个财富得来好不容易,怎么肯轻易就舍掉呢?殊不知你得到的财富正是你过去生中修的布施,从前修因现在得果报。现在再要修因那你的果报是越来越丰盛!
这个是老学佛的同修常常依照佛法来修学会有这个感应,也会产生信心,所以这一个字非常非常重要,在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要是把它归纳起来,就是这六种。这六大类如果再归纳起来归到最后就是一条了,这一条是什么呢?就是布施。那么我们看看底下的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确确实实归纳起来只是一个布施波罗蜜,这是菩萨所修的。/那么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起就是六个根本烦恼,百法明门里头归纳的六个根本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如果再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一个,那一个是什么呢?是悭贪。贪啊!为什么会有嗔恚呢?贪不到才有嗔恚嘛!这一贪就贪到手了当然他就不嗔恚了。布施就是断悭贪的。所以这个贪是最毒!没有比这个更毒了。布施波罗蜜就专门治这个最毒的烦恼。那么我们要怎么修法呢?自己要深深的去反省,去检点我在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我对哪一桩事情最贪爱;最贪爱那个毒是最深!就从这里下手。如果我对于财最贪爱,我就先把财布施掉;我对于名最贪爱,我就先把名放弃掉。所以要针对自己的病根来对治,这样才有效!所以这是治病。布施从那里作起,怎么作,诸位知道这个原则就晓得了,晓得应该怎么样来修学这个重要的法门。
那么第二:持戒。持戒在修学过程当中它是基础,戒定慧三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可见得戒学的重要,但是布施又是修行前方便。为什么呢?没有布施你那个毒,心性里头毒素没洗的干净。戒律不能修,没法子修。必须把心洗干净了,这个戒律很容易受持,戒律就是守法。真正欢喜守法,乐意守法。譬如说:那个贪财的念头非常之猛烈,想尽方法投机取巧去贪财,你叫他守法不要贪财,那怎么办得到呢?必定破戒了!必定不能受持!贪财这个念头断掉了,叫你不要贪赃枉法他当然不会,这个戒他就能守得住了。那么由此可知布施波罗蜜不能修就决定不可能持戒。他绝对不会守法,他一定投机取巧;现在我们在报纸,在电视天天看到犯法的,那些人聪不聪明?很聪明啊!钻法律的漏洞来求名闻利养。什么东西作祟呢?贪心作祟。因为有贪心,所以法没有法子守;明知故犯!所以要戒定慧三学能修得好,你心不清净,你怎么修戒?没有戒哪来的定?没有定哪来的智慧?那么这样你才能体会到这个布施波罗蜜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一切要舍,舍得干干净净。身心清净这才是法器!这才有资格开始修学了,修学从持戒学起,也就是从守法学起。
那么佛家的戒律也通世间的法律,佛家的戒律可以说都是与自性相应的,与无漏善相应的;世间的法律是属于有漏善,有漏善跟无漏善并没有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世出世间的善法要修。世出世间的恶报要舍离,佛法的戒律,根本戒是五戒十善。实在如果讲戒呢?五戒是属于戒,十善是善不是戒;所以十善里面有:不杀生,不偷盗也有这个,五戒里头有不杀生不偷盗;五戒里头不杀生不偷盗是属于戒,十善里面不杀生不偷盗是属于善。不一样的,破戒有罪!破十善那是过失,这个不能够相提并论的。为什么呢?戒通无漏法,戒能证无漏果;善怎么样呢?善只能升天,不能出三界,不能证无漏果。这个不相同换句话说名字是一样,好像事也差不多,用心不一样。一个是持戒的心,一个是修善的心,大大不相同。因为持戒的目的是要出三界,修善的目的是想得个善的果报。这个不相同,所以这是善与戒的差别。
世间法只有善没有戒,你看在观经三福里面,前面第一福是世间福报,里面有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它是断恶修善没有戒;到第二福那是二乘福了,声闻缘觉了才有戒律,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因为他出三界了,超越三界了,那么这是非常明显的看出来,戒跟善不一样,这个学佛不能不知道,所以真正佛弟子有持戒之行,要发心持戒,世尊给我们定的戒律,我们要遵守。世间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要遵守,地方的单行法规也要遵守,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每一个地区、国家、民族不相同,入境随俗那要遵守;不遵守你跟那一地区的人就格格不入了,就不能相处了;而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不守他的风俗习惯,他怎么能欢喜呢?他不能欢喜!这个都在戒律范围之内,可见得他这个戒律范围非常的广大,所以我们学戒不能死在戒条里面,死在戒条里面那是错误的。一定要知道佛制定戒律的精神,制定戒律的因缘。他为什么要制这个戒条,这个戒条教给我们怎么作法,怎么去修,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应用,应用这个戒条会得什么样的功德利益,这个统统要清楚。如果没有搞清楚,那形式上受那个戒没用,不但没有用那是罪过多多啊!譬如说受了五戒了,什么叫五戒?没搞清楚,虽然知道五戒的名目: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会背因为只有十五个字嘛!每一条戒制戒的因缘不晓得,精神不晓得,开遮持犯不晓得;开遮是什么?是某一种情况之下它有开戒的,开戒不是破戒,不是犯戒;某一种情况不能开的,不许开的这叫遮;可见它这戒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活活泼泼;怎样才叫持戒,怎样才叫犯戒,所谓戒体、戒相、戒行你统统都要了解,你才能知道怎么作法。单单就受一个,人家法师问你:不杀生能持否。能持!怎么个持法不晓得,这就叫打妄语啊!法师授戒不负责任,没有把它一条一条讲清楚,这不负责任。
像现在有些学校老师教书一样,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老师去教书为什么呢?为了薪水钟点费!学生到学校来干什么呢?混个文凭混个分数!所以大家都好讲话,老师也有薪水拿到了,学生每月都给他及格就好了。现在我们佛门里授三归授戒也就是这样的了;所以这佛法衰了,一代不如一代,怎么努力去修也没有成就,没有成就的原因在那里?你都找不到,你不晓得原因在哪里。所以像这些地方不能不认真的去研究讨论。
第三个科目忍辱。忍辱实在说就是叫我们要忍耐,《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圆满的成就,那得要耐心;越是大事越是须要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怎么可能有成就?尤其是学佛,学佛可以说这是第一桩大事,我们要了生死出三界,还有比这个事情更大吗?没有了。这样大的事诸位想想要多大的耐心,没有耐心怎么能成就呢?现在人缺乏耐心,学一点东西时间长了不愿意学,太费头脑了不愿意学,哪里去找那么便宜事情?便宜的事有啊!念佛很便宜,念佛也要耐心!没有耐心这句佛号也念不下去啊!
佛教给我们二六时中这个佛号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那就是很大的耐心,你没有耐心会间断!会夹杂!可见得净土宗没有耐心同样不能成就。这叫易行道,最简单最容易还是要有很大的耐心。忍,忍下面加个辱。这是当年译经的大师特别加上这个辱,因为在中国过去社会里,这个读书人都是有阳刚之气,不可以侮辱的,所谓是士可杀,士是读书人,今天讲知识份子;知识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