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冰淇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冷饮食品之一。在炎热的夏季,吃上一根冰淇
淋,的确是一个很开心的享受。从冰淇淋最初的发展史上看,它是在国王的
宫廷中产生的。因为冰淇淋最初是作为一种奢侈品使用的。法老把雪放在双
层银质高脚杯里冰镇水果汁,并用这种果汁来招待宾客。
据说,西方人制作冰淇淋的方法是马可波罗在1295年从中国带回去的。
当时在北京有一种冰冻奶制品,在大街上用手推车推着卖。
1533年,当卡特琳·德梅迪西与未来的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结婚时,威尼
斯人利用这个机会,向人们推销了一些冰冻的精美食品。在长达34天的婚礼
中,每天饮同一种冰冻的果汁,其中包括冰冻的柠檬水、桔子水和野草莓水。
还有一种用奶油做的半冰冻的甜点心,这种点心的制作方法高度保密。据说
英国的查理二世流亡到欧洲大陆的时候,曾要求尝一尝冰淇淋。
1550年居住在罗马的一个叫比利亚弗兰卡的西班牙医生发现,如果把硝
酸钾加在雪里,能很快把温度降到冰点,使奶油的混合物完全凝结。佛罗伦
萨人最先利用这种知识大规模地生产真正的冰淇淋。
1870年,伦敦建立了第一个制冰厂。冰淇淋成为普遍受人欢迎的食品。
据说,盛冰淇淋的圆形蛋卷,是在1904年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交易会上,一
个卖冰淇淋的男孩子的女友发明的。他送给她一束花和一块冰淇淋,她把一
张薄饼卷成圆锥形来盛花,又卷了一张薄饼来盛开始融化的冰淇淋。在法国
科学家索林发明均化器之后,美国人发明了现在的软冰淇淋。
火炮的发明与发展
(1332年)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炮的国家。早在元朝时,作为管形火器的竹管已开始
被金属管所代替。先前以粗毛竹制做的突火枪,也变成了用金属做的大型火
铳。这种用金属制作的大型火铳,就是早期的火炮。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出
的元代至顺三年(1331年)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7厘米,
口径105毫米。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
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其中1346年克勒西会战时,英国国王爱德华
三世统帅的部队就使用了短管射石炮。到1350年,火器已流传到西欧、南欧
和中欧各国。百年战争中已使用生铁或青铜做成的火炮,发射铅弹、铁弹或
铁器。1378年德国制成了铸铜炮和铸锡炮。
… Page 27…
15世纪时,开始出现了带炮耳的火炮。这种火炮有两个短轴装置在炮管
平衡点上,围绕该点可使炮管俯仰。当然,对炮手来说,最重要的是怎样才
能简单迅速地调整火炮射程,正是这种需要导致了弹道学的诞生。伽利略提
出,弹丸飞行的轨迹是抛物线形的,从而纠正了人们认为炮弹在垂直下落之
前是直线飞行的错误观念。此后,英国的数学家本杰明·罗宾斯发明了一种
名为弹道摆装置,用于测量初速。
进入18世纪后,火炮技术取得了惊人的进展。1736年,法国的古里鲍
巴尔对火炮作了重大改进。他对炮身长度、炮筒尺寸、弹丸重量及火药的装
药量等都进行了精心研究,并把火炮分成几段制造,即使炮体的一部分毁坏,
也能在更换后继续使用。
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格里博沃尔曾致
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标准化。在英法等国多次试验的基础上统一了火炮
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
从火炮出现到 19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
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榴霰弹。这种火炮的主要缺点是射速
慢,射程近,射击精度差。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在以往大量试验
的基础上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提高了火炮的威力
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
火炮技术的一项重要进步是反后坐装置的创制。在 19世纪末期以前,炮
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这种炮架在火炮
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影响瞄准。在1807年英国旗舰
“胜利号”上曾用滑轮和重锤来限制火炮的后坐力。
19世纪末期才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反后坐装置与炮架相连接,
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影响最大的是法国1897年式75毫米野战炮。
这种火炮的设计包括具有两种重要功能的液压气动式反后坐装置。它不但能
吸收火炮射出时产生的后坐力,而且与当时处在研究阶段的其他方法不同,
能在发射之后把炮管复归原位,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火炮的发射速度和威力。
从 20世纪初开始,火炮进入多样化、专业和性能全面提高的大发展时
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
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随着坦克的出现又产生了坦克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
广泛使用了高射炮。当时各交战国还重视大口径远程火炮的发展。法国1917
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
弹炮,最大射程9300米。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
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
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改
进,提高了发射速度。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
动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
近炸引信和包控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
队的主要威胁,又出现了无后坐力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军衔的出现与发展
(15世纪末)
… Page 28…
提到军衔,人们自然会想到它产生的历史。据美、苏两国出版的百科全
书记载,军衔最早出现于15世纪末叶,是伴随着常备军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完
善的。
军衔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把官兵的等级在服装上表示出来的方法,鲜明地
表示军人的军阶高低,以便于确定相互之间的隶属关系,准确识别和指挥作
战。
俄国是世界上实行军衔较早的国家之一。16世纪中叶,俄国军队首先在
射击兵中实行了军衔。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才在他建立的正规
军中实行统一的军衔体制。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1917年12月16日专门颁布法令,废除了旧的官
衔军衔。又经过近20年时间,直到1935年9月22日,苏军才颁布了新的军
衔制。到1957年,苏军颁布了更为完整的军衔制。
苏军的军衔分为大元帅、主帅、军种元帅、军种主帅、兵种元帅、兵种
主帅、专业兵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
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等23种。在服装上表示
军衔的符号竟多达216个品种。
美国军队军衔制的第一个倡导者是乔治·华盛顿。1775年,华盛顿第一
个在美国军队中推广和实行军衔制。经过200多年的逐步发展,美军已形成
了比较适合其特点的军衔体制。
美军不设元帅,分为将、校、尉、准尉、军士、兵6类,其级别和苏军
大致相同。美国军队的军官符号一般在常服、礼服的肩带上和领子上以及宴
会服的袖端上。肩带上的符号又分为肩章和肩徽两种,前者用于蓝色礼服和
灰绿色衬衫,后者用于常服。肩章有金色的边缘,底色为兵种的颜色,上有
各种军阶图形。肩徽小于肩章,其军阶符号与肩章相同。士兵的军阶符号,
用佩带在袖子上方外侧的臂章表示,在穿作战夹克和作为外衣的灰绿色衬衫
时,在领子上佩带与臂章图形相同的金属领徽表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10月1日,第一次颁布了自己的军衔。当时
的军衔分为帅、将、校、尉、军士、兵等6种,其级别也多达20多个。根据
颁布的军衔制,帽徽上设有等级的差别,而肩章和领章各不一样。例如元帅
的肩章,一般都是金黄色版面,正红色边,版面上端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下端绣银白色五角星徽。将军的肩章,主要是星徽的数量有别,大将四颗星,
上将三颗,中将两颗,少将一颗。校官的肩章,除版面两条纵线外,其星徽
与将军相同。尉官的肩章则是版面上加一条纵线。军官的领章也有所不同,
元帅的领章除靠领口的一边外,其余三边绣金边,版地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徽的金黄色扣。将军的领章,除靠领口一边外,其余三边镶金边,版地缀
军种、兵种及勤务符号。校、尉官的领章,均为版地缀军、兵种及勤务符号。
6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了军衔。
从1988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又恢复了军衔。但比起50年代的军衔,
目前的军衔更加简明,等级级别进一步减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衔体制。
… Page 29…
近代发明
近代发明概述
自从15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在近代科学技术方
面,牛顿所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以力学为中心的科学知识的第一次
大综合。在研究天体力学和地球上物体力学过程中,数学得到划时代的发展:
从常量数学发展到了变量数学,由初等数学发展到了高等数学。其主要代表
是17世纪的三大成就,即耐普尔制定了对数,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牛顿
和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有利地
推动了化工、机械加工、冶金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发展,导致了世界性的工业
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利用自然科学,并为探索自然规律提供
了大量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近代自然科学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它的一些
主要部门已由长期搜索材料为主转到整理材料为主的理论综合。1775年,康
德发表了 《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1833年,
赖尔出版的《地质学原理》中提出了地球缓慢进化的学说;笛卡尔、迈尔、
焦耳、赫尔姆霍茨等人提出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在化学方面则在19世纪
陆续建立了原子分子论,进行尿素的人工合成,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生物
学上提出了细胞学说和物种进化理论。
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也呈现出空前未有的活
跃局面。这一时期的发明创造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方面的
发明,它们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首先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带来的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远古以来,人类只能直接利用热能 (火)来
煮食、取暖、熔炼金属等,仅局限于运用热能本身。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
则是人类第一次实现了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成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中的
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蒸汽动力的广泛使用,带动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
煤炭工业、交通运输业、机器制造业的飞跃发展。不仅如此,蒸汽机的使用
促进了工业的大发展,从而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加快了资本主义制度
的建立。
其次是电机的产生、电力的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蒸汽机的
应用标志着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使资产阶级最终摧毁了封建贵族的统治,
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那么,以电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了比蒸汽时代大得多的生产
力。恩格斯指出:“这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
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
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
除此以外,近代还产生了许多重要发明成果。例如,在纺织工业上,产
生了飞梭、纺织机、精纺机三大发明,有力地促进了纺织工业的发展;在光
学仪器上,发明了望远镜、显微镜,为人类进入微观世界和了解宏观世界提
供了有力武器;在医学上,产生了体温表、免疫法、麻醉术、X射线等发明,
为预防疾病、解除人们的痛苦创造了条件;在交通工具上,发明了汽车、火
车、轮船、飞艇、自行车等,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通信方面,发明了电报、电话、光通信等,为加快社会信息交流奠定了重
… Page 30…
要基础;在文化用品方面,发明了钢笔、圆珠笔、打字机等,为文化事业的
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材料方面,发明了水泥、橡胶等,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提
供了新的材料,等等。
总的看,近代是发明创造的丰收时期,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达到
了空前水平。这一时期发明创造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是发明创造与科技发展相辅相成。近代的发明创造,得力于科学技
术的有力推动。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兴起与飞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
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也为发明创造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不论是蒸
汽机的发明,电力的使用,还是其他各项重要发明创造,都是以近代科学为
理论基础的。离开了自然科学的支撑,就不可能有如此丰硕的近代发明成果。
另一方面,各项发明创造又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技
术方面的进步,更是与发明成果紧密相关。比如炼钢技术、纺织技术的发展,
就是转炉、飞梭和纺织机发明的直接结果。因此,这一时期,发明创造与科
学技术的互相促进、互相结合是十分明显的。
二是发明成果形成系列。与古代发明有所不同的是,近代许多发明成
果具有较强的相互关联性,往往形成某一方面的系列成果。比如电力发明与
使用后,很快形成了电器方面的家族。像电灯、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
电冰箱等相继问世。而蒸汽机的出现,也导致了火车、汽车、轮船等一系列
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交通工具的诞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
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对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
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旦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就会在深度与广度上得到迅
速扩展。
三是发明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近代发明中仍然具有很多偶然性因
素,比如望远镜、牛痘疫苗、电池、硫化橡胶、X射线等等,其发明过程中
都有一些极富戏剧性的情节。但与古代不同的是,近代发明的偶然性,更主
要地发生在科学研究与实验之中,而并非像古代那样发生在生产实践中。这
是因为,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科研实验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人们
探索自然奥秘的主动性、目的性大大增强了。发明创造不再是生活与生产中
碰巧发生的事,而是在人们有计划、有目的的研究探索中,必然要发生的事。
那些看似“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发明,其实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之后的结
果。这表明,近代的发明创造活动进入了一个更加自觉的更高阶段。
四是发明家的作用更加突出。如果说古代有很多不知名的发明家、有
很多不知发明者的发明成果的话,那么到了近代,情况则大不相同。发明创
造活动已有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权,发明人的地位突出了。纵观近代发明史,
不仅涌现出大批发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