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慧的闪电--世界发明史话-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汽在活塞下充满汽缸。当活塞到达顶点时,蒸汽供给卡断,另一个阀门打开, 

开始喷射冷水,蒸汽的冷凝在汽缸内造成真空,活塞上端受到的大气压力便 

将活塞下推。这种动力冲程举起泵杆,从而将矿井的水抽出。这台蒸汽机的 

诞生,是人工动力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但因耗煤量太大,在远离煤矿的地方 

难以应用,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 

    对纽科门蒸汽机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是瓦特。瓦特是英国商人的儿子,19 

岁到伦敦当学徒,学习仪器制造,21岁在格拉斯哥大学修理和制造仪器。瓦 

特经常和一些教师讨论改进蒸汽机的问题,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在 1761 

年和1762年,他做过一些改进蒸汽机的试验,但没有取得进展。 

     1764年,学校把一台纽科门蒸汽机交给瓦特修理。瓦特在试图降低蒸汽 

消耗量的努力失败后,开始探讨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他发现纽科门蒸汽机效 

率低的一个原因是消耗不少热量用来加热汽缸本身。他想到,如果冷却在汽 

缸外的另一个容器里进行,那就既有利于降低冷却温度,又有利于保持汽缸 

的温度。经过实验,果然证实了他的设想。 

     1765年,29岁的瓦特发明了带有单独冷凝器的蒸汽机。由于把汽缸和另 

外一个冷凝器相连接,使用过的蒸汽在冷凝器中凝结成水,这就能使汽缸在 

运行中始终保持一定温度,从而大幅度地节省了燃料。四年之后,瓦特取得 

专利权,并被称为“专利之王”。 

     瓦特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在伯明翰的机械厂主博耳顿的合作与支持下, 

继续进行实验。后来,他又发明了蒸汽机的分汽阀以及能使蒸汽机往复运动 

变成旋转运动的机构。这样,蒸汽机在它的主要方面就和今天差不多了。 

     发明蒸汽机之后,瓦特又在考虑怎样表达这种机器的效率问题。在这之 

前,人们是用马来作动力,所以人们对于马有多大气力有个习惯的估计。瓦 

特想到,说明机器效率最好是和马来比较。于是,他从一家啤酒厂借来几匹 

拉车的马进行试验。他用一个重100磅的东西,拴上一条长长的绳索,再把 

重物放进深井里,然后通过一个滑车用马拉。结果,这匹马拉着100磅的重 


… Page 36…

物,每分钟可以走220英尺,每分钟可做22000英尺磅的功。考虑到滑车的 

摩擦会消耗一些气力,瓦特又给220英尺加上了50%,成为330英尺。这样 

所做的功便相当于每分钟33000英尺磅,即每秒550英尺磅了。他把这个数 

字称为一“马力”。“马力”这个单位就是这样来的。 

                               打字机的问世 

                                 (1714年) 



     打字机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办公用具,是在18世纪初发明的。1714年1 

月7日,安妮女王向一个叫米尔的工程师颁发了一份专利证书。证书上说: 

 “他谦恭地请求把他的发明献给我们。这是他花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惜 

破费,终于研制成功,后来又逐步改进,使之臻于完善的人造机器或方法, 

用它可以把字母单个或连续地打印出来,就像在书写一样。不管什么样的作 

品都能整齐而准确地打印在纸上或羊皮纸上,跟印刷的没有区别。” 

     关于米尔的新发明,没有图纸或模型存留下来,有些人认为它可能只是 

一张图纸。虽然这样,人们还是普遍认为米尔是打字机之父。然而,打字机 

并没有很快推广。这是因为18世纪并不急需打字机。当时人们仍然习惯于使 

用笔录的方法。像拿破仑的秘书梅内瓦尔和布里内,能够将这位伟大人物的 

谈话记录下来,即使他以普通的速度讲话,一连讲数小时,他们也能记得很 

清楚,而且准确无误。在以后的100年里,出现了许多关于机械记录器的论 

文,但机械记录器还只是一种设想,并未制造出来。 

     1829年,美国底特律的伯特发明了“伯特家用书信复写器”,并获得了 

美国的打字机专利证书。4年之后,法国马赛的普罗简制造出了他自己设计 

的打字机。他宣称:打字机的打字速度和用笔写的速度不相上下。 

     与此同时,在密尔沃基的克兰斯特伯机械厂里,肖尔斯和格利登正在研 

制一种连续地给书页编码的机器。格利登想到:“为什么不能把编码机造得 

既能写数字,又能写字母和单词呢?”于是,他与肖尔斯开始用一个木制模 

型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它没有活动键,而且只能打大写字母,但它是一台 

很好的打字机,并很快被两位商人——登斯莫尔和约斯特购买了生产打字机 

的专利,1873年开始生产。 

     但当肖尔斯的打字机在1876年的博览会上展出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兴 

趣。它被博览会上展出的另一个发明——电话机挤到一边去了。为了推销打 

字机,雷鸣顿公司采取了把打字机借给数百家公司使用的办法,这样才逐步 

打开了市场。 

     肖尔斯是个谦逊的人,像许多发明家一样,当他的想法实现之后,他就 

隐退了。他在去世之前写的一封信中说到发明打字机的价值时说:“关于打 

字机的价值,我在初期所能感觉到的,它显然是人类的福音,特别是妇女的 

福音。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为发明打字机作出了贡献。我制造了一部我从未见 

过的好机器,全世界都会从中获得好处。” 

     目前世界上已有几百种不同类型的打字机,如上行打字机、前行打字机、 

带打字轮的钟型打字机、带打印杆的打字机等。现代精巧的电动打字机,比 

原来怪模怪样的打字机进了一大步,但肖尔斯的键盘却几乎毫无改变地保留 

了下来。 

                      纺织工业的重大发明——飞梭 

                                 (1733年) 


… Page 37…

     飞梭是18世纪英国棉纺织工业的三大发明之一。它是由英国兰开夏的一 

个自由农民的第12个孩子——约翰·凯伊于1733年发明的。 

     几百年以来,纺织工人一直是用手纺机纺织,将带线的梭子缓慢而费力 

地从一只手抛到另一只手。约翰·凯伊的发明是:在织机的两边装上了梭盒, 

梭盒用一个长木板连接。在每一个梭盒内都有一根水平的金属杆或锭子,自 

由地随锭子滑动的是一个皮带传动器或皮结。每一个皮结上系着一根松松的 

绳子,这些绳子通过一根棍子或清棉棒连接在织机中央,棍子或清棉棒握在 

纺织工人手中。通过清棉棒朝一边拉和朝另一边推的方式,一个纺织工人用 

一只手就能使每一个皮结按时滑动,带动梭子,将其抛到织机的另一面的梭 

盒里。凯伊还引进了轮子,以减少梭子运动中的摩擦。 

     凯伊的这项发明,使人们能用比以前快得多的速度织出各种幅宽的布 

来。但是用手纺机的人却很不欢迎凯伊,有些采用飞梭的人甚至拒绝交费。 

1747年,凯伊终于离开英国去了法国,最后在穷困潦倒中死于异乡。 

     尽管如此,这项发明的简单实用性保证了它的成功。飞梭的发明,大大 

地促进了棉布的生产,增加了纺织品的产量。更为重要的是,它启示着人们 

去寻求更快的纺纱方法。 



                        征服天火的设备——避雷针 

                                  (1752年) 



     在18世纪以前,人类对于雷电的性质还不了解,那些信奉上帝的人,把 

雷电引起的火灾看作是上帝的惩罚。但一些富有科学精神的人,则已在探索 

雷电的秘密了。 

     1749年,波尔多科学院悬赏征求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在电和雷之间 

有什么类似之处?”一个叫巴巴雷特的医生在论文中宣称:电跟雷是一回事。 

他的论文因此而中奖。 

     然而,真正以科学实验寻求答案的,却是美国的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出 

生于北美东海岸的海港城市波士顿。在他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51岁了。在 

他前面已有了11个哥哥和姐姐。富兰克林的父亲原是英国的一个染匠,为逃 

避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的宗教迫害而远涉重洋,来到北美,在波士顿开了 

一家小作坊,以制蜡烛和肥皂为业。 

     富兰克林自幼勤奋好学,他的父亲曾极想让他上大学,以便成为一个新 

教神学家。无奈家境太苦,所以富兰克林只上了两年公立小学和一年私立小 

学之后便停学了。停学后,富兰克林曾先后在自家和他家的作坊当过学徒。 

后来又进了他大哥开的印刷所,一边做工,一边自学。 

     富兰克林17岁时离开波士顿,先后在纽约、费城等地流浪,后来又到了 

英国,不久又返回北美。在社会这所大学中,他把自己培养成了一名出色的 

社会活动家。 

     1746年,40岁的富兰克林开始全力投入电学研究。1749年,他进行了 

一些新的电学实验。在一次实验中,为了增大电容量,他把几个莱顿瓶连接 

在一起。当时,他的妻子丽达正在一旁观看他的实验。她无意中碰到了莱顿 

瓶上的金属杆,只见一团电火花一冒,并随之传出一声怪响,丽达已应声倒 

地。原来丽达受到了电击。幸好当时的电容量不大,丽达躺了一个星期才慢 


… Page 38…

慢好转。 

     这次使丽达差点送命的电击实验给富兰克林很大启示。他联想到人们对 

雷电的两种不同的观念,决定从理论上探讨雷电的实质。富兰克林通过实验, 

证明正负电荷在短路时发生的火花、响声和雷电非常相似,他确信:雷电就 

是自然界的电。富兰克林弄清了雷电的性质之后,就开始研究控制雷电、避 

免雷击的办法。当时,荷兰莱顿大学一位叫马森布洛克的教授做过一个试验: 

在一个玻璃瓶里装上水,用来储存摩擦起电产生的电荷。试验成功后,经过 

改进,在瓶的内外贴上金属箔,正式叫做莱顿瓶。富兰克林认为,既然莱顿 

瓶里的电可以引进引出,自然界的电也应该能通过导线从天上引下来。 

     那么,怎样才能把雷电从天上引下来呢?细心的富兰克林观察到,闪电 

和电火花都是瞬时发生的,而且光和声都集中在物体的尖端。他由此想到, 

如果将带尖的金属杆装在屋顶上,再用电线把金属杆和地面相连,不就可以 

把空中的电引到地下来吗?这样就能避免高大建筑遭受雷击。 

     1752年6月,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费城风筝试验。这 

一天,狂风漫卷,阴云密布,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 

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 

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入高空。 

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躲进一个 

建筑物内。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空掠过,富兰克林的手上立即掠过 

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我被电击了!我 

被电击了!”随即他用一串铜钥匙与风筝线接触,钥匙上立即放射出一串电 

火花。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 

     在进行风筝实验之后的当年,富兰克林就发明了避雷针。其办法是:在 

建筑物的最高处立上一根2米至3米高的金属杆,用金属线使它和地面相连 

接,等到雷雨天气,雷电驯服地沿着金属线流问地下,建筑物就不会遭雷击 

了。 

     富兰克林为了推广避雷针的使用,专门写了《怎样使房屋等免遭雷电的 

袭击》的文章。文章发表后,美国的各个城市马上就开始安装避雷针。但这 

却遭到教士们的反对,他们说雷电是上帝的震怒。也有人因缺乏电的知识对 

避雷针的使用持怀疑态度。有个叫普林斯的医生发表看法说:“如果把雷电 

导入地里,那儿带的电就会增加,就很可能发生地震。”“啊!”他叫道: 

 “我们无法逃脱上帝的惩罚!如果我们逃脱了来自空中的惩罚,却不能逃脱 

来自地上的惩罚……”避雷针在法国也受到了强烈反对。圣奥梅尔的居民对 

当地安装了避雷装置的人提出控告,他们害怕上帝惩罚这种亵渎行为。 

     尽管有人反对,但避雷针还是普及开来了,因为事实证明,拒绝安装避 

雷针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继遭受雷击,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 

装上了避雷针而安然无恙。 

     避雷针传入英国后,英国人开始时广泛采用了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 

但美国的独立战争爆发后,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在英国人眼中似乎成了将 

要诞生的美国的象征。据说当时英国的国王乔治三世出于反对美国革命的盛 

怒,曾下令把英国全部皇家建筑物上的避雷针的尖头上统统装上圆头,以示 

与作为美国象征的尖头避雷针势不两立。 

     避雷针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它不 

仅使人类免受“雷公”肆虐之苦,而且也使雷电和上帝脱离了关系。 


… Page 39…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1765) 



    在约翰·凯伊发明飞梭之后,人们一直致力于新的纺织机的研制。1761 

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曾专门悬赏鼓励人们发明新型纺织机。获奖的条件是: 

新发明的机器要能“一次纺6根毛线、亚麻线、大麻线或棉线,而且只需要 

一个人开机器或看机器。”尽管如此,新的纺织机的研制工作仍进展不大。 

     1764年的一天,英国曼彻斯特有个兼做木工的织工哈格里夫斯在一次偶 

然的发现中受到启示。有一天,他的妻子珍妮的纺车突然翻倒在地,但竖起 

来的纱锭和车轮仍在转动。他猛然想到:几个纱锭并立在一起,不是仍可以 

用一个轮子来带动吗?经过反复研制,他终于在1765年设计并制造出了一架 

可同时纺8个纱锭的新纺机。这样,把纺纱的工效一下提高了8倍。为了纪 

念这次偶然的发明,哈格里夫斯以他的妻子的名字为这种新的纺机命了名。 

    珍妮纺纱机是在一个框架的底部安上若干绕满粗纱的线轴。框架上有若 

干个锭子。每一个线轴都用带子连在一个锭子上。在两个横条之间通过的锭 

子形成一个杆,杆在框架上前后滑动。纺纱工人通过把杆向后移到一定距离 

的方式抽出粗纱,然后横条挤拢来把带子夹紧,同时杆向后移,转动轮子, 

轮子转动锭子。待绞合到一定程度时,杆又向前移动,同时锭子慢慢转动, 

把纱线绕上。在这个时候,纺纱工人拉动控制杆,控制杆压下一根铁丝来, 

铁丝将线推到能被锭子绕起来的位置。1770年,这项发明获得专利权。 

    珍妮纺纱机一发明,便在纺织行业中迅速推广开来。后来,珍妮机的纺 

锭由8个增加到十几个,纺织工效也提高了十几倍。 



                           汽车的诞生和发展 

                                (1769年) 



     人类制造和使用车辆的历史源远流长。以中国而言,有历史资料可查的, 

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那时,就已有了供人乘坐和运东西的车子。但在 

几千年的发展中,车辆始终没离开人推马拉,既装得少,又走得慢。主要原 

因是没有解决动力问题。因为当时用燃料产生动力的机械,如蒸汽机、汽油 

机、柴油机等尚未诞生。但这并不是说人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据记载,我 

国唐代有名的天文学家唐一行就已经提出这样的设想:“激铜轮自转之法, 

加以火蒸气运,名曰汽车。”应当说,唐一行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汽车、火车 

设想的人。 

     到了18世纪,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出现了蒸汽机,由此引起了工 

业大革命。在西欧许多国家,纺织工厂、食品工厂、造纸厂等,如雨后春笋 

纷纷破土而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发展了,人们也迫切需要有装 

得多,跑得快的车辆来运输人员和物资,现代车辆也就应运而生了。 

     说来也很有意思,以动力机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