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花赋2-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亲信军政各界遍地安插,使皇权真正只作为一种象征,这不但符合立宪精神,而且,即使光绪皇帝复出,也对自己无可奈何了。慈禧这时已七十多岁了,虽然她一直对袁宠爱有加,但她还有几年活头,袁世凯不得不为自己的后事早作打算。

    袁世凯的方案一出台,立刻招来轩然大波。醇亲王载沣、军机大臣铁良、荣庆 等人大肆反对,说:“有内阁而无国会,谁来监督内阁?若要立内阁,就必须立国会,不然,内阁专权,无以为制!”

    原来预备立宪之初,袁世凯因表现得过于激进,满族亲贵对他十分反感,这些人以铁良、荣庆为代表,到处活动,说袁世凯要趁立宪之机,改官制裁撤官员之时,趁机大耍诡计安插亲信掌权,说他野心大得狠,甚至连宫中的太监也要尽数赶出宫门,另换新人。一时弄得人心惶惶,众官害怕丢了饭碗,对袁世凯又恨又怒,如今袁世凯的方案又因私藏揽权之心,极不规范,给铁良、荣庆等人提供了攻击的口实。

    慈禧太后即命袁世凯进京,然后在储秀宫召集众官商议他的方案,将光绪皇帝也请来了。

    袁世凯振振有词的解释自己的方案,说:“皇上太后明鉴,改官制须得先行,立国会不妨稍后。

    宪政之行,上下阻力必大,阻力的来源便是旧官制,旧官制不打破,官员们人人为自己的利益而争,立宪之事如何能顺利施行。立国会却不用着急,当待民智渐开,各项法律制定完成之后,方可实施。如今《国会法》、《选举法》都没有制定,光凭说几句话就能把国会立起来吗?“

    慈禧对立宪一窍不通,袁世凯一番说辞,似乎很有道理,但她总感到那儿不甚妥当,却又一下子说不出来,所以就绷紧了脸不说话,铁良、荣庆等却立刻发言,驳斥袁世凯的方案,不过,袁世凯在提出这个方案之初,早已想好了对付反对意见的办法,铁良荣庆却是临时寻找理由,因此,被袁世凯三言两语,轻轻的就将他们说倒,驳得两人返不上话来。此刻的袁世凯如坐春风,满脸得色,奕劻、载泽、徐世昌等又在一旁为其叫好助威,越显得袁世凯气势如虹,袁世凯趁铁良等锐气受挫之时,爬下“咚咚”叩首,说:“请皇上、太后速下决心,以立内阁,为我大清万世皇图就此奠定基石。”

    慈禧犹豫未决,正自沉吟。坐在旁边的光绪却是旁观者清,看清楚袁世凯要利用改官制,以奕劻做傀儡,自己从中渔利,致使今后即便自己复出,也对其无可奈何。光绪猛然间就冷笑起来,大声说:“袁世凯,你的心思我全知道!”

    袁世凯大吃一惊,吓坏了,冷汗直冒。他忙垂下头,不敢和光绪的目光相接,心下一个劲想:“我的心事皇帝怎么会知道,这可怎么得了?”

    慈禧看看袁世凯,又看看光绪,似乎脑子里透过一丝亮光,明白些许东西,想了想,就作主先不设责任内阁……原来的军机处仍然保留,却取了袁世凯方案中的部分内容,又综合其他人的意见,将兵部改为陆军部,将刑部改为法部,巡警部改为民政部,户部改为度支部,增设邮传部,管理路、船、电报、邮政,又决定将东北之地设黑龙江、吉林、奉天三个行省,同时设一东北总督总摄其事。

    慈禧这么一决定,铁良、荣庆立刻奏道:“陆军部设立之后,各地督抚所编练的军伍,须得交由陆军部统一辖管,各省的财政大权也应上交度支部,请皇上太后定夺。”

    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一直是满清贵族虎视眈眈的目标,慈禧太后对之也不无忌惮,上次搞练兵处没能削弱袁对北洋军的控制,反让他玩手段,借练兵处对河南、江苏等省的军务进行插手。因此这回铁良、荣庆的话刚说了出口,慈禧的眼睛就攸然一亮,不由自主朝袁世凯这儿看了过来。

    袁世凯脑中轰的一响,心也突然紧缩,暗想:“完了完了,我的六镇兵保不住了。” 但慈禧并没有逼他,又缓缓将目光移开,对奕劻说:“此事请军机处拿出办法,容后商议。” 御前会议散后,袁世凯急于出宫,找地方和徐世昌商量对策,哪知刚出储秀宫不远,便让一群太监围上了。

    太监们吵吵闹闹、推推搡搡、拉拉扯扯、七嘴八舌问袁世凯:“你要立什么宪,却为何拿我等做伐?”“你怎敢让太后赶我们出宫,你好大胆!”“我们出宫靠什么活命,你既然断了我们的活路,我等就和你拼了这条小命!”

    袁世凯急得满头大汗,恨不得马上生出十个嘴巴来解释澄清,可太监们哪肯信他的话,缠夹不清,只是混闹。袁世凯脱身不得,一边招架,一边急得纵声大叫:“奕中堂,奕中堂,快来救我!”

    走在后边的奕劻听袁世凯喊声惊慌急迫,忙一路小跑,赶了过来,见了这个阵式,只好帮他解围,好说歹说,又拍着胸膛担保决无裁撤太监之事,众太监这才不甘心的放了袁世凯。

    铁良、荣庆等人在一旁暗暗发笑,看见不可一世的袁世凯受窘,大家都感觉痛快解恨。

    袁世凯出了宫,满肚子的委屈,又气又恼,到了徐世昌的寓所,忍不住便大声发起牢骚来。徐世昌此时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对朝中形势知之甚详,也知道袁世凯的心思在北洋六镇上,就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北洋六镇事小,立宪事大,请宫保深思。”

    袁世凯哀声叹气,说:“太后已有疑我之意了,看来我无可选择了。那么,拱手将这些兵马都交上去?”

    徐世昌说:“立刻就交,不可迟疑,不然大祸就在目前。” 袁世凯重重的点了点头,即日回天津,就写了奏折,称愿将北洋六镇兵力全部交由陆军部统辖。铁良、荣庆等见了奏折一齐欢呼,说:“好你个袁世凯,你到见机得快呀!”

    慈禧却说:“给袁世凯留两镇人马。”于是将第二、第四镇新军仍归直隶总督管辖。 袁世凯心中一喜:“原来太后对我这么留有余地,并没有特别疑我呀!”心中又高兴起来了。

    接着上谕发了下来,令铁良为陆军部尚书。然后铁良、荣庆等奏请慈禧:“袁世凯兼职太多,大权独揽,宜开去其参与政务大臣、练兵大臣等多项兼职。”原来袁世凯因行新政而得慈禧宠爱,他又喜欢争功揽权,不断借各种机会争位子,几年下来,兼职竟达八项之多,如铁路大臣、商务大臣等等,都是有权有油水的差事,满清亲贵们自然对此不服,如今铁良、荣庆便要趁改官制之机,将袁世凯揽到怀里的权力夺了过来。慈禧说:“新官制既行之后,旧官制自然取消,这个不用你们奏请。”

    铁良、荣庆听出了慈禧话中之意,欢喜而退。 袁世凯却气得咬牙,背地里把满清亲贵们一个一个痛骂,但他知道此时形势对己不利,一切活动不宜张扬,只能暗暗布置,于是便又上折子辞去了自己的八项兼职,然后在天津埋头搞地方自治的实验,借以韬光养晦,不再多言多语。慈禧见袁世凯两次主动交兵交权,疑心顿去,反觉得有点委屈了袁世凯。

    第四十二章 香风烈烈督大通

    当日萍浏醴起义的消息传入安徽省会安庆时,光复会的骨干徐锡麟正在这儿的陆军小学堂做会办,此职相当于今日的副校长。原来徐锡麟在办起大通学堂后,培训了几期会党骨干,大通以纪律严明、训练扎实、新潮活跃而在绍兴一带闯出了名头。但后来陶成章等人纷纷入了同盟会,连光复会的会长蔡元培也入了同盟会,对光复会的事务不问不管。徐锡麟却对此另有看法,守着光复会的大旗,坚决不入同盟会,只一心一意经营大通学堂。

    大通学堂除了教授传统的国学及西洋的近代科学外,还有军操课,真枪实弹对学员施以军事训练。徐锡麟在管理上极其严格,他的话师生一齐凛遵,莫敢有违,因此学堂的一切都正规严肃,学员也学得认真刻苦,每周一次的实弹训练在附近的观音山上举行,届时学员们列队而往,打着旗、扛着枪、唱着歌、队列整齐,步伐矫健,引得绍兴的市民聚于路边观看,啧啧惊叹赞赏。

    不久陶成章来来到浙东,徐锡麟便请他到大通观看学员的军操表演,并说:“学员们毕业之日,就全体宣誓加入光复会,如此训练下去,不几年间,浙东一带就有数万光复军了。”

    陶成章大是高兴,称赏徐锡麟办学有方。

    徐锡麟又召竺绍康、龚宝拴、许仲卿等与陶成章相见。 陶成章说:“你等把学校办得不错,但我还有个想法。清廷如今下令各省编练新军,欲在几年之内练成三十六镇新军,若欲倾覆满清,莫若用捣穴覆巢之计。”

    众人忙问:“何为捣穴覆巢之计?”

    陶成章说:“我们的人如能受官派去日本学习陆军,归国之后便能在新军之中任职,大批革命党掌握了新军,满清还能不灭吗?”

    徐锡麟等大喜,说:“此计绝妙。革命要成功,非掌握军队不可!我们便活动官派留学!

    让我们的学员也争取到日本学习军事。“

    许仲卿当即答应拿出银子作活动费。徐锡麟就寻找关系活动了一番,得到了浙江巡抚寿山的支持,于是和龚宝拴等人去了日本,接着大通毕业的学员王金发、陈伯平、马宗汉等人也到了日本,大家或者学习陆军,或者学习警察,都如愿进了学校,却唯独徐锡麟自己因眼睛近视无法入学,大为丧气。

    徐锡麟气哼哼回了国,又找陶成章相商。陶成章说:“若能用钱捐官,打入清廷内部,也可行捣穴覆巢之计。”

    徐锡麟想了想,狠劲点头说:“不错,这也是一条捷径。”于是再回绍兴找许仲卿,许仲卿慷慨大方,二话不说即拿出银子给徐锡麟捐官。

    徐锡麟交了捐官的银子,辗转活动,方被任为安徽陆军小学堂的会办,官虽不大,但这个学堂是为陆军培养下级军官的,作用非同小可,徐锡麟就兢兢业业的干了起来。

    萍浏醴事起义的消息传来,徐锡麟兴奋至极,他自己脱不开身,就急忙写信给得意弟子王金发,请他速速联络浙江的会党起义响应龚春台。王金发此刻正在日本学习军事,辗转得信后立刻经上海回到浙江,四处联络会党。

    王金发本是浙东嵊县乌带党的首领,和其他会党人物相熟,但他还没联系几家会党,就传来了萍浏醴起义失败的消息。王金发怒发如狂,号跳大喊道:“革命怎么就这么难,就这么难,我拚死拚活跑山寨,拜堂口,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其他头领忙安慰他再待机会。

    王金发怒气难消,但也无可奈何,心中怏怏不乐,只好先回家去看望母亲。 这王金发家住嵊县董郎岗,字叫季高,小时即厌文爱武,拜师学武数年,又长的孔武有力,因此在孩子们打仗的游戏中,他是常胜不败的,被大家称作“金发龙头”,可有一次因疏忽大意,他领的一帮败给了另外一帮,王金发大怒下竟将自家后院的围墙推倒,为此被母亲罚跪,但他争强好胜之心依旧不改。王父去世早,王母徐氏只有金发这个独生儿子,自是宠爱非常,给他穿的都是最时新的衣服,王金发洋洋得意,着新衣在人前摇摆,若有人故意皱眉说:“阿高这衣服早不时行了,不好看。”王金发就立刻脱了新衣撕烂,然后回家,气哼哼要母亲再做新的。

    王母请来塾师教他读书,王金发那能坐下来安心读书,左顾右盼听而不闻,塾师大为生气,板起脸来训斥,王金发一怒下,摔了书踢翻凳子就昂头出去了,只把塾师气个半死。王母知他犯错,狠狠教训一顿,王金发不敢违拗母亲,只得低头悔过,但母亲一走,他就又忘了悔过的事,照样我行我素。

    王金发长大之后,倒是发奋读了一阵书,考了个秀才。但此后他便豪侠气发,四处行动,无法无天。不仅到处交结江湖豪侠人物,与竺绍康、龚宝拴等人来往,还受他们影响,成立了个名叫“乌带党”的帮会组织。当时浙江会党极多,竺绍康、龚宝拴就是两个著名的会党头领。王金发的乌带党却极为特别,成员的腰间都缠一条黑带子,打富济贫,横行不羁,十分快活。

    这时王金发听说有个叫陶成章的人学问很大,在浙江跋山涉水寻找联络会党,宣传推翻满清光复汉人河山的道理,王金发大感兴趣,打听到陶成章是会暨人,就赶往会暨找他,却没能找到。再后来,徐锡麟又来联络会党,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王金发听了佩服得五体投地,立刻拜了徐锡麟为师,要随他救国救民。大通学堂开通后,王金发第一批入学受训,遂入了光复会,然后又响应徐锡麟的号召,将乌带党交给裘文高统带,自己去日本学习军事,一心一意要光复河山。此刻见轰轰烈烈的萍浏醴大起义只一个月时间就彻底失败,王金发心头的恼怒的确难以抑制,匆匆看了母亲,在家哪能呆得住,他急急忙忙又赶往大通学堂。

    这时候的大通学堂却因徐锡麟、竺绍康等人的离开而十分混乱,没有得力之人主持,学员的纪律松弛,学习也不认真了,王金发好生不快。此刻徐锡麟又稍了信来,让王金发到上海请秋瑾南下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同时请王金发协助秋瑾对大通好好整顿,随信还有写给秋瑾的邀请函。王金发早听过秋瑾的大名,知她是个女中豪杰,办事负责认真,就忙启程赶往上海寻找秋瑾。

    王金发到上海,得尹维峻、伊锐志姐妹俩的帮助,很快便在一个院落里找到了秋瑾。尹维峻、伊锐志也是嵊县人,时年只有十四、五岁,入光复会却已经一年多了。她俩领王金发见到了秋瑾,就忙别的事去了。

    王金发掏出了徐锡麟的信函,秋瑾看过,说:“好,徐兄安排由你助我,大通的事,你可要不吝指教呀。”

    王金发笑道:“这个自然,恩师的话我岂能不听,赴汤蹈火,跟着你干就是了。” 秋瑾当下安排饭食请王金发就餐。王金发抖擞精神,威风八面朝椅子上一坐。秋瑾摆上了酒来,道:“我听人说王金发酒量深不可测,今日第一次见面,我当以酒相敬。”

    王金发嘿嘿一笑,说:“秋大姐呀,论喝酒你是喝不过我的,就不用敬了,我自斟自饮便是。”

    秋瑾摇摇头,说:“那怎么行。”说着倒了两大碗酒,一碗给王金发,一碗自己端起,说:

    “金发兄弟,久仰你在浙东的威名,好生敬仰,便以此酒略表相敬之意。”

    王金发两眼瞪得老大,惊问:“你能喝这一大碗酒?” 秋瑾笑道:“敬你这英雄人物,不用碗怎行!” 王金发忙站起来,双手捧碗与秋瑾一碰,说:“人言秋女士豪爽,是女中丈夫,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说着仰脖将一碗酒喝了,再看秋瑾,她也一口喝干了碗中之酒,脸不红,气不喘。

    王金发大为佩服,连连拱手说:“秋大姐呀,好酒量,好气魄,我是真的服你了。” 秋瑾微笑坐下,说:“酒为义气之先,兄弟,今后你我共事,同谋神州光复,乃是最需要气魄和胆略的事情,我若扭扭捏捏摆小姐夫人的样子,怎能和你等豪杰一起,为光复大业出力呢!再说大通学堂我也不熟,须你多多助我,我陪你喝碗酒也是理所当然。”

    王金发一拍胸膛,发誓说:“秋女士你放心,我说助你,那便是绝对助你,赴汤蹈火,绝不皱眉,拼着这条命不要,不助你把大通办得轰轰烈烈,就不姓王。”发完誓,王金发却提坛又倒满两大碗酒,转敬秋瑾,说:“谨以此酒,祝大姐大展英才,为浙江会党训练出千千万万的英雄豪杰。”说完呵呵而笑。

    秋瑾起身接了酒碗,说:“你的酒我便喝了,但你今后可否依我三件事情?” 王金发说:“大姐尽管说来,三十件我也依你。” 秋瑾说:“第一要心细,第二要谨慎,第三要思虑周全。你我所谋之事,稍有不慎,便随时可能被捕杀头,咱们自己死了倒是不惧,但若影响了会中大计,那就后悔莫及了。”

    王金发脸一红,嘿嘿笑着用手抓头,扭捏说:“这三件事都是我爱犯的毛病,被大姐你一眼就看了出来,今后我一定留神,痛改前非!”

    秋瑾说:“好,这才是磊落痛快的好汉。这碗酒干了!” 饭吃过后,秋瑾吩咐王金发先回绍兴,自己将上海的余事作了交代,也接着赶回绍兴,正式走马上任,接管大通学堂的事务。

    秋瑾上任之日,恰好是大通新一届学员即将入学,老一届学员快要结业离校的日子,偏偏此时出了一件事,让秋瑾大为恼火。

    原来徐锡麟等活动官派留学学习陆军,后又活动捐官,这段时间学堂的管理跟不上,纪律松弛。学员们本来就是纪律淡薄的会党人物,学堂的约束一松,他们就放纵起来,喝酒闹事,打架斗殴,有时甚至打出校门,在社会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