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世界哲学 作者:李义天袁航-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府论》是自由主义的奠基之作,是洛克多年政治生涯中理性思考的结晶,是政治实践和哲学探寻的统一体。

  他所提倡的“自然权利”,在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中被发展为“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口号;他的“分权思想”被孟德斯鸠所继承,发展为“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成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立国原则。

  《政府论》理所当然地成为自由主义者的《圣经》。

  /* 51 */

  第二部分

  心灵是一块白板

  1671年,洛克写作了《人类理智论》。这本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完全可以跻身于一切不朽事件之林。

  在这部书中,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而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并不能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相应地,他在心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他第一个提出了“联想”的概念,为联想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洛克说,由感觉和反省得来的观念,最初都是简单观念。而我们心中有很多复杂观念,都是人的心灵用自己的力量把简单观念联合而来的。因此他很重视联想在儿童教育上的作用。

  /* 52 */

  第二部分

  带面具的哲学家

  笛卡尔这位17世纪初的重要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奠基人和思想家,曾发过一个奇谈怪论:“正如演员们戴面具遮羞一样,我走上世界的舞台,也戴着面具。”一个戴着面具的哲学家?一个身负揭示事物以及人类秘密重任的人,躲在面具的后面?他有什么需要隐藏的呢?

  面具至今没有被揭开。那么这位神秘的、其本人和作品都扑朔迷离的哲学家,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呢?笛卡尔究竟是谁?

  还是让我们从一些小事入手来了解他吧。据载笛卡尔出生于1596年,他的传记写到这里似乎就要结束了,因为他出生时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几乎连医生们也放弃了希望。至于我们这个世界还有个笛卡尔,这个近代哲学的奠基人,我们应当感谢他的保姆,是她使这个孩子健康地活了下来。

  笛卡尔上的学校在当时非常有名。其办学的方针古朴,具有经院哲学学院的特点。笛卡尔很快就成为模范学生:听话、有责任感、求知欲强。

  但那时的他就开始戴面具了,在听话的学生的表象下隐藏着一个反叛的精神,他暗暗反抗已经不再有生命力的传统,所有摆在他面前的不言而喻的知识对他来说都值得怀疑,尤其是哲学。笛卡尔不愿意学习书本知识,而是私下里研究刚刚兴起、遭教会学校禁忌的科学以及哲学领域革命化的转变,日后他为这一转变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他后来回顾道:“一旦年龄允许,我就把自己从对老师的俯首帖耳中解放出来,我便放弃学业。我决定不再找寻其他知识,除了那在我心中和在世界这本大书中才能找到的知识。我将余下的青春都用于旅行,去宫廷和军队,与形形色色的各个阶层的人交往,积累各种各样的经验,在命运带给我的事件中考验自己,思考我在各处遇到的事情,从中得益。”

  笛卡尔首先在巴黎找到了“世界之书”。如果说他在什么地方遇到了大世界,那就是巴黎。他“在几个仆人的陪伴下”来到巴黎———某个传记作家这样写到,他“陷入娱乐、骑马、击剑、误会和游玩的漩涡中”。但所有这些似乎也只是新的面具:他忽然从朋友圈子里消失了,独自生活了一段时间,谁也不知道他在哪儿,包括家人和朋友。他几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以免被人认出,他就这样苦苦地钻研数学和哲学问题。

  然而广阔的世界再一次诱惑他。他决定出游,并发现最好的机会是去服兵役。于是笛卡尔成了军人。为什么理想而战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既在基督教也在新教旗帜下服过役。他宁愿做“演员”而不是“观众”。在战争中他感兴趣的不是人们的自相残杀,而是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如何设计杀人武器。

  就在这样一个冬季宿营地,多瑙河畔的诺伊堡,笛卡尔获得了一个重大发现,人们猜想正是这一发现成为他后来的哲学思想的萌芽。他这样写到:“我心中升起了美妙的理性之光。”

  而其实这一转变却是因为他自己。他在研习了“世界这本大书”之后,开始转向对自我的思考,为此他需要绝对的安静。他回到了荷兰,为的是能“在寂寞中”专心研究人类在思想领域的发现,这是对“我迄今所坚信的观点提出的最广泛而又彻底的挑战”。这种有效的寂寞似乎只有荷兰能够带给他。

  笛卡尔就在这种安宁中写下他的作品,但他时刻都要提防这安宁不要被打破。尽管竭力保护自己独处的机会,几乎没有发表出版自己的任何思想。不过,笛卡尔还是受到攻击,他被指责为无神论者,亵渎神明。连政府也在公众意见影响下起来反对他,笛卡尔最终在荷兰也呆不下去了。

  他接受了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的邀请搬到她的王宫,但他必须从此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他以前一般要从中午才开始工作,而女王在早上5点就希望与他切磋哲学问题。这里的气氛令他很不习惯,他感慨地说,瑞典是个“熊的国家,处于岩石和冰块之间”。总之,笛卡尔在北方感觉不好。他还没有来得及离开那里就去世了,终年54岁。

  笛卡尔是一个戴面具的哲学家。他把他的思想隐藏在奇怪而模糊的词义中,深埋在自己所关心的事物当中。他大胆地为哲学找到一种极端的新的根据,却又被它的极端性吓住,回到旧的思想和旧的信仰的轨道上来。可能处于转折时期的哲学家都是如此,在创新的路上总是被过去的东西所羁绊。

  正是在这种对未来的使命感和对过去的责任感的矛盾中,笛卡尔体现出一种神秘的形象。笛卡尔在数学和哲学这两个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他发明的解析几何。此外,更重要的是,他尝试将数学的精确方法运用到哲学中,使哲学像几何学一样确定和明晰,改变了因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意见纷争。正如他说过的,他在这方面的努力,就是为了使哲学从掩埋它的黑暗中重见光明。

  /* 53 */

  第二部分

  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第一条哲学原理。

  他认为,我可以怀疑一切,但当我在怀疑一切时,我不能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这是清楚明白因而也是确实可靠的事实。怀疑总是一种思想活动,因而这个思想着、怀疑着的“我”是存在的。“我”的本质就在于它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所以这个“我”并非指身心结合具有形体的“我”,而是指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然不失其为心灵。“我”的根本属性就是思想,即怀疑、感觉、想像、理解等,“我”是与思想共存的,有“我”存在就有思想,有思想就有“我”存在。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建立整个思想体系的第一哲学原理。他声称,这一原理既不是通过逻辑推理,也不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得出来的,而是一个通过普遍怀疑的知觉和直观的产物,它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从这一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他论证了灵魂、上帝等问题,并建立了二元论的思想体系。

  笛卡尔的“我”,其实是一种自我意识。不过在那个时代,它总归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一个划时代的发现。他从“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原理出发,建立起来二元论的世界观,从而肯定了纯粹的思想主体的存在。这种思想主体与物质世界的客体相对立。我们今天一般就称为“主客二分”的世界观念。这种两极对立的世界图景,为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认识的根据。

  /* 54 */

  第二部分

  百科全书式的莱布尼兹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17世纪称为女性的时代。莱布尼兹的一生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倒不是他曾经与交际花和情妇有染,我们没有看到关于他此类放荡行为的报道。他也没有娶哪个重要的女人为妻。相反,他终生未娶,一生过着孤独的旅人生活。但他喜欢将自己在科学、哲学方面的发现和他外交方面的成就,与高贵的夫人分享。

  莱布尼兹是个神童。据说,在他小时候,当时没有人愿意教他拉丁文。于是他8岁时从字母开始自学。他最初接触的是利乌斯的一本书,上面饰有铜版画,他就从下面的注解中揣摩每个字的意思,然后再看文章,一字一字地读懂每句话的意义。

  他15岁就进入大学学习法学,但法律并不是他惟一要学习的科目。他很快就遇到哲学问题,从此以后,他就没有再停止过思考哲学问题。

  当时的哲学处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笛卡尔的哲学之间。亚里士多德以目的概念为中心,而笛卡尔则以机械的因果关系为出发点。为了在其间做出抉择,莱布尼兹常常在莱比锡玫瑰谷独自散步。不过,看起来莱布尼兹也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后来,莱布尼兹似乎也没有从二者之中择其一,而是将两种矛盾的观点综合了起来。

  但无论如何,这个15岁的少年为他日后的哲学实践找到了关键的切入点。同时他继续他的法学学业,准备攻读博士学位。但学院尊贵的教授认为他还太年轻。另一种说法是因为系主任太太不喜欢他而从中阻挠。于是———据某位传记作家记载———他操起了“漫游的拐杖”来到纽伦堡附近的阿尔特多夫大学,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使那里的教授们着实吃了一惊。他立刻被授予大学教席。但他不愿意被束缚在教学岗位上,婉言谢绝了这个职位。

  莱布尼兹正式的职业是在汉诺威和沃尔芬比特尔的宫廷图书馆任职,不过他是个少见的图书馆馆长。据说当有人突发奇想要去借书的话,他会很生气。

  除了以上这些活动,莱布尼兹在科学领域也积极工作,其中很多的是组织工作。能够像他一样涉足如此众多领域的,除了亚里士多德,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弗里德里希大帝这样评价他说:“他为自己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学院。”他对数学、物理、力学、地理与矿物学、法学及国民经济、语言与历史科学、神学和哲学都颇有研究。他在数学方面有一个很大的发现,那就是微分数学。但在这个问题上他与牛顿及其追随者发生了令人不愉快的争执,双方在发明的优先权上争执不下。莱布尼兹还成功地设计了计算器和潜水艇。此外,他和众多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们保持着通信往来,迄今还有1500封信被保留下来。

  当然,莱布尼兹的工作影响最大的还是在哲学方面。他发明了一种记录思想的方法,把每个概念都用一个缩写的符号来表示。对我们来说,这是很奇怪的想法吗?不!一点也不!因为这就是我们今天都知道的“形式逻辑”!因此,他成为数理逻辑和符号语义学的先驱。

  不过,他的这些研究仅仅是提出了问题。在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形而上学方面,他也没有完成一部综合性的著作。他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即兴作品,比如给朋友们的信件,尤其是给那些尊贵的夫人或先生某个问题的答复。只有受到与普鲁士女王索菲。夏洛特的谈话启发而写的《神正论》,才算得上是一部完整的作品。这部书和其他一些短文一起发表,为他在世时赢得一些声誉。

  莱布尼兹在他70岁的时候逝世。我们或许认为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结交广泛、与王室诸侯过从甚密的人,应该得到一个豪华的葬礼,但王室没有任何表示,莱布尼兹几乎是默默无闻地走进另一个世界。

  /* 55 */

  第二部分

  太阳明天还从东方升起吗?

  怀疑论者大卫。休谟,1711年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休谟很小的时候就决定投身哲学。在一些激昂的文章影响下,16岁的他就宣称要“像个哲学家一样说话”。然而一年后,遵照家庭的意思,他开始了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涯。但枯燥的学业令他厌烦,他开始认真地沉入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伟大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是他思想上的好朋友。

  步入旁门左道使他放弃了专业考试,而他却自认为走上了一条重要的哲学发现之路。“18岁时,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终于感到一个新的思想的世界在向我敞开。我不打算在这些问题上屈从于任何权威,我要去找寻一条通向真理的新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在哪里,休谟自己也无从辨认。后来他把这一时期的笔记全部付之一炬。

  休谟完成的第一部作品叫《人性论》。28岁的他以为这本书会受到广泛的认可,但结果相反,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它。在这之后的几年中,休谟关于政治和道德的文章获得了更多的反响。于是,他打算去申请一个伦理学和政治学教授的职位,却遭到教会阶层的反对———他们谴责他的自然神论、怀疑论和无神论,同时他也缺乏哲学界朋友的支持。

  接下来的几年中,休谟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却始终不能感到满意。他在一个患精神病的侯爵家里做清客,他在自传中说这是一生中做过的最可怕的事情。之后又给一位将军做秘书,因为制服不合他那硕壮的身体而常遭到嘲笑。他和将军一起奔赴战场,在军事法庭任职。后来,将军升任了公使,休谟也随着他来到了维也纳和都灵。在此期间他把自己年轻时代的作品重新加工,冠以《人类理智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之名发表。

  休谟在书中说,我们怎么能从过去的情况中知道“下一次”的情况呢?既然我们不能知道,那我们怎么能够断言“所有的”情况呢?比如说,在前天、昨天、今天,我们都看到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但是难道这样就可以保证“太阳每天早上都从东方升起”的说法是对的吗?因为,没人知道太阳明天会不会从西方升起!

  休谟的思想令很多人震惊,他们谴责休谟。不过每当谈到这样的话题时,休谟常会提起一件事。当时,他在爱丁堡法学系做图书管理员,在此期间,一位女士因为他的男友谴责休谟的行为而和他分手。

  后来,休谟作为公使秘书前往巴黎,他在这里突然赢得了世界声誉。法国首府的开放社会张开双臂欢迎他。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到:“他们十分关心我的生活状况。我得承认,我在这里吃的是人间美味,喝的是琼浆玉液,呼吸的是朝拜者的香烟,漫步在鲜花上。”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巴隆。格林说:“女士们简直就是在抢这个粗壮的苏格兰人。”

  在巴黎的停留并不长。休谟很快意识到:“我心里很清楚这里并不是我应该呆的地方。我每天都会有两三次怀念我的靠背椅和蜗居。”他返回了英国,不过没有先回到他狭小的家乡的孤独中去。他在外交部任副部长,一年后辞职,退出社交界,在爱丁堡和朋友常来常往,共同探讨哲学问题。不过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写什么东西,“厨艺”倒是大长。

  1776年,休谟“异常平静地”去世。尽管大家都劝告他放弃怀疑论,他却至死都在坚持自己的观点。

  /* 56 */

  第二部分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曾经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和任教,后任该院研究员。他还在北美洲等地进行过传教活动,回国后担任爱尔兰克罗因地区主教。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1709)、《人类知识原理》(1710)等。

  贝克莱是一个坚定的经验主义者。什么是经验主义?就是说,我们只能从经验中获得知识,更进一步地说,整个世界都只是我所经验到的东西。贝克莱把经验主义推到极致。他说:“对人显现着的外感经验对象,……只是人心之内的对象,我们有什么理由使它变成脱离人心的独立存在物呢?”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感觉到一个东西,才能知道它是存在的。假如我们都不去看月亮,那么谁能够断定月亮还在那里存在呢?一个东西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是这样存在还是那样存在,都得以我们的感觉为准。哪里有独立存在的东西呢?

  然而,有的哲学家就说,有的知识是上帝让我们知道的。可是,像贝克莱这样的经验主义者,却不会承认天赋观念的学说。贝克莱比较彻底地贯彻了经验论原则,他说:“既然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